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亮《<朱子家訓朱子家禮>讀本》出版暨簡介、目錄及序言
書(shu) 名:《朱子家訓 朱子家禮》讀本
作者:時亮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8
【內(nei) 容簡介】
家訓,是古人對子孫家人的一種告誡、約束形式。訓,即原則,規矩。家訓,即告誡家人在日常生活之接人待物中,應當用心體(ti) 味遵守的基本原則。曆代“家訓”都往往以簡明扼要又朗朗上口的方式,講明勸善戒惡的處世之道。《朱子家訓》曆代相傳(chuan) 為(wei) 南宋朱子所作。全文僅(jin) 三百餘(yu) 字,卻堪稱字字珠玉。《朱子家禮》則是朱子參考古代禮製的規定,結合南宋時代的生活實際,所確定下來並予以推廣的一套日常禮儀(yi) 規範,後世因而稱其為(wei) “朱子家禮”。而《朱子家訓》則堪稱是對《朱子家禮》之原則與(yu) 精神的高度凝練,二者在後世的使用範圍極廣,影響亦極為(wei) 深遠,由南宋經過元明清與(yu) 中華民國時期,至今在漢文化地區的各地風俗習(xi) 慣裏麵,都還能辨識出《朱子家禮》所產(chan) 生之影響的種種痕跡。該“讀本”是麵向大眾(zhong) ,將《朱子家訓》與(yu) 《朱子家禮》做一種簡明解釋和通俗翻譯的嚐試,希望借此能對傳(chuan) 統文化之複興(xing) ,及華夏禮儀(yi) 之重建略盡綿薄。
【作者簡介】
時亮,字仰之,安陽人。法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主講法律史學類本科與(yu) 研究生課程。有獨著《民本自由說》,論文《民本思想的理論結構及其現代轉化論綱》等。嚐有聯自勉曰:“讀經典法聖賢行行止止;說大話做小事老老實實”。
【目錄】
序言:複家族·興(xing) 家禮·促善治
朱子家訓
朱子家禮
家禮序
卷一通禮
一、祠堂
二、深衣製度(略)
三、司馬氏居家雜儀(yi)
卷二冠禮
一、冠
二、笄
卷三婚禮
一、議昏
二、納采
三、納幣
四、親(qin) 迎
五、婦見舅姑
六、廟見
七、婿見婦之父母
卷四喪(sang) 禮(略)
卷五祭禮
一、四時祭
二、初祖
三、先祖
四、禰
五、忌日
六、墓祭
附錄:朱伯廬治家格言
《<朱子家訓朱子家禮>讀本》序
——複家族·興(xing) 家禮·促善治
中國正在經曆一次強勁的文化複興(xing) ,而對關(guan) 涉“齊家”之傳(chuan) 統智慧的積極吸納,乃是這場文化複興(xing) 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自古以來,華夏文明就十分看重家族治理,借以施行禮義(yi) 教化。位居“五經”之首的《尚書(shu) 》,在開篇記載堯帝的德行功業(ye) 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帝堯曰放勳,………
克明峻德,以親(qin) 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
這段話翻譯成白話,大意就是:帝堯認識並發揚崇高的天德,從(cong) 而使自己的九族親(qin) 人都親(qin) 善和睦。在九族親(qin) 善和睦以後,他繼續認識和發揚崇高的天德,在部落聯盟中任用恰當的人選作為(wei) 首領與(yu) 長官,使各個(ge) 部落都得到了良好治理。在部落聯盟得到良好治理以後,他又繼續認識和發揚崇高的天德,使天下萬(wan) 國萬(wan) 邦都做到了協調和睦。即,在堯帝治理天下,達到普遍善治的過程中,他對家族的有效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尚書(shu) 》所描述的這個(ge) 過程,後來在更加具有普及意義(yi) 的《四書(shu) 》的第一篇《大學》裏麵,由曾子做了如下更為(wei) 普遍性的提煉:“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也就是說,隻有認識了光明偉(wei) 大的天德,才能夠做到意念誠實;隻有意念誠實,才能做到心思端正;隻有心思端正,才能做到行事合宜;隻有行事合宜,才能讓家族上下有序;隻有各個(ge) 家族上下有序,才能讓國家治理良好;隻有各國治理良好,才能夠天下治平。在這個(ge) 從(cong) 個(ge) 人到天下的理論合理化過程裏麵,家族依然居於(yu) 樞紐位置。
另一方麵,從(cong) 堯舜時代就奠定基礎的華夏禮儀(yi) ,經過千餘(yu) 年的傳(chuan) 承損益,在西周初年,以“周公製禮”為(wei) 標誌,完成了一次新的偉(wei) 大綜合,也使華夏文明達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峰。孔子對此的評價(jia) 是“周鑒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即是說,周在吸收夏商兩(liang) 代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達到了華夏文明的最高峰。而此時通行在華夏大地上的各種禮儀(yi) ,有一個(ge) 非正式的總名,即是“周禮”。後來,這些禮儀(yi) 中的一些部分,因為(wei) 各種原因而被學者們(men) 記載成書(shu) 並流傳(chuan) 下來,最初所形成的就是《禮》這部經典。後世也把它叫做《儀(yi) 禮》,以區別於(yu) 成書(shu) 較晚的另外兩(liang) 部經典古書(shu) :主要記載周代政治製度的《周禮》,與(yu) 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學生們(men) 講論禮儀(yi) 之原則與(yu) 道理的《禮記》。在傳(chuan) 統時代,這三部經書(shu) 被合稱為(wei) “三禮”,而在《儀(yi) 禮》和《禮記》所記載的內(nei) 容裏麵,有很多都是行之於(yu) “家”[1]的各類儀(yi) 節。
《尚書(shu) 》、《大學》、《儀(yi) 禮》和《禮記》等古代典籍所記載和教導的這些信息,在後來兩(liang) 三千年的中國曆史上,被一代又一代讀書(shu) 人不斷地研讀、講論、並付諸實踐。與(yu) 之相隨,“齊家”也就成為(wei) 了中國文化史上頭一等的大事。事實上,正是家族,在傳(chuan) 統中國文化裏麵,成為(wei) 了溝通個(ge) 人和各種類型的公共領域的第一個(ge) 實踐場域。通過家族生活,並以相應的方式參與(yu) 家族治理,使得傳(chuan) 統文化中的人,尤其是士人,首先得以走出個(ge) 體(ti) 人(individual)的一己之私,而參與(yu) 到具有公共意義(yi) 的族群事務之中;其次則鍛煉了人們(men) ,尤其是士人,遇人治事的經驗與(yu) 技藝,並以此經驗與(yu) 技藝為(wei) 基礎,借著“家-國-天下”的文化意象,不斷向著更為(wei) 廣闊的治理空間延伸。從(cong) 秦漢之際的儒生與(yu) 循吏開始,史書(shu) 上對此類人物與(yu) 事跡的記載,就蔚為(wei) 可觀;而宋代儒家在這方麵則表現得尤其卓越和突出,為(wei) 後人留下了極為(wei) 豐(feng) 厚的思想文化遺產(chan) 。
宋代在我國曆史與(yu) 文化上的地位非常特殊。而近年來的學術研究,也正在逐步改變宋代積貧積弱的一般性看法:積貧一說,已不足為(wei) 訓,因為(wei) 有足夠的研究成果和可靠數據表明宋代不貧;至於(yu) 積弱一說,主要由於(yu) 宋初立國,鑒於(yu) 唐末之亂(luan) ,定崇文抑武之國策,廣行文教而不崇尚兵事,故而從(cong) 外事上看,宋代確實有某種“弱”的表現。然而這樣一個(ge) 夾身於(yu) 遼金西夏蒙古等虎狼之國中的“弱”的宋代,居然能夠前後延綿三百二十年,而且不止綿延,還創造了我國曆史上思想、文學、藝術、政治、經濟、法律、科技、航海等多方麵罕有的輝煌成就,而這些成就的取得,如果沒有一個(ge) 較好的內(nei) 政治理,乃是完全不可想象的。故而,從(cong) 內(nei) 事一麵來看,宋代卻堪稱我國曆史上少有的一個(ge) 盛世王朝,而支撐起這個(ge) 盛世王朝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就是宋代儒家士人通過“齊家”的努力,經由家族治理的合理化,而有意實現的基層社會(hui) 的自組織化。
宋代以前,中國社會(hui) 的分層比較嚴(yan) 格,具有某種形式的貴族社會(hui) 的特征。經過唐末五代的紛爭(zheng) 與(yu) 殘殺,從(cong) 漢末開始的門閥世家與(yu) 巨姓大族幾乎泯沒殆盡,於(yu) 是從(cong) 宋代開始,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快速地進入了一個(ge) 平民化時代。與(yu) 此相呼應的另一個(ge) 文化史與(yu) 治理史現象,就是從(cong) 宋代初年開始,平民家族在各地大量形成。從(cong) 宋初到宋末,在各地所出現的義(yi) 莊、鄉(xiang) 約、社倉(cang) 等組織,以及家訓、規範、家儀(yi) 、家範、家禮等具有規範意義(yi) 的家族文獻,雖然彼此的側(ce) 重點與(yu) 所涉及的範圍有所不同,但大抵都屬於(yu) 同一類型:讀傳(chuan) 統經典文獻出身的儒家士人們(men) ,在因血緣而形成的自然家族上麵,通過以“齊家”為(wei) 核心與(yu) 基礎的文化性製度設計,努力實現基層社會(hui) 的良好治理。這就是司馬溫公(即司馬光)在北宋撰寫(xie) 《家儀(yi) 》,以及朱子在南宋撰寫(xie) 《家禮》的基本曆史背景。當司馬溫公的《家儀(yi) 》、朱子的《家禮》等出現以後,很快就借著因為(wei) 科舉(ju) 、學校及書(shu) 院等而形成的教育與(yu) 學術網絡,迅速地傳(chuan) 播開來,並產(chan) 生了極為(wei) 深遠的曆史影響。
相比於(yu) 宋代其他家禮類型的文獻,朱子的《家禮》較為(wei) 晚出,因而可以借鑒前人成果,以做到更為(wei) 完善;而朱子本人,在學問上又是曠代宗師,故而其《家禮》確實做到了可足師法;最後,朱子七十餘(yu) 年的一生,居官治事的時間甚短,而開辦書(shu) 院、四處講學及勤於(yu) 著述的時間則甚長,於(yu) 是《家禮》借著正式與(yu) 非正式的教育與(yu) 學術網絡,在當時及後世所發揮的影響都極其之大。至明清兩(liang) 代,朝廷除官刻《家禮》外,甚至還以《家禮》為(wei) 範本,製定頒布通行天下的基本禮數,其影響更是日見其深。直到今天,各地鄉(xiang) 間在進行婚喪(sang) 嫁娶等事務時所遵循的傳(chuan) 統禮俗裏麵,都還可以發現《朱子家禮》或深或淺的痕跡。由於(yu) 曆時久,影響大,使得《朱子家禮》傳(chuan) 刻多,版本也相對複雜,甚至連該書(shu) 的《真偽(wei) 》都一度引起過很大的爭(zheng) 議[2]。
“讀本”以《朱子家禮》為(wei) 主體(ti) ,共包含三部分內(nei) 容:首先是簡明扼要字字珠璣的《朱子家訓》。據傳(chuan) ,《家訓》為(wei) 朱子晚年所作,也是朱子一生治學治家遇人處世之思想與(yu) 經驗的高度凝練和總結,可以看作是《家禮》的總綱,故而把它放在前麵,以方便讀者盡快把握《家禮》的原則與(yu) 精神。第三部分是明代學者朱用純的《治家格言》,因其主題與(yu) 《朱子家訓》相近,並且極為(wei) 通俗易懂,又經常被人與(yu) 《朱子家訓》相混淆,故而以附錄形式放在書(shu) 尾,供讀者比較閱讀。中間的第二部分,則是作為(wei) “讀本”主體(ti) 的《朱子家禮》,共分五卷:第一卷為(wei) “通禮”,顧名思義(yi) 即是通於(yu) 古今,行於(yu) 天下的基本禮儀(yi) 。“通禮”首先是“祠堂”,這是朱子首創並予以特別強調的,其著眼點主要是注重“慎終追遠”對於(yu) 齊家與(yu) 治國,即善好生活(秩序)的根本意義(yi) 。其次是“深衣製度”,因其過於(yu) 艱深,且已難以再行於(yu) 今日,故“讀本”從(cong) 略。最後是“司馬氏居家雜儀(yi) ”,即朱子從(cong) 司馬光相關(guan) 著作裏擇要選錄的一些內(nei) 容。第二卷是“冠禮”,分別以“冠”和“笄”記載了男子成年為(wei) 其舉(ju) 行冠禮,與(yu) 女子成年為(wei) 其舉(ju) 行笄禮時,所當遵行的各種儀(yi) 節。接著“冠禮”之後的第三卷是“昏禮”(“昏”即是“婚”),細致記載了締結新的婚姻關(guan) 係過程中,從(cong) “議婚”到“廟見”及俗稱“回門”的各個(ge) 環節所當遵行的儀(yi) 節。第四卷為(wei) “喪(sang) 禮”,所處理的事務即所謂“慎終”,其中所記之內(nei) 容極為(wei) 繁複,而且已經絕難適用於(yu) 當今城市化的生活,故“讀本”亦從(cong) 略處理[3]。第五卷為(wei) “祭禮”,所處理的事務即所謂“追遠”,所記內(nei) 容根據不同的祭祀時節、不同的祭祀對象以及不同的祭祀場合,對所應當遵循的各種儀(yi) 節,做了甚為(wei) 詳細的安排。五卷內(nei) 容,根據古禮,因時損益,主次分明,細致周詳,通過對儀(yi) 節合理有序的安排,朱子把《大學》中“誠正修齊”的崇高理念,一步步落實在了具體(ti) 而微的日常生活之中;至於(yu) 其間所貫穿的基本精神,則是《論語》所講的“孝悌”二字[4]。
“孝悌”為(wei) 傳(chuan) 統中國文化之始端,“仁義(yi) ”為(wei) 傳(chuan) 統中國文化之精髓,“家”則是“孝悌”與(yu) “仁義(yi) ”的第一個(ge) 實踐場域。從(cong) 血親(qin) 互愛相濡以沫的“家”開始,經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實踐路徑,“孝悌”與(yu) “仁義(yi) ”的惠及範圍得以層層拓展,並最終指向那至大無外的“天下”。即,傳(chuan) 統中國文化所理解的善好生活,以“家”為(wei) 其中軸。傳(chuan) 統中國文化所實踐的良好秩序,以“齊家”為(wei) 關(guan) 鍵。目前,生育製度在大陸地區已經開始逐漸複歸常態,故而,在可以想見的那個(ge) 不會(hui) 太遠的未來,以血緣為(wei) 基礎的自然家族,將會(hui) 在各處普遍地重新出現。這注定了是一個(ge) 社會(hui) 學意義(yi) 上的必然現象。
但是,因血緣而生成的自然家族,其自然而然地(即本能地)遵循的行為(wei) 原則是“親(qin) 親(qin) 而愛私”[5],卻並不會(hui) 自然而然地就長成為(wei) 有豐(feng) 富文化承載,並指向更大範圍之優(you) 良秩序的活性組織單元。雖然自然之血親(qin) 家族固有的價(jia) 值(親(qin) 親(qin) )會(hui) 隨之而來,但自然之血親(qin) 家族內(nei) 在固有的麻煩問題,也必然接踵而至。因此,乃需要那些被更高文化信息所浸潤,並期待著實現普遍善治的擔綱者們(men) ,通過持續不斷地有意識的努力,才能逐步克服因“親(qin) 親(qin) 愛私”而帶來的“務險”與(yu) “力征”,從(cong) 而將自然生成的血緣性家族,提升為(wei) 文化養(yang) 成的社會(hui) 性家族,並由此出發,建設更大範圍的優(you) 良秩序。宋代士人通過“齊家”的努力,在這方麵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堪稱是前無古人,不但功在當時,為(wei) 宋代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層秩序基礎,而且開啟來者,澤被後世千餘(yu) 年,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於(yu) 鄉(xiang) 間海外。
如今,中國文化又一次迎來了其邁向複興(xing) 的時代機緣[6]。毫無疑問,以人類在二十世紀所遭受的普遍苦難為(wei) 背景,這場文化複興(xing) 所要麵對的曆史任務,更加地艱巨而且複雜。於(yu) 是,這場複興(xing) 的參與(yu) 者,也必須把思想與(yu) 行動的根須,深深地紮在中西文明三千多年豐(feng) 富積累的深厚土壤之中,盡其所能地吸收一切可能吸收的營養(yang) 元素,才能比較可靠地理解、應對和解決(jue) 所麵對的複雜問題。而其中必然會(hui) 出現的一個(ge) 問題,就是如何認識與(yu) 應對即將再次到來的自然血親(qin) 之家族?由乎此,傳(chuan) 統文化中關(guan) 於(yu) “齊家”的那些智慧,尤顯其彌足珍貴。
故而,複家族,是為(wei) 必然;興(xing) 家禮,是為(wei) 必需;促善治,是為(wei) 所盼:以獲得良好治理的家族為(wei) 基礎,通過與(yu) 其他社會(hui) 單元的協調合作,實現基層社會(hui) 的良性自組織化,由此奠定未來之華夏善治的社會(hui) 基礎。百年痛史,斯為(wei) 正道;來日方長,路在“齊家”。而趙法生老師及其同仁,多年來一直堅持行走在山東(dong) 的鄉(xiang) 間街上,竭力為(wei) 基層鄉(xiang) 村秩序的合理重建,注入來自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訊息,已然是時代之先行了。
特別感謝趙老師盛情相邀,使愚者如我得以忝列編寫(xie) 叢(cong) 書(shu) 的群賢之間,並在寫(xie) 作的過程中讀思新知增益不能。由衷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翟江虹社長和編輯湯慧芸女士,在拙稿的編輯校對與(yu) 文獻核正過程中,兩(liang) 位女士都付出了許多實實在在的辛勞。感謝吾妻兆芝女士,如果沒有她再三再四的鼓勵,我幾乎無法完成這部書(shu) 稿,——更何況,她還要照顧兩(liang) 歲多的犬子時來,而腹中又懷著一個(ge) 讓她寢食難安的老二呢。至於(yu) 我自己,因學力不逮,加體(ti) 悟尚淺,寫(xie) 作中時感捉襟見肘的困頓。雖已盡力,錯謬難免,責任當然是我的。惟學海無涯,願讀者諒之,亦願賢達教我。
時亮
識於(yu) 琴島嶗山
公元2016年7日25日
注釋:
[1]“家”的含義(yi) ,在我國曆史上有過很大的變化,但是對於(yu) 理解唐宋以下的“家禮”則沒有什麽(me) 妨礙,故而本書(shu) 對此暫且擱置討論。
[2]關(guan) 於(yu) 《朱子家禮》的版本流傳(chuan) 及辨偽(wei) 等問題,請參看上海古籍出版社與(yu) 安徽教育出版社於(yu) 2010年聯合出版的《朱子全書(shu) (修訂本)》第七冊(ce) 所收《家禮》的“校點說明”。“讀本”所用《家禮》的底本,為(wei) 網友根據四庫版《家禮》整理的電子版,因其錯訛較多,故在寫(xie) 作中參照《朱子全書(shu) (修訂本)》所整理的這個(ge) 版本做了校正。另外,譯注者對兩(liang) 者中皆有的明顯不當的句讀,也做了一些調整。
[3]讀《家禮》此卷文字,筆者早些年在鄉(xiang) 村生活的許多經曆,尤其是多次參加族中長輩之喪(sang) 葬事宜的經曆,不禁浮現眼前,曆曆在目,宛如昨日一般。然而,本卷所記的各種儀(yi) 節,雖與(yu) 我當年所見與(yu) 所行者多有印證,然而卻已經絕難適用於(yu) 當今的城市化生活,故而予以割舍。而且,即使在筆者之鄉(xiang) 村故土,這些儀(yi) 節近年來也隨著鄉(xiang) 村的急劇衰敗而衰敗了,甚至隨著祖輩們(men) 的去世而遭受了極速的遺忘。想來不免傷(shang) 悲。
[4]《論語》在開頭部分即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wei) 仁之本與(yu) ?”
[5]《商君書(shu) 》最早對這種自然血親(qin) 之家族存在的危險做了觀察和描述:“……其道親(qin) 親(qin) 而愛私。親(qin) 親(qin) 則別,愛私則險,民眾(zhong) 而以別險為(wei) 務,則亂(luan) 。……民務勝而力征。”就是說,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所遵循的原則是親(qin) 愛自己的親(qin) 人,且隻顧自家的私利。隻親(qin) 愛自己的親(qin) 人,就會(hui) 對別人予以不同對待;隻顧及自己家的私利,就會(hui) 帶來危險。人口多了,而大家都隻親(qin) 愛自己人、隻顧自己的私利,就會(hui) 亂(luan) 。
[6]之所以說是“又一次”,是因為(wei) 漢代儒家尤其是宋代儒家所做的,就是在當時的曆史境遇中,通過吸納新的文化因素,處理新的時代問題,而努力實現他們(men) 視其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複活和新生。讀北宋諸儒(如歐陽修等)的文集,最能清楚看見這種問題意識。而我們(men) 當下的這場文化複興(xing) ,也必須是吸納西學基礎上的“傳(chuan) 統文化”的複活新生,決(jue) 不可以假傳(chuan) 統文化之名來拒絕吸納西學的優(you) 良元素。後者所上演的隻能是固步自封的複古鬧劇,也注定是此路不通的死胡同。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