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玉順作者簡介:黃玉順,男,西元一九五七年生,成都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四川大學哲學係教授,現任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易經古歌考釋》《超越知識與(yu) 價(jia) 值的緊張——"科學與(yu) 玄學論戰"的哲學問題》《麵向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愛與(yu) 思——生活儒學的觀念》《儒學與(yu) 生活——"生活儒學"論稿》《儒家思想與(yu) 當代生活——"生活儒學"論集》《生活儒學講錄》等。 |
儒家文化複興(xing) 需彰顯個(ge) 體(ti) 價(jia) 值
作者:黃玉順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初八壬辰
耶穌2017年1月5日
2016年11月16日,湖北武漢,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港台新儒家代表牟宗三的弟子李明輝在武漢作題為(wei) “康德的‘物自身’概念具有價(jia) 值意涵”的講座。李明輝先生學術研究方向以儒家哲學、康德哲學和倫(lun) 理學為(wei) 主,著有《儒家與(yu) 康德》《儒學與(yu) 現代意識》《康德倫(lun) 理學與(yu) 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等書(shu) 。他引起了一場關(guan) 於(yu) “大陸新儒家”的論戰。(東(dong) 方IC/圖)
《南方周末》編者按:諸子百家的時代,是中華文化最輝煌燦爛的時期之一。其形成的各門各派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流派,不僅(jin) 深刻影響了華夏的治理秩序,也與(yu) 後來的佛教思想一起,構成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底色。
現代有現代的形勢和挑戰,自洋務運動以來,中國經曆了三波改革開放,最近這波起自1978年,使中國在經濟建設等方麵取得了全球矚目的進展。接下來,社會(hui) 與(yu) 文化建設、國家治理體(ti) 係的現代化會(hui) 占據更重要的位置。正是在此背景下,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也指出“一個(ge) 國家、一個(ge) 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xing) 盛為(wei) 支撐的,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wei) 條件”。
21世紀的文化複興(xing) ,必然不是全然的複古,而是要汲取傳(chuan) 統的精義(yi) ,與(yu) 不同文明相互對話,回應建立現代的心靈與(yu) 治理秩序等基本問題。文化的複興(xing) 也肯定不會(hui) 隻有一個(ge) 思想流派,而是儒、釋、道、法、墨等的全麵發展。真正的文化複興(xing) ,必然要求一種百花齊放的格局,是全方位的思想和實踐呈現,需要真正地有解放思想的大環境,需要良性的相互交鋒。
我們(men) 期待中國的文化複興(xing) ,本文是其中的一種觀點,歡迎不同觀點。
儒家的仁愛觀念,除了差等之愛以外,還有一體(ti) 之仁,差等之愛和一體(ti) 之仁的適用領域是不同的:差等之愛適用於(yu) 私域(private sphere),一體(ti) 之仁適用於(yu) 公域(publicsphere)。
麵對目前的情勢,儒家自由取向者應當申明這樣幾個(ge) 方麵的基本主張:(1)拒絕忽視個(ge) 體(ti) 權益的那種國家主義(yi) ;(2)彰顯個(ge) 體(ti) 主義(yi) ;(3)承認現代治理文明價(jia) 值。
由李明輝引起的關(guan) 於(yu) “大陸新儒家”的論戰,我本人也參與(yu) 了,指出“‘大陸新儒家’是一個(ge) 有待界定的概念”。大家也都認為(wei) ,“大陸新儒家”這個(ge) 稱謂不能專(zhuan) 屬於(yu) 李明輝所批評的那麽(me) 幾位學者;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儒家都可稱為(wei) “大陸新儒家”。任劍濤認為(wei) ,李明輝所指稱的“大陸新儒家”應當叫“大陸新儒教”。我讚同這個(ge) 說法,因為(wei) “新儒教”這個(ge) 標簽更能標識他們(men) 的價(jia) 值觀,即是某種“複魅”的企圖;而且,他們(men) 所“複”之“魅”實質上並不是作為(wei) “祛魅”對象的前現代的價(jia) 值,而是某種現代性的東(dong) 西,是現代性中很扭曲的那一個(ge) 側(ce) 麵。就此而論,他們(men) 其實不是在“複魅”,而是在“造魅”。
不過,我這裏所稱的“新儒教”也不是專(zhuan) 指那幾個(ge) 人的思路。這是因為(wei) :一方麵,這些人其實並非鐵板一塊,他們(men) 之間在學術上和政治上頗有差異;另一方麵,在他們(men) 之外,還有一些自稱“儒家”的人也在“造魅”,有的人甚至更加危險。簡言之,我這裏所稱的“新儒教”就是指的這些“造魅”的人的思路,其本質是打著“儒家傳(chuan) 統”的旗號反儒家傳(chuan) 統。
本文作者黃玉順(資料圖/圖)
真正的儒家傳(chuan) 統
“新儒教”最具迷惑性的地方,就是打著“儒家傳(chuan) 統”、“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旗號。對於(yu) 真正的儒家傳(chuan) 統來說,這也是最具挑戰性的招數。為(wei) 此,我們(men) 特別需要先闡明:何為(wei) 真正的“儒家傳(chuan) 統”?
說到儒家傳(chuan) 統,人們(men) 通常想到的是前現代的儒家,而且將古代儒家傳(chuan) 統想象為(wei) 一個(ge) 凝固不變的東(dong) 西。事實上,儒家傳(chuan) 統一直在發展中,至少可區分出三大曆史形態:
1.宗族時代、王權社會(hui) 的原始儒學。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階段:(1)原典儒學:所謂“原典”是指的“六經”或“五經”。之所以稱之為(wei) “儒學”,乃是因為(wei) :盡管作為(wei) 一個(ge) 學派的“儒家”是孔子所創立的,然而作為(wei) 一個(ge) 偉(wei) 大文化傳(chuan) 統的“儒學”卻是周公開創的。所以,儒學也叫“周孔之道”。(2)原創儒學:這是中國社會(hui) 第一次大轉型時期、亦即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以孔子、孟子、荀子為(wei) 代表。
2.家族時代、皇權社會(hui) 的帝國儒學。中華帝國時代可以分為(wei) 前後兩(liang) 段:帝國前期自秦至唐、或至北宋,是帝國的上升期,儒家經典是“五經”體(ti) 係,最終形成唐代的《五經正義(yi) 》;帝國後期自宋至清,是帝國的衰落期,儒家經典是“四書(shu) ”體(ti) 係,代表作是朱熹《四書(shu) 集注》。
3.國族時代、民權社會(hui) 的國民儒學。到目前為(wei) 止,中國真正的民權社會(hui) 尚在發展發育,近代、現代和當代都是中國社會(hui) 第二次大轉型的時期。但是,“走向現代性”的社會(hui) 曆史進程卻早已啟動,儒學亦然。儒學的現代轉型可以分為(wei) 兩(liang) 大階段:一是“西學東(dong) 漸”之前的、帝國後期的某些儒學;二是“西學東(dong) 漸”以來的、近代以來的洋務儒學、維新儒學、尤其是20世紀的“現代新儒家”。
儒學曆經發展演變而仍然是儒學,乃是因為(wei) 儒學傳(chuan) 統具有一套可以穿透曆史時空的一以貫之的原理。
儒學的原理涉及一係列的觀念和範疇,這裏僅(jin) 討論其最核心的理論結構,即“仁→義(yi) →禮”的結構。
1.仁:作為(wei) 大本大源的仁愛情感。儒家所說的“仁”,在不同的文本語境中,有時指形而下的道德情感、道德規範,有時甚至指形而上的心性本體(ti) 、宇宙本體(ti) ;但就其本義(yi) 而言,乃是說的天然本真的情感。
儒家所說的仁愛情感,本然地蘊含著兩(liang) 個(ge) 維度:差等之愛;一體(ti) 之仁。
(1)差等之愛導致利益衝(chong) 突問題的發生。這個(ge) 觀念至關(guan) 重要,否則無法保證儒學以徹底一元論的方式闡明世界,從(cong) 而無法保證儒學成為(wei) 一以貫之的思想體(ti) 係。儒家各派雖然不盡言及此點,但均邏輯地蘊涵此點,例如“推己及人”的邏輯起點就是“自愛”或者“愛己”;而荀子則給予了非常明確的論述,即關(guan) 於(yu) “仁者自愛”與(yu) “愛(則)利(之)”的思想。
(2)一體(ti) 之仁保證利益衝(chong) 突問題的解決(jue) 。儒家的仁愛觀念,除了差等之愛以外,還有一體(ti) 之仁,韓愈謂之“博愛”,即通俗講的一視同仁。隻講差等之愛,必然導向楊朱的“為(wei) 我”之學;隻講一體(ti) 之仁,必然導向墨子的“兼愛”之學:兩(liang) 者均非儒學。
需特別注意的是:差等之愛和一體(ti) 之仁的適用領域是不同的:差等之愛適用於(yu) 私域(private sphere),一體(ti) 之仁適用於(yu) 公域(publicsphere)。這就是《禮記》講的“門內(nei) 之治恩揜義(yi) ,門外之治義(yi) 斷恩”。
2.義(yi) :作為(wei) 價(jia) 值尺度的正義(yi) 原則。儒家一體(ti) 之仁、一視同仁的博愛情感,貫徹到公共領域——關(guan) 於(yu) 社會(hui) 規範建構及其製度安排的領域中,並加以理性化,就是正義(yi) 原則。所謂正義(yi) 原則,是指賴以建構社會(hui) 規範及其製度的價(jia) 值尺度。這就是儒家傳(chuan) 統的“仁→義(yi) ”理論結構。
考慮到社會(hui) 生活方式的流變,盡管是同樣的一體(ti) 之仁的情感,其具體(ti) 的實現方式卻有所不同,因此,儒家實際上有兩(liang) 條正義(yi) 原則:(1)正當性原則:社會(hui) 規範建構及其製度安排的動機,必須超越差等之愛、追求一體(ti) 之仁。這就是孟子講的“義(yi) ,人之正路也”。(2)適宜性原則:社會(hui) 規範建構及其製度安排的效果,必須適應特定社會(hui) 曆史時代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就是《中庸》講的“義(yi) 者宜也”,或韓愈講的“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yi) ”。
3.禮:作為(wei) 規範體(ti) 係的製度安排。儒家傳(chuan) 統最關(guan) 注的是社會(hui) 群體(ti) 的生存秩序問題,即社會(hui) 規範及其製度的問題,亦即“禮”的問題。孔子講“義(yi) 以為(wei) 質,禮以行之”,這就是儒家傳(chuan) 統的“義(yi) →禮”理論結構。
要注意的是,孔子關(guan) 於(yu) “禮”的思想有兩(liang) 個(ge) 層麵:一個(ge) 層麵,一個(ge) 人生活在社會(hui) 上,必須遵守社會(hui) 規範,否則便無以立足,所以孔子講“立於(yu) 禮”“不學禮,無以立”“不知禮,無以立”,講“克己複禮”;但另一個(ge) 更為(wei) 根本的層麵,則是“禮有損益”,沒有任何一套具體(ti) 的製度規範是普遍而永恒的:“殷因於(yu) 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yu) 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因此,孔子要求根據“義(yi) ”(正義(yi) 原則)來對“禮”(製度規範)加以“損益”變革。
儒家中的自由取向
首先要強調的是:儒家自由取向的存在早已是事實,盡管其發展完善的過程尚未完成。迄今為(wei) 止的儒家中的自由取向,至少可以分為(wei) 這樣幾個(ge) 形態:(1)維新派儒家的自由取向者。除康有為(wei) 、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外,如果把嚴(yan) 複也歸為(wei) 維新派儒家,那麽(me) ,維新派的“自由”價(jia) 值觀是異常鮮明的。(2)現代新儒家的自由取向者。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徐複觀、張君勱。(3)新時期的儒家自由取向者。我注意到,今天已經有一批中青年儒家學者可以歸為(wei) 此列。我本人就認同這樣的理念。
儒家自由取向者的學理依據,就是儒家的社會(hui) 正義(yi) 理論,我稱之為(wei) “中國正義(yi) 論”。儒家正義(yi) 論是一個(ge) 多層次、多維度的立體(ti) 理論係統,最基本的結構是“仁→義(yi) →禮”,即“博愛精神→正義(yi) 原則→製度規範”。這裏不能充分展開,隻能簡要說說最核心的內(nei) 容,就是我剛才談到過的儒家正義(yi) 論的兩(liang) 大正義(yi) 原則:(1)正當性原則;(2)適宜性原則。這兩(liang) 條原則在現代性的生活方式下的治理效應,就是儒家自由取向者的“國民政治儒學”。
麵對目前的情勢,儒家自由取向者應當申明這樣幾個(ge) 方麵的基本主張:(1)拒絕忽視個(ge) 體(ti) 權益的那種國家主義(yi) ;(2)彰顯個(ge) 體(ti) 主義(yi) ;(3)承認現代治理文明價(jia) 值。根據儒家傳(chuan) 統的儒學原理,落實到現代性的生活方式,我們(men) 必須承認現代文明的八大價(jia) 值:個(ge) 體(ti) 、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製、法治。我想指出:這八大價(jia) 值之間並不是並列的關(guan) 係。後麵七者——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製、法治都不是專(zhuan) 屬於(yu) 現代性的概念;唯有建立在個(ge) 體(ti) 主義(yi) 價(jia) 值觀的基礎上,它們(men) 才成為(wei) 現代性的價(jia) 值觀。這就是說,全部現代治理文明價(jia) 值的核心與(yu) 根基,甚至不是自由、平等、博愛、民主、共和、憲製、法治等等,而是個(ge) 體(ti) 。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