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
“五行”說再考源
作者:林桂榛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十四日戊戌
耶穌2017年1月11日
“五行”說的起源問題似千古之謎,筆者《“五行”說源於(yu) 天道曆數考》(《光明日報》2013年1月7日第13版)曾考“行”字本義(yi) 、“五行”文獻等,提出“五行”本是天道天行的曆數概念,並解釋了圍繞原始天道五行說而分別注入五德、五材說的思孟五行論、鄒衍五德論之來曆。因版麵限製,一些重要論述未及展開,茲(zi) 再述若幹問題。
《尚書(shu) 》“五行”說
今人探五行說多以《尚書(shu) 》4處“五行”為(wei) 源:《甘誓》曰“威侮五行”,《洪範》曰“汩陳其五行”“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甘誓》“威侮五行,怠棄三正”亦見《墨子》等引,當非偽(wei) 書(shu) ,其“五行”即原始五行義(yi) ;王引之曰威侮即烕侮,烕通蔑,烕侮即輕慢義(yi) ,與(yu) 後文“怠棄”相類,亦與(yu) 《泰誓》“狎侮五常,荒怠弗敬”同,此五行、五常皆為(wei) 天道曆數概念。“三正”非後儒所謂三代各建寅醜(chou) 子之時位為(wei) 正月或元旦等,實漢《太平經》“天正以八月為(wei) 十月故物畢成,地正以九月為(wei) 十月故物畢老,人正以亥為(wei) 十月故物畢死,三正竟也,物當複生”義(yi) ,即黃道躔度與(yu) 大氣、生物三者循環拐點有時間差問題,《春秋繁露》“正者正也,統致其氣,萬(wan) 物皆應,而正統正,其餘(yu) 皆正”庶幾近之。《甘誓》“五行—三正”並稱且同屬十月製曆數義(yi) ,非有他義(yi) 或玄奧;《洪範》“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據“其”字及句意可知此“行”僅(jin) 指洪水之行,再據其四字式修辭等,則知此“五”字當為(wei) 衍文。
《洪範》後兩(liang) “五行”一在劉歆、馬融、班固等謂出自《洛書(shu) 》的“初一曰五行”章,一在“九疇”詳解章,且詳解章係後出。劉節、馮(feng) 友蘭(lan) 、傅斯年等謂《洪範》出自戰國,梁啟超、郭沫若、馮(feng) 友蘭(lan) 、竺可楨、楊向奎、羅光、龐樸等又謂《洪範》後兩(liang) “五行”僅(jin) 普通材質義(yi) ,漢唐注疏亦以普通五材解之,正與(yu) 《左傳(chuan) 》“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及帛書(shu) 《易傳(chuan) 》裏孔子談“水火金土木”五材吻合。若“初一曰五行”之“五行”係前所考天道曆數含義(yi) ,則其與(yu) 後文所敘歲、月、日、星辰、曆數的“次四曰協用五紀”有衝(chong) 突,即“九疇”中“五行—五紀”兩(liang) 疇有重疊,故《洪範》後兩(liang) “五行”當全為(wei) 五材義(yi) 而用字非“五材”。劉起釪謂《洪範》為(wei) 商作又曰先秦書(shu) 引之皆無神秘義(yi) 而至漢代方大變,此或可證此篇主體(ti) 不偽(wei) 或不晚出,但亦證後兩(liang) “五行”十分蹊蹺。故筆者疑《洪範》後兩(liang) “五行”尤早出的“初一曰五行”之“五行”,係由“五材”所訛,秦漢時鄒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說已泛濫成大思潮,《尚書(shu) 》在傳(chuan) 抄中發生“五材→五行”之改奪亦屬可能。
另《墨子·經下》“五行毋常勝,說在宜”、《孫子·虛實》“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多被解為(wei)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畢沅校《墨子》謂說篇不出墨翟,孫詒讓更疑經篇亦如是,竊亦疑說篇尤為(wei) 戰國起之作品,故說篇以五材之名解該“五行”。誤解孫武“五行”者見杜佑《通典·兵十四》注曰“五行謂金木水火土,四時謂春夏秋冬,言五行更王、四時迭用”。然《墨子》《孫子》該“五行”實與(yu) 陰陽、四時、八正、九解等概念同類,皆言天之行時行氣,並非思孟式五德天論或鄒衍式五材天論。
“天幹地支”說
“支幹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橈之所製也。”古書(shu) 多言黃帝時代隸首作算數,大橈作甲子,容成綜合日月星占律呂甲子算數諸術“著調曆”。華夏祖神號“炎黃”(兄弟倆(lia) )非源於(yu) 中土黃、南地炎,而源於(yu) 太陽崇拜下的日黃、日炎印象。《管子》“道之在天者日也”,《論衡》“日,火也,在天為(wei) 日,在地為(wei) 火”,《白虎通》“其帝炎帝者,太陽也,其神祝融……其精為(wei) 鳥,離為(wei) 鸞”,《春秋繁露》“帝號必存五,帝代首天之色,號至五而反……軒轅直首天黃號,故曰黃帝雲(yun) ”且蘇輿注曰“黃者首天之色,帝者首天之號”,此可見炎黃之號與(yu) 太陽崇拜、五行曆數的關(guan) 係。黃帝曆法是簡便可行的五行太陽曆且沿用至夏,周秦漢唐皆謂夏曆得“天正”且周秦祭祀田獵等大事仍用夏曆。
今有學者言天幹來自黃帝時十月製太陽曆,如陳久金、孫新周、何新、田合祿、王先勝等,甚是。唐王冰注《內(nei) 經》曰“天分五氣……五氣分流,散支於(yu) 十幹”,宋《玉海》曰“五常之形氣出於(yu) 律曆之數”,宋《天原發微》曰“十幹者,五行有陰陽也”,又曰“五即十幹,六即十二支”,明《莊子通義(yi) 》曰“六極隻是十二支,五常隻是十幹”。郭沫若、範文瀾、齊思和等皆謂十、五常數源於(yu) 單、雙手之指數,劉師培、章太炎謂人類最初“隻知五數”,甚是。康有為(wei) “數以十為(wei) 止,外國亦然”,《左傳(chuan) 》“日之數十”“天有十日”,《大戴禮》《家語》《淮南子》《說文》等“日數十”,《內(nei) 經》“天有十日”“夫陰陽者數之可十”,《逸周書(shu) 》“數起於(yu) 一而成於(yu) 十,次一為(wei) 首”,《太平經》“十者數之終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春秋繁露》“天之大數必有十旬,旬,天地之數,十而畢舉(ju) ……十而畢成”“天之大數,畢於(yu) 十旬……十如更始,民世世傳(chuan) 之,而不知省其所起,知省其所起,則見天數之所始”,《說文》“旬,徧也,十日為(wei) 旬”。金文旬字乃日行一圈之象,十日輪巡即十幹輪回,古人十日輪出神話本此。李奇注《漢書(shu) 》“合於(yu) 十日,從(cong) 甲至癸也”,高誘注《呂氏春秋》“日,從(cong) 甲至癸也”,許慎注《淮南子》“十,從(cong) 甲至癸也”,王肅注《家語》“日數十,從(cong) 甲至癸也”,《左傳(chuan) 》“日之數十”杜注“甲至癸”,《左傳(chuan) 》“歲時日月星辰”孔疏“日謂十日,從(cong) 甲至癸也”,《周禮》“挾日”鄭注“從(cong) 甲至甲(一作癸)謂之挾日,凡十日”,此十日即十幹之意。
《史記正義(yi) 》以十天幹、十二地支釋《律書(shu) 》“十母十二子”。子——亥十二地支或源自一天幹三十六日除三得十二日,彝族舊曆法即以十二日三分十月製之每月三十六日。馮(feng) 時《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曰商代不以十二地支命名一晝夜之十二時辰,但亦肯定商代已以十二地支單獨紀日;幹支組合紀日、年不紀月及古人稱“支幹善日”是支字在前,此可證十二地支源自一幹內(nei) 十二日乘三。王充、班固等謂十二地支源於(yu) 辰數十二,此辰數非指時鍾或朔望月而指黃道星次,漢蔡邕等及今陳久金等又謂十二地支源於(yu) 朔望月十二,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有月數、辰數二說且後說甚詳。《論衡》所始記十二地支配十二生肖或源自歲星(木星)一周天十二年之星占術,或黃道十二星次之星占術。
“三綱五常”說
倫(lun) 理性“三綱五常”亦源於(yu) 天道曆數,如同三綱五紀、三綱四支、三統五行、三統五端、天綱、鬥綱等初義(yi) 。五常本五行,三綱即三辰,辰是有時間坐標意義(yi) 之星。《太玄經》“三綱得於(yu) 中極”,《內(nei) 經》“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lin) 觀八極,考建五常”,《文子》“神農(nong) 、黃帝核領天下,紀綱四時,和調陰陽”,《越絕書(shu) 》“不失陰陽、日月、星辰之綱紀”“陰陽萬(wan) 物,各有紀綱”,《春秋繁露》“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漢書(shu) 》“鬥,天之三辰,綱紀星也”“玉衡杓建,天之綱也;日月初纏,星之紀也”,《內(nei) 經》“夫五運陰陽者……萬(wan) 物之綱紀”等,皆言星運及氣行。
“三綱五常”最初是由天道領域的曆數概念引入人道領域並賦予倫(lun) 理或德性內(nei) 涵後成人間德數或倫(lun) 次,此正如思孟派引仁義(yi) 禮智聖(誠)五德說入天道五行說以建構天人倫(lun) 理貫通、德性貫通的“新五行”說(此新五行說是天道化、倫(lun) 理化的五德義(yi) ),又如後孟子的鄒衍之流以五材生克之德入天道五行說以闡天道主運、更息而張“五德終始”說,此皆是鳩占鵲巢而“五行”含義(yi) 日益被附增且其本義(yi) 漸湮的思想學說史之典型。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