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亦、郭曉東(dong) 著《春秋公羊學史》出版暨序言、後記及目錄
書(shu) 名:春秋公羊學史
作者:曾亦、郭曉東(dong)
出版社:華東(dong) 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3月出版
【作者簡介】
曾亦,1969年6月生,湖南新化人。1991年畢業(ye) 於(yu) 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獲法學學士學位。1994年至2000年為(wei) 複旦大學哲學係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從(cong) 事中西哲學比較研究。1997年獲哲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導師謝遐齡教授。現為(wei)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經學研究所所長。兼任複旦大學儒學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wei) 先秦儒學、宋明理學、清代經學、社會(hui) 理論及宗族研究。主要著作有:《本體(ti) 與(yu) 工夫—湖湘學派研究》(2007)、《禮記導讀》(2009)、《宋明理學》(2009)、《共和與(yu) 君主—康有為(wei) 晚期政治思想研究》(2010)、《何謂普世?誰之價(jia) 值?》(2013)
郭曉東(dong) , 1970年3月生,福建省霞浦縣人。1991年畢業(ye) 於(yu) 複旦大學國際政治係,獲法學學士學位;1994年入複旦大學哲學係,先後獲中國哲學專(zhuan) 業(ye) 的哲學碩士與(yu) 哲學博士學位。現為(wei)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教研室教授,主要著作有《識仁與(yu) 定性――工夫論視域下的程明道哲學研究》,另在《中國學術》、《中國哲學史》、《複旦學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yu) 篇。主要從(cong) 事宋明理學與(yu) 清代經學等方麵的研究,曾經先後開設過“中國哲學簡史”、“儒家思想”、“儒教的曆史與(yu) 理論”、“國學經典導讀”等課程。
【序言】
古人以《詩》、《書(shu) 》、《禮》、《易》與(yu) 《春秋》為(wei) “五經”。五經者,本出於(yu) 王官。春秋以降,王室不振,五經漸流播於(yu) 民間,於(yu) 是有諸子百家之學。則五經誠為(wei) 吾國文明之源頭,而後世兩(liang) 千餘(yu) 年之學術,莫不濫觴於(yu) 此。
然孔子以前,本無“經”名。唯經孔子之刪訂,《詩》、《書(shu) 》、《禮》、《易》與(yu) 《春秋》者,遂為(wei) 天地之常經,至於(yu) 恒久至道之所凝焉。時孔子當周道疲弊之際,雖美周文之盛,猶假托殷道以損益之,此其改製之大旨,然唯《春秋》能發明之。
《春秋》者,本魯之舊史也,或以諸國史記亦得名為(wei) 《春秋》,然具孔子修《春秋》之所本。孔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之深切著明。”此孔子所以托《春秋》而寄王法也。孔子有德而無位,危行而言遜,且以諱尊隆恩之故,雅不欲直斥當世大人,故假史事而寓褒貶焉,則“主人習(xi) 其讀而問其傳(chuan) ,則未知己之有罪焉爾”,此亦《春秋》所以托王,而孔子所以筆削舊史也。
漢興(xing) ,懲秦滅學之禍,立五經博士,於(yu) 是好古稽文之士,乃彬彬以進於(yu) 朝矣。諸儒鑒於(yu) 嬴秦二世而亡,欲為(wei) 萬(wan) 世立法,乃托孔子《春秋》為(wei) 漢製法,此《春秋》所以見尊於(yu) 漢世矣。然《春秋》文辭簡奧,若不通以傳(chuan) ,則窅不可讀,又焉能求聖人筆削之旨哉!昔古人釋經之傳(chuan) ,不過公、穀及鄒、夾數家而已。然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shu) ,穀梁則不過稍明大義(yi) 耳。其後又有《左氏》,雖自廁於(yu) 傳(chuan) ,然其所長,不過詳於(yu) 記事而已。則唯公羊子所傳(chuan) ,真得聖人之微言大義(yi) 耶!
漢人治《公羊》者,立“三科九旨”之科,以為(wei) 通乎《春秋》之梯航也。所謂“三科九旨”者,即通三統、張三世與(yu) 異外內(nei) 也。通三統者,實處理新、舊王朝之關(guan) 係,蓋以新王受命改製,猶當存二王之後,以備新王取法焉。若張三世之旨,則在處理一王之自我革新問題。蓋一王之中,恩有親(qin) 疏,治有詳略,王者撥亂(luan) 反正,其治法亦自不同。至於(yu) 異外內(nei) 者,實為(wei) 古代中國之國際關(guan) 係學說也。蓋《春秋》分天下為(wei) 中國、諸夏與(yu) 夷狄,而以王者居中國,引諸夏為(wei) 蕃衛,欲以禦外敵、來遠人也。漢人承暴秦而興(xing) ,懲贏政之不奉天法古,而自我作祖,尤重通三統之義(yi) ,乃遠推五帝、三王,而近遵玄聖之製焉。
馴至清季,既有內(nei) 憂,重以外患,《公羊》之學再興(xing) ,其旨則欲保守一王之統,而思有以維新也。康長素張三世之說,以明變法之義(yi) ,又獨標孔子改製之旨,以為(wei) 《春秋》微言所在,蓋欲效孔子損周文益殷質之意,而折衷於(yu) 中西之間也。則長素所欲變法者,不止於(yu) 變有清一代祖宗之法,實欲變中國數千年之法,乃推原尼山之本懷,思欲為(wei) 萬(wan) 世重開太平也。
昔周公當殷周之際,立傳(chuan) 子之法,而有周一代之文物典章,莫不從(cong) 此出。孔子繼其道,乃發明親(qin) 親(qin) 大旨,而於(yu) 周人尊尊之義(yi) 稍損益焉,而此後兩(liang) 千餘(yu) 年中國道路,遂由此開辟矣。晚清以降,西方之自由、平等與(yu) 民權諸觀念傳(chuan) 入中國,傳(chuan) 統之家庭、宗族遂為(wei) 崩潰,個(ge) 體(ti) 因從(cong) 中解放出來,成為(wei) 純粹自由之存在。然現代國家乃得在此自由個(ge) 體(ti) 之基礎上摶聚而成,而為(wei) “自由人之聯合體(ti) ”,此實為(wei) 現代中國建構之基本目標。蓋自周、孔以來,此誠吾國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也,而中國道路亦麵臨(lin) 一新抉擇矣。殷周之際,個(ge) 體(ti) 漸自氏族中解放出來,而組成個(ge) 體(ti) 家庭,而家庭遂成為(wei) 社會(hui) 之基本單位。今則不然,個(ge) 體(ti) 再度得以解放,而為(wei) 國家之公民,然家庭不過若旅宅,其解體(ti) 常在一線之間而已。周以前,個(ge) 體(ti) 不過因血緣而摶聚成氏族,今則借地緣而摶聚成國家矣。三千年為(wei) 一大循環,長素所為(wei) 改製之事,不過發其端而已,其後繼其誌者,或有其人焉。
是為(wei) 序。
曾亦、郭曉東(dong) 序於(yu) 滬上
【後記】
餘(yu) 與(yu) 曉東(dong) 郭君,同窗十載,又共受業(ye) 於(yu) 謝遐齡師,朝夕切磋,頗收進益。所學既同,所造亦相近也。畢業(ye) 後,具留複旦任教,乃相約共治《公羊》。
道、鹹以降,吾國頻遭危局,《公羊》諸師乃起而捄其難,遂盛極一時矣。然自民國以降,鹹與(yu) 共和,而《公羊》亦因以衰矣。考《公羊》注疏及曆代師說雖存,然有傳(chuan) 而無師,幸賴去古未遠,我等遂邀同門數友,相與(yu) 肄習(xi) 焉,至今已曆十八歲矣。然此種讀書(shu) 因緣,亦非他人所能盡有。數年後,我等自覺有得,遂有共撰此書(shu) 之誌矣。
餘(yu) 素以為(wei) ,雖治一人一書(shu) ,於(yu) 學術史亦當有通貫之了解。故我等以通史態度治《公羊》,即出於(yu) 此種考慮。然此種做法,常不免有弊。蓋所涉人物與(yu) 著述既多,精力有限,較諸專(zhuan) 人專(zhuan) 書(shu) 之研究,廣博或有過之,然精深則有未及。唯我等欲假此全盤了解之力,期以進一步專(zhuan) 人專(zhuan) 書(shu) 之研究也。
此書(shu) 分上、下兩(liang) 篇,凡十八章,主要由餘(yu) 與(yu) 曉東(dong) 君共同完成。其中,曉東(dong) 君撰寫(xie) 上編之五章與(yu) 下編之十一、十二、十四章,及十八章附錄之蘇輿部分;餘(yu) 則撰寫(xie) 上編之一、二、四、六、七、八、九章與(yu) 下編之十、十三、十五、十六、十七章,及其餘(yu) 附錄部分。此外,黃銘君素治董仲舒,所造獨深,故囑其撰其上編第三章焉。
此書(shu) 初屬稿,即蒙華師大出版社倪衛國先生識鑒,頗得支持,又得陳廷燁友為(wei) 之編輯,頗費心力,今並致謝焉。
曾亦謹記於(yu) 四漏齋
【目錄】
序言
上編
第一章 《春秋》經與(yu) 傳(chuan)
第一節 《春秋》經
第二節 公羊傳(chuan)
第三節 穀梁傳(chuan)
第四節 左氏傳(chuan)
第二章 《春秋》學與(yu) 兩(liang) 漢今古之爭(zheng)
第一節 師法與(yu) 家法:五經博士及其增設
第二節 今古文與(yu) 今古學
第三節 四次今古之爭(zheng)
附 《白虎通》
第三章 董仲舒與(yu) 漢代《公羊》學
第一節 生平與(yu) 學術
第二節 《春秋》之義(yi) 及其天人思想
第三節 孔子改製與(yu) 《春秋》微言
第四節 《春秋》決(jue) 獄
附 《春秋緯》
第四章 何休與(yu) 《公羊傳(chuan) 》注
第一節通三統
第二節張三世
第三節異外內(nei)
第四節時月日例
第五節名例
第六節褒譏貶絕例
第七節宋均說“三科九旨”
第八節五始、七等、六輔、二類、七缺
中編
第五章 《左氏》興(xing) 盛與(yu) 六朝隋唐之《春秋》學
第一節 賈逵論《左氏》長義(yi)
第二節 杜預與(yu) 《左氏傳(chuan) 》之成立
第三節 六朝隋唐之《春秋》學
第六章 徐彥與(yu) 《公羊傳(chuan) 》疏
第一節 述何:何注之總結與(yu) 闡釋
第二節 申何:據何注而引申推衍以成例
第三節 規何:對何注之修正與(yu) 彌縫
第四節 漢晉南北朝《公羊》遺說之保存
第七章 啖、趙、陸之新《春秋》學
第一節 範甯《集解》與(yu) 兼采三傳(chuan) 之風
第二節 啖、趙、陸之生平與(yu) 著述
第三節 論三傳(chuan) 得失
第四節 兼綜三傳(chuan) 與(yu) 《春秋》新例
第五節 趙匡“左氏非丘明”說
第八章 兩(liang) 宋《春秋》學研究
第一節 孫複
第二節 劉敞
第三節 孫覺
第四節 程頤
第五節 胡安國
第六節 朱熹論《春秋》
第七節 其餘(yu) 治《春秋》之學者
第九章 黃澤、趙汸與(yu) 元代之《春秋》學
第一節 生平與(yu) 學術
第二節 回歸三傳(chuan)
第三節 史法與(yu) 書(shu) 法
第四節 屬辭比事與(yu) 《春秋》之例
第五節 吳澄、程端學之《春秋》學
第十章 明代及清前期之《春秋》學
第一節明代《春秋》學
第二節 清人之攻駁《胡傳(chuan) 》
第三節 清人《左傳(chuan) 》研究與(yu) 對杜注之補正
第十一章 莊存與(yu) :清《公羊》學之濫觴
第一節 幹嘉經學之別流
第二節 微言大義(yi) 與(yu) 通經致用
第三節 莊存與(yu) 的《春秋》學
第十二章 孔廣森與(yu) 《春秋公羊通義(yi) 》
第一節 《春秋》重義(yi) 不重事
第二節以《左傳(chuan) 》、《穀梁》通《公羊》
第三節 以群經通《公羊》
第四節 別設三科九旨
第五節 對何休《解詁》之修正
下編
第十三章 劉逢祿:清《公羊》學之大宗
第一節 生平與(yu) 學述
第二節 何休“三闕”與(yu) 劉氏“申何難鄭”
第三節 《春秋公羊經何氏釋例》
第四節 《春秋公羊解詁箋》之“匡何”與(yu) “從(cong) 《穀》”
第五節 《左氏春秋考證》與(yu) 《後證》
第六節 《論語述何》
第十四章 宋翔鳳與(yu) 戴望:以《公羊》釋《論語》
第一節宋翔鳳《論語說義(yi) 》
第二節戴望:述《公羊》以讚《論語》
第十五章 淩曙與(yu) 陳立:清《公羊》學之別傳(chuan)
第一節 淩曙
第二節 陳立
第十六章 龔自珍與(yu) 魏源:《公羊》學之轉向與(yu) 拓展
第一節 龔自珍
第二節 魏源
第十七章 廖平:以禮說經與(yu) 今古學之判分
第一節 經學六變
第二節 平分今古
第三節 尊今抑古
第四節 大統小統
第五節 天學人學
第六節 《春秋》學研究
附:王闓運
第十八章 康有為(wei) :遍疑群經與(yu) 托古改製
第一節 生平與(yu) 學術
第二節 《新學偽(wei) 經考》
第三節 《孔子改製考》
第四節 《春秋董氏學》
第五節 《公羊》三世說及其重新闡釋
附一 蘇輿
附二皮錫瑞
附三 章太炎
附四 劉師培
附五 崔適
後記
參考書(shu) 目
一 公羊類
二 春秋類
三 專(zhuan) 集類
三 重要古籍
四 研究著述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