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卓新平教授:書院——文化自信與文明互鑒新平台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7-01-20 22:35:37
標簽:

 

 

書(shu) 院——文化自信與(yu) 文明互鑒新平台

受訪者:卓新平

采訪者:四海孔子書(shu) 院

來源:“四海孔子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廿三日丁未

           耶穌2017年1月20日


 

四海孔子書(shu) 院編者按:2016年是四海孔子書(shu) 院成立十周年。十年來書(shu) 院建設漸有體(ti) 係,無論是課程構建、師資培養(yang) ,還是國家課題的承接、體(ti) 製內(nei) 外融合的實驗,以及兩(liang) 岸交流、國際傳(chuan) 播都有積極探索。近日四海鼇山研究院及鼇山文教園區的規劃又為(wei) 未來的十年打下了基礎。回望近20年來四海的讀經推廣和教學實踐,幸獲眾(zhong) 多海內(nei) 外師友的參與(yu) 和支持,為(wei) 此四海傳(chuan) 播中心對20年來各界幫助過我們(men) 的師長進行了訪談。近日將陸續刊發牟鍾鑒教授、安樂(le) 哲教授、王殿卿教授、何光榮教授、姚新中教授、梁濤教授等學者的專(zhuan) 訪。以下是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卓新平教授的訪談錄。

 

 

 

卓新平教授: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zhuan) 家,歐洲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國家社科基金宗教學評審組組長,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hui) 會(hui) 長,全國人大常委,民族委員會(hui) 委員,資格審查委員會(hui) 委員,國務院學位辦哲學組成員。

 

訪談目錄:

 

(一)文化自信不是建立在虛空之上,要讓世界聽到中國好聲音

 

(二)讓書(shu) 院教育成為(wei) 區域教化中心,滿足社會(hui) 的精神追求

 

(三)上下一心,相互溝通,共同促進中華文化的複興(xing)

 

(四)開闊視野,展開不同文明的對話

 

(一)文化自信不是建立在空虛之上,要讓世界聽到中國好聲音

 

四海傳(chuan) 播:卓教授您好,感謝您接收我們(men) 的采訪。最近習(xi) 主席強調建立製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這背後歸根結底還是文化上的自信。這個(ge) 文化自信,我們(men) 認為(wei) 還是需要立足於(yu)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習(xi) 主席在談到基礎語文教育的時候其中就提到了課本中弱化古典詩詞的現象,認為(wei) 這是很悲哀的事情。在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與(yu) 教育方麵,您認為(wei) 從(cong) 文化自信角度我們(men) 應該如何做起?

 

卓新平教授:我認為(wei) 書(shu) 院在今天這個(ge) 社會(hui) 麵臨(lin) 非常大的任務和挑戰,我們(men) 已經進入到了一個(ge) 全球化的時代,與(yu) 世界各種文明、各種文化形態都要交往。在這種交往中,有的人自卑,甚至有人放棄自我,以至於(yu) 走向海外。所以,在這個(ge) 關(guan) 鍵時刻,如何審視中華文化自我,就是一個(ge) 非常艱巨和緊迫的任務。這一點,我覺得四海孔子書(shu) 院就做得比較好,用具體(ti) 的實踐去體(ti) 現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傳(chuan) 統,這種厚重的文化,在全世界文明中都是一份寶貴的文化與(yu) 精神遺產(chan) 。我們(men) 不僅(jin) 從(cong) 這個(ge) 文化遺產(chan) 中受益,整個(ge) 人類也從(cong) 中受益。近幾十年來,在我們(men) 還不太注意發掘自身文化價(jia) 值的時候,或者我們(men) 還在積極關(guan) 注其他文明的時候,其實很多海外的學者就開始關(guan) 注中華文化和係統地研究中國文化了。我們(men) 知道,有一個(ge) 詞匯叫“國際漢學”或者說叫“中國學”,這主要反映的就是海外的學者和有識之士關(guan) 注中國文化,發掘中國文化的精髓,尋找中國文化的智慧。從(cong) 這個(ge) 方麵來講,回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發掘與(yu) 弘揚中國文化的精神,便是我們(men) 緊迫而義(yi) 不容辭的責任。我們(men) 需要深入係統地去發掘中國文化的瑰寶,這樣我們(men) 才有自己的文化自豪感。從(cong) 這方麵來講,我們(men) 對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有一種使命和義(yi) 務,所以,在這個(ge) 時候,就需要有自覺感和自信心。但是,這種自覺和自信,並非建立在虛空之上,弘揚、發掘、研究傳(chuan) 統文化實際上是非常及時和有用的,它回答了當前我們(men) 所麵臨(lin) 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國家領導人也非常關(guan) 注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習(xi) 主席也反複強調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研習(xi) 。廣大的有識之士也都談到了,中華民族要立足在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敬重和踐行基礎上。而對文化的敬重感又是文化使命感的前提,隻有尊重我們(men) 自己的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建立文化自信。弘揚傳(chuan) 統文化不是一句空話,是要進行實實在在的研究,爭(zheng) 取文化話語權。我們(men) 要在世界文化話語權上擁有我們(men) 的聲音,並且這個(ge) 聲音是中國好聲音。就是說,基於(yu) 你的係統細致的研究,我們(men) 的文化聲音要有感染力。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讓全世界的人垂涎欲滴。但是我們(men) 不能單單有飲食文化的中國,我們(men) 還要有思想上、學術上的中國。我認為(wei) ,這個(ge) 文化感染力會(hui) 更加深入人心和震撼。

 

 

 

(二)讓書(shu) 院成為(wei) 區域教化中心,滿足社會(hui) 的精神追求

 

四海傳(chuan) 播:中國的傳(chuan) 統書(shu) 院,比如說宋明儒家創立的書(shu) 院,其實也是當時的儒家創立的理論創新研究基地,也是學術中心、教育中心。他們(men) 除了招收學生、講學,同時也搞學術研究。今天我們(men) 複興(xing) 書(shu) 院教育,其實也是在體(ti) 製之外開創一條道路,與(yu) 曆史上的書(shu) 院也有相似之處。學在民間,而不是學由官辦,我們(men) 可以說,書(shu) 院很自由,沒有體(ti) 製內(nei) 的條條框框。如今習(xi) 主席也講,對文化的複興(xing) 要做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那麽(me) ,是否可以說,我們(men) 創辦書(shu) 院除了傳(chuan) 統教育,也可以建立學術中心,區域教化中心,或者說文化創新基地?我們(men) 的教育改革是否在重視體(ti) 製內(nei) 教育的同時,也可以關(guan) 注一下體(ti) 製外的教育探索?不管是在教育上還是在學術研究上,體(ti) 製內(nei) 外是否也可以形成良性的結合?

 

卓新平教授:從(cong) 東(dong) 西方教育的發展曆程來看,不同地域的文明有不同的特點。但是,這些文明也是有相似之處的。比如說,西方文化傳(chuan) 統在教育方麵有學院(academy),這種學院呢,也是有個(ge) 人發展到一個(ge) 群體(ti) 。中世紀的大學其實就是一些宮廷的學院、大教堂的學院發展起來的。大學(university)這個(ge) 詞本來也就是群體(ti) 、行會(hui) 的意思。學生組成學生行會(hui) ,教師組成教師行會(hui) ,大家相互幫襯。而這種情況呢,在中國就是以書(shu) 院為(wei) 特色。所以,這個(ge) 書(shu) 院的曆史,私人辦書(shu) 院的曆史,我們(men) 也可以追溯到孔子時代,孔子也是私人辦學。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也是頗具規模的。這個(ge) 傳(chuan) 統實際上也是得到了我們(men) 中國主流文化的肯定的。雖然隻是一群知識分子的弘道行為(wei) ,用書(shu) 院樹立他們(men) 的思想,傳(chuan) 播他們(men) 的學問,來感染這個(ge) 社會(hui) 。但是,總體(ti) 來講,這種個(ge) 人行為(wei) 是得到社會(hui) 的認可與(yu) 支持的。尤其是我們(men) 熟知的宋明理學的形成與(yu) 發展,書(shu) 院的功勞是非常巨大的。西方有經院哲學,而我個(ge) 人認為(wei) ,中國也是有書(shu) 院哲學的。像朱熹、王陽明等曆史上的先賢,把中國的思想發展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度。所以說,儒家思想奠定之後,也正是通過書(shu) 院或者類書(shu) 院的教育而得到係統的發展的。古代的書(shu) 院,給我們(men) 展現了一個(ge) 文化的氣質,文化的質象,以及對整個(ge) 社會(hui) 的影響。

 

 

 

(書(shu) 院十年文教展)

 

但是,書(shu) 院也有不足之處。一方麵其規模比較小,另一方麵其所處的位置一般比較偏遠。因此過去的書(shu) 院大多是一些精英人士感興(xing) 趣,普及麵和視野都不是很廣,雖然從(cong) 宋明以來,儒釋道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多,但是,這個(ge) 深度還很不夠。再加上時代的局限性,書(shu) 院發展是很曲折的。所以我們(men) 看西方的經院最終演變正成官方認可的大學,而我們(men) 的書(shu) 院發展到了後期就比較衰弱了。尤其到了近代以來,西方大學教育體(ti) 製發展迅速,我們(men) 的書(shu) 院教育就被取代了。但是,我們(men) 也發現,隨著這種西方教育體(ti) 製對中國傳(chuan) 統教育的取代,問題也日益凸顯。尤其是現當代,問題更加明顯。社會(hui) 上的有識之士,開始另辟蹊徑,找出一條既符合時代要求,又體(ti) 現中國特色的新路。所以說,這種書(shu) 院的重新建立過程,應該說是在中國人的期盼中,又在回歸和找尋中國人自己的智慧,並且對現當代體(ti) 製教育進行反思。所以,它必然是這個(ge) 時代的弄潮兒(er) ,必須要接受時代的挑戰,去解決(jue) 許多緊迫的問題。

 

從(cong) 目前來看,全國的書(shu) 院數量已經很多了,而辦得很成功的,具有影響力的,還是鳳毛麟角。說到北京四海孔子書(shu) 院,它的地理位置非常好,處在中國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讓四海孔子書(shu) 院的國際視野變得很廣闊。從(cong) 目前來看,書(shu) 院不僅(jin) 關(guan) 注基層教育,從(cong) 娃娃抓起,而且還比較注意進行高等教育的研究與(yu) 探索,要把書(shu) 院教育與(yu) 高等教育結合在一起。這其實也是對我們(men) 現代教育改革的一個(ge) 啟迪。當然,教育要想走出一個(ge) 新路,要從(cong) 思想解放、知識創新、技能提升方麵有所探索,而不是把教育僅(jin) 僅(jin) 作為(wei) 裝填知識這樣一個(ge) 過程。我們(men) 現代體(ti) 製教育的一些弊端已經顯露出來,但是目前還沒有好的辦法去根治。相對來說,民間辦學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進行教育改革的探討。如果社會(hui) 認可,老百姓積極參與(yu) ,說明這種探索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當然,這種成功也是初步的,進一步的發展開拓還有很長路子要走。

 

我認為(wei) ,書(shu) 院教育還可以跟素質教育相互結合起來。我們(men) 國家最近又重新強調了德治與(yu) 法治的關(guan) 係的問題。法治的問題其實體(ti) 現的是社會(hui) 秩序的問題,而德治體(ti) 現的是人的道德素質問題。兩(liang) 者的關(guan) 係是很緊密的,沒有一定的素養(yang) ,這個(ge) 法治是無法得到很好的貫徹的。如果德治被弱化,那麽(me) 法治就愈加會(hui) 彰顯其強迫性。強迫性總是有限度的,而德治則從(cong) 強調人的自覺性做起,這種自覺性就會(hui) 有很大的潛能可以發揮。所以,德治與(yu) 法治並不矛盾,法治是德治的基礎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關(guan) 於(yu) 德治教育,我感覺可以通過自由的書(shu) 院教育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探討,或者說,關(guan) 於(yu) 素質教育的探索,書(shu) 院就可以走在前麵了。除此之外,書(shu) 院還可以在全民教育方麵進行探討,因為(wei) 係統的學校教育的學生是有年齡限製的,而書(shu) 院可以是開放性的,麵向整個(ge) 社會(hui) 的。我們(men) 說,通過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會(hui) 被感染,而我們(men) 走進社會(hui) ,通過與(yu) 社區的交往,周圍的居民也會(hui) 得到感染。所以我建議這樣的全民性的開放性的教育探索,書(shu) 院也可以嚐試開展。

 

書(shu) 院不僅(jin) 僅(jin) 在啟蒙教育、技能培養(yang) 等方麵開展,還可以營造一個(ge) 文化氣息,影響周圍的社區的文化氛圍。中世紀的歐洲,城市的規劃有三大特色,首先是有規模宏大的教堂,屬於(yu) 精神信仰。其次有一個(ge) 市場,屬於(yu) 經濟需求。第三還有個(ge) 市議會(hui) ,屬於(yu) 政治活動。這種三位一體(ti) 的城市功能格局對整個(ge) 社會(hui) 形成輻射性影響,一個(ge) 完備的城市就建立起來了。如今,我們(men) 中國已經沒有城市建設的新的構想與(yu) 使命了,但是,我們(men) 可以在城鎮化過程中的文化氣息營造、文化氛圍的轉型發揮比較大的作用的。所以,我覺得書(shu) 院新的教育探索在全民素質教育提高方麵可以超出學校的圍牆,對真個(ge) 社會(hui) 形成輻射。我們(men) 經常會(hui) 發現,現階段的學校教育雖然說要走出校園,但是走出去馬上有走回來,發揮不到更大的社會(hui) 效應。而我們(men) 的民間書(shu) 院教育就可以自由地彌補這一點。一方麵我們(men) 書(shu) 院走出去影響社區、社會(hui) ,另一方麵還可以與(yu) 社區、社會(hui) 一起共建書(shu) 院。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講,書(shu) 院並不是自家的一畝(mu) 三分地,而是整個(ge) 社會(hui) 的教化中心。

 

 


還有一點,我感覺,書(shu) 院還可以在終身教育方麵進行探索。我們(men) 說活到老學到老,知識的學習(xi) 要與(yu) 時俱進。體(ti) 製教育是有時間段的,到博士就沒了,最多延續一下到博士後,學生終究是要走向社會(hui) 的。而書(shu) 院則可以延續人們(men) 走進社會(hui) 之後的教育空缺,跟蹤一個(ge) 人的教育,一直到老。隨著時代的發展,書(shu) 院可以與(yu) 時俱進的提供相應的知識,並且進行思想的啟迪與(yu) 創新。所以說,書(shu) 院是可以在人們(men) 的終身教育方麵做出貢獻的。如此,它的生命力在新的時代就可以更加大放光彩。一方麵它的學生範圍得到擴展,另一方麵它的辦學方式也得到開拓,課題研發、課程設置也隨之而得到開拓與(yu) 完善。我們(men) 置這些課程,不僅(jin) 僅(jin) 是為(wei) 了應試或者說考試,而是為(wei) 滿足整個(ge) 社會(hui) 的公民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提高人們(men) 的道德修養(yang) 和文化情趣,讓人們(men) 有更好的更健康的精神追求。從(cong) 這個(ge) 方麵來說,書(shu) 院教育可以嗬護人的一生,為(wei) 人的一生在精神層麵保駕護航。所以,在今天的新形勢下,書(shu) 院還是有巨大的潛能可以開發的。還有很多領域,以前的書(shu) 院沒有涉及過,今天我們(men) 就可以嚐試。

 

現在,四海孔子書(shu) 院走過十年,從(cong) 大的曆史眼光來說,還處於(yu) 方興(xing) 未艾的初創階段。那麽(me) ,我們(men) 書(shu) 院就可以在辦學方式方麵自由摸索,可以更靈活,更機動。有些嚐試行之有效,我們(men) 可以一直堅持下去,有些不是很現實的,我們(men) 馬上就可以調整。如此一來,在今天瞬息萬(wan) 變的社會(hui) 當中,它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社會(hui) 已經進入到信息化時代,書(shu) 院也不能閉門讀書(shu) ,而可以通過網絡媒體(ti) ,把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思想推廣出去。這種推廣形成的感染力,我認為(wei) 不僅(jin) 僅(jin) 會(hui) 影響我們(men) 中國,恐怕整個(ge) 世界都會(hui) 受到影響。我們(men) 知道,中國出巨資在全世界開辦孔子學院,傳(chuan) 播中國文化。但是,我們(men) 也應該看到,這些孔子學院基本上是在教授漢語,這個(ge) 成本事實上是非常之高的。而我們(men) 書(shu) 院以全民教育、通識教育的理念,設置豐(feng) 富多樣的課程,通過書(shu) 院教育和網絡傳(chuan) 播把中國文化留下來,傳(chuan) 出去。用中國豐(feng) 富多樣的文化對全世界形成感染。從(cong) 這方麵講,我們(men) 就可以探索出許多教學與(yu) 傳(chuan) 播模式,比如建立係列的傳(chuan) 統文化講座。我們(men) 可以把當下我們(men) 關(guan) 注的一些問題和曆史上的一些文化傳(chuan) 統,進行係統的整理,做成係列講座。如此可以雅俗共賞,全方位地普及與(yu) 深化,使人不僅(jin) 掌握知識,還要從(cong) 人生體(ti) 悟上,精神境界上更上一層樓,這樣整個(ge) 世界才能尊重我們(men) 中國,承認你是五千年文明一直傳(chuan) 承的文化大國。我們(men) 自己說我們(men) 是文化大國,但我們(men) 不能說空話,我們(men) 要實際的去做。說到這裏,我們(men) 四海孔子書(shu) 院就應當仁不讓了。

 

(三)上下一心,相互溝通,共同促進中華文化的複興(xing)

 

四海傳(chuan) 播:謝謝卓教授鼓勵。其實現在書(shu) 院也有一些困惑,我們(men) 認為(wei) 也是中國各地的書(shu) 院所麵臨(lin) 的共同的問題。比較現實的說法是,書(shu) 院現在還未能完全得到政府的認可。比如,有關(guan) 文教方麵的政府官員,對書(shu) 院的模式就不能理解。人家感覺,我們(men) 這個(ge) 書(shu) 院不是體(ti) 製內(nei) 認知的學校,既不是幼兒(er) 園,也不是中小學,於(yu) 是就很難定界書(shu) 院到底是個(ge) 什麽(me) 存在。但是,他們(men) 又看到了我們(men) 書(shu) 院所做的事情的確是好的,卓有成效的,而且有這麽(me) 多的有實力的家庭和社會(hui) 賢達的支持。對於(yu) 這種情況,我們(men) 也很理解政府官員,的確我們(men) 是在教育方麵嚐試探索與(yu) 創新,與(yu) 體(ti) 製教育風格迥異。而政府實際上也不是旁觀者,並沒有因為(wei) 書(shu) 院的模式不在教育體(ti) 製之內(nei) 而不予管理,隻是如何管理和界定比較困難。我們(men) 也在嚐試與(yu) 教育管理部門溝通協調,以解除困惑。

 

卓新平教授:書(shu) 院教育是一種比較新的形式。要想得到社會(hui) 尤其是政府的支持和認可,還是需要有一個(ge) 過程的。但我們(men) 不要因為(wei) 有這樣一個(ge) 過程而坐等社會(hui) 與(yu) 政府來認可我們(men) 。我們(men) 要在腳踏實地地去做事的同時加強宣傳(chuan) ,形成社會(hui) 感染力,主動地去爭(zheng) 取社會(hui) 與(yu) 政府的認可。現在全國人大對全國的教育尤其是非盈利的教育是有關(guan) 注的,並且製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而在雙方相互理解的過程中,當地政府其實也有其義(yi) 不容辭的責任。但我們(men) 也要相互理解,地方政府的壓力也很大,在區域GDP的指標上有壓力。通常我們(men) 認為(wei) 發展是硬道理,政府更多是把關(guan) 注重點放在硬實力的發展上,而相對於(yu) 軟實力尤其是文化發展上,可能還重視不夠。那麽(me) ,書(shu) 院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自己積累的成功案例,來說服政府相關(guan) 部門,對書(shu) 院給予更多的關(guan) 注和支持。所以我認為(wei) ,民間和政府之間要積極的相互溝通和理解,一方麵書(shu) 院主動尋求政府認可,另一方麵政府也要主動的關(guan) 注這些民間機構。尤其是為(wei) 中華文化複興(xing) 與(yu) 發展付出巨大努力的書(shu) 院,作為(wei) 政府部門,要多多的給予嗬護。大家形成合力,我們(men) 的軟實力才能做強做大。要讓政府意識到,沒有軟實力的支持,硬實力也很難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前教育部副部長柳斌視察書(shu) 院十年文教展)

 

(四)開闊視野,展開不同文明的對話

 

四海傳(chuan) 播:嗬嗬,卓教授這番話讓我們(men) 太感動了。我們(men) 書(shu) 院除了在國內(nei) 教育創新努力開拓,在國際文明對話與(yu) 交流方麵,有意要建立一個(ge) 平台。之前我們(men) 也做了許多的關(guan) 於(yu) 東(dong) 西方文明對話的嚐試與(yu) 卓有成效的交流活動,想著能夠穩固和完善這個(ge) 平台。您對此有什麽(me) 可以建議的呢?

 

卓新平教授:我能夠感受到你們(men) 做的事情。你們(men) 曾經承辦的第四屆“中德哲學對話”我也參與(yu) 了,做的非常好。最近書(shu) 院十周年,我從(cong) 各大學的學者那裏也看到了大家對中華文明與(yu) 世界文明交流課題的關(guan) 注,關(guan) 於(yu) 文明對話與(yu) 交流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隻有了解中華文明,了解世界文明,書(shu) 院才有一個(ge) 闊達的氣場,一種文化精神的氣場。我們(men) 在研究、複興(xing) 書(shu) 院的時候,必須跟文明的發展有機結合。尤其是現代,我們(men) 知道,文明不是單數的,而是多數的,全世界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文明。我們(men) 可以通過文明交流對話乃至於(yu) 文明的鑒別中,完善和充實自我。如此,也能豐(feng) 富我們(men) 書(shu) 院的教育內(nei) 容。我衷心希望,我們(men) 書(shu) 院在以後的發展中,多開展一些文明比較、文明發展、文明反思這些方麵的研究和講座。

 

 

 

(卓新平教授參與(yu) 書(shu) 院承辦的第四屆“中德哲學對話”)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