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chuan) 統節日要有“現代過法”
作者:李漢秋(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正月十三日丁卯
耶穌2017年2月9日
逛廟會(hui) 日益成為(wei) 新年俗。圖為(wei) 上海城隍廟廟會(hui)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春節前夕,中央發布《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實施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振興(xing) 工程,豐(feng) 富春節等傳(chuan) 統節日文化內(nei) 涵,形成新的節日習(xi) 俗”“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該文件中的一個(ge) 關(guan) 鍵詞“振興(xing) ”引人注目。它一方麵說明,不少傳(chuan) 統節日習(xi) 俗已經衰落,另一方麵也讓人看到中央振興(xing) 傳(chuan) 統節日習(xi) 俗的決(jue) 心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的希望。
傳(chuan) 統節日首重人倫(lun) 親(qin) 情
中國的傳(chuan) 統節日有很多,比如春節、清明、端午、重陽、中秋等。振興(xing) 傳(chuan) 統節日,傳(chuan) 承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就要弄清楚這些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基因。
在我看來,傳(chuan) 統節日首重人倫(lun) 親(qin) 情。春節也好,清明也罷,抑或是中秋、重陽,從(cong) 古至今,貫穿這些傳(chuan) 統節日始終的一直是濃濃的人倫(lun) 情義(yi) 。夫妻恩愛、親(qin) 慈子孝、感恩長輩、關(guan) 愛晚輩、敦親(qin) 睦鄰,這些人倫(lun) 方麵的價(jia) 值觀都在傳(chuan) 統節日的儀(yi) 式化行為(wei) 中得到了體(ti) 現。比如,春節、清明、中秋,中國人通常都要祭先拜祖,這彰顯出對祖先的尊敬和懷念。再比如,過年長輩都會(hui) 給晚輩發紅包,則透露出長輩對晚輩濃濃的關(guan) 愛。那句著名的詩歌“每逢佳節倍思親(qin) ”更是直接道出了人倫(lun) 親(qin) 情與(yu) 傳(chuan) 統節日的關(guan) 係。
因此,傳(chuan) 承振興(xing) 傳(chuan) 統節日,留住傳(chuan) 統年節習(xi) 俗中的文化記憶,就要抓住“人倫(lun) 親(qin) 情”這個(ge) 關(guan) 鍵詞。回家過年就是人倫(lun) 親(qin) 情。除夕的年夜飯是團圓飯,是過年的儀(yi) 式,是生命的盛典,不僅(jin) 是在世人的團圓,也是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不遠千裏衝(chong) 風冒雪趕回來,不是單純為(wei) 了吃餃子,而是為(wei) 了趕回來參加闔家團圓的盛典,實現闔家團圓的願景,這是一種心願,也是一種責任和義(yi) 務。
當節日中對人倫(lun) 親(qin) 情的留戀成為(wei) 習(xi) 慣和傳(chuan) 統,那就形成了文化。中華傳(chuan) 統年節習(xi) 俗是這種文化的集中體(ti) 現,它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雖然未必強烈震撼人,卻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會(hui) 對人的精神和心理潛移默化地產(chan) 生刻骨銘心、難以磨滅的影響。比如,在老人的記憶裏,許多往事已經如煙,而兒(er) 時過年的溫馨場麵仍珍藏心底。這是什麽(me) ?這就是華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體(ti) 記憶。我們(men) 要維護這種鑄造中華魂的文化記憶。所以,如今我們(men) 過年,不能再像尚未解決(jue) 溫飽的年代過年時那樣注重吃喝,而要把重心放在營造表達情感的環境、氣氛和載體(ti) 上。一旦激發起、注入了真情實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諦,就會(hui) 長留心底,溫潤終生。
豐(feng) 富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
許多人覺得現在年味淡了,這既有曆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歸根結底,這緣於(yu) 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過度功利化。過分地以功利為(wei) 指歸,以功利為(wei) 算籌,就會(hui) 阻礙人的全麵發展,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倫(lun) 情義(yi) 這一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因子”。如何避免過分功利化,讓過年節時的精神元素重於(yu) 物質元素,文化價(jia) 值重於(yu) 經濟價(jia) 值,是個(ge) 大課題。
此前數千年,過年時都是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近年來,“壓歲錢”越來越成為(wei) 大人和孩子攀比的對象,“壓歲錢”的變異反映了功利心與(yu) 人倫(lun) 情之間的消長。要去功利化就要對其進行改造。比如,可以由晚輩給長輩發紅包。當兒(er) 女的小時候已經從(cong) 父母等長輩那裏接受過了“壓歲錢”,他們(men) 長大後工作了,反哺長輩,在過年時給他們(men) 發個(ge) 紅包,表達一下祝福,不正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父慈子孝”的表現嗎?這樣一來,過年時“紅包”的文化含義(yi) 就立刻厚重起來。
說起紅包,不得不提這兩(liang) 年風靡神州的手機搶紅包大戰。最初幾年,搶紅包的廣告和活動鋪天蓋地,淹沒了過年時的人倫(lun) 親(qin) 情。而今年則有了改進,搶紅包活動開始與(yu) 家人團聚、人倫(lun) 親(qin) 情掛上鉤。這給了我們(men) 啟示:振興(xing) 傳(chuan) 統節日,要大膽采用現代方式。不管是過年,還是過其他傳(chuan) 統節日,都應該歡迎互聯網等新科技的加入,也歡迎商家的助推,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有助於(yu) 增強人倫(lun) 情義(yi) ”這個(ge) 大方向。這樣才能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yu) 當代文化相適應、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協調。
家庭是社會(hui) 的細胞。借過年節之機開展家庭文化建設,不僅(jin) 能夠增進人倫(lun) 親(qin) 情,也能豐(feng) 富春節等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比如,“忙年”,不僅(jin) 要忙家庭的物質建設,還要更注重忙家庭的文化建設;不僅(jin) 要忙過年過節時的文化環境,還要忙長遠的家庭文化傳(chuan) 承,如家風、家教。有條件的家庭,在今後過年時可以搞年度總結贈言,可以搞“家庭年記”,把家庭成員做的好事,記在一個(ge) 本上,讓其成為(wei) 家庭文化的載體(ti) 。這種家庭文化,一年年積累,一代代相傳(chuan) ,若幹代積累下來就會(hui) 成為(wei) 家史,這比單純的祖宗牌位厚重得多。
形式要適應現代生活
有青少年說,傳(chuan) 統節日是跟家人過,沒意思;洋節是跟朋友過,很放鬆。當傳(chuan) 統年俗逐漸消失,過年變成在家裏“坐冷板凳”時,過年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自然會(hui) 下降許多。相較之下,過洋節的花樣卻有很多,很多人可以一起瘋狂,一起娛樂(le) ,一起放鬆。這就要求,春節等傳(chuan) 統節日,在過法上要積極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適應,多策劃些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活動,讓過年或者過其他傳(chuan) 統節日成為(wei) 大家一起參與(yu) 的狂歡。
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節日為(wei) 何不可以擴大到跟朋友一起過呢?舉(ju) 行團拜活動,就是大家一起過節的一種形式。目前,單位團拜,已經在開展,但都在過年之前。過年之時也可以開展多層麵的團拜。開派對,AA製等,在朋友團拜中都可以照做不誤,那樣就可以把過節的氣氛營造得很輕鬆活潑。發揚“敦親(qin) 睦鄰”的傳(chuan) 統,親(qin) 戚也可以團拜,鄰裏也可以團拜。親(qin) 戚間可以“輪流做莊”,每家幾年輪到一次;鄰裏團拜可以由社區組織,大家參與(yu) 。那樣,大家既可以一起過年,也有利於(yu) 密切鄰裏鄉(xiang) 親(qin) 關(guan) 係。
再比如,春節和元宵節時,逛廟會(hui) 已發展成為(wei) 新節俗,可廟會(hui) 的內(nei) 容和形式都遠未能滿足群眾(zhong) 的需求。有關(guan) 主管部門除搞好安保工作之外,還要花大力氣創新廟會(hui) 的形式和內(nei) 容,要能吸引人,要給孩童快樂(le) ,隻有這樣才能帶動全家快樂(le) 。北京的一些廟會(hui) 已經在改變。天壇和地壇廟會(hui) 分別恢複了祭天和祭地的儀(yi) 式。北京龍潭公園文化廟會(hui) 圍繞動感、現代風格,結合冰雪、棋類、重競技、非遺等內(nei) 容,打造了包括文化、體(ti) 育、民俗、低碳等各種內(nei) 容的活動演出。廟會(hui) 還可以跟社區活動結合起來,廣泛發動社區群眾(zhong) 參與(yu) ,使其成為(wei) 社區活動的舞台,而社區活動會(hui) 為(wei) 廟會(hui) 提供豐(feng) 富的資源。
各地都在發掘發展傳(chuan) 統年節習(xi) 俗,找回了許多文化記憶。比如,古典名著《西遊記》中齊天大聖孫悟空的經典形象一出現在地壇廟會(hui) 中便大受歡迎,特別是孫悟空頭上的紫金冠更是銷售火爆。很多小朋友都戴上了孫悟空的紫金冠並揮舞著金箍棒。這讓傳(chuan) 統文化記憶與(yu) 傳(chuan) 統節日有效地結合到了一起。
另外,振興(xing) 傳(chuan) 統節日,還須努力創造傳(chuan) 統節日的活標誌符號。西方文化中連“聖誕老人”的帽子都成為(wei) 聖誕節的活標誌符號,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節日尤其是春節這種重要節日,又怎能缺少活標誌符號呢?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