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之道
作者:李明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省文聯副主席)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廿七日辛巳
耶穌2017年2月23日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既著眼於(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又立足於(yu) 傳(chuan) 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既著眼於(yu) 延續中華文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又立足於(yu) 全麵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素養(yang) ,希望以係統思維、整體(ti) 推進、協調發展的“工程”形式,並通過一係列重大項目的開展,推動文化惠民、文化樂(le) 民、文化安民、文化利民、文化強民。如何深入切實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路徑主要有哪些呢?
以語言文字為(wei) 中心。中國的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語言,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漢字中蘊藏著中華民族的價(jia) 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曆史淵源、風俗習(xi) 慣等諸多文化因子。數千年曆史的鑄煉和積澱,漢字所蓄涵的豐(feng) 厚文化底蘊,是拚音文字所無法想象和比擬的。漢字本身已形成了一種文化係統——書(shu) 法、碑刻、篆印、詩詞、楹聯、燈謎,乃至識字、解字、說字、測字等,無不蘊含著濃鬱的傳(chuan) 統文化氣息。離開了作為(wei) 母語的漢字(作為(wei) 我國少數民族來講,還包括藏、蒙、維、彝等語言文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習(xi) 得,將成為(wei) 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通過漢字、漢語的教育學習(xi) 來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中華文化,是一條根本的途徑。毋庸置疑,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世界對中國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吸引力,漢字與(yu) 漢語將承擔不可替代的責任。
以文化經典為(wei) 依托。中華文化經典指中華文化中最優(you) 秀、最精華、最有價(jia) 值的典範性著作。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中,用文字鑄就、流傳(chuan) 下來的各種曆史文化典籍浩如煙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價(jia) 值意義(yi) ,蘊含著豐(feng) 富的思想道德資源,為(wei) 以文化人、化成天下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以經典原著為(wei) 依托,大力推進經典作品的整理、翻譯、改編、誦讀等,讓經典在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發揮根本性、支撐性作用。推動文藝創作和戲劇表演重回經典,以經典為(wei) 滋養(yang) ,以經典為(wei) 題材,將曆史上著名的小說、戲曲、傳(chuan) 奇重新改編、演繹,融入時代元素,推陳出新並發揚光大。
以習(xi) 俗節慶為(wei) 紐帶。習(xi) 俗作為(wei) 人們(men) 生活與(yu) 文化的傳(chuan) 承事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心態、生活方式的表現形式,其形成與(yu) 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產(chan) 方式、經濟條件、崇拜心理等有關(guan) 。傳(chuan) 統習(xi) 俗是一項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chan) ,蘊含著獨特的曆史內(nei) 涵,是每一個(ge) 民族成員的精神原鄉(xiang) 和文化臍帶。我國的傳(chuan) 統節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伴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傳(chuan) 統習(xi) 俗和節日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衝(chong) 擊。中國傳(chuan) 統習(xi) 俗和傳(chuan) 統節日是維係民族成員心情、心性、心思的牢固紐帶,過好每一個(ge) 傳(chuan) 統節日,傳(chuan) 承好每一個(ge) 優(you) 秀傳(chuan) 統習(xi) 俗,能夠培養(yang) 國民的愛國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讓每一位中華兒(er) 女為(wei) 中華燦爛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
以化育知行為(wei) 關(guan) 鍵。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關(guan) 鍵在於(yu) 加強認知教育。善於(yu) 從(cong)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挖掘教育資源,對不斷提高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加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和中國夢宣傳(chuan) 教育,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體(ti) 係、推動文明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培養(yang) 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的重要基礎。在國民教育中加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教育已成為(wei) 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迫切任務。從(cong) 基礎教育抓起,發揮課堂教育的主導作用,在教學、研究體(ti) 係中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以化育知行為(wei) 關(guan) 鍵,不分年齡、職業(ye) 、性別、民族,把“書(shu) 香中國”建設與(yu) 傳(chuan) 承發展中華文化緊密結合起來,全麵推進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習(xi) 與(yu) 踐行。
以文化傳(chuan) 播為(wei) 平台。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必須加強自身人文道德修養(yang) ,使傳(chuan) 統文化能夠與(yu) 當代社會(hui) 相適應。把握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之間的辯證發展關(guan) 係,探索文化改革發展創新之路,注重將傳(chuan) 統文化融進群眾(zhong) 學習(xi) 交流生活之中,針對群眾(zhong) 的需求特點,推出各種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題的群眾(zhong) 文化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擴大傳(chuan) 統文化的接受麵。當前,我們(men) 進入了新媒體(ti) 時代,網絡媒體(ti) 、手機媒體(ti) 等一係列文化傳(chuan) 播的新載體(ti) ,改變和建構著大眾(zhong) 新的閱讀習(xi) 慣。新媒體(ti) 時代,將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轉化為(wei) 數字化存儲(chu) 方式是革命性的變化。充分發揮互聯網平台的傳(chuan) 播優(you) 勢,立足本地,將鄉(xiang) 賢文化、村規校訓、優(you) 秀家風、傳(chuan) 統民俗等進行廣泛傳(chuan) 播,是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最佳途徑。
以生活方式為(wei) 目的。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最終目的是為(wei) 了讓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走進千家萬(wan) 戶,走進生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和物質需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承載於(yu) 思想、文字、語言,還存活於(yu) 書(shu) 法、音樂(le) 、曲藝等老百姓喜愛的文藝形式中。這一特點決(jue) 定了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不能隻采取背誦經典名篇這種相對枯燥的形式,而應將其生活化、大眾(zhong) 化、多樣化。隻有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實生活密切聯係起來,傳(chuan) 統文化才會(hui) 變得具體(ti) 可感、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才能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所接受並內(nei) 化到自己的生活中。
以文化活動為(wei) 載體(ti) 。群眾(zhong) 參與(yu) 性強、受眾(zhong) 麵廣的文化活動是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有效載體(ti) 。應因地製宜結合地域特點開展各種以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目的的大型節慶文化活動,因時而變結合日常生活的時間節點開展以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目的的多樣化活動。活動,是傳(chuan) 承發展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所在。離開了文化傳(chuan) 承活動,也就失去了載體(ti) 和活力。各級宣傳(chuan) 文化部門可以組織開展以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題的書(shu) 法、繪畫、攝影、對聯、剪紙比賽等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化活動,形成傳(chuan) 承發展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以對外宣傳(chuan) 為(wei) 渠道。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增強國際話語權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內(nei) 容,創新文化“走出去”的表達方式,向世界宣傳(chuan)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chuan) ,需要將傳(chuan) 統文化融入文學創作、影視戲劇、造型藝術等文藝創作活動之中,滲透在網絡信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以國際友人為(wei) 傳(chuan) 播對象,喚起國際社會(hui) 了解中國曆史和文化的熱情。同時,要加強國際傳(chuan) 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傳(chuan) 播體(ti) 係和表達形式,發揮好新興(xing) 媒體(ti) 的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努力構建“美美與(yu) 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形成天下歸仁、天下大同的“至德要道”。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