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龍】香港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危機

欄目:中國統一暨台灣、香港問題、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7-03-07 13:44:33
標簽:
田飛龍

作者簡介:田飛龍,男,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江蘇漣水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hui) 理事。著有《中國憲製轉型的政治憲法原理》《現代中國的法治之路》(合著)《香港政改觀察》《抗命歧途:香港修例與(yu) 兩(liang) 製激變》,譯有《聯邦製導論》《人的權利》《理性時代》(合譯)《分裂的法院》《憲法為(wei) 何重要》《盧梭立憲學文選》(編譯)等法政作品。

香港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危機          

作者:田飛龍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原載香港《二十一世紀》2017年2月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初十日癸巳

          耶穌2017年3月7日

 

 

 

香港政治文化在近年來的社會(hui) 與(yu) 政治運動中發生了重要變遷:占中突破了違法性禁忌,旺角暴亂(luan) 突破了暴力性禁忌,港獨訴求突破了一國兩(liang) 製與(yu) 基本法的憲製底線。如何理解這些政治文化的變遷現象?如何看待香港本土自決(jue) 派的“製憲衝(chong) 動”?如何評估香港民主的文化基礎?

 

香港嶺南大學的葉蔭聰先生從(cong) 文化政治範式的角度提供了解析這一現象的三重進路:政治自由主義(yi) 的公共文化範式、左翼馬克思主義(yi) 的爭(zheng) 鬥式民主範式以及自決(jue) 論範疇的製憲權範式。這三種範式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係且存在此消彼長的競爭(zheng) 關(guan) 係,分別可以對應香港政治文化中的部分現象與(yu) 因素。作者之理論分析頗具功力,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文化政治評述,而具有了政治哲學和憲法學的深度,尤其是文末點出香港製憲衝(chong) 動與(yu) 中國整體(ti) 主權意識及其正當性的關(guan) 聯。

 

葉先生以“禮崩樂(le) 壞”切入論題。何為(wei) 香港政治之“禮樂(le) ”呢?就是香港核心價(jia) 值觀,也就是所謂的“公共文化”,即作為(wei) 整體(ti) 社會(hui) 與(yu) 秩序粘合劑的公共理性。這是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yi) 的視野和抱負:以自由民主作為(wei) 政治文化平台吸納與(yu) 整合多元文化因素,形成共識性政治秩序及其穩定體(ti) 係。從(cong) 文化要素和製度組件來看,香港治理體(ti) 係與(yu) 自由民主秩序高度吻合,尤其是自由市場和法治更是居於(yu) 國際先進行列。

 

但這些標準化組件是否真的組構成了一個(ge) 自足的自由民主秩序了呢?作者的答案是否定的,並援引羅永生的“虛擬自由主義(yi) ”加以剖析。香港的政治文化“禮樂(le) ”並不能完全籠罩和馴化社會(hui) 內(nei) 部的反對力量,根源在於(yu) 香港並非自足的政治實體(ti) ,而隻是一國兩(liang) 製下的自治體(ti) ,因而政治自由主義(yi) 範疇內(nei) 的香港“一製”不能夠完整解釋和處理香港政治演化中的嚴(yan) 峻衝(chong) 突,尤其是涉及國家安全、政改和主權的重大議題。換言之,香港的政治自由主義(yi) 隻是“治理”(governance)意義(yi) 上的,而不是真正“憲製”(constitution)意義(yi) 上的。也因此,作者最終訴諸製憲權與(yu) 人民主權,也代表了香港反對派激進化在文化政治上的想象與(yu) 突破。

 

左翼的激進民主範式其實不夠激進,仍然是“自由社會(hui) 主義(yi) ”範疇內(nei) 的文化與(yu) 政治競爭(zheng) 。這可以解釋為(wei) 何反對派一方麵訴求自決(jue) 和港獨,另一方麵又積極參加建製性選舉(ju) 。這種行為(wei) 有政治機會(hui) 主義(yi) 的麵向,也有爭(zheng) 鬥式民主的內(nei) 涵。若爭(zheng) 鬥成功,參與(yu) 者也可能放棄更激進的方案。本土激進派參與(yu) 立法會(hui) 選舉(ju) 就是這種爭(zheng) 鬥的體(ti) 現,但遭到“選舉(ju) 確認書(shu) ”及人大釋法的排斥,可能激發失敗者重上街頭,訴諸某種具有“革命”意涵的製憲衝(chong) 動。    

 

香港政治文化從(cong) 虛擬自由主義(yi) 的公共文化中蛻變,出現了中等強度的爭(zheng) 鬥式民主和高強度的港獨製憲衝(chong) 動,這使得香港政治文化的公共性危機日益凸顯。作者提供的三種分析進路都極具啟發性,便於(yu) 理解香港政治衝(chong) 突的具體(ti) 性質與(yu) 後果,但作者未能進一步深入一國兩(liang) 製之學理與(yu) 製度邏輯層麵展開論述。作者朦朧感知香港政治文化的公共性需要借助整體(ti) 國家憲製的公共性進行理解和安頓,但卻未能就國家政治文化公共性提供適宜的詮釋與(yu) 分析。隨著央港政治衝(chong) 突的激烈化和香港本地政治文化公共性的更大分裂,偏於(yu) 經濟互惠而政治隔離的一國兩(liang) 製或許需要嚴(yan) 肅麵對兩(liang) 製的公共文化整合與(yu) 國家認同建構問題了。這個(ge) 問題單靠香港無法解決(jue) ,也回不到自由主義(yi) 的原初“虛擬”之中,而需要一國兩(liang) 製的中期檢討及其2.0版本帶來改進版的文化基礎與(yu) 憲製安排,否則無休止的街頭運動和2047製憲衝(chong) 動就會(hui) 成為(wei) 實證憲製的永恒批判者與(yu) 競爭(zheng) 者。但香港的文化與(yu) 政治正確是否能夠恰當容納對“國家”的理性而客觀的討論與(yu) 接納以及葉先生是否願意接著“往下講”,不得而知,頗值期待。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