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ong) 央視節目看文化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如何更好地“圈粉”?
來源:新華社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十三日丁卯
耶穌2017年2月9日
2月7日晚,來自上海的高一女生武亦姝再一次讓無數靜候的粉絲(si) 讚歎、歡呼。在《中華詩詞大會(hui) 》第二季總決(jue) 賽中,這位被廣大網友譽為(wei) “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的上海“00後”女孩,以10場比賽最高分的成績奪冠。
隨著《中華詩詞大會(hui) 》的播出,武亦姝等詩詞高手紛紛走紅,掀起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習(xi) 熱、吟誦熱、傳(chuan) 播熱。現代社會(hui) ,詩詞曲賦等傳(chuan) 統文化如何更好地弘揚、“圈粉”?如何長久保持校園乃至全社會(hui)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熱情?
用實力詮釋“腹有詩書(shu) 氣自華”
現年16歲的武亦姝,在《中華詩詞大會(hui) 》上橫空出世:第四場比賽中,她在與(yu) 百人團同答題的環節中,一人橫掃全場,不僅(jin) 9道問題全部答對,更是創下了308分新紀錄,成為(wei) 《中華詩詞大會(hui) 》播出以來這個(ge) 環節裏的最高分獲得者,讓主持人董卿和兩(liang) 位點評嘉賓都讚歎不已。
1米8的身高,俊秀又溫婉的外表,處變不驚的氣場,讓武亦姝在節目播出後“圈粉無數”。不僅(jin) 吟詩誦詞拿手,這位姑娘還寫(xie) 得一手好字。
除了武亦姝,詩詞大會(hui) 上還有兩(liang) 位來自上海的小女孩同樣驚豔全場——13歲的侯尤雯和16歲的薑聞頁。作為(wei)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hui) 》上海參賽者中唯一一名初中生,侯尤雯在現場的表現可圈可點,被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老師評價(jia) 為(wei) :“娉娉嫋嫋十三餘(yu) ,正值豆蔻年華。”薑聞頁就讀於(yu) 上海市上海中學,她淡定的台風,不僅(jin) 讓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康震覺得“自己是不是過分活躍”,就連節目主持人董卿都驚疑“自己是不是不夠穩重”。
除了三位上海姑娘,《中華詩詞大會(hui) 》的其他參賽者,也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來自河北農(nong) 村的白茹雲(yun) ,艱難撫養(yang) 弟弟長大,如今家境依然貧寒,她從(cong) 小喜歡讀詩,在台上大聲念出自己的人生信條是“千磨萬(wan) 擊還堅勁,任爾東(dong) 西南北風”;南開大學畢業(ye) 生王軼隆身患癌症的母親(qin) 病情出現反複,他毅然告別賽場回家為(wei) 母盡孝;自行車修理工王海軍(jun) 在生活中一邊修自行車,一邊作詩,他說:“隻要有一顆熱愛詩詞的心,人生處處是詩意”……
現代校園,更要讓傳(chuan) 統文化浸潤課堂
在人們(men) 印象中,上海作為(wei) 一個(ge) 現代化大都市,“學霸”們(men) 的強項往往集中在外語、計算機等科目,為(wei) 何亮相的“才女”傳(chuan) 統文化底蘊如此深厚?
上海市教委有關(guan) 人士介紹,上海將包括古詩文在內(nei) 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當中,從(cong) 語文學科、拓展課程等多個(ge) 渠道入手加強古詩文教育教學,並根據九年義(yi) 務教育寫(xie) 字等級標準要求,將“書(shu) 寫(xie) 經典”納入規範漢字書(shu) 寫(xie) 內(nei) 容之中。
在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呂誌峰看來,納入課程體(ti) 係、搭建活動平台、培育骨幹教師,正在成為(wei) 學校開展傳(chuan) 統文化教育的三大抓手。
或吟或誦、歌之舞之,例如嘉定區編寫(xie) 了拓展型課程區本教材《經典詩文誦讀》,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選擇古詩詞譜曲、推廣吟唱,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嚐試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為(wei) 孩子們(men) 解讀古詩,再將德育內(nei) 容通過音樂(le) 形式傳(chuan) 遞給學生。徐匯中學、建平實驗中學和曹楊第二中學等分別開設了《古詩詞吟誦鑒賞》、《詩海拾貝》、《詩經選讀》等拓展課程。複旦大學附屬中學研發了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共六冊(ce) ,與(yu) 語文課本同為(wei) 必修,其中第一冊(ce) 就選了《詩經·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一在電視節目中為(wei) 武亦姝贏得最多讚歎的詩句,正出自這首詩。
上海市教委語管處處長淩曉鳳表示,上海培養(yang) 了一批“中華經典誦讀”骨幹教師和“中小學閱讀指導骨幹教師”,並將開展中華經典誦讀行動的要求納入上海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校的評價(jia) 體(ti) 係。如今,上海已有300餘(yu) 所市級語言文化規範示範校,成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主力軍(jun) ”。
此外,上海教育部門還精心打造市民詩歌節、“我愛漢字美”“我愛中華詩詞美”“中學生古詩文閱讀大賽”等諸多創新活動,參與(yu) 總人次超過百萬(wan) ……
源自興(xing) 趣,更期待沃土
從(cong) 去年流行網絡的“我有一壺酒”詩詞續做讓人感歎“國人詩性未死”,到《中國詩詞大會(hui) 》上走來一個(ge) 個(ge) 令人驚歎的擂主,古詩詞傳(chuan) 統文化又一次展現了它的驚人魅力。
“中國人的詩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活動評委、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認為(wei) ,節目的走紅其實暗合了社會(hui) 中本就埋藏著的了解傳(chuan) 統文化的需求,將娛樂(le) 節目模式和文化傳(chuan) 播結合起來。“所謂熒屏清流,‘清’指其品質與(yu) 品位,‘流’就是要真正流到觀眾(zhong) 心裏。”
“像武亦姝這樣的古詩文達人我們(men) 學校每一屆都有,有的孩子讀諸子寫(xie) 了很厚的隨筆,有的更能朗朗背誦離騷等詩篇。”武亦姝所在的複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告訴記者,“期待在學校教育中,有更多的教師,用自身對古詩文的熱愛去感染學生,培養(yang) 他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欣賞力。”
《中華詩詞大會(hui) 》以及各位詩詞達人的“走紅”,也再度引發了社會(hui) 關(guan) 於(yu) 家庭教育的熱議。中國素有“耕讀傳(chuan) 家久、詩書(shu) 繼世長”的傳(chuan) 統,在經曆了英語、奧數等科目的長期“稱霸”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正在回歸。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hui) 學教授章友德認為(wei) ,如武亦姝、侯尤雯這樣的學生小小年紀就有如此深厚的詩詞功底,一個(ge) 重要的原因就是“童子功”,打小喜歡,從(cong) 小學習(xi) 。“高度重視家庭教育,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選擇參與(yu) 喜歡的活動、培養(yang) 興(xing) 趣,當更多的孩子不隻是為(wei) 了升學考試去學這些古詩詞的時候,當孩子們(men) 真正以興(xing) 趣來學習(xi) 經典的時候,我們(men) 的文化傳(chuan) 統就得到了更好的傳(chuan) 承。”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思想理論教育》主編吳強說,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既是推動文化創新、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
無獨有偶,原計劃在大年初三亮相的“戲曲廣播操”提前一個(ge) 多星期在網上曝了光,激起了許多年輕人的興(xing) 趣,還沒正式播出就引來了很多粉絲(si) 。這套操的長度和分節跟廣播體(ti) 操差不多,用的還是“肩部運動”“擴胸運動”“腿部運動”等熟悉的名詞,但具體(ti) 內(nei) 容都來自戲曲,包括“單拉山膀”“飛天十三響”,以及熱身運動的“腕花小雲(yun) 手”等。這些程式化的戲曲動作換了個(ge) “語境”,竟變得十分清新可愛。
吃相坐相讓“文”慢慢“化”
戲曲廣播操來了,下一步呢?還有哪些傳(chuan) 統文化的元素也能這樣自自然然地走進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讓大家開開心心?一定有的,但文化還是讓“文”慢慢來“化”的好,不妨先看看每天幾分鍾的戲曲動作會(hui) 在做操人身上積澱下什麽(me) 樣的文化能量。人的行為(wei) 大多與(yu) 肢體(ti) 動作緊密相關(guan) ,所有的教育都要從(cong) 身體(ti) 開始。除了父母從(cong) 小給孩子教的“吃相”“坐相”,中國古代學校的“六藝”(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中前四項都直接體(ti) 現在肢體(ti) 的規範和訓練上,絕不是“讀書(shu) ”兩(liang) 個(ge) 字就能涵蓋的。近年來有學者從(cong) 西方引進時髦的“身體(ti) 理論”,其實我們(men) 的祖先早就有了重要的身體(ti) 理論及實踐,重新發掘自己的文化傳(chuan) 統會(hui) 更有現實意義(yi) ,也有助於(yu) 糾正常見的隻講空頭理論的偏向。譬如,當今人們(men) 常看到社會(hui) 上各種不文明的行為(wei) ,有人稱之為(wei) “粗鄙化”。上海市文明辦不久前推出新“七不”規範(馬路不亂(luan) 穿、車輛不亂(luan) 停、垃圾不亂(luan) 扔、寵物不擾鄰、餐食不浪費、言語不喧嘩、守序不插隊),倡導向上向善的社會(hui) 風氣,非常接地氣。而從(cong) 另外一方麵看,這是個(ge) 負麵清單,聚焦於(yu) 需要清除的負能量。那麽(me) 除此之外,有沒有培育正能量的方法呢? 這就是需要落實到具體(ti) 行動的“禮”的規訓。當然也可以要求人們(men) 去背誦甚至抄寫(xie) 相關(guan) 的規定,但那未必真能見效,弄不好還會(hui) 造成“逆反”;如果能把有些規範編成好看好玩的動作,讓人學著去做,效果會(hui) 更好。
體(ti) 禮藝三者結合才能讓人喜歡
等廣大青少年通過每天幾分鍾的戲曲廣播操慢慢習(xi) 慣了這種中國特色的肢體(ti) 動作,練成了富有美感的第二天性,這套操還可以進一步發展,帶進一些優(you) 雅的傳(chuan) 統禮儀(yi) 動作———諸如以前某些版本的戲曲操中已經出現了的相見禮。編創的肢體(ti) 動作如果經常重複去做,就不再隻是“體(ti) ”的動作了;因為(wei) 成了儀(yi) 式,必然還會(hui) 附上“禮”的意義(yi) ;如果編得好看好玩,那就還是一種“藝”。這三者的結合非常重要,機械死板的規訓動作隻會(hui) 令人厭煩,有了藝術性就能讓人歡歡喜喜地去做。廣播體(ti) 操的推廣是這樣,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何嚐不是如此。
也許有人會(hui) 說,這隻是做操,哪是戲曲呀?既不唱也沒戲。不錯,這隻是把幾百個(ge) 戲曲劇種中最容易被年輕人接受的部分先拿出來、玩起來,希望孩子們(men) 做慣了以後,至少有一部分人會(hui) 喜歡上用這種程式動作來表演的戲曲。而對戲曲人來說,沒戲不唱是為(wei) 普及戲曲先做的一點“犧牲”,就是肢體(ti) 動作也不大可能要求像專(zhuan) 業(ye) 的戲校學生那樣標準,因為(wei) 現在的目標是讓大多數人都覺得好看好玩———沒準哪天這些不太標準的動作還會(hui) 吸引戲曲演員,反過來促進戲曲變得更加大眾(zhong) 化呢!近六七年來,我們(men) 在上海戲劇學院以及國內(nei) 外多個(ge) 學校編演戲曲係列劇《孔門弟子》,也常遇到類似的問題。為(wei) 了普及,我們(men) 有意降低了原本是京劇的“京”味要求,把昆劇、越劇、二人轉都移植過來,甚至讓外國演員加上他們(men) 熟悉的肢體(ti) 風格,故而吸引了很多文化背景各異的大中學生來看、來演孔子和他的弟子們(men) 的故事。
讓傳(chuan) 統變得好看好玩,也許是傳(chuan) 統文化獲得新生的一條可行之路。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