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耕森】“和”是天下之大道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7-01-11 18:42:20
標簽:

 

 

“和”是天下之大道

作者:錢耕森(安徽大學哲學係資深教授)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三十日甲申

           耶穌2016年12月28日


 

習(xi) 近平主席2014年訪問印度時說:“我們(men) 都把‘和’視作天下之大道,希望萬(wan) 國安寧、和諧共處。”這一重要論述是對中華傳(chuan) 統“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yi) 。

 

“道”的本義(yi) 是人走的路,引申為(wei) 規律、原理、準則、宇宙的本原與(yu) 本體(ti) 等,是中國傳(chuan) 統思想的核心範疇之一。金嶽霖認為(wei) ,正是作為(wei) “萬(wan) 事萬(wan) 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歸的道才是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和”之所以能成為(wei) “道”,就在於(yu) “和”像“道”一樣能“生萬(wan) 物”。老子不僅(jin) 明確提出“道生萬(wan) 物”的主張,而且深刻揭示了其內(nei) 在機理,那就是“萬(wan) 物負陰而抱陽,衝(chong) 氣以為(wei) 和”。由“道”所派生的陰陽二氣經過互動、相互衝(chong) 擊,達到平衡狀態時,就能生出萬(wan) 物。所以,“道生萬(wan) 物”其實就是“和生萬(wan) 物”,可簡稱為(wei) “和生”。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實生物”,同時還為(wei) “和”下了一個(ge) 定義(yi) :“以他平他謂之和”。這個(ge) 定義(yi) 有兩(liang) 層涵義(yi) :其一是多元性,即構成物的“他”不能是單一的,而必須是多元的,下限絕不能少於(yu) 兩(liang) 個(ge) ,少於(yu) 兩(liang) 個(ge) 就隻剩下一個(ge) “他”,這就回到了“同”,而“同則不繼”,是絕不能生物的。其二是多元的“他”之間不能是不相幹的、不發生關(guan) 係的,而是要通過互動、互補達到平衡、和諧狀態。孔子將這一思想引申到人倫(lun) 關(guan) 係之中,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思想文化也要多元融合,才會(hui) 有新的發展。如宋明理學就是以儒家思想為(wei) 核心,吸收融合佛、道而成為(wei) 儒家哲學發展的新階段。和而不同,有容乃大。適時地、多維地、創造性地將異質文化轉化為(wei) 自身發展的營養(yang) ,這是中華文化幾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

 

“和”作為(wei) “大道”,並不是一時一地的,而是“天下”的、是時時處處的,適用於(yu) 古今中外。《周易》說,“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wan) 國鹹寧。”意思是,能夠保持“太和”,即最大的和,就有利於(yu) 正道,有利於(yu) 生生不息之道,天下萬(wan) 物就能不斷重新萌生,萬(wan) 國就都能美好安寧。這就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賦予作為(wei) 天下之大道的“和”以普遍的必然性與(yu) 規律性。《中庸》指出,“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達道也”,把“和”作為(wei) 通達天下之“道”。漢代董仲舒認為(wei) ,“成於(yu) 和,生必和也;始於(yu) 中,止必中也。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對“和”的思想作了更哲學、更本體(ti) 性的論述。後來的朱熹、王夫之等大儒,對“和”作了更多具有體(ti) 係性的闡發。

 

習(xi) 近平主席指出:“以和為(wei) 貴、和而不同、化幹戈為(wei) 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國世代相傳(chuan) 。古代中國曾經長期是世界強國,但中國對外傳(chuan) 播的是和平理念,輸出的是絲(si) 綢、茶葉、瓷器等豐(feng) 富物產(chan) 。”現在世界並不太平,問題重重,矛盾多多,對立加劇,衝(chong) 突不斷,戰火不絕。我國作為(wei) 負責任大國,自覺肩負起實現“萬(wan) 國安寧、和諧共處”偉(wei) 大夢想的曆史使命,積極履行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責任和義(yi) 務,努力為(wei) 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