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一數那些年批判劉節先生的文章
作者:洪光華
來源:山東(dong) 大學《國學茶座》2016年第3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廿三日丁醜(chou)
耶穌2016年12月21日
著名曆史學家劉節,字子植,號青鬆,1901年8月8日出生於(yu) 浙江溫州,1977年7月21日逝於(yu) 廣州。劉節畢業(ye) 於(yu) 清華國學研究院,從(cong) 1946年至其逝世,一直是中山大學教授。
圖1劉節離開中華書(shu) 局“校史組”前在頤和園留影(1965年春)
一、濟南會(hui) 議掀起了對劉節批判的高潮
濟南的這次會(hui) 議,開始還屬於(yu) 百家爭(zheng) 鳴、各抒己見的學術討論會(hui) ,後來卻因為(wei) 幾年後成為(wei) “文革”中重要筆杆子的關(guan) 鋒、林聿時的策劃、攪局,變成了“大黑會(hui) ”。時年27歲的曲阜師院曆史係青年講教師駱承烈,當時被借調到會(hui) 議秘書(shu) 組幫忙,他把一些細節記錄了下來:1962年11月,在山東(dong) 濟南召開了一次紀念孔子的會(hui) 議——“山東(dong) 省第二次孔子討論會(hui) ”。那次會(hui) 議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孔子討論會(hui) ,國內(nei) 許多著名學者,如呂振羽、馮(feng) 友蘭(lan) 、周予同、於(yu) 省吾、趙紀彬、楊榮國、吳澤、蔡尚思、束世澄、唐蘭(lan) 、劉節、金景芳、高亨、高讚非等人參會(hui) 並相繼發言。
開會(hui) 的當天晚上,從(cong) 北京來了關(guan) 鋒、林聿時。關(guan) 鋒原來是山東(dong) 省委宣傳(chuan) 部的一個(ge) 處長,現在從(cong) 中央來,自詡為(wei) 中央領導。山東(dong) 省的領導因為(wei) 和他很熟,對他接待的規格不特別高,看來他有點不滿。其實這事不大,他主要是帶著任務來的,任務就是以極左的姿態對大會(hui) 打棍子。當天晚上,他找到當年在山東(dong) 惠民師範一起工作、一貫極左的曲阜師院李××、趙××,他們(men) 把所有會(hui) 議論文都要到手,從(cong) 裏麵尋章摘句地找“黑材料”、“反動觀點”、“黑話”。四個(ge) 人連夜寫(xie) 了兩(liang) 篇文章,第二天上午命令大會(hui) 主持人改變議程,安排他們(men) 四人的兩(liang) 個(ge) 發言。兩(liang) 個(ge) 人發言時間雖然不長,觀點卻很明確。他們(men) 的觀點說:一個(ge) 人的思想“在階級社會(hui) 裏,是不同階級的根本利益的理論表現,超階級的思想體(ti) 係和思想家是沒有的。孔子的哲學、政治、倫(lun) 理學說不能當作超階級的、永恒的,無批判地加以繼承,把孔子現代化。”意思是說許多專(zhuan) 家都不該把孔子思想說作永恒的、超階級的,不該進行現代化解釋,那些試圖“古為(wei) 今用”,把孔子思想作現代解釋的,都是“含沙射影”、“右派言論”、“借古人之口攻擊社會(hui) 主義(yi) ”等等。兩(liang) 根棍子一打,全場強烈震動。我坐在一旁看見有的學者嚇得麵如土色,有的不同意他們(men) 的說法,一笑置之,有的為(wei) 這種批判忿忿不平。但會(hui) 上誰也沒有再發言反駁的機會(hui) ,大量學者在後悔不該來參加此會(hui) 的情緒下悻悻然離去。[1]
劉節是首當其衝(chong) 被會(hui) 議批判的對象,駱承烈回憶說:
當時遭到批判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山大學劉節教授論“仁”的文章和《偉(wei) 大的鬆柏精神》一文。他們(men) 批判劉節教授,說他借口孔子的“仁”反對社會(hui) 主義(yi) ,說共產(chan) 黨(dang) 光講階級鬥爭(zheng) ,不講仁。他提倡“仁”就是想複辟,巧妙地利用曆史來進行反黨(dang) 活動。一頂頂的大帽子扣到老教授頭上,其實都是借題發揮,無道理地對老學者無情打擊。[2]
駱承烈這裏所說的“劉節教授論‘仁’的文章”,就是劉節在《學術研究》1962年第3期發表的《孔子的“唯仁論”》。
而在《孔子的“唯仁論”》之前,劉節在《學術研究》1962年第1期發表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題》。在劉節的“唯仁論”被批判時,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同時受到批判。再往前看,1961年中山大學哲學係主任楊榮國就在三聯書(shu) 店出版的《初學集》中,收錄了《批判劉節的〈中國史學史講稿〉》一文。而1950年代,在中山大學內(nei) 部對劉節的批判已是常態,如在1958年《中山大學學報》總第262期上,就有整版批判劉節的內(nei) 容:《批判劉節教授的唯心主義(yi) 學術觀點》、《淺談劉節教授的“有先驗的善的人性”》等。
圖2中山大學校報整版批判劉節(1958年)
這場“孔子哲學思想討論”,後來基本上演變成了對劉節的專(zhuan) 題批判,1963—1964年,公開發表批判劉節的文章就超過40篇。如吳宏福的《對劉節“天人合一”說的異議》、楊園的《學術界對於(yu) 劉節的“唯仁論”和唯心史觀的批評》、施蔭民、黃春生《曆史研究必須堅持階級分析方法——與(yu) 劉節商榷》、魏俊超的《劉節的“抽象繼承法”批判》等等。濟南會(hui) 議之後,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主辦的《哲學研究》編輯部,編輯了《孔子哲學思想討論集》,於(yu) 1963年1月由中華書(shu) 局出版發行。劉節的《孔子的唯仁論》編列在了其《附錄:孔子哲學思想論文索引》中,供學者論難。
刊登這些文章的,是全國性的大報和學術期刊,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天津日報》;廣東(dong) 的《學術研究》《中山大學學報》,山東(dong) (山東(dong) 大學)的《文史哲》,北京(中科院)的《哲學研究》《曆史研究》、《國內(nei) 哲學動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的《教學與(yu) 研究》,上海的《學術月刊》、湖北的《武漢大學學報》《江漢學報》,河南(河南大學)的《史學月刊》、天津:《曆史教學》,江蘇:《南京大學學報》,安徽:《合肥師範學院學報》,《吉林師大學報》等。
被批判的,除了《中國哲學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題》和《孔子的“唯仁論”》,還有劉節反駁對他的批判而繼續發表在《學術研究》1963年第1期、第2期的《墨子的兼愛和實利思想》和40《怎樣研究曆史才能為(wei) 當前政治服務》,以及他在幾次會(hui) 議上的講話。
數一數這些批判文章的篇目有:
表一:全國報刊點名批判劉節的部分文章篇目
1.吳宏福:《對劉節“天人合一”說的異議》(《學術研究》1962年第5期)
2.丘誌誠、李新華:《曆史研究方法論的一個(ge) 根本問題-與(yu) 劉節商榷》(《學術研究》1963年3期》
3.殷同思:《批判劉節錯誤的曆史觀點和方法論——記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的一次座談會(hui) 》(《光明日報》1963年8月20日)
4.楊園:《學術界對於(yu) 劉節的“唯仁論”和唯心史觀的批評》(《哲學研究》1963年5期)
5.楊榮國:《劉節曆史觀的哲學基礎的剖析與(yu) 探原》(《學術研究》1963年5期)
6.杜式文:《劉節錯誤的曆史觀批判》(《學術研究》1963年5期)
7.《在廣東(dong) 曆史界關(guan) 於(yu) 曆史觀和方法論問題的座談會(hui) 上劉節的曆史觀點受到了進一步批判》(《學術研究》1963年5期)
8.高亨庸:《是抽象繼承,還是批判繼承-我們(men) 和劉節的分歧》(《合肥師範學院學報》1963年3期)
9.編輯部:《曆史係舉(ju) 行學術討論會(hui) 批判劉節錯誤史學觀點和研究方法》(《合肥師範學院學報》1963年3期)
10.編輯部:《學術界進一步批判劉節在曆史研究中反對運用階級鬥爭(zheng) 理論的錯誤觀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1963年3期)
11.李:《李錦全撰文與(yu) 劉節商榷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關(guan) 係”問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1963年3期)
12.施蔭民、黃春生:《曆史研究必須堅持階級分析方法-與(yu) 劉節商榷》(《中山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1963年3期)
13.編輯部:《劉節認為(wei) 階級鬥爭(zheng) 的理論不能用來解釋曆史-介紹關(guan) 鋒、楊榮國等對這一錯誤觀點的批判》(《國內(nei) 哲學動態1963年3期》)
14.家義(yi) :《曆史係舉(ju) 行座談會(hui) 批判劉節的唯心主義(yi) 史觀》(《南京大學學報》1963年3、4期合刊)
15.編輯部:《廣東(dong) 史學界學術座談會(hui) 展開激烈爭(zheng) 論,進一步批判劉節錯誤曆史觀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1963年4期,原載《羊城晚報》1963年10月31日第一版)
16.編輯部:《金應熙發表文章評論劉節以人性論為(wei) 核心的唯心史觀(《中山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1963年4期)
17.李:《楊榮國著文剖析劉節曆史觀的哲學基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1963年4期)
18.胡守為(wei) :《一個(ge) 被重新提出來的曆史唯心主義(yi) 觀點-評劉節的曆史觀》(《中山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1963年4期)
19.薑伯勤:《道德論唯心史觀的破產(chan) ——評劉節在曹操評價(jia) 中的“天人合一”幻想》(《中山大學學報(社會(hui) 科學版)》1963年4期)
20.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座談會(hui) 紀要:《批判劉節錯誤的曆史觀點和方法論》(光明日報1963年8月20日)
21.周武:《學術界繼續批評劉節反對在曆史研究中運用階級鬥爭(zheng) 的錯誤觀點》(《教學與(yu) 研究》1963年5期)
22.陳玉森:《程朱理學還是馬克思主義(yi) ?——評劉節的超階級的人性論(《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1964年5期)
23.劉元彥:《評劉節的“惟仁論”與(yu) “天人合一”說》(《哲學研究》1964年1期)
24.吉敦諭:《學術界對劉節的曆史觀和方法論的批判》(《曆史教學》1964年1期;文末附《關(guan) 於(yu) 批判劉節的曆史觀和方法論部分文章目錄》)
25.李錦全、陳華:《評劉節的天人合一史觀》(《學術研究》1964年1期)
26.黎濱:《劉節人性論的實質》(《學術研究》1964年第4、5期合刊)
27.杜式文:《劉節的曆史研究是為(wei) 誰服務的?》(《學術研究》1964年第6期)
28.張其光:《曆史的真實還是曆史的歪曲?-評劉節的所謂“真正把握住曆史事實的總和及精義(yi) ”》(《學術研究》1964年6期)
29.朱傑勤:《評劉節的曆史觀和方法論》(《史學月刊》1964年8期)
30.魏俊超:《劉節的“抽象繼承法”批判》(《學術研究》1965年1期)
31.徐侖(lun) :《劉節的天人合一說》(《學術月刊》1965年3期)
圖3 1963年1月中華書(shu) 局出版的《孔子哲學思想討論集》
而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hui) 科學版編輯部,編輯了皇皇181頁的批判劉節專(zhuan) 集——《唯心主義(yi) 曆史觀和方法論批判》,於(yu) 1964年出版,其中收錄楊榮國《劉節曆史觀的哲學基礎的剖析與(yu) 探源》等十篇批判文章:
表二:批判劉節專(zhuan) 集《唯心主義(yi) 曆史觀和方法論批判》文章篇目
1.楊榮國:《劉節曆史觀的哲學基礎的剖析與(yu) 探源》
2.金應熙:《評劉節的以人性論為(wei) 核心的唯心史觀》
3.胡守為(wei) :《一個(ge) 被重新提出來的曆史唯心主義(yi) 觀點——評劉節的曆史觀》
4.陳玉森:《程朱理學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yi) ?——評劉節的超階級的人性論》
5.施蔭民、黃春生:《曆史研究必須堅持階級分析方法——與(yu) 劉節商榷》
6.李錦全:《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關(guan) 係”問題——兼與(yu) 劉節商榷》
7.夏書(shu) 章:《階級與(yu) 道德——兼評劉節〈怎樣研究曆史才能為(wei) 當前政治服務〉一文》
8.薑伯勤:《道德論唯心史觀的破產(chan) ——評劉節在曹操評價(jia) 中的“天人合一”幻想》
9.吳文輝:《藝術與(yu) 階級——駁劉節的人性論的藝術觀》
10.潘允中:《從(cong) 詞和概念的關(guan) 係看“抽象繼承論”的錯誤》
當然,還有一些批判劉節的文章,題目並沒有寫(xie) 上劉節的名字。發表在人民大學主辦的《教學與(yu) 研究》1963年5期上的周武的文章——《學術界繼續批評劉節反對在曆史研究中運用階級鬥爭(zheng) 的錯誤觀點》一文中寫(xie) 道:
劉節在一年多來發表了一係列的文章,反複說明了他對中國思想史和史學史上許多問題的觀點。最近他在廣州《學術研究》1963年第2期發表的《怎樣研究曆史才能為(wei) 當前政治服務》一文,更進一步明確地提出了反對在曆史研究中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的階級鬥爭(zheng) 理論。本刊上期報導了張玉樓《馬克思主義(yi) 階級分析方法和曆史研究》一文對劉節的觀點的批判。最近,北京、廣州、武漢、上海等地的學術刊物和報紙,陸續發表了一些文章和座談會(hui) 記錄,對劉節的錯誤觀點,繼續進行了嚴(yan) 肅的批評①。
他在此注釋中,列舉(ju) 了一係列批判劉節的文章題目:
①鍾師寧《階級分析是研究曆史的根本方法》(《哲學研究》1963年3期》);丘誌誠、李新華:《曆史研究方法論的一個(ge) 根本問題-與(yu) 劉節商榷》、陳玉森《研究曆史必須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金應熙《評劉節的以人性論為(wei) 核心的唯心史觀》(《學術研究》1963年第3、4期);龐樸《也談古為(wei) 今用中的簡單化》、鄭欣《堅持在曆史研究中堅持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文史哲》1963年第3、4期);張玉樓《馬克思主義(yi) 階級分析方法和曆史研究》(《曆史研究》1963年第3期,《人民日報》1963年6月18日);穀方《階級鬥爭(zheng) 理論與(yu) 曆史的真實》、陳庸《階級鬥爭(zheng) 理論是研究曆史的重要武器》(《江漢學報》1963年6、7期);林傑《曆史研究中超階級觀點的實質是什麽(me) ?》、車載《關(guan) 於(yu) 孔墨思想的階級性問題》(均載《新建設》1963年第7期);以及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的一次座談會(hui) 紀要《批判劉節錯誤的曆史觀點和方法論》(光明日報1963年8月20日)。此外,蔡尚思:《曆史研究不能離開階級分析》(《文匯報》1963年6月13日),以及北京史學會(hui) 一次座談會(hui) 紀要《階級觀點、曆史主義(yi) 及論史結合問題》(光明日報1963年7月31日)中的部分發言,也都批判了劉節的觀點。(此段清樣漏掉)
可見,鍾師寧、丘誌誠、李新華、陳玉森、龐樸、鄭欣、張玉樓、穀方、陳庸、林傑、車載、蔡尚思等人的文章或發言,雖然內(nei) 容是批判劉節的觀點,但是題目並沒有直接列出劉節的名字。
二、被批判的劉節觀點
光明日報1963年7月31日發表文章《階級觀點、曆史主義(yi) 及論史結合問題》,報導了北京史學會(hui) 以及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召開座談會(hui) 批判劉節的情況:
在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座談會(hui) 上,發言的同誌也指出,劉節的這種言論,等於(yu) 說封建社會(hui) 不是一個(ge) 存在著等級的階級社會(hui) ,而是一個(ge) 受孔子“唯仁論”思想熏陶的具有“人類偉(wei) 大感情”的無產(chan) 階級的社會(hui) 。……發言的同誌還進一步揭露了“唯仁論”的實質,指出:在今天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時代,還在宣揚仁的“偉(wei) 大處”,鼓吹什麽(me) “人類的感情”,期望如果真正體(ti) 現了“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兩(liang) 句活的精神,就會(hui) 在“無形中減少許多敵人”,這種“理論”實質上無非是一種要求取消階級鬥爭(zheng) 和泯滅敵我界限的“超階級”的政治論。
……
在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座談會(hui) 上,有些同誌指出,劉節的《怎樣研究曆史才能為(wei) 當前政治服務》這個(ge) 題目出得好,它從(cong) 反麵教育了一切願意成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科學工作者,使我們(men) 更加懂得了不反對資產(chan) 階級的曆史唯心主義(yi) ,就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唯物主義(yi) ,不反對資產(chan) 階極的形而上學,就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的辯證法,而隻有真正學會(hui) 用馬克思主義(yi) 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曆史,才能使曆史科學成為(wei) 無產(chan) 階級革命鬥爭(zheng) 服務的銳利武器。[3]
1963年10月5日廣東(dong) 史學會(hui) 舉(ju) 行座談會(hui) ,“進一步批判劉節以資產(chan) 階級人性論為(wei) 核心的曆史唯心主義(yi) 觀點和錯誤的方法論。”[4]參加座談會(hui) 的有中山大學哲學係主任楊榮國、曆史係副主任金應熙、暨南大學曆史係主任朱傑勤、華南師範學院曆史係教授唐陶華等二十餘(yu) 人。《羊城晚報》1963年10月31日第一版刊載的報導說:
中山大學曆史係教授劉節一年多以來,先後在《學術研究》雜誌發表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題》《孔子的“唯仁論”》《怎樣研究曆史才能為(wei) 當前政治服務》《墨子的兼愛和實利思想》等四篇文章,係統地說明了他的曆史研究的觀點和方法論,從(cong) 而比較全麵地暴露了他長期所堅持的反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觀點,引起了國內(nei) 學術界的注意。全國有關(guan) 的主要學術刊物和部分報紙,陸續發表了一係列文章和座淡會(hui) 記錄,對劉節的錯誤曆史觀點進行嚴(yan) 肅的批判。
該新聞報導了劉節在會(hui) 上毫不示弱,繼續為(wei) 自己的觀點爭(zheng) 辯,而“會(hui) 上發言者都不同意劉節的觀點”:
對於(yu) 劉節的這些文章,許多同誌舉(ju) 出大量事實,說明他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和錯誤的。但是劉節並沒有認真地考慮這些意見,接著,他在《怎樣研究曆史才能為(wei) 當前政治服務》(《學術研究》1963年第2期)一文裏,更集中、更明確地提出了一套“理論”。他認為(wei) 用階級觀點研究孔、墨思想,是“把我們(men) 這時代的問題不恰當地擺在他倆(lia) 身上”,是“肯定古代的思想家也有這樣明確的認識”,是“機械地利用起來”的,是歪曲了“曆史真相”,是拒絕繼承“優(you) 良傳(chuan) 統”,等等。他由此斷言:用階級鬥爭(zheng) 理論研究曆史,是“教條”的、“機械”的、“成為(wei) 問題”的。[5]
天津《曆史教學》1964年第1期發表署名吉敦諭的文章——《學術界對劉節的曆史觀和方法論的批判》,文後附錄了之前批判劉節的26篇文章的題目和出處。此文對批判劉節作了階段性總結:
圖4《學術研究》1963年第4期封麵
劉節從(cong) 1962年到1963年初在報刊上發表了幾篇文章,就曆史研究的方法論、曆史文化遺產(chan) 的繼承以及曆史研究如何為(wei) 當前政治服務等各方麵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許多同誌發表文章和談話,就劉節提出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並對其曆史觀和方法論作了分析和批判。
……
從(cong) 去年年初截止到十月,學術界的同誌們(men) 又陸續發表了近三十篇文章,批駁了劉節的文章中的錯誤觀點和所涉及的許多具體(ti) 問題。但是在去年十月五日廣東(dong) 曆史學會(hui) 召開的學術討論會(hui) 上,劉節的多次發言,卻避而不談學術界對他的觀點所作的公正的批判,反而補充和發揮了自己舊有的見解,認為(wei) 他的“天人合一”說,“也有些唯物史觀的成分”,說他的“人性論”是“使社會(hui) 成為(wei) 人類理性的體(ti) 現”,“可以幫助社會(hui) 主義(yi) 以至共產(chan) 主義(yi) 的實現和發展”;說他的超階級思想可以和階級觀點“同時存在,並行不悖”,“比如資產(chan) 階級……也可以為(wei) 無產(chan) 階級服務”,“無產(chan) 階級出身的人也會(hui) 忘本,會(hui) 蛻化變質”;還說許多人反對他的“抽象繼承法”,但它卻在“事實上存在”著,“不談繼承則已,談繼承多半是抽象的繼承”,“這是好的辦法”。對於(yu) 這些錯誤的言論,在座談會(hui) 上發言的同誌又進一步作了分析和批判。
就是說,劉節被批判的觀點,主要為(wei) 四個(ge) 方麵:(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唯心主義(yi) );(二)“人性論”;(三)“超階級論”;(四)“抽象繼承法”。為(wei) 了方便對照閱讀和理解,筆者將1963年10月廣東(dong) 史學會(hui) 批判劉節的座談會(hui) 上,劉節與(yu) 批判者的觀點列表展示於(yu) 下[6]:
在1963年,多間大學曆史係以及廣東(dong) 史學會(hui) 、北京史學會(hui) 、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召開專(zhuan) 題座談會(hui) 批判劉節,規格之高令人咋舌。而正因為(wei) 當年官方對劉節如此重視,說明了劉節的觀點一定有其代表性,但在當時卻又是不合時宜的。今天回顧這段曆史,了解劉節的觀點,我們(men) 來看一看他對孔子學說的闡發,以及他提出的研究應該怎樣為(wei) 現代文明服務的觀點,在今天是否對我們(men) 仍有學習(xi) 借鑒之處呢?
三、劉節對“唯仁論”等論點的闡釋
當年被批判的劉節的《孔子的唯仁論》,到底說的什麽(me) ?筆者在此扼要地介紹一下:
(一)“仁”的含義(yi) 是什麽(me) ?
劉節說,孔子學說之所以能夠“一以貫之”,道理就在這“仁”字上。“仁字從(cong) 二從(cong) 人會(hui) 意,有兩(liang) 個(ge) 以上的人才有所謂仁,因此有人說,仁是孔子的處世哲學,唯仁論主要是為(wei) 學教人一方麵的事。”
劉節認為(wei) “仁”包括了“忠”、“恕”兩(liang) 個(ge) 方麵。“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劉節說:“據我的看法:‘忠’,就是能‘克己’;‘恕’,然後能‘複禮’。所以顏淵問‘仁’,孔子告訴他:‘克己複禮為(wei) 仁’。”劉節對“克己複禮”這句話有很好的詮釋:“有人把好好的東(dong) 西糟蹋掉,說孔子所複的禮是奴隸社會(hui) 的製度,又說:仁有先驗論的性質,似乎是超現實的倫(lun) 理範疇。所以‘克己複禮’是反動的。不知道‘克己’就是‘忠’,最能忠於(yu) 自己的人必須克服主觀缺陷,使之合於(yu) 客觀真理,這真我才能夠實現。孔門既然告訴我們(men) ‘當務之為(wei) 急’,自然要結合當時的實際來說的”。就是說,“克己”是忠於(yu) 自己,並且克服自己的主觀缺陷,這有什麽(me) 不好?所以劉節說:“‘禮’是各種社會(hui) 共行之秩序,其出發點在推己及人,豈止封建社會(hui) 中才有的呢?凡能善體(ti) 客觀事物者,是複禮的精意所在了。有推理能力,又能獨立不懼者,才可以處世有為(wei) 。”
說到“恕”,劉節說:“‘仁’與(yu) ‘恕’有連帶關(guan) 係,仁恕,才能夠不蔽;不蔽,才有‘忠’;忠於(yu) 己者,然後能忠於(yu) 人。孔子教人為(wei) 學處世,首先是養(yang) 成推理能力;推己及人謂之‘恕’”。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劉節總結說:“孔門弟子是能了解唯仁論的中心思想的,沒有不深體(ti) ‘忠’、‘恕’二字的精義(yi) 的。”
孔子的學說,不但封建社會(hui) 中有用,在現代,在將來,不是一樣的道理嗎?因此劉節說:“孔子對於(yu) 自己,對於(yu) 別人都很認真,這種處世哲學雖然是就封建社會(hui) 上升時期的行為(wei) 講,即用之於(yu) 現代,你說有什麽(me) 害處呢?孔子的處世哲學其根本出發點是‘仁’。……孔子的時代是宗法社會(hui) ,對於(yu) 家族,非常之重視;當時的國家,事實上是從(cong) 許多家族作單位組織起來的;愛家就是愛國,與(yu) 後代的資本主義(yi) 時代的社會(hui) 不同,與(yu) 我們(men) 現代社會(hui) 主義(yi) 時代更加不同,但不能說我們(men) 的時代和我們(men) 的社會(hui) 不需要‘仁’。當然在我們(men) 時代談仁,其內(nei) 容比古代要豐(feng) 富而又切實得多。”
劉節還說到:“《論語》中說到仁的地方重要的凡數十處之多,而含義(yi) 很少相同的。我們(men) 現在人就從(cong) 這幾十條名言中融會(hui) 貫通,覺得孔子對於(yu) 仁之一義(yi) 發揮得非常豐(feng) 富深刻,而且平易近情。”孔子所說的“仁”,不同的背景下,會(hui) 有不同的含義(yi) ,學習(xi) 者應該綜合起來考慮,才能理解“仁”的豐(feng) 富含義(yi) 。
(二)對“仁”的學習(xi) 和堅持
劉節說:“學可以補思之不足,思也可以擴充學所不至。孔子有幾句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光是靠經驗,會(hui) 出亂(luan) 子,這就是學而不思則罔的解釋。不根據事實或前人的經驗去胡思亂(luan) 想,那就有遭遇重重困難,逃不出現實的重圍,這就是思而不學則殆的解釋。”
圖5《學術研究》1963年第4期目錄、批判劉節文章及綜述等
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就是說,單有向善的心是不夠的,“仁”是需要學習(xi) 的,需要以知識為(wei) 基礎去理解事理。劉節解釋孔子的“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時,闡述了道德與(yu) 學習(xi) 的關(guan) 係:“仁是眾(zhong) 德之厚,有了仁以後,才可以及其他,進而論學。”追求仁德是學習(xi) 的目標,而目標正確,學習(xi) 、治學才有意義(yi) 。知識並不等同於(yu) 道德,明德且要敬德,即對道德概念不但要理解,而且是真心實意地去接受和遵從(cong) ,道德才成其為(wei) 道德。知識、教育、教化,是“他律”,通過學習(xi) 和實踐,化為(wei) “自律”,成為(wei) 了個(ge) 體(ti) 的道德教養(yang) ,才能做到“從(cong) 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知及之,仁能守之。”這裏有兩(liang) 層意思,一是要學習(xi) ,辯善惡。如此,才會(hui) 有自信自己的堅持是正確的。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劉節認為(wei) 這就是堅守“仁”的關(guan) 鍵。“仁”要以剛毅來堅守。而保持自信平和的心態,才可能堅持真理,不會(hui) 自己亂(luan) 了方寸。
(三)“仁”需要身體(ti) 力行
孔子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劉節認為(wei) 這說的是,“由內(nei) 向外是儒學的一貫精神,其方法卻又是由近及遠,一步一步的推求。克己之後,才可以複禮;其入手方法是從(cong) 視、聽、言、動上著眼。內(nei) 心立定了,才可以向外求,這便是求仁的次第。”就是說,“為(wei) 仁”,關(guan) 鍵是自己有此意願、決(jue) 心和恒心。隻要真正去實行了,就沒有做不到的。因此劉節說:“這同禪宗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差不多了。有人說:孔子的哲學是主觀唯心主義(yi) ,是反動的。我說也不一定,說孔子是唯心主義(yi) ,我有一部分同意;說他是反動的,我不同意。”孔子說:“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劉節認為(wei) ,“切問近思”正是馬克思唯物主義(yi) 的精神,決(jue) 非主觀唯心主義(yi) 者所能做到的。人類的感情,在一轉念之間便可以為(wei) 善的,隻要自己有誠意。這正是“為(wei) 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意思所在。
孔子說:“力行近乎仁”。劉節解釋說:“用‘力行’二字作仁字的注腳,才知道‘仁能守之’一句話的本質在那裏了。孔子所說的‘仁’,實在有點象近代心理學所謂‘情操’,但比‘情操’二字的內(nei) 容豐(feng) 富得多。在二千幾百年以前的人所談的教育學,能從(cong) 人類的行為(wei) 心理上作深刻的分析,說出其中三昧來,真是值得我們(men) 驕傲的。仁的偉(wei) 大處:小可以為(wei) 學,中可以交友,大可以治國;到處應用,都可以做到,‘微妙圓通,深不可測’的境界,但是這境界是從(cong) 實際事件中鍛煉出來的。”就是說,“仁”不是空洞的說辭,要身體(ti) 力行才能實現“仁”,要“從(cong) 實際事件中鍛煉出來”。
四、劉節其他重要觀點解讀
而在1963年10月廣東(dong) 史學會(hui) 批判的座談會(hui) 所批判劉節的“天人合一”、“人性論”、“超階級論”、“抽象繼承”的觀點,筆者再簡單介紹如下:
其一,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劉節不承認他的“天人合一”觀點是唯心主義(yi) ,他認為(wei) 使“自然法則”和“人為(wei) 法則”這兩(liang) 個(ge) 法則統一而不矛盾,就是天人合一。這當然與(yu) 當時“與(yu) 天鬥其樂(le) 無窮”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題》中說:“人的覺醒可以從(cong) 主觀到客觀,也可以從(cong) 客觀到主觀,這與(yu) 《中庸》上所說的‘自明誠’和‘自誠明’的兩(liang) 條途徑是一致的。掌握了自然規律以後,使人能夠明確認識自己在宇宙間的地位和意義(yi) ,這是由人的覺醒到了真正建立人本主義(yi) 的時代。”毫無疑問,正確認識人類在宇宙間的地位和意義(yi) ,人類與(yu) 環境、與(yu) 大自然維持一種共生共容的親(qin) 善關(guan) 係,才會(hui) 有益於(yu) 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其二,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劉節認為(wei) ,“人性論就是要使人類社會(hui) 合於(yu) 理性,使社會(hui) 成為(wei) 人類理性的體(ti) 現”。他認為(wei) 人與(yu) 人應該和善相處,而使人類社會(hui) 合於(yu) 理性。這是他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的觀點:“曆史家應該有遠大的眼光,為(wei) 人類謀幸福。目的是使後來的人類確比現在的人類天性逐漸的純厚起來。曆史既然有指導人類行為(wei) 的責任,就應該給人類一種理想的境界,不要來提倡一種自私自利的衝(chong) 動。換一句話來說,曆史是培養(yang) 人類的生機肥料,而不是鼓動人類殺機的工具。”[7]從(cong) 這裏,我們(men) 可以更好地理解到,劉節為(wei) 什麽(me) 不認同階級鬥爭(zheng) 的理論。
其三,階級觀點。會(hui) 議批判劉節認為(wei) “過去的哲學家就是不講階級觀點,是超階級的”。所謂“超階級”,在當時當然是嚇死人的大帽子。在批判劉節的文章中,批判他反對用“階級分析”的觀點研究曆史、研究古人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劉節在《怎樣研究曆史才能為(wei) 當前政治服務》中說:“階級鬥爭(zheng) 是階級社會(hui) 中曆史發展的規律,但這種規律一直到了近代,才被科學的曆史家——馬克思、恩格斯所發現。……孔子、墨子時代有孔子、墨子時代的問題,我們(men) 不能把我們(men) 這時代的問題不恰當地擺在他們(men) 身上。足見講曆史必須恰如其分地把事實說出來,才算是真正把握住曆史事實的總和,才算真正把握住曆史事實的精義(yi) 。”
其四,抽象繼承法。劉節並沒命名什麽(me) “抽象繼承法”,他隻講過“抽象名詞”、“抽象意義(yi) ”、“抽象定律”等等。他用牛頓的“萬(wan) 有引力”這些直觀的定律作比,來解釋其“抽象”的意思。他認為(wei) ,由於(yu) 時代等各種因素所限,發現定律的人隻發現了其中一部分的意義(yi) ,而後人在此基礎上還可以找到或引申出符合其定義(yi) 的新的歸納,新的含義(yi) 。劉節說,“仁”、“義(yi) ”、“禮”、“智”,這些古代的抽象名詞自有其本意,而隨著人類的發展和進步,這些古詞又被豐(feng) 富了內(nei) 涵,這是完全合理、正常的,所謂古為(wei) 今用。
從(cong) 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劉節一直是被全國批判的典型。今天看,批判他的觀點,都被撥亂(luan) 反正了。而他的論述,證明都是逆境中的真知灼見。孔子說:“力行近乎仁”。對儒家文明的學習(xi) 和繼承,絕不是泛泛而談、空洞無物的所謂“理論”研究。身體(ti) 力行,才是尊崇孔學的靈魂。所以劉節認為(wei) 為(wei) 學與(yu) 做人是相一致的,他說:“決(jue) 不能把為(wei) 學同做人分成兩(liang) 段,此所謂一本之學。”[8]然而,“撥亂(luan) 反正”後,劉節的學說和他的高風亮節,並沒有被學界充分認識和重視。相對於(yu) 當年全國批判的高規格,今天的寂寂無聞似乎很不相稱。這是一個(ge) 很奇怪的文化現象,似乎這個(ge) 現象本身就值得研究吧?
注釋:
[1]駱承烈:《集體(ti) 跪孔事件——1962年孔子討論會(hui) 被誣“大黑會(hui) ”》,載上海:《世紀》2007年第3期。
[2]駱承烈:《集體(ti) 跪孔事件——1962年孔子討論會(hui) 被誣“大黑會(hui) ”》。
[3]周武:《學術界繼續批評劉節反對在曆史研究中運用階級鬥爭(zheng) 的錯誤觀點》,載北京:《教學與(yu) 研究》1963年第5期。
[4]參見《廣東(dong) 史學會(hui) 學術座鼓會(hui) 展開熱烈爭(zheng) 論——進一步批判劉節錯誤曆史觀點》,載廣州:《羊城晚報》1963年10月31日第一版。
[5]參見《廣東(dong) 史學會(hui) 學術座鼓會(hui) 展開熱烈爭(zheng) 論——進一步批判劉節錯誤曆史觀點》。
[6]摘引自《廣東(dong) 史學會(hui) 學術座談會(hui) 展開熱烈爭(zheng) 論——進一步批判劉節錯誤曆史觀點》。
[7]劉節1939年2月27日日記。見《劉節日記》,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40頁。
[8]劉節:《我之信條三則》/《劉節文集》頁356-357,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