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革新史視野下的新疆問題思考
作者:宋大琦(網絡學刊《新諸子論壇》主編)
來源:《原道》第24輯,陳明 朱漢民主編,東(dong) 方出版社2014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廿二日丙子
耶穌2017年2月18日
摘要:新疆暴恐事件是世界伊斯蘭(lan) 極端主義(yi) 興(xing) 起的一部分,其最終解決(jue) 要放到伊斯蘭(lan) 教現代化、世俗化的進程中去看,在相關(guan) 一手資料缺乏時,我們(men) 可以以基督教的曆史為(wei) 參照,總結出宗教革新的一般規律,宗教極端主義(yi) 的最終解決(jue) 要靠其自身的現代化和世俗化。
關(guan) 鍵詞:宗教革新;新疆;宗教極端主義(yi) ;現代化;世俗化;
一
我國新疆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暴力恐怖事件成因十分複雜,網上不多的文章見仁見智,方案互左,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新疆問題不是簡單的民族分離主義(yi) ,而是世界伊斯蘭(lan) 極端主義(yi) 的一部分。宗教極端主義(yi) 是產(chan) 生恐怖主義(yi) 的土壤,因此,本文欲將新疆問題放在世界伊斯蘭(lan) 運動的大背景,乃至世界宗教史,尤其是原教旨主義(yi) 和宗教改革的曆史長河中去看,以提供一孔之見。
新疆問題由來已久,早期體(ti) 現為(wei) 分裂勢力企圖分裂獨立的行為(wei) ,其訴求和針對對象都比較明確和單一,其手段是武力叛亂(luan) 與(yu) “和平”手段相呼應,其獨立訴求大於(yu) 宗教極端訴求,其行動往往經過精心策劃,有明確境外勢力主謀;然而近期以來,其體(ti) 現為(wei) 宗教極端主義(yi) 日益劇烈,針對對象和訴求目的漫延化,行動獨立、去組織化,其行為(wei) 主體(ti) 範圍擴大,並與(yu) 原教旨主義(yi) 互相配合、互相影響;一句話,它已經從(cong) 少數政治人物操控下的組織行為(wei) 日益演化為(wei) 一種宗教極端主義(yi) 思潮下廣泛的自發行為(wei) 。以往披著和平外衣的的疆獨分子在這股極端思潮下已經落伍,已經失去代表性和操控力。民族性相對而言地位下降,宗教性日益突出,維族傳(chuan) 統代表民族特征的一些民俗、服飾被強求統一性的原教旨交規和蒙麵黑袍代替,街頭出現義(yi) 務宗教警察,聖戰的口號開始響過獨立的口號,教派仇殺也開始露出苗頭,很多維族世俗人士和傳(chuan) 統宗教人士也受到迫害並對此深感擔憂,
這一切讓人產(chan) 生很多聯想,首先就是伊斯蘭(lan) 教早期的傳(chuan) 播史,那是一部“聖戰”的曆史。早期伊斯蘭(lan) 帝國不是世俗國家,而是政教合一的帝國,哈裏發是默罕默德的繼承者和真主的代言人,為(wei) 聖戰而死會(hui) 在天堂享盡榮華富貴,有70個(ge) 處女的侍奉,這在《古蘭(lan) 經》和《聖訓》中都有跡可尋,[1]諱言無益。接著我們(men) 想起排異的、帶有強烈征服性的宗教並不僅(jin) 是伊斯蘭(lan) 教,其他嚴(yan) 格的一神教也帶有類似不寬容的成分,比如早期的基督教。與(yu) 伊斯蘭(lan) 教的全民信仰一樣,中世紀歐洲基督教也是全民信仰的,他們(men) 也發動過“聖戰”,比如十字軍(jun) 東(dong) 征。然而基督教今天已經經過自我革新,變得寬容和普世。我們(men) 還應該聯想起基督教民族現代化、世俗化的過程並不順暢,中間充斥了幾百年暴力、血腥的極端主義(yi) 和宗教戰爭(zheng) ,與(yu) 今天伊斯蘭(lan) 教內(nei) 部的教派紛爭(zheng) 十分相似。我們(men) 還應該想得更遠,在基督教文明成為(wei) 世界主流文明的現代化過程中,那些有自己古老文明傳(chuan) 統的國家是如何抵抗、保護自己的文明傳(chuan) 統的,比如中國內(nei) 地這些年出現的也帶有一些原教旨色彩的儒學複興(xing) 運動,幸好儒學的原教旨裏麵隻有提倡仁義(yi) 道德,沒有訴諸征服殺戮的內(nei) 容。既然有這麽(me) 多處境、曆史的相似性,其他宗教、其他民族現代化的過程對伊斯蘭(lan) 教的現代化、世俗化應該有所啟示。
二
筆者要重點闡述的第一個(ge) 問題是一神教的排他性、征服性以及其普世化、現代化問題。從(cong) 傳(chuan) 播範圍來看,基督教一開始當然也是一個(ge) 地方性的宗教。地方性的宗教對其他地方的宗教信仰總是有排斥性,然而自然信仰、多神信仰彼此較容易容納,因為(wei) 彼此不同的神管理不同的地方,也可以配合有不同的功能,這在中國的民間信仰裏十分明顯,山川河流、人物動植都可以成為(wei) 神,如世俗生活中之千姿百態,和而不同。然而基督教又是一個(ge) “普世”的宗教,此處之“普世”不是說其提出了放之四海而皆準、人類不同曆史階段能普遍接受的價(jia) 值,而是指其是嚴(yan) 格的一神教,對世界的起源作了統一性解釋,這樣一方麵所有民族皆是一神所創(但是不妨礙他們(men) 之間有等級差異),另一方麵必然對其他信仰神祇產(chan) 生排斥,一神教與(yu) 一神教之間則更是絕對排斥。一神信仰用一個(ge) 造物主解釋一切,無法容忍另一個(ge) 造物主。基督教這種排外性導致它必須征服整個(ge) 世界才能完成自己的學說,不然現實與(yu) 理論就是矛盾的。曆史上消滅異端的征服戰爭(zheng) 皆以此為(wei) 理論根基。我們(men) 知道,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lan) 教乃一母同源,但是猶太教、基督教所出較早,帶有較多原始宗教人間喜怒的色彩,自身矛盾也較多,伊斯蘭(lan) 教所出甚晚,在教義(yi) 上進一步邏輯嚴(yan) 密、絕對排他,不是我的教友,就是我的敵人、神的敵人,這一信念更加絕對,因此,伊斯蘭(lan) 擴張的聖戰比基督教更加堅決(jue) ,也更加殘酷,隻是近代以來歐洲中心主義(yi) 史觀占了主流,其他地域不論文明還是野蠻的一麵都受到忽視。
基督教後來變得比較寬容和普世一方麵是教義(yi) 神學自身進化的結果,一方麵是世俗化的結果。從(cong) 神學自身進化的來講,基督教早期與(yu) 其他信仰曾經並存,但很快在當時歐洲能夠達到的地域裏取得了絕對優(you) 勢的地位,這使其沒有外來的競爭(zheng) 壓力,因此可以從(cong) 容地思考自己,使自己的理論變得更精致。神學家們(men) 逐漸洗去其早期教義(yi) 的煙火氣,用抽象思辨的方法將現實的矛盾消融於(yu) 其中,而不是僅(jin) 僅(jin) 用武力消除矛盾。我們(men) 可以把宗教哲學一直延伸到黑格爾的“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個(ge) 過程不但是用宗教統一人的思想的過程,也是宗教不斷改變自身以與(yu) 現實吻合、尤其是與(yu) 科學吻合的過程。盡管如此,從(cong) 1274年阿奎那去世到1879年他的思想被正式宣布為(wei) 天主教的官方哲學用了600多年時間,而直到今天在中國迅速蔓延的基督教仍以新舊約為(wei) 真實,以奇跡證明信仰,對神學領會(hui) 甚少。伊斯蘭(lan) 教興(xing) 起之時,西北方的基督教已經是一個(ge) 非常文明發達的文明體(ti) ,穆斯林們(men) 在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後就未能再前進一步,因此,真主的對手一直存在,這使伊斯蘭(lan) 教沒能在外無對手的情況下將主要精力轉向內(nei) 部精致化、從(cong) 而從(cong) 容地過渡到一個(ge) 真正普世的狀態。這裏我們(men) 再舉(ju) 一個(ge) 例子對比能看得更清楚,戰國之時,秦、三晉信奉的都是法家的鬥爭(zheng) 哲學,主對外攻取,但是一旦天下一統,與(yu) 天下人為(wei) 敵鬥爭(zheng) 哲學立即失效,不及時調整就是滅亡。漢朝代秦後主張和諧的儒家思想登上統治地位是形勢的必然。如果伊斯蘭(lan) 教真的征服了全世界,那麽(me) “聖戰”就沒有存在的意義(yi) 了,其教義(yi) 也隻能轉向內(nei) 部精致化。基督教世俗化的過程是在其內(nei) 部發生的,這是個(ge) 複雜和漫長的過程,但有一點是無疑的,就是這種變化是在缺乏外部壓力的情況下發生的,歐洲民族也曾經是全民信教,慢慢地,因異教徒已經不存在,信仰競爭(zheng) 問題也就不存在了,接著是世俗化的過程,宗教與(yu) 民族脫離。隻有世俗化了,才能普世化、與(yu) 其他文明兼容。伊斯蘭(lan) 教的世俗化過程正在艱難進行中,它的現代化、世俗化有被迫發生的一麵,期間無時無刻不麵臨(lin) 著強勢文化的壓力,同時也總不能忘了以宗教的旗號團結同族教民集體(ti) 捍衛自己的文化和利益,這使它的世俗化、現代化過程加倍艱難,而且時時出現反複,即使在土耳其這樣世俗化最成功的伊斯蘭(lan) 國家,宗教保守主義(yi) 的氣氛依然十分濃厚。總之,這些曆史原因使伊斯蘭(lan) 教沒有完成現代化、世俗化,其早期一神教的排它和征服的精神依然在發揮著作用。
筆者要仔細闡述的第二個(ge) 問題是宗教革新中的原教旨主義(yi) 複活問題。在宗教傳(chuan) 統強大的社會(hui) 中,宗教信仰是人們(men) 的精神支柱,麵臨(lin) 巨變之時,人們(men) 一般並不會(hui) 懷疑自己的神,而是懷疑那些神的代言人的不合格,經常表現為(wei) 轉而擁抱更古老的傳(chuan) 統,這就是原教旨主義(yi) 。在不信教的民族,麵臨(lin) 社會(hui) 巨變時,也會(hui) 出現“返本開新”的呼籲,以傳(chuan) 統複興(xing) 的方式迎接現代化挑戰,盡管傳(chuan) 統往往被賦予了新的內(nei) 容,但是穿著傳(chuan) 統的外衣,這賦予了其凝聚力與(yu) 合法性,如意大利的文藝複興(xing) ,中國目前的儒學複興(xing) 運動。但既然是返本,原教旨的東(dong) 西就不免帶來,舊有的權威崩塌,新的共識沒受產(chan) 生之前,各持己見的教派之爭(zheng) 也會(hui) 紛紛登台。我們(men) 還是先看歐洲的宗教改革。梅因說過這樣一句久為(wei) 人推崇的話:“所有進步社會(hui) 的運動,到此處為(wei) 止,是一個(ge) ‘從(cong) 身分到契約’的運動。”[2]歐洲的宗教改革起始於(yu) 宗法紐帶的鬆弛和教會(hui) 的腐敗,總的來說是一場個(ge) 人解放運動,但是這些變化並沒直接帶來人們(men) 對上帝的懷疑,而隻是帶來了對上帝信仰的方式不同。個(ge) 人與(yu) 上帝直接溝通,教會(hui) 的權威被削弱和取代。這種信仰革命並不總是帶來文明和和平,相反,它首先帶來的往往是暴力和戰爭(zheng) 。天主教在人口稠密、民族繁多的歐洲大陸上組建全籠罩的層級組織,取得信仰權威的地位,將生活秩序安排得井井有條非一日之功,權威失去之後社會(hui) 失序乃是應有之意。新的信仰權威、統一的教義(yi) 並不能一下子建立起來,人們(men) 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個(ge) 人主義(yi) 的互相寬容也不能一下子建立起來,“一統天下”、“統一思想”的格局雖然已經被打破,但是其衝(chong) 動仍在。這時新教出現兩(liang) 個(ge) 特征,一是向原教旨回歸,二是教派紛爭(zheng) 迭起而終於(yu) 導致宗教戰爭(zheng) 。天主教經一千多年發展使自己高度等級化、組織化、精英化,普通教民的宗教觀念從(cong) 層層有選擇的灌輸而來,教士畢業(ye) 於(yu) 神學院,對千年以來的文化積累深有浸潤。當舊的信仰體(ti) 係解體(ti) 之後,普通教民的文化水平不能接受繁瑣的神學,隻能回歸比較粗陋、充斥著迷信和暴力的新舊約全書(shu) ,接受其荒誕的奇跡,以其為(wei) 唯一是非標準,這就是原教旨主義(yi) 的回歸。裁決(jue) 信條的教會(hui) 權威失去之後,每個(ge) 人對聖經的理解各不相同,然而一神教的本質決(jue) 定隻能有一種教義(yi) 代表真理,這樣必然興(xing) 起教派紛爭(zheng) 。歐洲幾百年的極端主義(yi) 宗教戰爭(zheng) 總根源在此,期間的極端、殘忍絲(si) 毫不遜於(yu) 今天的伊斯蘭(lan) 極端主義(yi) 。新教的極端、狹隘、不寬容更甚舊教,其不但表現在對待其他教派上,也表現在自己的轄地之內(nei) ,例如加爾文統治之下的日內(nei) 瓦。某種意義(yi) 上來說,近代極權主義(yi) 也是起源於(yu) 新教早期的絕對化思維。直到1648年,各教派之間鬥得筋疲力盡,才在《威斯特法利亞(ya) 公約》中連同國際關(guan) 係一同解決(jue) 。而今天,隨著世俗化的進一步進展和個(ge) 人主義(yi) 的成熟,宗教信仰成了個(ge) 人的事情,以上帝麵貌出現的普遍理性被個(ge) 人之間公共理性、協商理性取代,信仰領域的自由時代才真正來臨(lin) 。我們(men) 今天對伊斯蘭(lan) 原教旨主義(yi) 缺乏第一手資料,但曆史的相似性可以使我們(men) 從(cong) 基督教的革新史上得到很多啟發,這也是一種解決(jue) 問題的經驗。
三
世界宗教都麵臨(lin) 著世俗化和現代化的挑戰,對歐洲來講,科學進一步,宗教就退一步,然而二戰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就物理意義(yi) 上來講,科學已經無須再進;就人生意義(yi) 上來講,科學卻表現出它未必能讓人更幸福。尼采曾說“上帝死了”,對於(yu) 基督教民族來說,接著人也死了,或者至多是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新托馬斯主義(yi) 由而興(xing) 起,基督教在更高的層次上迎來了一輪複興(xing) 。事實上,非基督教民族也在用各種方式回過頭去向自己古老的傳(chuan) 統尋求存在的意義(yi) ,伊斯蘭(lan) 教也在其中。我們(men) 前麵說過,伊斯蘭(lan) 教由於(yu) 種種原因並未完成世俗化、個(ge) 人化,泛伊斯蘭(lan) 主義(yi) 的興(xing) 起既是對西方文化的抵抗,也體(ti) 現為(wei) “聖戰”的繼續。然而我們(men) 也要認識到,其中也包含著伊斯蘭(lan) 教的自新和現代化。我們(men) 看到,泛伊斯蘭(lan) 主義(yi) 的興(xing) 起包含著很多基督教宗教改革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東(dong) 西:舊權威的崩潰、個(ge) 人與(yu) 真主的直接溝通以及因而帶來的向原教旨回歸,這種情況下的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舊教派分裂、新教派興(xing) 起以及教派之間的仇殺,一直到頻頻發作的宗教戰爭(zheng) 。事實上,那些世俗的伊斯蘭(lan) 政權是宗教極端主義(yi) 和恐怖主義(yi) 的最大受害者,那些國家麵臨(lin) 的暴力和死亡遠遠大於(yu) 隻是受到一些困擾的非伊斯蘭(lan) 國家。加上一些國家不懷好意的挑事、幹涉和趁機擴張,伊斯蘭(lan) 問題變得十分複雜。複雜的因素掩蓋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那就是伊斯蘭(lan) 的現代化、世俗化問題。在世俗化不能一步達到的情況下,首先是伊斯蘭(lan) 教的宗教革新問題。不抓住這個(ge) 要點,其他措施如隔靴搔癢,或者隻是揚湯止沸,不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問題。如新疆問題,一些材料上反映,近三十多年以來,世俗化不好的一方麵嚴(yan) 重地侵蝕了維吾爾民族的肌體(ti) ,一些下層群體(ti) 裏麵道德墮落,吸毒、賣淫橫行,而今伊斯蘭(lan) 保守主義(yi) 的興(xing) 起有明顯的民族自救意味,公共場合喝酒抽煙的多是年長之輩,而年輕群體(ti) 之中反而保守主義(yi) 盛行,不抽不喝,嚴(yan) 以律己。這不禁令人聯係到漢民族中的儒家保守主義(yi) 複興(xing) ,很多人並不是受人授意或有人組織,而是自發地嚴(yan) 格恪守傳(chuan) 統道德,模仿古禮。將心比心,伊斯蘭(lan) 民族的自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如儒學的複興(xing) 不可能指望三綱六紀,伊斯蘭(lan) 民族的自救和文化複興(xing) 也不可能靠中世紀的哪一套,它們(men) 都需要返本開新,開出自己適應現代化的形態。
傳(chuan) 統治疆思維中,官方雖對外宣稱極端主義(yi) 不是宗教問題,但是他們(men) 心內(nei) 是認識到宗教性質的,他們(men) 的辦法是抬出相當於(yu) 中世紀天主教教廷教士的舊權威,指望用他們(men) 的威望安撫群眾(zhong) 。但是,官員們(men) 隻看見宗教極端主義(yi) 原教旨的一方麵,沒有認識到這是伊斯蘭(lan) 教的新現象而非舊習(xi) 慣,這種原教旨主義(yi) 不是固守以往的舊權威,而恰恰是要打碎這些舊權威,憑個(ge) 人的理解返回古蘭(lan) 經。事實上,隻要看看伊斯蘭(lan) 國家內(nei) 的宗教極端主義(yi) 危害遠比我們(men) 嚴(yan) 重這一事實,就應該明白訴諸舊的民族、宗教權威的無用。舊宗教人士的威信早已喪(sang) 失,近年來屢屢發生的大毛拉等被殺害的事件明白無誤地宣布了這一思路的破產(chan) 。甚至,早期以疆獨為(wei) 目標,在海外受到一些西方國家支持的那些比較溫和的分離勢力也已經落伍,在宗教極端分子的眼裏已經不是值得追隨的領袖。每一起恐怖襲擊發生之後老是用心用力往“有組織的”、“有預謀的”上去靠是靠錯了方向,弄不清恐怖主義(yi) 已經蔓延開來,成為(wei) 廣泛的、自發的行為(wei) 。症狀把握不準,藥方難以對症。
現代化、世俗化的本質是個(ge) 人化。個(ge) 人化過程中原有的組織紐帶受到破壞,原有以血緣、宗教、地域、風俗為(wei) 紐帶的小共同體(ti) 破裂,一個(ge) 大的、新的共同體(ti) 被重建起來,這就是公民社會(hui) 。現代化生活,交通、通訊的發達使知識平民化、經濟獨立化,以地方性權威維持的小共同體(ti) 的破裂與(yu) 地方性權威的沒落崩潰互為(wei) 因果、互相推進。這個(ge) 時候依靠扶持舊有宗教組織來整合社會(hui) ,是與(yu) 曆史潮流背道而馳的,頂多可作為(wei) 權宜之計。個(ge) 人化的過程中社會(hui) 關(guan) 係鬆弛、禮崩樂(le) 壞不可避免,同時也有一部分人返回原典,以古老的道德和教義(yi) 要求自己。兩(liang) 者看似矛盾,但恰是一件大事兩(liang) 個(ge) 方麵的體(ti) 現。我們(men) 也可以明朝中後期的中國社會(hui) 做參照,當時張揚個(ge) 性的心學成為(wei) 主流社會(hui) 思潮,一方麵個(ge) 別知識分子以極嚴(yan) 格的道德主義(yi) 要求自己,卓爾不群;另一方麵更多的人恣情欲望,毀棄禮法,但是,他們(men) 的思想根源都是個(ge) 人良知與(yu) 天理的直接溝通,而不是服從(cong) 權威或隨波逐流。
保守主義(yi) 、原教旨主義(yi) 、宗教極端主義(yi) 、恐怖主義(yi) 不是一回事,但是分不開的,極端的保守主義(yi) 便是原教旨主義(yi) ,訴諸行動便是冠以“聖戰”名稱的宗教恐怖主義(yi) 。對待保守主義(yi) 和原教旨主義(yi) ,我們(men) 不但要看到它可能發展成有組織的暴力的一麵,也要看到新組織的形成正是以舊組織的崩潰為(wei) 代價(jia) 和背景的。新組織可能是極端的,但它也是一種創新,一種應對,不是簡單的複古。新組織起碼在形式上比舊組織有更多的平等性——隻服從(cong) 最高真理(領袖),而不是層層服從(cong) 自己的小共同體(ti) 領袖。這正是現代社會(hui) 形成的前兆。極端主義(yi) 、恐怖主義(yi) 是伊斯蘭(lan) 現代化的陣痛,但也不必過於(yu) 恐懼,事實上,伊斯蘭(lan) 恐怖主義(yi) 目前造成的危害遠不如當年的歐洲宗教戰爭(zheng) 。盡管世俗化是才是最終的解決(jue) 方案,但依靠強迫世俗化以加速其進程是不行的,即使在土耳其也遭遇了不斷的反彈。既然現代化是個(ge) 非過不可的坎,重要的方法是協助其開新,而非阻止其複古。具體(ti) 到中國,應該站在穆斯林的角度找出路,不但要找經濟的出路,也要找心靈的出路,給維吾爾精英以更寬鬆的思想和表達環境,使其能夠思考並帶領本民族走上現代化開新之路,以維吾爾民族喜聞樂(le) 見的作品傳(chuan) 遞正能量,占據信息傳(chuan) 播空間,以思想競爭(zheng) 的方式擠出原教旨主義(yi) 中暴戾、落後的成分,最終完成成熟的個(ge) 人化和世俗化。
我們(men) 對新疆問題的基礎研究還很差,對伊斯蘭(lan) 恐怖主義(yi) 的基礎研究也很差。盡管伊斯蘭(lan) 恐怖主義(yi) 已經危害多年,仍很少見到深入其組織內(nei) 部、靈魂深處,真實細致描述其生活樣態、行為(wei) 方式的報告;我們(men) 看到的隻是“新疆的問題不是民族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官方空洞統一的調子影響了問題研究的深入。由於(yu) 基礎材料的缺失,我們(men) 現在隻能根據網上傳(chuan) 播的一些不一定可靠,但是也不一定一定不可靠的資料來分析問題。慶幸的是,我們(men) 還可以根據世界宗教民族曆史的一般規律來作為(wei) 比照,以他山之石攻和田之玉。
注釋:
[1] 參見《古蘭(lan) 經》第五十五、五十六章。
[2]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譯,第97頁,北京:商務印書(shu) 館,1959。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