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學家王學典:儒學融入生活 重建禮儀(yi) 之邦
作者:王學典
來源:《文匯報》(香港)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十二日丙寅
耶穌2017年2月8日
■王學典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激情與(yu) 活力。 本報山東(dong) 傳(chuan) 真
王學典簡介
山東(dong) 滕州人,1956年 1月生,山東(dong) 大學教授,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文史哲》雜誌主編。長期致力於(yu)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中國現代學術文化史研究,尤長於(yu) 中國現當代史學思想及思潮研究,為(wei) 本領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出版有《二十世紀後半期中國史學主潮》、《20 世 紀 中 國 曆 史學》、《20 世紀中國史學評論》、《20 世紀中國史學編年》(4冊(ce) )、《新史學與(yu) 新漢學》、《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men) 》、《翦伯讚學術思想評傳(chuan) 》等,主持編纂《山東(dong) 文獻集成》(200冊(ce) )等。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zhuan) 家、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zhuan) 家、山東(dong) 省政協委員、山東(dong) 省文史館館員。
近幾年來,內(nei) 地掀起新一輪“國學熱”,作為(wei) 活躍在當今學壇上的“中堅派”學人和海內(nei) 外知名的學術史專(zhuan) 家,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文史哲》雜誌主編王學典關(guan) 於(yu) 儒學的諸多論述,常常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guan) 注。他認為(wei) ,近年來隨著尼Q主義(yi) 和拜金主義(yi) 頻現,道德和信仰的位置岌岌可危,應該把儒學理念融入到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之中,重建禮儀(yi) 之邦。
躬耕中華曆史文化和儒學領域近40載,已是花甲之年的王學典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激情與(yu) 活力。他在接受大公網專(zhuan) 訪時表示,20世紀以來,中國始終未形成一個(ge) 穩定的、具有國際視野的文化戰略。他倡導以孔子故裏山東(dong) 曲阜為(wei) 試點先行推廣傳(chuan) 統文化。
眉雖染白霜心不忘憂國
少年時代,王學典就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特別是曆史學情有獨鍾。高中畢業(ye) 後,尚在鄉(xiang) 村從(cong) 事供銷社工作的王學典,自費訂閱了複刊不久的《曆史研究》和《文史哲》等雜誌,在浩瀚書(shu) 海中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識的養(yang) 分。1979年,王學典考入山東(dong) 大學曆史係,從(cong) 背著行囊進入校園的第一天起,王學典就下定決(jue) 心此生不再離開。
上世紀90年代,全民經商,教師下海,校內(nei) 法學、經濟學很火爆,曆史係則招生困難,教師的工資兩(liang) 極分化嚴(yan) 重,王學典亦從(cong) 未動搖或削弱做學問的心,“沒炒過一次股,沒經過一天商”,他感覺自己不是那塊料,隻會(hui) 做學問,再苦再累從(cong) 未後悔過。
他在上世紀80年代即提出“物質生產(chan) 財富的曆史是勞動者和剝削者共同創造的”觀點,曾在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從(cong) 而一舉(ju) 成名。有評價(jia) 說,作為(wei) 一名活躍在當今史壇上的“少壯派”學人,從(cong) 上世紀80年代躋身啟蒙思潮主流中的青年先鋒,到90年代廣為(wei) 人知的學界中堅,王學典幾乎成為(wei) 近30年來中國史學思想史變遷的一個(ge) 縮影。而思想型學者可能是對王學典最為(wei) 恰當的定位。
“一定要做你樂(le) 在其中的工作,這是不竭的動力。”王學典說,他沒有更高的追求,但始終有一個(ge) 抱負,就是要用自己的文章來匡正天下,矯正曆史前行的航向。去年,王學典在清華大學學報發表了一篇《中國向何處去--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近期走向》的演講稿,很多人說這個(ge) 題目引人注目,但卻不知他對這個(ge) 題目已經思考了近40年。
王學典說:“伴隨著共和國一路走過來,親(qin) 眼看到國家走了很多彎路,因此始終有一種家國情懷,位卑未敢忘憂國。”因眉染白霜、敢於(yu) 直言,王學典被外界稱為(wei) “白眉大俠(xia) ”或“白眉學者”。“人雖老血未涼。”是他很欣賞的一句話,他也一直堅持寫(xie) 有溫度的東(dong) 西,“沒有很大衝(chong) 動的東(dong) 西寫(xie) 不出來。”
功利拜金頻現麵臨(lin) 道德危機
潛心研究中華曆史及儒學近40載,王學典從(cong) 未想到國學在民間會(hui) 備受追捧。各類國學班、讀經班、研討會(hui) 、論壇比比皆是,大量資本也在不斷湧入此領域。但在王學典看來,儒學的振興(xing) 不在於(yu) 研究院和讀經班多少,而是在於(yu) 生活方式的重塑。
“最近兩(liang) 度去曲阜,孔廟門前的行人哪有朝聖之心?孔廟變成到此一遊的景點以及地方的‘搖錢樹’,不是正路。”王學典說,受社會(hui) 轉型的影響,現在民眾(zhong) 非常焦慮,完全悖離了中國傳(chuan) 統的生活方式。而儒學的生命力在於(yu) 打造一種高於(yu) 西方自由主義(yi) 的東(dong) 方倫(lun) 理型生活方式,“上下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像君子國一樣”,自有“萬(wan) 國來朝”。
“近30年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走向極端之後,出現了功利主義(yi) 和拜金主義(yi) ,使道德和信仰的位置岌岌可危。”王學典直言,中國現在正從(cong) 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向以文化重建、精神重建、道德重建為(wei) 重心的階段轉變,而道德、精神重建的資源,最合理的選擇就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可以看到,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繼續發展經濟的同時,已開始向道德重建、精神重建轉移。
王學典建議儒家生活方式樣板的重構應從(cong) 孔孟之鄉(xiang) 山東(dong) 開始,尤其從(cong) 曲阜開始。而重建禮儀(yi) 之邦,把儒學理念植根在人的本性和生活方式之中,這亦應是中國未來的大國形象。在他看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要弘揚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並大量引用傳(chuan) 統經典,不僅(jin) 使傳(chuan) 統文化在民間掀起熱潮,中國的文化戰略也已浮出水麵。
“儒”沐春風地位提升
在王學典看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夢寐以求的春天已經到來。“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占主流地位的一直是反傳(chuan) 統傾(qing) 向。國學研究的進行基本是靠學者自身的興(xing) 趣。1989年以後,雖然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已經獲得合法性,但並未得到大力提倡,仍認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是保守的標誌。”王學典坦言,特別是十八大以後,中國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強調,是近30年來指導思想上的一個(ge) 巨大變化,對國學研究、儒學研究而言是一個(ge) 重大機遇。而2013年11月26日習(xi) 近平考察曲阜,標誌著近一個(ge) 世紀反傳(chuan) 統傾(qing) 向的終結。
此為(wei) 王學典先生著作
王學典認為(wei) ,天時地利人和均已具備,“各方資源雲(yun) 集,已形成100多年來從(cong) 未有過的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局麵。”王學典表示,最近學術領域的所有熱點事件,包括尼山論壇、北京論壇、上海論壇等等,幾乎都和傳(chuan) 統文化有關(guan) ,這意味著傳(chuan) 統文化已從(cong) 乏人問津的邊緣地帶變成熱點,預料未來一段時間之內(nei) ,人文學說、古典學術和儒家文化等傳(chuan) 統優(you) 秀文化將在中國教育和文化體(ti) 係中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王學典坦言,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治理一個(ge) 現代國家的基本舉(ju) 措不能僅(jin) 僅(jin) 依靠傳(chuan) 統的人文理念,必須更多依靠現代社會(hui) 科學。因此,他建議把優(you) 秀的傳(chuan) 統文化遺產(chan) 進行社會(hui) 科學化處理和冶煉,可學習(xi) 西方把古希臘、羅馬人文思想轉化為(wei) 現代社會(hui) 科學理論的經驗,將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社會(hui) 科學化轉化,從(cong) 而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
倡建“政界儒學”促官員克己自律
國學熱是大勢所趨,但也導致了整個(ge) 社會(hui) 一哄而上。王學典認為(wei) ,國學不能以利為(wei) 主成為(wei) 一種生意。“現在的國學班物化很厲害,拿孔子來掙錢,拿傳(chuan) 統文化來掙錢,國學推廣現狀泥沙俱下,良莠不齊。”
王學典表示,一個(ge) 很現實的問題是,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先要能成為(wei) 一種職業(ye) 。目前,社會(hui) 和家庭在這方麵的認可度還很低。儒學曆經幾千年而不被淘汰,一定仰賴它所賦有的智慧,如何把這些智慧變成自身知識結構的補充十分重要。學界應該把現代社會(hui) 科學和古代傳(chuan) 統的人文理念相結合,讓更多的人掌握國學的智慧。
儒學不僅(jin) 要走進尋常百姓家,更應該首先進入政界和官場,培養(yang) 為(wei) 官者的君子人格。王學典表示,他主張複興(xing) 建立一種“政界儒學”。儒家常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社會(hui) 的風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為(wei) 官者的風尚、精英人物的風尚所引領。當前,如何把政界的從(cong) 業(ye) 者進一步培養(yang) 為(wei) 正人君子,或許比在老百姓中普及儒學更為(wei) 迫切、更為(wei) 重要。“各級官員若按儒家文化來自我約束,慎獨、克己、自律,足以消滅相當一部分人犯罪的可能。”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守中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平台開通上線
【下一篇】【姚洋】重建中國的政治哲學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