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韜晦文化思想論集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0-04-05 08:00:00
標簽:
霍韜晦

霍韜晦,男,西曆一九四〇年生於(yu) 海南,廣東(dong) 廣州人。一九五七年年赴香港,一九六四年起隨唐君毅修學,一九六六年畢業(ye) 於(yu) 香港新亞(ya) 書(shu) 院研究所。一九六九年赴日本大穀大學修讀博士課程。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西哲學、佛學超過二十年。一九八二年創立法住學會(hui) ,一九八七年創立法住文化書(shu) 院。現任香港東(dong) 方人文學院院長、新加坡東(dong) 亞(ya) 人文研究所所長、新加坡東(dong) 亞(ya) 人文研究所所長。

 
 
 
關於作者
 
霍韜晦,當代思想家、儒者、教育家、文化學者。現任香港東方人文學院院長、新加坡東亞人文研究所所長、新加坡東亞人文研究所所長,並被北京社會科學院、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等多所重點大學之客座教授,亦為北京中國文化書院之海外導師。
 
霍韜晦早年從事哲學與佛學之研究,成果豐碩。近二十年轉向生命成長之教育,提倡新人文主義,創立性情學。
 
在思想上,主張文化應該回歸生命,先有生命之實踐才有社會實踐;提倡生命儒學、生命佛學,批判當代以西方文化為基源的科學主義、自由主義、理性主義、及後現代主義思潮,以重建新人文主義,並為《「百年儒學」會議宣言》之撰稿人,影響巨大。
 
在教育上,提倡性情教育、生命教育,並身體力行,開設學院、研究所、出版社、企業培訓公司、自然生態山莊,主持富有創意之對應性成長課程──喜耀生命,以提升人的素質。事業遍及香港、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其知行合一之理念與成果,被譽為王陽明後第一人。
 
霍韜晦著書,立足原典,融貫中西哲學、曆史、文化,視野廣闊,學養湛深,思想敏銳,說理通透而語言精簡,深受讀者歡迎。
 
 
 
《人生的平台》
 
 
生命的成長應該有一個“平台”,人生的出發要有一個“基地”。這個基礎如果建造得好,人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事業,建立自己的人生,建立自己的價值。本書正是探討建好這個平台所要思考的幾個問題:人生應該訂立什麽目標?人應該怎樣看待所學專業?人為何要讀書、要讀什麽書?人應該如何思考?人為何要有修養?人應該追求怎樣的愛情?怎樣才能成就人生的無憾之道?相信讀完本書,您就會有自己的答案,對自己的人生會有新的認識,從而終身受用。
 
 
 
《霍韜晦講<論語>
 
 
《論語》記錄孔子之言行見解,兩千五百年來已成為中國人的必讀書。本書作者力排眾議,以性情學之進路重解《論語》,不但複活孔子,發前人之未發,並對當代所流行的源於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觀念給予強有力之回擊,讀之可扭轉現代人之迷思,而且有助於學習者自身之成長。對解決現代人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教育問題、文化問題、人類前途問題,尤有貢獻。
 
 
《新教育‧新文化》
 
 
自近代西方文化席卷全球以來,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麵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其中有積極的,但也有消極的,尤其是在文化、教育、價值觀領域。本書主要針對當代中國教育和文化狀況,以及中國人的生命價值觀取向進行批判和再認識。霍韜晦先生批判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及功利性,提煉中國傳統文化注重成長生命的精華,闡發生命教育、性情教育的新教育進路,力圖匡扶現代文化之失,為重建現代人的精神和價值世界指明方向。
 
 
《從反傳統到回歸傳統》
 
 
本書收錄了霍韜晦先生不同時期的文章、演講詞等共十餘篇。其中大部分內容是為紀念五四運動而作,主要探討了中國文化自“五四”以來從反傳統到回歸傳統的過程,試圖發掘“五四”的深層動機和曆史使命,並由此剖析了中國文化的特點,探討了中國文化的走向。
 
中國如何才能新生?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強大的新中國?是作者在書中帶領讀者思考的核心問題。回憶“五四”、紀念“五四”、繼承“五四”、完成“五四”,從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民族文化、民族命運的憂患意識和擔當意識。
 
 
 
《新時代‧新動向》
 
 
 
中國傳統文化經曆了晚清的腐敗和新文化運動之後,可以說遭到了徹底的摧殘,儒學被打倒之後,整個民族文化頓失依歸,薪火相傳的禮法無以為繼。而以理性與功利為導向的西方文化現在也問題頻發,走到了無以為繼的盡頭。這一切導致當今社會終極價值失落,當代人在極重的生活壓力下精神無所歸依,社會問題與心理問題日益彰顯,《新時代‧新動向》一書便在這種背景下,收錄了霍韜晦教授多篇極具批判性的文章,他一針見血道出當世人類問題的症結所在,力倡新人文主義和性情學,以及以成長生命為宗旨的性情教育,以求重塑中國哲學的骨架,讓人對中華文化哲學重燃希望;對當代西方文化和社會問題也多有批評,直指民主製度的弊端,和全球化思維背後的西方文化擴張意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新生和對西方文化的審視提供了一個新視野。
 
 
《走出死亡》
 
 
生命的秘密說之不盡,言之無窮,其中即包括死亡這一事實。作者認為,人並非怕死,而是怕生命完結的時候,一片空白,與草木同腐,沒有什麽意義。所以死亡問題,其實是生存問題的突顯。
 
本書從生命入,從生命成長的資源——曆史文化入,選取中西曆史上的典範人物,如蘇格拉底、耶穌、孔子、佛陀、老莊、遊方、禪門人物,乃至英雄豪傑,看他們如何直視死亡,並能深入其信念,至死不變,不但成就其人格,並且使其生命得到超升,從而走出死亡。最後探索葬禮的深層意義,以回歸生命之性情。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www.biodynamic-foods.com)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