![]() |
歐陽輝純作者簡介:歐陽輝純,男,西元1976年生,湖南永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貴州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著有《理念與(yu) 行為(wei) 的統一:中國倫(lun) 理思想論集》《傳(chuan) 統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中國倫(lun) 理思想的回顧與(yu) 前瞻》《朱熹忠德思想研究》《儒家忠德思想與(yu) 實踐研究》等。 |
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傳(chuan) 統道德文化的使命——以儒家道德文化為(wei) 中心
作者:歐陽純輝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於(yu) 《桂海論叢(cong) 》2017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年三月廿四日丁醜(chou)
耶穌2017年4月20日
摘要: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僅(jin) 是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政黨(dang) ,而且在對待儒家道德文化上,也是批判地繼承和創造性轉化的政黨(dang) 。具體(ti) 說來主要有三點: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具有革命性傳(chuan) 承和領導的使命;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具有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使命;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具有弘揚和宣傳(chuan) 的使命。總之,中國儒家道德文化的傳(chuan) 承、轉化、發展、弘揚、宣傳(chuan) 和創造性轉化離不開黨(dang) 的領導和示範性參與(yu) 。因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語境下,儒家道德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更加需要加強和堅持黨(dang) 的領導。
關(guan) 鍵詞: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文化傳(chuan) 承;創造性轉化;文化弘揚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1921年正式成立以來,擔負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使命,使得中國的麵貌煥然一新。不僅(jin) 如此,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還要擔負起以儒家道德文化為(wei) 主體(ti) 的中國傳(chuan) 統道德文化的傳(chuan) 承和發展的曆史使命。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僅(jin) 是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政黨(dang) ,也是領導中國人民傳(chuan) 承、轉化、發展、弘揚、宣傳(chuan) 和創造性轉化中國傳(chuan) 統儒家優(you) 秀道德文化的政黨(dang) 。
一、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具有革命性傳(chuan) 承和領導的使命
習(xi) 近平同誌在人民大會(hui) 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開幕式上強調:“不忘曆史才能開辟未來,善於(yu) 繼承才能善於(yu) 創新。隻有堅持從(cong) 曆史走向未來,從(cong) 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men) 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e) 。”[1]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ti) 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科學對待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科學對待世界各國文化,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you) 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自己。”[1]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曆史實踐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始終是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1]
毛澤東(dong) 道德思想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與(yu) 中國道德實踐結合起來的典範,也是傳(chuan) 承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文化的典範。毛澤東(dong) 同誌早年在湖南和北京求學的時候就係統地學習(xi) 了傳(chuan) 統儒家經典、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和西方道德理論並常常思考如何傳(chuan) 承中國儒家道德文化。他曾經說:“吾人須以實踐至善為(wei) 義(yi) 務,即以發達吾人身心之能力至於(yu) 極高為(wei) 義(yi) 務也,即以實踐具足之生活為(wei) 義(yi) 務也。”[2]“實踐至善為(wei) 義(yi) 務”的崇高道德是對儒家經典《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qin) 民,在止於(yu) 至善”的繼承和發展。1938年4月,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抗日軍(jun) 政大學第四期第三大隊的開學典禮上,號召廣大學員“要為(wei) 中華民族的解放,為(wei) 建設新中國而永不退縮,勇往直前,要堅決(jue) 為(wei) 全國四萬(wan) 萬(wan) 五千萬(wan) 同胞奮鬥到底!不是為(wei) 了自己,而是為(wei) 了全國四萬(wan) 萬(wan) 五千萬(wan) 同胞,不是為(wei) 了自己的家,而是為(wei) 了四萬(wan) 萬(wan) 五千萬(wan) 同胞的家,犧牲一切。”[3]這是對儒家張載的《西銘》中的“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道德精神的繼承和創新,是一種更加崇高的道德境界。1944年毛澤東(dong) 同誌在紀念中央警備團因公殉職的張思德烈士時正式提出“為(wei) 人民服務”,這是對儒家仁愛精神革命性的創造和發展。
同時,儒家道德體(ti) 係強調集體(ti) 的力量,孔子創立了以“仁”為(wei) 核心的儒家道德體(ti) 係,強調個(ge) 體(ti) 的道德價(jia) 值隻有在幫助他人和集體(ti) 中才能實現。在家庭中,道德主體(ti) 應當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他說:“孝弟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4]在社會(hui) 中,道德主體(ti) 應當做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4]49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居處恭,執事敬,與(yu) 人忠。”[4]147儒家道德認為(wei) ,人的價(jia) 值就體(ti) 現在日常人倫(lun) 之中,它不像佛教、基督教等預設了一個(ge) 人一生都難以企及的極樂(le) 世界和上帝之城。儒家“沒有一個(ge) 獨立於(yu) 自己修身養(yang) 性之外獨立存在的罪惡”[5]。儒家承認人在現實生活世界(Life-world)中就可以實現人的價(jia) 值。但是這種人的世界,不是個(ge) 人的世界,而是群居的世界,而人的價(jia) 值就體(ti) 現在集體(ti) 中。因此,儒家特別強調個(ge) 體(ti) 對集體(ti) 的作用和價(jia) 值。《說文解字》說:“仁,親(qin) 也。從(cong) 人從(cong) 二。”所以,“仁”的道德價(jia) 值也隻有在幫助他人和集體(ti) 中才能實現。一句話,人的“仁”的價(jia) 值,隻有在幫助他人和集中才能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和自我超越。儒家強調集體(ti) 的力量和價(jia) 值,被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革命性地繼承下來,並做了創造性地發展。那就是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提出了社會(hui) 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道德原則。社會(hui) 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原則強調集體(ti) 利益和個(ge) 人利益的辯證統一、集體(ti) 利益高於(yu) 個(ge) 人利益、重視和保障個(ge) 人的正當利益。[6]
以“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核心和以“集體(ti) 主義(yi) ”為(wei) 道德原則的毛澤東(dong) 道德思想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集體(ti) 智慧的結晶,是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道德革命、新民主主義(yi) 革命道德和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建設實踐的理論總結。周恩來、劉少奇、方誌敏等同誌對毛澤東(dong) 道德思想的形成、發展和成熟做出自己的貢獻。不僅(jin) 如此,毛澤東(dong) 道德思想也是對傳(chuan) 統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批判繼承的優(you) 秀成果,是中國人民在新的曆史時期建設新中國道德,構建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體(ti) 係的指導思想。這也反映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革命性傳(chuan) 承和領導的曆史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道德理論為(wei) 指導思想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建設,也反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中國傳(chuan) 統道德文化革命性傳(chuan) 承和轉化及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建設的曆史使命。鄧小平同誌在繼承毛澤東(dong) 道德思想的基礎上,發展了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首先,鄧小平同誌1979年3月首次提出了“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概念[7]。1980年,他在《目前的形式和任務》一文中再次強調:“一定要在全黨(dang) 和全國範圍內(nei) ,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風尚。”[7]262其次,鄧小平同誌圍繞“什麽(me) 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這個(ge) 根本問題,係統地論述了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道德問題,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為(wei) 人民服務”這個(ge) 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建設的核心,深入闡明了社會(hui) 主義(yi) 集體(ti) 道德原則,構建了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體(ti) 係。最後,他提出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是為(wei) 了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新人。“四有”新人的提出,是對儒家追求“聖人”、“賢人”和“君子”的道德教育目的的現代革命性傳(chuan) 承和發展的結果。總之,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道德思想,第一次比較係統地論證了社會(hui) 主義(yi) 道德建設的客觀環境和現實條件、指導方針和戰略步驟、倫(lun) 理原則和主要任務等問題,為(wei) 新中國倫(lun) 理學的繁榮與(yu) 振興(xing) 作出了巨大的曆史性的貢獻。[8]
當然,鄧小平同誌的道德體(ti) 係也是根植於(yu) 中國傳(chuan) 統道德文化。他自己也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er) 子,我深深愛著我的祖國人民。”這種“愛”不是僅(jin) 僅(jin) 停留在字裏行間,在道德建設上體(ti) 現在他一生為(wei) 中國道德革命、道德建設和道德改革作出的重大貢獻。他的這種貢獻自然與(yu) 當代中國的道德實踐相吻合,也與(yu) 對中國傳(chuan) 統道德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德文化批判地繼承相關(guan) 聯。
總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作為(wei) 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對待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文化時,既不是全盤否定,也不是全盤肯定,而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習(xi) 近平同誌指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是馬克思主義(yi) 者,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科學學說,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是曆史虛無主義(yi) 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yi) 者。”[1]因此,在道德建設和道德實踐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具有革命性傳(chuan) 承和領導的使命。
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具有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使命
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提出了“為(wei) 人民服務”的道德理論,這是對儒家道德文化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儒家認為(wei) 對人實行仁愛是無條件的。孔子說:“為(wei)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4]132-133孟子也說:“仁義(yi) 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4]335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繼承了儒家這種“仁愛”的道德傳(chuan) 統,並結合中國道德革命和道德建設的實際,提出了“為(wei) 人民服務”的道德理論,這是對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文化理論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的結果。什麽(me) 是人民呢?人民是個(ge) 曆史的範疇,是對曆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總稱。[9]社會(hui) 主義(yi) 時期,人民是指一切社會(hui) 主義(yi) 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和擁護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愛國者。那麽(me) 怎樣才能做到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呢?
首先,在思想上要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這就是要使共產(chan) 黨(dang) 人樹立人民第一的意識,以人民利益為(wei) 最高標準。毛澤東(dong) 同誌說,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zhong) ;一切從(cong) 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cong) 個(ge) 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10]“必須以合乎做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最大利益,為(wei) 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所擁護為(wei) 最高標準。”[10]1096因此,凡是從(cong) 事思想工作或者意識形態工作的學者、作家、記者、教師、演員等都應當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例如,作家創作文藝作品就應當堅持為(wei) 人民而寫(xie) 作,應當摒棄那些閨中私密、糾纏於(yu) 個(ge) 人小恩小怨的“快餐文藝”。又如,演員應當為(wei) 人民而演出,表現人民的喜怒哀樂(le) 等情感,應當拒絕那種為(wei) 金錢而演出色情、極端暴力和恐怖主義(yi) 等變態主題的影視作品。
其次,在行動上要服務人民。這就是要使共產(chan) 黨(dang) 人為(wei) 了人民的利益總是做好事,不做壞事,做有益於(yu) 人的事,不做害人的事。毛澤東(dong) 同誌說:“一個(ge) 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於(yu) 廣大群眾(zhong) ,一貫地有益於(yu) 青年,一貫地有益於(yu) 革命,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3]261-262這也就是要求共產(chan) 黨(dang) 人“像條牛一樣努力奮鬥,團結一致,為(wei) 人民服務而死。”[11]
同時,還要做到熱愛人民群眾(zhong) ,對人民群眾(zhong) 負責,關(guan) 心黨(dang) 和群眾(zhong) 比關(guan) 心共產(chan) 黨(dang) 員個(ge) 人還重,關(guan) 心他人比關(guan) 心自己還重,對那些不忠於(yu) 人民利益,“隻顧個(ge) 人不顧社會(hui) 、隻顧局部不顧全體(ti) 、隻顧眼前不顧將來、隻顧權利不顧義(yi) 務、隻顧消費不顧生產(chan) 的觀點和行為(wei) ,”[12]必須堅決(jue) 反對。
最後,在道德修養(yang) 上,共產(chan) 黨(dang) 人要樹立為(wei) 人民服務的宗旨。這就是要使每個(ge) 共產(chan) 黨(dang) 人做一個(ge) 高尚的人、一個(ge) 純粹的人、一個(ge) 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ge) 有益於(yu) 人民的人。[10]660在必要的時候,能夠為(wei) 黨(dang) 、為(wei) 民族解放、為(wei) 人類解放和社會(hui) 的發展、為(wei) 最大多數人民的最大利益而犧牲。[13]
總之,為(wei) 人民服務的道德理論產(chan) 生、發展、豐(feng) 富和完善是中國產(chan) 黨(dang) 在中國道德革命、道德建設和道德改革的實踐條件下,對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文化批判繼承和創造出來的新的理論成果,是對傳(chuan) 統儒家文化創造性地轉化和發展的理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體(ti) 現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具有創造性轉化和發展的使命。
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具有弘揚和宣傳(chuan) 的使命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僅(jin) 對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文化進行了批判地吸收和傳(chuan) 造性轉化,而且還對優(you) 秀的儒家道德文化進行全球性弘揚和宣傳(chuan) 。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樣參與(yu) 了現代化的進化,並隨著社會(hui) 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它為(wei) 現代化的發展和社會(hui) 的進步提供了豐(feng) 富的智力支持,為(wei) 現代道德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質量保證。美國著名學者希爾斯教授認為(wei) :“現代生活的大部分仍處在與(yu) 那些從(cong) 過去繼承而來的法規相一致、持久的製度之中;那些用來評判世界的信仰也是世代相傳(chuan) 的遺產(chan) 的一部分。”[14]傳(chuan) 統是活著的現在,“是秩序的保證,是文明質量的保證。”[14]25
習(xi) 近平同誌指出:“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wei) 人們(men) 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wei) 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wei) 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1]這三個(ge) “可以”高度概括了傳(chuan) 統文化(自然包括傳(chuan) 統優(you) 秀的儒家文化)的價(jia) 值和意義(y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盡管在“文革”的時候我們(men) 在對待傳(chuan) 統儒家文化方麵走了一些彎路,但這是在特殊的政治環境和“四人幫”篡黨(dang) 奪權的政治氛圍下做出的非理性的行為(wei) 。因此,不能因為(wei) “文革”的原因而否定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弘揚和宣傳(chuan) 的使命。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不僅(jin) 領導了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使中國人民從(cong) 身體(ti) 上站起來生活上富起來,而且在思想上也讓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中國人民在思想上站起來富起來,這得益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傳(chuan) 統優(you) 秀儒家道德文化的宣傳(chuan) 和弘揚。
1942年,毛澤東(dong) 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的“雙百”方針,為(wei) 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創作指南。1977年,鄧小平同誌提出和恢複實行中國高考製度,為(wei) 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建設和繁榮中國文化提供了廣闊的舞台。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文化熱,到如今方興(xing) 未艾的“國學熱”,一些高校和地方政府設立國學院、儒學研究院、孔學堂等,都為(wei) 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的傳(chuan) 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國家還鼓勵電視台、報紙和互聯網介紹和宣傳(chuan) 如愛國、正義(yi) 、誠信、友善等傳(chuan) 統優(you) 秀儒家道德文化。
在國外,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以來,截止到2014年9月,中國在全球開辦了465所孔子學院和713個(ge) 孔子課堂,涉及123個(ge) 國家和地區。孔子學院(Confucius Institute)是中國在世界各地設立的以推廣漢語和傳(chuan) 播中國文化和國學為(wei) 宗旨的教育和文化機構。它為(wei) 國外的中國文化愛好者學習(xi) 中國文化提供了一個(ge) 重要的教育渠道,也為(wei) 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ge) 重要平台。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中國傳(chuan) 統優(you) 秀儒家道德文化的弘揚和宣傳(chuan) 是持續的,不能因為(wei) 一些學者的偏激、非理性的認知和極端的“批判”而被“遮蔽”或“淹沒”。當然,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弘揚和宣傳(chuan) 中國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文化,不是本本主義(yi) 和教條主義(yi) 的,而是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而不是宣揚“複古主義(yi) ”和“文化虛無主義(yi) ”,更不是全盤西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提出、弘揚和踐履,反應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領導中國人民繼承和借鑒古今中外優(you) 秀道德文化尤其是中國儒家優(you) 秀道德文化而得出的優(you) 秀成果。我們(men) 相信,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hui) 的全麵發展,中國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儒家道德文化將能更好地為(wei) 社會(hui) 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也能為(wei) 外國友人學習(xi) 中國文化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平台。這說明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對儒家道德文化具有弘揚和宣傳(chuan) 的使命。
總之,中國儒家道德文化的傳(chuan) 承、轉化、發展、弘揚、宣傳(chuan) 和創造性轉化離不開黨(dang) 的領導和示範性參與(yu) 。當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語境下,儒家道德文化的發展和創新更加需要加強和堅持黨(dang) 的領導。一句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具有對儒家道德文化的傳(chuan) 承、轉化、發展、弘揚、宣傳(chuan) 和創造性轉化進行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導的曆史使命。
參考文獻:
[1]習(xi) 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暨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第五屆會(hui) 員大會(hui) 開幕會(hui) 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2]毛澤東(dong) .毛澤東(dong) 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238.
[3]毛澤東(dong) .毛澤東(dong) 文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9.
[5]朱 熹.四書(shu) 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2:48.
[5]杜維明.二十一世紀的儒學[M].北京:中華書(shu) 局,2014:97.
[6]本書(shu) 編寫(xie) 組.思想道德修養(yang) 與(yu) 法律基礎(2013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5.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7.
[8]王澤應.鄧小平倫(lun) 理思想的獨特地位——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J].倫(lun) 理學研究,2014(4).
[9]唐凱麟.倫(lun) 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91.
[10]毛澤東(dong) .毛澤東(dong) 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11]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1.
[12]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5.
[13]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33-134.
[14][美]希爾斯.論傳(chuan) 統[M].傅鏗,呂樂(le)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2.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韓星】周公旦的法治頂層設計
【下一篇】【郭炳潔】漢代學校教育繁榮發展原因探析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