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潮汕祠堂多些保護
作者:吳春燕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十四日戊辰
耶穌2017年2月10日
、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祠堂裏的家風與(yu) 鄉(xiang) 愁】
“列祖列宗保佑孫兒(er) 平安長大,聰明伶俐。”今年五歲的陳佳軒,在父親(qin) 的教導下,叩首祭拜祖先。時值農(nong) 曆正月初一,在廣東(dong) 省潮州市沙溪鎮的陳氏家祠中,一個(ge) 普通潮汕家庭在祭祖。這在潮汕地區是常見的一幕。
在潮汕地區,祠堂遍布各鄉(xiang) 鎮村居,總體(ti) 數量以萬(wan) 計,大多建造考究,曆史悠久。曆史上維係宗族親(qin) 緣的祠堂,至今仍是潮汕農(nong) 村地區重要的宣教場所。忠、孝、仁、義(yi) 等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美德,是長輩在祠堂中教育子孫的重要人生課題。
今年52歲的陳林標,離開潮州老家赴汕頭經商二十餘(yu) 年,已在汕頭安家落戶。每年大年初一,他都會(hui) 帶著妻兒(er) 返鄉(xiang) 祭祖。對他來說,祭拜敬奉祖先,是為(wei) 人子孫孝道的體(ti) 現,也是為(wei) 了讓自己的兒(er) 孫輩學習(xi) 、遵循忠孝文化。
在潮州市區南春路的謝氏宗祠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寶樹千尋祖宗植,心田一片子孫耕”,由國學大師饒宗頤題寫(xie) 。這是謝氏家族扶貧救濟的寫(xie) 照。
潮汕祠堂文化甚至隨著潮汕人“下南洋”植根東(dong) 南亞(ya) 。始建於(yu) 19世紀中期的馬來西亞(ya) 檳榔嶼的韓江家廟,是典型的潮州傳(chuan) 統祠堂建築,在經過修複後,於(yu) 2006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ya) 太地區文化遺產(chan) 保護獎”,也成為(wei) 檳城華文教育、潮人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
自改革開放以來,潮汕祠堂文化再次興(xing) 起,一大批名祠、古祠獲得整修重修,與(yu) 眾(zhong) 多新建祠堂交相輝映。但還是有部分祠堂因年久失修、無人打理而敗落。泰中文聯創會(hui) 主席林栩表示,祠堂是紀念先祖、連接親(qin) 情的重要場所,老一輩華僑(qiao) 華人對祠堂還懷有特殊感情,但隨著部分潮汕祠堂因保護缺位而消亡,不少年輕的華僑(qiao) 華人對祠堂的印象已逐漸淡薄。
廣東(dong) 省政協委員張見悅建議政府部門扶持民間機構,針對潮汕祠堂展開全麵調查登記和研究;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動祠堂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並探索將潮汕祠堂文化體(ti) 係整體(ti) 申報“世界遺產(chan) 名錄”的可能性。
在今年的廣東(dong) 省兩(liang) 會(hui) 提案中,張見悅強調,潮汕祠堂源遠流長,規模龐大建造精湛,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對海內(nei) 外潮汕人群體(ti) 的思想和行為(wei) 影響十分深遠,是全球數千萬(wan) 潮汕人“記得住鄉(xiang) 愁”最重要的精神聖地,至今在潮汕地區基層社會(hui) 文明治理中依然發揮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在全球社會(hui) 文化體(ti) 係中,也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文化現象。建議廣東(dong) 省委省政府統籌開展相關(guan) 研究、引導和保護工作,使潮汕祠堂成為(wei) 廣東(dong) 文化建設的特色品牌。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