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東海】儒學中當然有“陌生人”的位置——與賀來教授商榷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7-02-18 21:22:59
標簽:
餘東海

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儒學中當然有“陌生人”的位置

——與(yu) 賀來教授商榷

作者:餘(yu) 東(dong) 海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廿二日丙子

           耶穌2017年2月18日

  

 

《文史哲》雜誌今年一月號刊發了賀來《儒學中沒有“陌生人”的位置》。文章說:

 

傳(chuan) 統中國人最重視的道德規範莫過於(yu) “三綱五常”、“三綱六紀”、“五倫(lun) 八德”。其中,“孝悌”被視為(wei) “仁之本”,“父子關(guan) 係”、“兄弟關(guan) 係”因而成為(wei) 最基本“兩(liang) 倫(lun) ”。“國”與(yu) “家”具有同構性,君臣如父子。“一日為(wei) 師,終生為(wei) 父”,“師尊”具有父親(qin) 般的權威與(yu) 地位。朋友則是兄弟關(guan) 係的延伸,在很多場合,“朋友”即意味著可以“稱兄道弟”。就此而言,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社會(hui) 倫(lun) 理體(ti) 係,是以血緣親(qin) 族(“自己人”)關(guan) 係為(wei) 範本擴展而成的。林安梧據此認為(wei) ,中國人的道德意識具有濃厚的“私人”品格。在這種倫(lun) 理係統中,“陌生人”是父子、兄弟、夫婦、君臣、師徒、朋友、族人、熟人之外的“他人”,是“外人”、“生人”、“路人”、“與(yu) 己無關(guan) 的人”。除非通過某種途徑或中介使之成為(wei) “自己人”,否則,“陌生人”便無法適用既有倫(lun) 理體(ti) 係中的道德規則。於(yu) 是,對陌生人的“冷漠”乃至“粗暴”,便與(yu) 對“自己人”的溫情脈脈和“一體(ti) 之仁”形成鮮明的對照。”

 

門外亂(luan) 彈,一派胡言。這樣的胡言若流行市井江湖,或不足掛齒,但出自名教授而發於(yu) 名刊,就有批駁一下的必要了。

 

作者對三綱五常、三綱六紀、五倫(lun) 八德等概念充滿誤解。五常即仁義(yi) 禮智信五常道,儒家五項基本原則,其中仁又是最高原則,仁者必有義(yi) 有禮有智有信。孔子說“仁者愛人”(《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孟子說:“君子所以異於(yu) 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這裏的人指一切人,無論貧富貴賤階級地位,無論遠近親(qin) 疏熟悉陌生,隻要是人,都是仁愛的對象。

 

三綱概念出自《白虎通》所引之《含文嘉》,為(wei) 古之遺言。《白虎通三綱六紀篇》將三綱與(yu) 六紀五常並論,三者相互配套,茲(zi) 一並錄之於(yu) 下: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故《禮含文嘉》曰:君為(wei) 臣綱,父為(wei) 子綱,夫為(wei) 妻綱。又曰:六紀道行,敬諸父兄,諸舅有義(yi) ,族人有序,昆弟有親(qin) ,師長有尊,朋友有舊。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wei) 綱,小者為(wei) 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qin) 愛之心,是以綱紀為(wei) 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wan) 目張也。”

 

綱者張也。綱,本意為(wei) 提網的總繩,所謂綱舉(ju) 目張,引申為(wei) 事物的關(guan) 鍵部分,矛盾的主要方麵。“君為(wei) 臣綱、父為(wei) 子綱、夫為(wei) 妻綱”,意謂在君臣、父子、夫妻關(guan) 係中,君王、父親(qin) 和丈夫要在道德上,在五常、六紀方麵要以身作則地起模範帶頭作用,並負主要責任。這才是三綱之真實義(yi) 和核心義(yi) 。

 

三綱六紀,是針對君臣、父子、夫婦和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的道德要求和倫(lun) 理規範,何礙於(yu) 對“陌生人”尊重和關(guan) 心?難道敬諸父兄、義(yi) 待諸舅,有序族人、親(qin) 愛昆弟、尊重師長、重視朋友,就必然要冷漠和虧(kui) 待“陌生人”?

儒家政治強調敬天保民,隻是君臣共同的責任,君為(wei) 臣綱,君王以身作則,那才是人民的福祉。

 

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篇》)《易經家人卦》說:“女正位乎內(nei) ,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yi) 也。家人有嚴(yan) 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夫為(wei) 妻綱,夫夫婦婦而男女正;父為(wei) 子綱,父父子子而父子正;君為(wei) 臣綱,君君臣臣而君臣正。反掉三綱五常,必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

 

對待“陌生人”,儒者有仁義(yi) 禮信,儒官有父母之心,儒政有仁政德治。儒家重孝悌重家庭,但不允許家庭主義(yi) 和父母兄弟主義(yi) ,不能為(wei) 了親(qin) 人而傷(shang) 害他人、為(wei) 了家庭而損害社會(hui) 。《禮記喪(sang) 服四製》規定:“門內(nei) 之治恩掩義(yi) ,門外之治義(yi) 斷恩”,意謂家庭內(nei) 部感情為(wei) 重,社會(hui) 層麵理性第一,私域和公域區別對待不同處理。

 

賀文開頭將現實中對“陌生人”的冷漠歸咎於(yu) 儒學,可謂指馬為(wei) 儒。“我們(men) 的文化和社會(hui) ,並未給予‘陌生人’以應有的位置”,恰恰是反儒的結果。反儒反掉了仁義(yi) 禮智信,反掉了民胞物與(yu) 的情懷和愛人利他的精神,反掉了人之所以為(wei) 人的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

 

 

《禮運》說:“故聖人耐以天下為(wei) 一家,以中國為(wei) 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於(yu) 其義(yi) ,明於(yu) 其利,達於(yu) 其患,然後能為(wei) 之。”聖人能夠擁有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思想情懷,並非空想玄念,而是有其思想依據的,是因為(wei) 他能通達人之七情,廣泛開示文化道德義(yi) 理,讓人民明白的利益和患難之所在,所以能抵達那樣的道德境界,能追求和實踐“天下一家,中國一人”的政治理想。

 

通達人情、洞曉義(yi) 理、明白利害之關(guan) 鍵是上達天道,上達民胞物與(yu) 、萬(wan) 物一體(ti) 的“實際”。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大學問》)

 

張載著在《正蒙•乾稱篇》中提出“民胞物與(yu) ”的思想,把宇宙看作一個(ge) 大家族,說明仁者的道義(yi) 責任。他寫(xie) 道: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zi) 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ti) ,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yu) 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yu) 時保之,子之翼也;樂(le) 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大意是說,乾元稱作萬(wan) 物之父,坤元稱作萬(wan) 物之母。我如此藐小,卻融有乾坤之道,處於(yu) 天地之間。所以充塞於(yu) 天地之間的氣,形成我的形體(ti) ;統帥天地萬(wan) 物的天道,就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同胞,萬(wan) 物皆與(yu) 我同類。

 

天子是乾坤的嫡長子,大臣是嫡長子的管家。尊敬年高之人,是為(wei) 了禮敬同胞中的長輩;慈愛孤苦弱小,是為(wei) 了保育同胞中的幼小。聖人,是其中合乎天地之德的人;賢人,是其中優(you) 異秀出之輩。所有天底下衰老龍鍾、殘廢疾病、孤苦鰥寡者,都是我困苦而無處訴說的兄弟。及時地保育他們(men) ,是兒(er) 子對乾坤父母的協助;樂(le) 於(yu) 保育而不以為(wei) 憂,是對乾坤父母純孝。違背了這樣的意旨叫做悖德,傷(shang) 害仁德叫做賊。助長罪惡是乾坤父母不成材之子,而能夠將天性體(ti) 現於(yu) 形體(ti) 的人就是肖似乾坤的孝子。

 

中國一人,天下一家,萬(wan) 物一體(ti) 。在儒眼裏,整個(ge) 宇宙都是一個(ge) 命運共同體(ti) 。東(dong) 海於(yu) 2012年4月6日一則微博指出:個(ge) 體(ti) 而言,身心是命運共同體(ti) ;小而言之,家庭是命運共同體(ti) ;大而言之,國家是命運共同體(ti) ;再大而言之,人類是命運共同體(ti) ;更大而言之,所有生命是命運共同體(ti) ;極而言之,宇宙萬(wan) 物是命運共同體(ti) 。修身是追求身心和諧;親(qin) 親(qin) 仁民愛物,是致力家庭社會(hui) 人類生命和萬(wan) 物的和諧。

 

明白了這個(ge) 道理,就能真正理解陸九淵那句名言了:“宇宙內(nei) 事乃己分內(nei) 事,己分內(nei) 事乃宇宙內(nei) 事。” (《宋史陸九淵傳(chuan) 》)

 

明白了這個(ge) 道理,自然不願害人,樂(le) 於(yu) 助人,努力自立立人,自達達人,追求成德成仁。仁者愛人,體(ti) 現於(yu) 政治,就是以民為(wei) 本,以庶之富之教之、親(qin) 民愛民保民為(wei) 己任。仁者為(wei) 政,必然實行仁政,必有父母之心。

 

父母愛護子女之心無所不至,故儒家強調為(wei) 政者要為(wei) 民之父母,要有父母之心。


《洪範》說“天子作民父母,以為(wei) 天下王”,《詩經》“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樂(le) 隻君子,民之父母”二句名言為(wei) 曆代聖賢大儒樂(le) 引。《大學》引之並解釋:“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孝經》說“民之父母”是“至德”的表現,孟子再三以“為(wei) 民父母”之說引導人主行仁政。《禮記孔子閑居》記載:

 

孔子閑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雲(yun)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yu) 禮樂(le) 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yu) 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作民之父母可不容易,要通達禮樂(le) 製度的道德源泉,要達到“五至”,實行“三無”,以此推行於(yu) 天下,任何一方發生災難,都能最早知道,這樣才是民之父母。何謂“五至”“三無”,原文接下去有詳解,茲(zi) 不贅。

 

孔子說:“辨言之樂(le) 不若治政之樂(le) ,辨言之樂(le) 不下席,治政之樂(le) 皇於(yu) 四海。夫政善則民說,民說則歸之如流水,親(qin) 之如父母。”(《大戴禮記-小辨》)民眾(zhong) “歸之如流水,親(qin) 之如父母”是執政者最大的快樂(le) ,遠遠超過辯論的快樂(le) 。荀子說:“上莫不致愛其下,而製之以禮。上之於(yu) 下,如保赤子。政令製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則雖孤獨鰥寡,必不加焉。故下之親(qin) 上,歡如父母。”又說:“君子者,天地之參,萬(wan) 物之總,民之父母”,“湯武者民之父母也。”(《荀子》)

 

儒家經典和曆代聖賢大儒對“民之父母”闡釋角度有所不同,立場完全一致。伊尹說:“予弗克俾厥後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於(yu) 市。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商書(shu) •說命下》)孟子說:“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孟子•離婁下》)這種己饑己溺的情懷,以解除天下饑溺痛苦為(wei) 己任的強烈責任感,是愛民精神的形象表達。

 

 

當然,愛無局限而有差等。孟子說:“君子之於(yu) 物也,愛之而弗仁;於(yu) 民也,仁之而弗親(qin) 。親(qin) 親(qin) 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篇上》)君子對於(yu) 萬(wan) 物,愛惜但不仁愛;對於(yu) 人民,仁愛但不親(qin) 愛。首先要親(qin) 愛親(qin) 人,進而仁愛人民;仁愛人民進而愛惜萬(wan) 物。孟子這段話是對愛有差等最好的表述。

 

《尚書(shu) 堯典》說帝堯:“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黎民於(yu) 變時雍。”《中庸》說:“凡為(wei) 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qin) 親(qin) 也,敬大臣也,體(ti) 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自親(qin) 而疏,自近而遠,仁愛有序而無疆。

 

同時,禮亦有差等,地位不同禮不同,春秋責備賢者,禮不下庶人;文明有差等,從(cong) 親(qin) 九族、平章百姓到協和萬(wan) 邦,先近後遠,循序漸進。

 

愛有差等,故儒家反對墨子的兼愛,也反對天下主義(yi) 、國家主義(yi) 和家族主義(yi)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人也;人,仁也。仁才是宇宙和生命之本。仁本的本即根本、本位、主義(yi) 之義(yi) 。稱為(wei) 仁本主義(yi) ,是對仁的進一步強調,也是對現代話語的隨順。

 

天下國家有別,家外家內(nei) 有別,所以儒家一視同仁而又不同對待。首先,仁無局限,“天地萬(wan) 物一體(ti) 同”,親(qin) 親(qin) 仁民愛物,民胞物與(yu) ;其次,愛有差等,先親(qin) 次民後物,“君子之於(yu) 物也,愛之而弗仁;於(yu) 民也,仁之而弗親(qin) 。”先近後遠,循序漸進,先親(qin) 九族,再平章百姓和協和萬(wan) 邦。愛有差等而無局限,這是儒家之愛的一大特色。

 

儒家證悟本性平等,主張政治上機會(hui) 平等和法律上人格平等,但反對平等主義(yi) ,因為(wei) 愛有差等乃人性之常,萬(wan) 物不齊是自然之常。呂坤說:“不齊,天之道也,數之自然也。故萬(wan) 物生於(yu) 不齊而死於(yu) 齊。而世之任情厭事者,乃欲一切齊之,是益以甚其不齊者也。”平等主義(yi) 隻會(hui) 製造更大的不平等。隻講平等不講差等,或者隻講差等不講平等,皆非孔孟之道也。

 

愛有差等,還因為(wei) 人的時間精力有限。仁者無不愛,但在將仁愛落到實處、落到具體(ti) 的人的身上的時候,不能不分別輕重緩急。孟子說:“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wei) 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qin) 賢之為(wei) 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qin) 賢也。”(《孟子盡心篇上》)

 

智者沒有不該知道的,但應該急於(yu) 當前的要務;仁者沒有不愛的,但務必先愛親(qin) 人和賢人。這裏的親(qin) 、賢,是並列關(guan) 係,不能解釋為(wei) 親(qin) 近賢人。堯舜的智慧不能知曉一切事物,因為(wei) 他急於(yu) 重要的事務;堯舜的仁德不能遍愛一切人,因為(wei) 他急於(yu) 仁愛親(qin) 人和賢者。

 

既講“仁者無不愛也”,又說“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qin) 賢之為(wei) 務。”貌似衝(chong) 突,其實不矛盾。仁德以孝悌為(wei) 基礎,故道德上強調親(qin) 親(qin) ;仁政以親(qin) 賢為(wei) 急務,故政治上最重親(qin) 賢。親(qin) 賢,正是為(wei) 了更好地建設仁民保民的仁政。

 

或說:“愛有差等”和“天下一家”邏輯矛盾。答:這是蒙昧派的邏輯和眼光。愛有差等,先親(qin) 後疏,先近後遠,先人後物。家庭之愛也有差等:“入則孝,出則悌。”先孝後悌。同時,仁無局限,仁者愛人,己饑己溺,民胞物與(yu) ,因為(wei) 宇宙萬(wan) 物和生命都源於(yu) 乾元道體(ti) ,有著先天性的緣分。

 

儒家以仁為(wei) 本,仁者愛人,愛的對象從(cong) 父母開始包括所有人類,從(cong) 個(ge) 體(ti) 開始涵蓋家庭、社會(hui) 、國家、天下。仁者愛人,進而愛物,從(cong) 動物開始,擴展到宇宙萬(wan) 物,怎麽(me) 會(hui) 沒有“陌生人”的位置呢?

 

仁愛無疆,因為(wei) 仁性無盡,天道無窮;仁者愛人,因為(wei) 證悟了民胞物與(yu) 和萬(wan) 物一體(ti) 之理,想不愛人都不行。故自立立人自達達人自強不息死而後已,家事國事天下事,極而言之,宇宙中事無非儒者之事。一人未能成人,一物不得其所,都是仁性的缺憾,怎麽(me) 會(hui) 不愛“陌生人”呢?在中國一人、天下一家、民胞物與(yu) 的政治境界和道德境界中,沒有“陌生人”。

 

2017-2-16餘(yu) 東(dong) 海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