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其成作者簡介:張其成,男,西元1958年10月生,安徽徽州歙縣人。出生於(yu)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張一帖”醫學世家,為(wei) 我國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國家級“非遺”傳(chuan) 承人張舜華之長子。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講席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創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理事。 |
關(guan) 於(yu) 將軒轅黃帝塑造為(wei) 中華民族精神標識的提案
作者:張其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二月初八辛卯
耶穌2017年3月5日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zhuan) 題闡述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作。實施這一工程不是為(wei) 了傳(chuan) 承而傳(chuan) 承,而是為(wei) 了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服務,為(wei) 其提供精神支撐和文化滋養(yang) 。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必須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說到底就是中華民族對自己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信仰。而要重塑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一定要追本溯源,要找到一個(ge) 為(wei) 全球華人高度認同並共同信仰的代表性文化符號、一個(ge) 能把全球華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標識。在所有的文化標識符號中,“軒轅黃帝”無疑是排在第一位的。全世界的華人都稱自己是“炎黃子孫”,尊軒轅黃帝為(wei) 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不僅(jin) 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開創者、奠基人,而且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文化的最大共識。
2015年年初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陝西視察時明確指出:“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確立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為(wei) 了重塑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凝聚全球華人的力量,促進中華民族自立自強,促進兩(liang) 岸和平統一,促進世界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為(wei) 此我們(men) 在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國法治與(yu) 義(yi) 理研究中心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特提出以下建議:
將“軒轅黃帝文明探源工程”列為(wei)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guan) 項目
建議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基礎上,實施“軒轅黃帝文明探源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個(ge) 國家級科研機構、10餘(yu) 個(ge) 省級考古研究機構、近10所大學的數百位學者參加的國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點科技攻關(guan) 項目,2004年夏季正式啟動,曆時十餘(yu) 年,多學科的合作攻關(guan) 初步構建了中華文明演進的總體(ti) 脈絡和時空框架。根據大量考古發掘和多學科研究的成果,證明中華五千年文明並非虛言。
將“軒轅黃帝文明探源工程”列為(wei) 國家“十三五”“十四五”重點科技攻關(guan) 項目,與(yu)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有機銜接,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研究以“軒轅黃帝”為(wei) 標誌的中華文明的形成與(yu) 早期發展的過程,探索其背景、原因、道路與(yu) 特點。集中以考古學為(wei) 主、涵蓋文獻史學、古文字學、人類學、天文學、科技史等多個(ge) 學科的力量,采用放射性碳十四同位素測年、古植物、古動物、古環境、古人類食性分析、化學成分分析、物理結構分析、遙感和遺址的物理探測等自然科學技術,對可能與(yu) “黃帝”有關(guan) 的遺址或相傳(chuan) 的生卒地、活動場所如河南靈寶西坡遺址、陝西榆林石峁遺址、河北涿鹿黃帝城遺址、河南新鄭軒轅丘、陝西橋山黃帝陵、甘肅平涼崆峒山軒轅黃帝問道處等進行深入研究。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老師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hui) 議開幕會(hui) 上
將“軒轅黃帝思想信仰”列為(wei) 國家文化發展戰略
21世紀中國將以大國的身份參與(yu) 國際事務。真正的大國不僅(jin) 是幅員遼闊,人口眾(zhong) 多,GDP居於(yu) 各國前列,而且是文化的自立自強。因此,我們(men) 需要向世界說明除了“四大發明”之類的物質成就之外中華民族對人類的思想文化作出了哪些貢獻?提出了哪些具有普世價(jia) 值的理念?支撐中華文明在世界四大“原生文明”中唯獨沒有消亡的思想文化基礎是什麽(me)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men) 追根求源,需要我們(men) 深入研究以“軒轅黃帝”為(wei) 標識符號的中華思想文化。這是為(wei) 樹立中國文化形象所必不可少的工作,它隻能由中國人自己來做,別人無法替代。
建議:第一,將“軒轅黃帝思想信仰”列為(wei) 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作為(wei) 新時期文化建設的重大工程來抓。要將“軒轅黃帝思想”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普世價(jia) 值觀、中華文明智慧的代稱,提高黃帝思想對於(yu) 凝聚民心、提振人氣重要意義(yi) 的認識。深入研究以“軒轅黃帝”為(wei) 標識符號的中華思想文化體(ti) 係,厘清軒轅黃帝思想與(yu) 後世諸子百家的關(guan) 係,厘清軒轅黃帝思想對中國曆史各思想流派的影響,厘清後世思想家是如何發展豐(feng) 富了軒轅黃帝思想。做出能代表國家政府的權威闡述。這一國家表述要求深刻係統、淺顯通俗。
第二,對以“軒轅黃帝”為(wei) 文化符號和精神標識的中華思想文化,不但要編入各級學校的教材,而且要貫穿國民教育的始終,使之成為(wei) 全民家喻戶曉的常識。要融入港澳台中華文化普及交流及各種文化活動中,增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還要進入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教材,闡明軒轅黃帝思想是孔子思想、諸子百家思想之源頭,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國家表述。
第三,加大軒轅黃帝思想文化宣傳(chuan) 教育力度。綜合運用報紙、書(shu) 刊、電台、電視台、互聯網站等各類載體(ti) ,融通多媒體(ti) 資源,統籌宣傳(chuan) 、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大力彰顯以“軒轅黃帝”為(wei) 標識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將黃帝思想文化融入國家重大節慶活動、中華傳(chuan) 統禮儀(yi) 、社會(hui) 各類規範中。
將軒轅黃帝祭祀上升為(wei) 國家公祭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一種國家級信仰的儀(yi) 式,都有對本民族共同認可的標識符號進行祭祀的神聖活動,以此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力量。祭祀的很多標記性符號都是物和神,例如十字架、麥加、耶路撒冷,而黃帝是作為(wei) 人而不是神被中華兒(er) 女所祭拜。在我國,拜祭軒轅黃帝有延續不斷的曆史傳(chuan) 統,不管是帝製時代,還是共和時代,還是社會(hui) 主義(yi) 時代,官方和民間拜祭軒轅黃帝沒有終止過。特別是近十年,黃帝故裏拜祖、黃帝陵祭祖等多個(ge) 黃帝遺址已經形成了由地方政府、中央相關(guan) 部門共同主辦的祭祀大典,得到了海內(nei) 外華人的廣泛認同積極參與(yu) 。然而目前還沒有形成國家級別的公祭。
許嘉璐等民主黨(dang) 派領導、專(zhuan) 家學者都呼籲把祭拜軒轅黃帝上升為(wei) 國祭。顯然這對形成整個(ge) 中華民族巨大凝聚力和顯示中華民族民族性、對提高民族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但對何時、何地祭祀爭(zheng) 議很大,主要有拜陵還是拜廟、清明節祭祀還是軒轅黃帝生日祭祀等不同觀點。尤其是河南新鄭和陝西黃陵兩(liang) 地之爭(zheng) 至今一直沒有停止。新中國建立後,陝西從(cong) 1955年就開始由當地政府主持祭拜軒轅黃帝活動,河南則從(cong) 2006年開始舉(ju) 行大規模祭拜。
建議:第一,將黃帝國家公祭的主祭地點定在北京天壇,河南新鄭黃帝故裏、陝西黃陵及其他黃帝遺跡地作為(wei) 分祭地點。這樣既避免了多地論爭(zheng) ,又提升了祭祀的層次、增強了國祭的可行性。北京作為(wei) 中國的首都,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是黃帝國祭的最合適的地方。為(wei) 什麽(me) 選擇天壇?北京天壇始建於(yu) 明永樂(le) 十八年,是明、清兩(liang) 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feng) 登的場所。中國人曆來有“敬天法祖”的信仰。“萬(wan)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以所出之祖配天地。”(朱熹)“敬天法祖,無二道也。”(《明史》卷四十八)敬天與(yu) 法祖的祭祀場所都可以是天壇。
第二,軒轅黃帝國家公祭的時間定為(wei) 陰曆三月三軒轅黃帝生日,這種選擇專(zhuan) 屬性、針對性比清明節更強。清明節作為(wei) 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大約始於(yu) 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源於(yu) 晉文公紀念介之推的寒食節。後發展為(wei) 禁火、掃墓、祭奠,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係列風俗體(ti) 育活動。意義(yi) 廣泛,不如三月三黃帝誕生日意義(yi) 有特指性。
第三,黃帝國家公祭應由國家領導人主祭,祭拜形式要體(ti) 現時代創造力和時代精神,不是簡單複製古代、回到過去。在國家公祭的同時,也可以有地方公祭,還要允許有私祭、家祭、族祭等等。
設立中華父親(qin) 節、母親(qin) 節,將父親(qin) 節、母親(qin) 節設為(wei) 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一天,以盡孝道
中國人的父親(qin) 節、母親(qin) 節不應按西方國家設定的日期來過,我們(men) 應當設立符合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的父親(qin) 節和母親(qin) 節。以軒轅黃帝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父親(qin) 、以嫘祖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母親(qin) 具有廣泛的文化認同感。黃帝和嫘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據《史記》記載,五帝之首為(wei) 黃帝,軒轅黃帝的元妃嫘祖發明植桑養(yang) 蠶、繅絲(si) 製衣,史稱“嫘祖始蠶”。她育有玄囂、昌意二子,功高日月,德被華夏,和黃帝一道開創了中華男耕女織的農(nong) 耕文明,是東(dong) 方女性文化的光輝典範,被稱為(wei) “人文女祖”,所以說嫘祖是中華兒(er) 女的母親(qin) 。
建議:以黃帝生日即陰曆三月三為(wei) 父親(qin) 節,以嫘祖與(yu) 黃帝成婚的日子即陰曆六月六為(wei) 母親(qin) 節。將父親(qin) 節、母親(qin) 節設為(wei) 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一天,以盡孝道。“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在史書(shu) 記載的軒轅黃帝出生地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始祖山,有曆代名人和百姓每年三月三登山拜祖習(xi) 俗。近年來,每年“三月三,拜黃帝”已成為(wei) 中華民族尋根拜祖的活動。因嫘祖的生日爭(zheng) 議較大,至今尚無定論,而嫘祖與(yu) 黃帝成婚的日子基本無爭(zheng) 議。在新鄭始祖山上有座嫘祖廟,據當地習(xi) 俗,農(nong) 曆六月初六是黃帝和嫘祖成親(qin) 的日子,每年這一天當地民眾(zhong) 都要舉(ju) 辦隆重的慶典活動,以紀念這位人文女祖的大功大德。中原大地流傳(chuan) “六月六,閨女給娘掂塊肉”的民謠。晉南地區將六月六稱為(wei) “回娘家節”。此外,“六”在《易經》中代表“陰”,坤卦六爻皆記為(wei) “六”,坤卦代表大地,代表母親(qin) 。可見以“六”作為(wei) 母親(qin) ,完全符合中國文化的象數思維方式。故而為(wei) 免引起爭(zheng) 議,選擇嫘祖與(yu) 黃帝成婚的日子“六月六”為(wei) 母親(qin) 節。
中華民族是一個(ge) 重孝的民族,孝道文化源遠流長。父親(qin) 節、母親(qin) 節設為(wei) 國家法定節假日,各放假一天。如此可以提醒身為(wei) 子女的人民應該擔負孝敬雙親(qin) 的義(yi) 務,也能讓孩子們(men) 有時間盡量回到父母身邊行孝、盡孝。
恢複軒轅黃帝紀年
目前我國采用的公元紀年是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wei) 元年的紀年方法,這種紀年方法把西方紀年標準當成了普遍的標準,不符合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也不符合中華民族悠久的曆法傳(chuan) 統。我國有悠久的紀年曆史和紀年方法。先秦兩(liang) 漢文獻《文子·精誠》《淮南子·覽冥訓》《史記·曆書(shu) 》《漢書(shu) ·律曆誌》等都記載軒轅黃帝考定曆法,我國曆史上使用的“幹支紀元法”據說是從(cong) 黃帝開始的。黃帝曆法幹支紀年有幾千年的曆史,“黃帝紀年”概念也在清朝末期劉師培、宋教仁等就已經提出並開始實施。我國的道教曆法一直都使用黃帝紀年。恢複軒轅黃帝紀年可以喚醒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建議:用軒轅黃帝紀年代替公元紀年,在公元紀年的基礎上加上2697年即可,將軒轅紀年(XY)嵌入格裏曆,以表明中國曆史的傳(chuan) 承性和國際合作性。隻改變紀年數,不改變公曆的月份和日期。軒轅黃帝紀年是黃帝即位後創製曆法的年份甲子年為(wei) 元年的紀年方式,是根據黃帝曆和天幹地支以及《帝王世紀》《皇極經世》推算出來的。軒轅元年應為(wei) 幹支紀年開始的甲子年,公元前2697年剛好是甲子年。軒轅紀元=公元紀元+2697年,如今年3月3日即是軒轅4714年(公元2017年)3月3日。
責任編輯:徐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