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7-01-20 22:08:51
標簽: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作者:陳原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廿二日丙午

           耶穌2017年1月19日


 

近些年,人們(men) 日益領悟到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性,從(cong) 穿衣、閱讀、欣賞、過節到婚喪(sang) 嫁娶,都在講究傳(chuan) 統、熱衷傳(chuan) 統。不過,總讓人感覺表演的成分,或者叫外在的形式多了一些,遠沒有達到內(nei) 化於(yu) 心的程度。

 

已故曆史學家周一良先生曾經將文化分為(wei) 三個(ge) 層次:一是狹義(yi) 文化,指的是哲學、文學、美術、音樂(le) 、宗教等等;二是廣義(yi) 文化,說的是典章製度、衣食住行、婚喪(sang) 嫁娶等等;而隱藏在五光十色文化現象背後的若幹共同的東(dong) 西,叫深義(yi) 或深層文化。周先生所說的這種深義(yi) 文化,可以說,最能顯示出民族性。

 

穿件對襟大襖,哼幾句皮黃,或是揮毫潑墨,與(yu) 我們(men) 的深義(yi) 文化沒多大關(guan) 係;讀讀“三百千”,背背唐詩宋詞,念念《古文觀止》,寫(xie) 寫(xie) 之乎者也,也算不上具備了深義(yi) 文化。深義(yi) 文化不是皮肉,而是一種魂魄、一種精神,無形勝有形,隻有將這種精神層麵的文化內(nei) 化於(yu) 心,才算是承續了傳(chuan) 統,真正掌握了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

 

百多年來,關(guan) 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有過許多歸納,其中,禮,應該是其核心。我們(men) 今天需要傳(chuan) 承的禮當然不是綱常名教,而是演化到現代社會(hui) 的一種做人的原則,比如尊重別人、以人為(wei) 本、講求修身。我們(men) 今天倡導的在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中的公民個(ge) 人層麵的價(jia) 值準則,就已經包含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不是給人看的,更不是某種特定場合的禮儀(yi) 行為(wei) ,而要浸入到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

 

在公共場合不要爭(zheng) 先恐後、不應大聲喧嘩、要文明禮讓;在自助餐廳,不要用自己的餐具觸碰公共餐桌上的食品、不要爭(zheng) 搶、不要囤積、不要浪費;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這些行為(wei) 規範,近年來在旅遊時常常被說成是歐洲人的禮儀(yi) ,還被劃成了西方國家的文明,好像中國人在這些方麵總是一塌糊塗。事實上,中國的傳(chuan) 統更是如此。

 

在我們(men) 的生活裏,日常行為(wei) 的準則、待人接物的品行尤為(wei) 重要,也最能顯示中國文化的深義(yi) 。暴殄天物,就是中國古人對糟蹋東(dong) 西的譴責;杯盤狼藉,則是中國語言對吃喝後桌麵雜亂(luan) 的形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貴有章,是中國蒙學讀物《幼學瓊林》的說法;待人敬、於(yu) 己謙,也是我們(men) 自古以來的基本操守;至於(yu) 餐桌上不能像隻蝦米、不準朝螃蟹看齊,吃飯時不能出聲、不許咂嘴、夾菜不允許如雞頭啄米、動筷要長輩先請,一個(ge) 個(ge) 規矩,更是我們(men) 的祖輩曾經對我們(men) 的教誨。

 

搞點表演性的儀(yi) 式、穿穿傳(chuan) 統的服飾、用中國固有方式過過中國的節日,當然都有助於(yu) 推廣傳(chuan) 統文化,但這仍為(wei) 皮相。最重要的是將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神融匯於(yu) 我們(men) 的血脈裏,讓做人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準則傳(chuan) 承下來,在生活的一點一滴裏顯示傳(chuan) 統文化的優(you) 異之處,這才是對民族文化的最好弘揚。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