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哪裏來,流淌著怎樣的血脈”——八閩宗祠裏的親與情

欄目:儒教重建
發布時間:2017-02-10 19:40:59
標簽:

“你從(cong) 哪裏來,流淌著怎樣的血脈”——八閩宗祠裏的親(qin) 與(yu) 情

作者:高建進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十四日戊辰

          耶穌2017年2月10日

 

 

   


福建省福州市,林公後裔在林則徐紀念館重溫家訓。本報記者 高建進攝/光明圖片


  

 

福建省福州市的林文忠公祠。陳浩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福建培田古村落的吳氏祠堂。 吳建德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江西九江,湖口縣城山鎮周仰鬥自然村的村民在祠堂門口觀看舞獅表演。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祠堂裏的家風與(yu) 鄉(xiang) 愁】

 

新春的喧鬧被高高的圍牆阻隔開來,位於(yu) 福州鼓樓區澳門路16號的林則徐紀念館“樹德堂”顯得格外莊嚴(yan) 肅穆。來自海內(nei) 外的數十位林則徐後裔齊聚這裏,祭祀先祖林公。

 

調查顯示,福建省宗祠約有13270多座,平均每萬(wan) 人擁有3.5座,宗祠總數與(yu) 人均宗祠數皆位居全國前列。

 

祠堂,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ju) 行祭祖活動的場所,也是敦宗睦族、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祠堂文化,是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一個(ge) 重要組成部分,以血緣為(wei) 基石,以親(qin) 情為(wei) 紐帶,穿越漫漫的時空隧道,保持著後人與(yu) 祖先心靈的溝通,是連接我們(men) 與(yu) 母體(ti) 文化的血緣臍帶。

 

不遠千裏來尋根

 

林則徐紀念館原為(wei) 林則徐祠堂,創建於(yu)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占地麵積約3000平方米,內(nei) 有儀(yi) 門廳、禦碑亭、樹德堂、南北花廳、曲尺樓、竹柏軒等主要建築物。“我們(men) 林氏後人每年都會(hui) 來林公祠堂,一是祭祀先賢,二是來尋根。”從(cong) 香港趕來的林則徐第六代孫女林巧容女士這樣說。

 

“我們(men) 閩南人把祠堂稱為(wei) ‘搖籃血臍’。”泉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hui) 常務副主任張惠評介紹,晉室南渡之後,中原漢民成批遷入閩南。宋元時,泉州氏族的發展已相當繁盛,人文蔚起,代有簪纓。明清以後,泉州氏族又不斷向外拓展,不少族係成員移至世界各地,將泉州的火種播撒到天涯海角。“祠堂,就是用建築的形式講述你從(cong) 哪裏來,流淌著怎樣的血脈。”

 

張惠評介紹,在泉州的祖厝、宗祠的門楣上,一般都刻著“某某衍派”“某某傳(chuan) 芳”的字樣,這個(ge) 叫作“堂號”,其實就是家族的根係“密碼”。“像我們(men) 惠安的張嶽家廟,寫(xie) 的是‘曲江衍派’,表明我們(men) 的祖先是從(cong) 河南遷到廣東(dong) 曲江,再來到泉州惠安。”他還告訴記者,泉州人一般在春節期間敬神,在清明和冬至祭祖,這些活動一般都在祠堂裏進行。“祭祀的目的,其實就是告慰篳路藍縷的氏族先祖,通過香火連起扯不斷的根,留住濃濃的鄉(xiang) 愁。”

 

感受禮儀(yi) 的力量

 

祠堂裏的祭祀,一般都遵循著一套傳(chuan) 承久遠的禮儀(yi) ,有的簡單,有的繁雜。不管形式如何,在莊嚴(yan) 肅穆的氣氛中,這樣的禮儀(yi) 都蘊藏著一種源遠流長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溝通了過去和現在,聯結起散居各地的族人。

 

大年初九這天,林則徐紀念館祭祀林公的儀(yi) 式相對簡單。上午9:30,祭祖儀(yi) 式正式開始。林則徐後裔有序列隊,誦讀祭文、默哀、敬獻鮮花、三鞠躬,深切表達對先祖林則徐的無限敬仰和思念。主持人誦讀的祭文鏗鏘有力,是整個(ge) 禮儀(yi) 中的亮點。“有福之州,綠榕蔭裏,林文忠公,民族之魂。雄才經天,德行緯地,愛國唯民,典範長存……為(wei) 官處世,當學林公,務實為(wei) 民,幹淨擔當。”既有對林則徐曆史功績的讚頌,也有對後人的勉勵和感召。

 

福建的宗祠,特別是在閩南一帶,有許多保留完整的祭祀禮儀(yi) 。張惠評告訴記者,在惠安張嶽家廟,每年的祭祖,都遵循一套看似煩瑣、實則蘊含著家族精神內(nei) 核的禮儀(yi) 。祭祀當天,海內(nei) 外的張氏宗親(qin) 齊聚家廟,每人身著藍色長袍,近千人依序而列。家祭供品分主次而列左右。左列是三牲、青果、白燭、甘液等,右列是小三牲、紅燭、玉爵、湯。家祭儀(yi) 式包括升炮三聲、開大門、鳴祭鼓三通、奏大樂(le) 、序班、班齊、請祭官執事等就位,然後是獻酒樽、獻禮牲、獻香、獻花、行跪拜禮、奏樂(le) 鳴炮等數十項禮儀(yi) 。這些禮儀(yi) 一一展開,時長達一小時左右。張惠評說:“數百上千人一起做完這些禮儀(yi) ,即使平時遠隔重洋,這時也感覺心近了、人親(qin) 了,大家是真正的一家人。”

 

家風家訓的傳(chuan) 承地

 

宗祠有凝聚同族群體(ti) 的力量,因為(wei) 這裏是家風家訓的傳(chuan) 承地,是傳(chuan) 統美德的教化所。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shu) 無益……”結束祭祖儀(yi) 式後,林則徐後人還參觀了林則徐紀念館,一起誦讀林則徐家訓《十無益》,深刻感受先祖林公淡泊、仁愛、勤勉、清廉的家風。

 

林則徐第七代孫女林燕頤告訴記者,林公的《十無益》是家族的傳(chuan) 家寶,他們(men) 都把它張貼在家中的牆上,時時誦讀。林燕頤五歲的小外甥女現在也在學習(xi) 。同為(wei) 第七代孫女的林冬旎則說:“我記得自己小時候背的第一首詩就是林公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特別是那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們(men) 已把它刻在心裏。”

 

在惠安淨峰鎮,張嶽家廟內(nei) 張貼著明代清官張嶽的廉政故事:“寧願賠盅不脫靴”“拒絕收買(mai) 翰林”“不入一珠廉州府”“扶持農(nong) 桑興(xing) 水利”……“每年清明前後,從(cong) 海內(nei) 外回惠安張嶽家廟祭祖的張氏後人非常多。家廟之所以有如此的感召力,是因為(wei) 先祖張嶽本人就是一位被載入《明史》的大清官。”張惠評這樣說。

 

正是因為(wei) 承載著無數先人的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勵誌故事,八閩宗祠才成為(wei) 傳(chuan) 承家風家訓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