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長珍著《宋儒境界論》再版
作者:付長珍
來源:“經學文獻”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廿九日癸未
耶穌2017年2月25日
書(shu) 名:《宋儒境界論》
作者: 付長珍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49583829
定價(jia) :68.00
包裝:精裝
叢(cong) 書(shu) 名: 智慧的探索叢(cong) 書(shu)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17-01
《宋儒境界論》在對“境界”範疇作出重新清理和厘定的基礎上,剖析了宋儒境界的基本內(nei) 涵、總體(ti) 特征和理論特質,進而對三種典型的精神傾(qing) 向作了個(ge) 性化闡釋。在此基礎上,從(cong) 曆史主義(yi) 與(yu) 當代意識相結合的視角出發,對宋儒重建境界係統的得失成敗作了集中的檢討和評判,揭示了中國傳(chuan) 統哲學人生境界理論的精神和特征。通過對以馮(feng) 友蘭(lan) 、唐君毅、方東(dong) 美為(wei) 代表的現代新儒家境界理論的分析,對儒家境界理論在當代的價(jia) 值和命運給予了係統的觀照。
【作者簡介】
付長珍,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dong) 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常務副主編。主要從(cong) 事中國倫(lun) 理思想史和比較倫(lun) 理學研究,著有《宋儒境界論》、《華夏文明剖視》等論著多種。
【目錄】
引論 宋儒境界論的發生與(yu) 演進
第一章 境界釋義(yi)
第一節 釋“境界”
第二節 宋代理學境界論的價(jia) 值意蘊
第三節 理學境界的靜態構成和動態統一
第四節 宋儒境界的精神實質
第二章 匯納百川之容——理學境界理論的基本特征
第一節 內(nei) 向性的會(hui) 通容納
第二節 道德形上學的重建
第三節 自由之樂(le) 的高揚
第四節 直覺體(ti) 驗的強化
第五節 同一文化代碼,不同精神傾(qing) 向
第三章 灑落圓融之境
第一節 “無欲”與(yu) “誠”
第二節 仁者與(yu) 物同體(ti)
第四章 敬畏和樂(le) 之境
第一節 己與(yu) 理一
第二節 心中天理流行
第五章 從(cong) 容中正之境
第一節 “民胞物與(yu) ”的人道情懷
第二節 “視天下無一物非我”的大心境界
第三節 誠明兩(liang) 進的中正之道
第四節 知禮成性的行為(wei) 踐履
第六章 宋儒境界論批判
第一節 哲學的目的和宋儒境界追求的意義(yi)
第二節 仁者情懷的正負價(jia) 值
第三節 理欲之辯的曆史悖論
第四節 走向現代意義(yi) 的自由
第七章 現代回響:現代新儒家的境界超越與(yu) 重建
——以唐君毅、方東(dong) 美、馮(feng) 友蘭(lan) 為(wei) 中心
第一節 心通九境
第二節 生生之境
第三節 天地境界
第四節 現代新儒家境界重建的貢獻與(yu) 缺失
結語
附錄 章學誠儒學之道的宋學向度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序言】
宋儒對原始儒學精神的弘揚,對佛道強烈挑戰的回應,其一個(ge) 重要的側(ce) 麵是通過自覺地重構新儒學的境界理論來展現的。本書(shu) 在對“境界”範疇作出一番清理的基礎上,剖析了宋儒境界的基本內(nei) 涵、總體(ti) 特征和精神實質,進而對三種典型的精神傾(qing) 向作了較為(wei) 具體(ti) 、深入的闡釋。在此基礎上,從(cong) 曆史主義(yi) 和當代意識相結合的視角出發,對宋儒重建境界理論的得失成敗作了集中的檢討和評判,以期由此透視中國傳(chuan) 統哲學人生境界理論的精神和特征。
境界的核心是對人生價(jia) 值的確認,它不但是對真實的存在和意義(yi) 世界的追尋,而且體(ti) 現為(wei) 特定的理想人格。概括地說,宋儒的人生價(jia) 值展開於(yu) 天人、群己、理欲等價(jia) 值理論中,構成他們(men) 所理解的意義(yi) 世界,並且最終指向理想的人格即聖人。如果我們(men) 將價(jia) 值最根本的尺度歸結為(wei) 自由,在宋儒看來,聖人就是具有終極意義(yi) 的價(jia) 值標準,聖人境界也就是宋儒普遍追求的自由境界。自由本來有豐(feng) 富的涵義(yi) ,有多方麵的規定。宋儒所追求的聖人境界,表示他們(men) 所向往的不但不是現代人所主張的政治自由,而且主要的不是從(cong) 自然的壓迫下獲得解放的自由,而是更多地轉向了對心靈自由的追求。自由,而是更多地轉向了對心靈自由的追求。
在宋儒看來,心靈自由的獲得離不開人生意義(yi) 的貞定,而人生意義(yi) 的安放需要本體(ti) 論的依托,理想人格的實現也終須一定的踐履工夫,因而境界問題又與(yu) 本體(ti) 論和工夫論密切相關(guan) 。對宋儒而言,中心問題依然是要追問“聖人何以可能”,也就是要在重建道德形上學的進路中探討實現心靈自由的新途徑。由此,形成宋儒境界的基本特色:以德性的規定為(wei) 主,又具有形上超越的層麵,帶有終極關(guan) 懷的意味;滿足了人的情誌生活的需要,又具有美感和樂(le) 的體(ti) 驗。
理想的境界既凝結為(wei) 主體(ti) 的內(nei) 在精神結構,具有綿延的同一性,那就是特定的人格,又展開於(yu) 具體(ti) 的“在”世過程,外顯為(wei) 某種氣象、風度。在宋儒那裏,盡管理想境界的標尺是同一個(ge) 文化代碼——聖人,但由於(yu) 對聖人的理解仍有不同的具體(ti) 內(nei) 容,由此決(jue) 定著不同的工夫進路,呈現出不同的精神傾(qing) 向,主要可以劃分為(wei) 三種類型:
周敦頤的“無欲與(yu) 誠”、程顥的“萬(wan) 物一體(ti) ”所代表的圓融灑落之境,突出了直覺主義(yi) 特征。他們(men) 崇自然,尚體(ti) 驗,重視內(nei) 向涵養(yang) ,忘懷物我,率性直行,具有較多佛道思想的印痕,多呈現為(wei) 人與(yu) 自然一體(ti) 圓融、自得寬舒的氣象。
程頤、朱熹崇尚的敬畏和樂(le) 之境則更多地突出了理性主義(yi) 特征。他們(men) 把“與(yu) 理為(wei) 一”作為(wei) 最高追求,重視經驗知識的積累,嚴(yan) 格日常規範踐履;懷抱“工夫熟後,自然和樂(le) ”的宗旨,表現出敬重嚴(yan) 謹、莊整齊肅的風貌。
張載所追求的是“無我乃大”的“從(cong) 容中正之境”。他的“民胞物與(yu) ”的人道情懷,誠明兩(liang) 進的中正之道,體(ti) 現出較強的群體(ti) 關(guan) 懷和淑世精神。與(yu) 理學家普遍執著於(yu) 內(nei) 在的心性修養(yang) 相比,張載哲學更多地凸顯出原始儒學的本色,構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通過對以上三種境界類型的描寫(xie) 與(yu) 分析,我們(men) 可以看到宋儒境界論的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內(nei) 容十分豐(feng) 富。在宋儒對其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證成中,本體(ti) 論、價(jia) 值論和理想人格論結成了一體(ti) 。但是具體(ti) 的境界追求又有個(ge) 性化的特點,是個(ge) 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創造。
盡管從(cong) 總體(ti) 上講,宋儒境界理論上有其不可否認的消極麵,就其現存形態而言,無法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但它畢竟相當集中地體(ti) 現了宋儒對自由的追尋,並且通過它影響到明清及現代新儒家,是儒家境界說的一個(ge) 高峰。以唐君毅、方東(dong) 美、馮(feng) 友蘭(lan) 等為(wei) 代表的現代新儒家致力於(yu) 儒家境界理論的重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的理論創獲,這既是對宋儒境界理論的承繼和弘揚,也是對宋儒理論的修正和超越,更是在全球化的時代情境下回應現代性挑戰的一種嚐試性策略。經過重新解釋和現代轉換,我們(men) 可以發現儒家境界理論雖然存在諸多缺失,仍可吸取其合理之處。宋儒境界論所強調的道德理性和心性修養(yang) ,對於(yu) 化解現代性的諸多負麵影響,走向現代意義(yi) 的自由之域,無疑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重要的思想資源。
【後記】
出版後記
常常感歎自己的幸運,是師友家人太多的關(guan) 愛照亮著我的學術之路。從(cong) 1995年我投奔楊紹溥先生門下學習(xi) 中國思想史,不覺光陰荏苒十三載。先生以博學嚴(yan) 謹的治學風格帶我步入了學術殿堂,並且一直關(guan) 注著我的工作與(yu) 生活,為(wei) 我的點滴進步而欣喜。在我多年的求學過程中,家人無私的奉獻始終是我精神和物質上的堅強後盾,即便在我步入工作崗位理應自食其力的情況下,他們(men) 仍然慷慨解囊,很快幫我安頓了一個(ge) 寬敞舒適的家。先生李凱更是給了我無窮的精神動力和無微不至的嗬護,見證並分享了我所有的歡笑與(yu) 淚水。
本書(shu) 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從(cong) 擬定提綱、初稿寫(xie) 作直到修改出版,無一不凝結著導師高瑞泉教授的心血。先生強烈的問題意識,深刻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啟人心智、發人深省的點撥,讓我體(ti) 會(hui) 到思的樂(le) 趣,獲益多多。留校工作之後,我有幸繼續親(qin) 炙先生的指點。師母的幾多關(guan) 懷、幾多鼓勵,帶給我母愛般的溫暖和戰勝困難的信心,感激之情無以言表。這段時光將成為(wei) 我生命的旅途中永遠也不會(hui) 消蝕的一方綠洲!
我要由衷感謝楊國榮教授、童世駿教授、施炎平教授、崔宜明教授、師兄晉榮東(dong) 教授多年來所給予的幫助與(yu) 指點,陳衛平教授、潘德榮教授的多方提攜,令我銘感至深。複旦大學潘富恩教授一直視我為(wei) 私淑弟子,先生曾多次仔細閱讀全文,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見,使論文大為(wei) 增色。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方克立教授,北京大學陳來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李維武教授、田文軍(jun) 教授、吳根友教授,中山大學馮(feng) 達文教授、黎紅雷教授、陳少明教授,清華大學胡維希教授,上海師範大學吾敬東(dong) 教授等也都多有賜教,在此一並致以深深的謝意!
在我最終完成論文修改之時,又逢細雨紛紛的清明時節,再度勾起我對先師丁禎彥教授的深切緬懷。在跟隨先生學習(xi) 的一年中,先生給了我春風化雨般的教誨和數不清的幫助。先生的音容笑貌,清晰如昨;先生的匆匆離去,令人扼腕。聊感慰藉的是,先生生命的最後時光我有幸陪伺在旁。
最後,我還要特別感謝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國思想傳(chuan) 統與(yu) 文化變遷哲學社會(hui) 科學創新基地和上海市重點學科中國哲學建設項目提供的出版資助。
付長珍
2008年3月3日於(yu) 麗(li) 娃河畔
再版後記
《宋儒境界論》一書(shu) ,曾於(yu) 2008年由上海三聯書(shu) 店出版。此後數年間,我的學術興(xing) 趣開始轉向中國倫(lun) 理思想史和比較倫(lun) 理學研究,尤其是先秦諸子“義(yi) ”觀念與(yu) 古希臘正義(yi) 論的比較研究。從(cong) 最初的服膺儒學,同情了解,開始走向批判性反思。
現代性的高歌猛進,摧毀了傳(chuan) 統生活的田園牧歌,也瓦解了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價(jia) 值基礎。天道秩序的崩潰和聖賢人格的退隱,使德性的完滿不再是安身立命的基石。麵對後聖賢時代的價(jia) 值真空,個(ge) 體(ti) 如何安頓自身的價(jia) 值和靈魂?在資本與(yu) 勞動的二維結構中,“我”如何與(yu) 他人、與(yu) 社會(hui) 共在?“我”,“如何在”?這些問題構成了我近期思考和研究的重心。對“中國的現代性與(yu) 個(ge) 體(ti) 的生存重構”問題的持續求索與(yu) 追問,可以看作我對宋儒境界論問題的拓展研究和深層回應。
故本次修訂再版,內(nei) 容一如其就,除更正個(ge) 別錯訛之外,主要是對注釋部分做了充實完善,尤其是補全了古籍文獻的版本信息。感謝博士生張榮榮、王成峰等同學的大力協助,張榮榮對所有征引文獻逐條做了認真核對,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辛勞。王成峰仔細通讀了書(shu) 稿,並對文獻索引提供了初步意見;感謝吳根友教授、劉梁劍教授等友人的熱情鼓勵和幫助,共同切磋學術、砥礪思想的美好過往曆曆眼前。本書(shu) 能夠如期再版,更要特別感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以及責任編輯劉孝霞女士耐心細致、專(zhuan) 業(ye) 高效的工作。
問學之路何其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付長珍
2016年10月於(yu) 滬上寓所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