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傑】從《士昏禮》看婚禮交接諸義

欄目:學術研究
發布時間:2017-04-17 16:48:42
標簽:
高瑞傑

作者簡介:高瑞傑,男,西元一九八九年生,山西呂梁人,清華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上海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從(cong) 《士昏禮》看婚禮交接諸義(yi)

作者:高瑞傑(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

來源:《文史知識》2017年第4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三月廿一日甲戌

          耶穌2017年4月17日

 

 

 

古人對婚禮極其重視,甚至認為(wei) 是天地間頭等大事。《禮記·昏義(yi) 》言:“昏禮者,禮之本也。”《毛詩序》曰:“夫婦有別則父子親(qin) ,父子親(qin) 則君臣敬,君臣敬則朝廷正,朝廷正則王化成。”《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wan) 物,有萬(wan) 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yi) 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春秋公羊傳(chuan) 》何休解詁亦雲(yun) “《春秋》正夫婦之始也。夫婦正則父子親(qin) ,父子親(qin) 則君臣和,君臣和則天下治,故夫婦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等等,五經皆以婚姻為(wei) 政教之始,可見其重要性。

 

正因為(wei) 婚姻如此重要,所以絕不可草率,《儀(yi) 禮·士昏禮》所保留下來的傳(chuan) 統士娶妻之禮,便頗為(wei) 繁複,但很多人又會(hui) 覺得“不近人情”,或者索然無味。然而仔細閱讀,我們(men) 會(hui) 發現被現代人汙名甚多的所謂“包辦”婚姻儀(yi) 式,背後蘊含著對婚姻的極大尊重,婚禮通過對儀(yi) 節、飾容及舉(ju) 止等的種種規範,含蓄地表達著男女雙方彼此不斷融合、不斷深入交往的過程,以及對夫婦教順的善良祝願,深刻體(ti) 現了親(qin) 親(qin) 之義(yi) ,可謂是一套謹嚴(yan) 的理論體(ti) 係。

 

一 婚禮體(ti) 現的敬慎之義(yi)

 

《孟子·滕文公下》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cong) ,則父母國人皆賤之。”《詩經·齊風·南山》:“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可見古代男女婚配,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為(wei) 合禮,並可得到世人的尊重。這種禮法的約束,也是對婚姻之禮敬慎的表現。我們(men) 看《士昏禮》儀(yi) 節中,對昏禮的敬慎之義(yi) ,應該說俯拾即是。《禮記·昏義(yi) 》雲(yun) :

  

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於(yu) 廟,而拜迎於(yu) 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yu) 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

 

這段話是對婚禮敬慎之義(yi) 的高度凝練。其實娶妻六禮,包括親(qin) 迎節,婦家皆需筵幾於(yu) 廟,拜迎於(yu) 門外,以示敬慎。納采節,主人筵於(yu) 戶西,西上,右幾。據禮,一般布席皆是以東(dong) 為(wei) 上,統於(yu) 人;但此處以西為(wei) 上,統於(yu) 神,戶西又為(wei) 尊處,明婚姻敬慎,故不敢怠慢。祭禮用肺可兼舉(ju) 肺和祭肺,生人唯有舉(ju) 肺,而夫婦成婚得兼用二者,鬼神陰陽,亦尊重之義(yi) 。其餘(yu) 十有五而俎等,皆與(yu) 此義(yi) 同。導婦入門後,鼎入,匕俎從(cong) 設。據禮,喪(sang) 禮略,舉(ju) 鼎人兼執匕俎,而此處舉(ju) 鼎者、執匕俎者有明確分工,亦是尚威儀(yi) 之故。

 

就士昏禮而言,對婚禮的敬慎,還體(ti) 現在攝盛上。攝盛即在某種特殊的禮儀(yi) 場合,地位低的人可以使用較高一級的人的禮節規格。據禮,大夫用雁,士用雉,此士昏禮用雁,朱熹以為(wei) “自士以下至於(yu) 庶人皆得用雁,亦攝盛之意”(《儀(yi) 禮經傳(chuan) 通解》卷二)。親(qin) 迎節,夫家陳三鼎於(yu) 寢門外東(dong) 方,據禮,士陳鼎不得在東(dong) 方,避大夫,此處不避大夫,重婚禮,攝盛義(yi) 。迎娶時,士服爵弁纁裳、乘墨車、貳車,婦純衣袡、施黼於(yu) 禪領上,皆非常服,皆因盛婚禮,故可攝盛。後世普通夫婦成婚,夫可著官帽蟒袍,婦可鳳冠霞帔,應該說與(yu) 婚禮攝盛義(yi) 不無關(guan) 聯。

 

二 婚禮交接中的漸進之義(yi)

 

六禮中,直到親(qin) 迎前的五禮,男方家皆使媒介往來溝通,男主人未露一麵,女婦亦如此。《論語·子路》篇:“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朱熹集注:“欲事之速成,則急遽無序,而反不達。見小者之為(wei) 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儒家具有隨適恬淡、光風霽月的性格,為(wei) 人處事皆需循序漸進,不可躥等,否則急於(yu) 求成,反而事倍功半。反映在婚禮上,體(ti) 現的便是一個(ge) 循序漸進的動態過程,首要的是結二姓之好,其中不僅(jin) 要表達雙方家庭的不斷交往磨合,也要體(ti) 現男女雙方交接時的漸進之義(yi) 。

 

婚禮首先是納采禮。鄭玄注:“昏必由媒,交接設紹介,皆所以養(yang) 廉恥。”情感固然需要宣泄,但也要懂得節製,方是一個(ge) 理性人的態度,這裏交接設媒介,就是培養(yang) 男女廉恥之心,使其不至於(yu) 倉(cang) 促行事,甚至視婚姻如兒(er) 戲。

 

直到親(qin) 迎節,在兩(liang) 家家族對彼此情形都有足夠的了解下,夫婦雙方開始在禮儀(yi) 中展開相互了解。經文“婿禦婦車,授綏,姆辭不受”。即婿迎妻上車,要執車繩引婦上車,但執車繩是仆人之禮,婦理當拒絕,但此時夫婦初見,不可直接交談,故需通過姆來推辭。胡培翬稱:“婦不親(qin) 辭者,夫婦始接,情有廉恥,姆道其誌也。姆既辭,則婿當舍綏,姆執綏以授女矣。”(《儀(yi) 禮正義(yi) 》卷五)迎回夫家,媵禦需為(wei) 二人鋪席,媵為(wei) 女方陪嫁,禦為(wei) 男方侍從(cong) ,媵為(wei) 夫鋪席於(yu) 西,禦為(wei) 妻鋪席於(yu) 東(dong) 。夫婦異位,亦是逐漸深入的表現。王士讓稱:“夫位本宜東(dong) 而席於(yu) 西,婦位本宜西而席於(yu) 東(dong) 者,蓋取陰陽交濟之義(yi) 。”(《儀(yi) 禮解》卷二)之後二人又交互為(wei) 夫婦盥手,鄭玄注“媵禦沃盥交”:“媵沃婿盥於(yu) 南洗,禦沃婦盥於(yu) 北洗。夫婦始接,情有廉恥,媵、禦交道其誌。”夫婦剛接觸,雖欲表達其情愫,但又不可一蹴而就,還是通過雙方的侍從(cong) 媵和禦來間接表達各自心意,即“道其誌”。

 

共牢而食、合巹而酳,夫婦之禮始備,準備更衣就寢。這時,主人脫服於(yu) 房,媵受。婦脫服於(yu) 室,禦受。相較前麵僅(jin) 是交互盥洗,這裏的交互受衣,程度更深,但還是通過侍從(cong) 來傳(chuan) 達,表現其“交接有漸”之義(yi) 。之後,還是讓媵鋪臥席於(yu) 西,禦鋪臥席於(yu) 東(dong) ,交接更加深入,但夫婦始正位,逐漸趨於(yu) 常禮。

 

這時,夫從(cong) 房中入室,親(qin) 脫婦身上所著之纓。據鄭玄注:“婦人十五許嫁,笄而禮之,因著纓,明有係也。”這應該是夫婦正式有身體(ti) 接觸,夫脫婦纓,即表明二人關(guan) 係進一步深入,婦人從(cong) 夫之義(yi) 益發凸顯。蔡德晉雲(yun) :“婦人許嫁,笄而醴之,因著纓,明有係也。主人親(qin) 脫之,明此纓為(wei) 己而係也,亦示親(qin) 之之意。”(《禮經本義(yi) 》卷二)與(yu) 此義(yi) 同。此間種種交接漸進之義(yi) ,曹元弼分析得十分透徹:

 

道誌之說,深得聖人使人男女有別、夫婦有義(yi) 之旨。校釋曰:昏姻之家,其始路人耳,有媒氏之官以通其言;既則使者往來,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諸禮備然後婿親(qin) 迎焉。迨夫婦入室,則將同牢而食矣,猶恐其行事無漸,則誌或未通也,乃先使媵禦交沃以道其誌焉。迨三酳畢,則將臥息矣,猶恐其行事無漸也,乃先使媵禦交受服,交布席,而夫又親(qin) 說婦之纓焉,亦道誌之意也。敬而不離,親(qin) 而不狎,生民之本,萬(wan) 福之原蓋在是矣。(《禮經學·要旨第二》) 

 

《禮經》甚至從(cong) 對服飾的規定中也體(ti) 現了這種交接之義(yi) 。如夫親(qin) 迎所服:主人爵弁,裳,緇袘。袘即衣緣,鄭玄雲(yun) “袘之言施,以緇緣裳,象陽氣下施”。賈公彥雲(yun) :“男陽女陰,男女相交接,示行事有漸,故雲(yun) ‘象陽氣下施’。”從(cong) 夫婿的衣緣裝飾,體(ti) 現了男女交接之義(yi) 。女婦亦是如此,女服:純衣袡。鄭玄雲(yun) :“袡,亦緣也。袡之言任也,以緣其衣,象陰氣上任也。”賈公彥疏:“雲(yun) ‘袡之言任也。以緣其衣,象陰氣上任也’者,婦人陰,象陰氣上交於(yu) 陽,亦取交接之義(yi) 也。”可見其交接之義(yi) 。

 

《禮經》措辭極為(wei) 嚴(yan) 謹,我們(men) 亦可從(cong) 稱謂中感受到漸進交接之義(yi) ,如鄭珍曰: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夫婦,名之大者,名正而夫婦之道乃順。婿之迎婦也,女次而純衣,已居然婦矣,名婦可乎?聖人曰:未受夫之雁,無從(cong) 夫義(yi) ,則仍女也。婿之迎婦歸也,禦車授綏,揖入寢門,已居然夫矣,名夫可乎?聖人曰:未入室對筵坐,無匹配義(yi) ,則仍婿也。故《士昏禮》奠雁以前,婦止稱女,入室以前,夫止稱婿。至奠雁、再拜稽首,乃謹變女名婦,曰“婦從(cong) ,降自西階”,於(yu) 是婦之名定;而婿猶不與(yu) 以夫之名者,此其際聖人之慮深矣,及婿入於(yu) 寢室,乃謹變婿名夫,曰“夫入於(yu) 室,即席”,於(yu) 是夫之名定,聖人之於(yu) 名,其不稍苟假,若此故夫婦之道順。(《巢經巢集經說》)

 

不過後麵夫又返稱主人,沈彤曰:“導婦入室,宜於(yu) 此正夫婦之名,故稱夫也。夫婦之名正,則複反其故稱矣,故下經稱主人。”可謂得理。媵袵良席,此處稱夫為(wei) 良人,也是“親(qin) 親(qin) 之辭”(曹元弼《禮經學·要旨第二》)。

 

三 婚禮體(ti) 現的親(qin) 親(qin) 之義(yi)

 

禮緣情而作,婚禮為(wei) 人道之始,更應凸顯親(qin) 親(qin) 之義(yi) 。曹元弼《禮經學》即曰:“昏禮自親(qin) 迎以下,明夫婦之義(yi) ,凡分兩(liang) 大節:曰夫婦之禮、曰婦事舅姑之禮,皆親(qin) 親(qin) 也。”所以我們(men) 在婚禮中,不僅(jin) 能看到因重婚姻而體(ti) 現的謹嚴(yan) 之序,也能體(ti) 會(hui) 到尊卑合體(ti) 下的親(qin) 親(qin) 之義(yi) 。

 

首先,納采禮。夫家使者入婦家廟門,上堂,當阿致命。阿即當棟。五架之屋,棟比楣更深入,一般賓至拜禮,皆至堂楣處而拜,此於(yu) 堂棟處。鄭玄雲(yun) “入堂深,示親(qin) 親(qin) ”,實際上即體(ti) 現了“結二姓之好”的親(qin) 親(qin) 之義(yi) 。納采、問名後醴賓節,主人北麵再拜,此當為(wei) 拜至禮,賈公彥雲(yun) “以婚禮有相親(qin) 之義(yi) ,故雖後亦拜至也”,雖然前麵已有拜至,但示親(qin) 親(qin) ,猶再拜至。親(qin) 迎節,夫親(qin) 授綏,《白虎通·嫁娶》篇雲(yun) :“欲得其歡心,示親(qin) 之心也。”婦至成禮節,三飯即卒食,鄭注“同牢示親(qin) ,不主為(wei) 食起,三飯而成禮也”。通過這種禮節性的展示,將夫婦間內(nei) 在的親(qin) 親(qin) 之義(yi) 散發出來,可見其苦心。

 

成婚第二天,婦見舅姑後,讚者醴婦。鄭玄注“以其婦道新成,親(qin) 厚之”。婦敬舅姑、舅姑禮待婦,家庭親(qin) 睦和順,益顯親(qin) 親(qin) 之情。之後,婦饋舅姑以成孝順之義(yi) ,舅姑饗婦以明著代之恩,承替在謙遜親(qin) 善中完成,親(qin) 親(qin) 之義(yi) 得以彰顯。此外,舅姑饗婦家送者束錦,亦體(ti) 現出濃濃的親(qin) 厚之意。

 

小結

 

《禮記·昏義(yi) 》言:“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正因為(wei) 婚姻的意義(yi) 在整個(ge) 政教體(ti) 係中居於(yu) 核心地位,所以古人對婚禮的儀(yi) 式十分重視,從(cong) 《士昏禮》的儀(yi) 節、陳設中,我們(men) 處處感受到這種敬慎之義(yi) 。另外,婚姻結二姓之好,夫婦由素昧平生到琴瑟相和,需要一個(ge) 漸進交接的過程,於(yu) 是在婚禮交接的儀(yi) 式中,便體(ti) 現出一種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的漸進交接過程;甚至從(cong) 服飾、稱謂中,亦能感受到這種漸進之義(yi) 。婚禮雖然敬慎莊重,但並不呆板俗套,在儀(yi) 節中還處處體(ti) 現出親(qin) 親(qin) 之義(yi) ,使我們(men) 能感受到婚禮主角們(men) 相互傾(qing) 訴親(qin) 近之情的強烈願望。總之,通過對《士昏禮》的簡單梳理,我們(men) 會(hui) 發現,聖人製禮,的確法天理人情而作,並非出自師心自用。朱熹曰:“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yi) 則。”(《四書(shu) 章句集注》)誠不我欺也。

 

注: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儀(yi) 禮》複原與(yu) 當代日常禮儀(yi) 重建研究”(項目編號:14ZDB009)的成果。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