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雙峰曾國藩:清芬世守 盛德日新
作者:曾夢佳(民盟盟員、曾國藩第六代孫女)
來源: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十三日乙酉
耶穌2017年1月10日
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xiang) (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人,晚清中興(xing) 名臣,湘軍(jun) 的創立者和統帥。道光十八年(1838年)進士,入翰林院,累遷內(nei) 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兩(liang) 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成為(wei) 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卒諡“文正”。論學主義(yi) 理、考據、辭章三者並重,遺稿經後人編為(wei) 《曾文正公文集》。
曾國藩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培育出來的標本式人物,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謀政,一生奉行“居官以耐煩為(wei) 第一要義(yi) ”,主張凡事要勤儉(jian) 廉勞,不可為(wei) 官自傲。曾國藩亦是中國近代化的發軔者之一,他倡導洋務運動,創辦了安慶內(nei) 軍(jun) 械所,建立了第一家新型工廠“江南製造總局”,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人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wei) 師為(wei) 將為(wei) 相一完人”,生前身後,備受推崇。
富厚堂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座落在湖南省現雙峰縣荷葉鎮境內(nei) 涓水河畔,全宅占地麵積約4萬(wan) 餘(yu) 平方米,建築麵積近1萬(wan) 平方米。富厚堂為(wei) 土石磚木結構,明清回廊式風格,大氣而不顯豪華,簡樸而不失莊重。宅內(nei) 有山有水,古木參天,亭閣相映。後山的鳥鶴樓和荷花池中的凝芳榭等5座亭閣交相輝映,使富厚堂成了一座國內(nei) 保存無幾、仿泮宮(學宮)風格建造的鄉(xiang) 間侯府。
富厚堂正宅又稱八本堂,取自曾國藩“八本”家訓,其住房簡單、樸素、大方。而富厚堂的精華所在,應數它的四座藏書(shu) 樓,即公記藏書(shu) 樓、樸記藏書(shu) 樓、芳記藏書(shu) 樓和思雲(yun) 館,曾氏後人稱之為(wei) “曾家人的精神中心”。藏書(shu) 樓飛簷重疊,防蟲、防潮、防火、采光,功能齊全,精巧實用,體(ti) 現了我國近代藏書(shu) 樓建築的高超藝術。雖曆經150餘(yu) 年風雨,至今舊貌依稀。
曾氏家訓
曾國藩祖父曾星岡(gang) 少時紈絝,因有長輩譏諷他會(hui) 是“敗家子”而幡然醒悟,自此講求農(nong) 事,並提出“治家八訣”,即“書(shu) 蔬魚豬,早掃考寶”,奠定了曾氏家族耕讀孝友的家風。
曾國藩作為(wei) 家中長子,尤其重視對諸弟及子侄的教育。在長期的仕宦生涯中,曾國藩觀察到“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於(yu) 是在祖父“治家八訣”的基礎上擴充和發展,形成“八本家訓”:讀古書(shu) 以訓詁為(wei) 本,作詩文以聲調為(wei) 本;事親(qin) 以得歡心為(wei) 本,養(yang) 生以少惱怒為(wei) 本;立身以不妄語為(wei) 本,居家以不晏起為(wei) 本;居官以不要錢為(wei) 本,行軍(jun) 以不擾民為(wei) 本。
但曾氏家訓流傳(chuan) 最廣的還是曾國藩寫(xie) 給諸弟及子侄的家書(shu) 。曾國藩家書(shu) 以儒學思想為(wei) 核心,融匯眾(zhong) 家之精要,傳(chuan) 承發揚耕讀家風,內(nei) 容包括修身養(yang) 性﹑讀書(shu) 治學、為(wei) 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jun) 從(cong) 政等,其行文在日常瑣事中寓見識,在平凡樸實中見真情,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家書(shu) 後經李瀚章、李鴻章編校、刊印,廣為(wei) 流傳(chuan) 。
曾氏家風習(xi) 習(xi) ,其後輩不僅(jin) 用心傳(chuan) 承,並且順應潮流有新的發展。曾國藩兒(er) 媳婦、曾紀鴻夫人郭筠秉承先人遺訓,勤儉(jian) 治家,手書(shu) 《曾富厚堂日程》告誡子孫不染紈絝習(xi) 氣,力求自立自強,並要求子孫天天做到,時時遵守。
“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氏後人謹守家訓,傳(chuan) 承家風,賢才輩出。曾國藩治家教子的理念與(yu) 實踐,更是被社會(hui) 大眾(zhong) 所推崇和效仿,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家教的範本。
●視頻腳本
湖南雙峰曾國藩:清芬世守盛德日新
【序幕】《八寶家訓代代傳(chuan) 》:書(shu) 蔬魚豬,早掃考寶,修身齊家,自幼知曉。
130多年前,《曾文正公家書(shu) 》問世,被讀書(shu) 人奉為(wei) 治家寶典。
30年前,《曾國藩全集》出版,曾國藩又一次受到廣泛關(guan) 注。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對久負盛名的曾國藩家規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比如“八訣”和“八本”。那麽(me) ,“八訣”“八本”是如何形成的?對曾氏後人產(chan) 生了怎樣的影響?對當下又有什麽(me) 樣的借鑒意義(yi) 呢?
請您跟隨我們(men) 的鏡頭,一起去領會(hui) 曾國藩的治家之道吧!
曾國藩,1811年出生於(yu) 湖南長沙府湘鄉(xiang) 縣,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乳名寬一,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晚清中興(xing) 名臣,湘軍(jun) 統帥,官至兩(liang) 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集大成者。
毛澤東(dong) 青年時代細讀過《曾文正公家書(shu) 》,並由衷讚歎:“愚於(yu) 近人,獨服曾文正。”韶山毛澤東(dong) 遺物館至今還保存了四本他讀過的《曾文正公家書(shu) 》,每本封麵都有他當年的簽名——“詠芝珍藏”。
“八訣”家規
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高嵋山下的白玉堂,是曾國藩的誕生地。大廳門聯“居室以勤儉(jian) 為(wei) 本,力田與(yu) 孝弟同科”,正堂神龕對聯“敬祖宗一炷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孫兩(liang) 條正路,宜讀宜耕”,曆曆在目,彰顯著曾氏耕讀孝友的本色。
曾國藩出生地·白玉堂
曾氏的家規,起源於(yu) 曾國藩的祖父曾星岡(gang) 。據《大界墓表》載,星岡(gang) 公年輕時,染上紈絝之習(xi) ,飆馬成癮,性情懶惰,“與(yu) 裘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寢”,致使玩物喪(sang) 誌,學業(ye) 荒蕪。長輩們(men) 譏諷他是浮薄浪兒(er) ,將成為(wei) “敗家子”。一語刺痛浪子心,星岡(gang) 公從(cong) 此“立起自責”,悔過自新,“終身未明而起”,開山墾荒,鑿石決(jue) 壤,連通成片十數畛,成為(wei) 立家基業(ye) 。並且,他還總結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訣,成為(wei) 曾氏家族的傳(chuan) 家寶。
《曾國藩研究》執行主編胡衛平:
治家八訣是什麽(me) 呢?書(shu) 蔬魚豬,早掃考寶。考就是祭祀祖宗。寶就是說人待人無價(jia) 之寶。
曾國藩的父親(qin) 曾麟書(shu) 是一個(ge) 遠近聞名的孝子。星岡(gang) 公一聲咳嗽,他會(hui) 應聲而至;一句嗬斥,他皆躬身聆聽。並且,擬聯“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er) 曹”,令曾國藩書(shu) 掛於(yu) 堂中,以示共勉傳(chuan) 承。
曾麟書(shu) 是曾氏幾百年來的第一個(ge) 秀才,考了十七次,四十三歲才考中秀才。為(wei) 了望子成龍,他在白玉堂旁邊創辦私塾——利見齋,曾國藩在這裏讀書(shu) 到十多歲。
在祖父耕讀治家之道和父親(qin) 孝順苦學精神的熏陶下,28歲的曾國藩終於(yu) 金榜題名進入翰林之列。全家高興(xing) 之時,星岡(gang) 公卻是冷靜如常告訴家人:“寬一雖點翰林,我家仍靠作田為(wei) 業(ye) ,不可靠他吃飯。”曾國藩進京前,畢恭畢敬向祖父請示:“此次進京,求公教訓。”曾星岡(gang) 語重心長地說:“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爾若不傲,便好全了。”曾麟書(shu) 也告誡兒(er) 子,要“公而忘私,國而忘家”。
曾國藩做官30多年,位極人臣,但他常常教育兄弟子侄,要牢記一輩子在家務農(nong) 的祖父定下來的家規,那就是:“家中要得興(xing) 旺,全靠出賢子弟,若子弟不賢不才,雖多積銀積錢積穀積產(chan) 積衣積書(shu) ,總是枉然。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yu) 天生,四分由於(yu) 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訓,惟星岡(gang) 公之教尤應謹守牢記。”
“八本”家訓
富厚堂是曾國藩的故居,大氣而不顯豪華,簡樸而不失莊重。
“富厚”二字出自《漢書(shu) ·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表》中的“列侯大者至三四萬(wan) 戶,小國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或亡子孫”一語,既取富裕厚足之願景,更含曾國藩“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之警誡。
富厚堂正宅大門
“富厚堂”的門匾,為(wei) 曾國藩所題。兩(liang) 邊的對聯“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紀澤為(wei) 紀念父親(qin) 曾國藩所書(shu) ,意思是:清廉品格世代遵守,崇高美德弘揚光大。
富厚堂的正宅是八本堂,取自曾國藩的“八本家訓”,被世人稱為(wei) “家訓第一堂”。
曾國藩久經宦海,看過多少上下同僚的浮沉興(xing) 衰,警覺“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於(yu) 是,在自己權位越來越高的過程當中,把祖父治家“八訣”從(cong) 小家擴展到國家,逐漸形成了更加豐(feng) 富的“八本三致祥”家規體(ti) 係。
“八本”,即讀古書(shu) 以訓詁為(wei) 本,作詩文以聲調為(wei) 本,事親(qin) 以得歡心為(wei) 本,養(yang) 生以少惱怒為(wei) 本,立身以不妄語為(wei) 本,居家以不晏起為(wei) 本,居官以不要錢為(wei) 本,行軍(jun) 以不擾民為(wei) 本。他用最通俗的語言,詮釋了治學治家治國的精髓。
“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他認為(wei) ,孝順父母、勤勞節儉(jian) 、寬厚待人,是能夠為(wei) 家族帶來祥瑞並且必須遵循的品行。
富厚堂內(nei) 還有兩(liang) 塊牌匾也是曾國藩親(qin) 筆手書(shu) 的,一塊是“肅雍和鳴”,出自《詩經》“肅雍和鳴,先祖是聽”。“肅”是恭敬,“雍”即溫和,他希望家人在和諧的聲音中生活相處。另一塊是“篤親(qin) 錫祜”,意思是忠實善待親(qin) 戚長輩,上天就會(hui) 賜福於(yu) 你。字裏行間,滲透著曾國藩“和睦、孝敬是福”的家訓理念。
興(xing) 建富厚堂時花費七千吊錢,曾國藩深為(wei) 駭歎有何顏麵見人。這時,他已是詔封“太子太保”,加封“一等毅勇侯”。七千串錢不足他一年養(yang) 廉銀的四分之一,駭歎奢侈,匠心可鑒。
曾國藩六世孫曾樾:
後來這個(ge) 宅子是文正公的兩(liang) 個(ge) 弟弟攜手把它組建起來的。為(wei) 了節省開支,所以放存書(shu) 的地方,書(shu) 樓,就用了你們(men) 可以看到的完全清一色的青磚。而房子裏頭,為(wei) 了節省一部分費用,采用了土磚。看,就是像這樣一種形式。當地的老百姓管這樣一種做法叫“金包銀”。
曾國藩一生嚴(yan) 於(yu) 律己。他說,我從(cong) 30歲開始,便以做官發財為(wei) 恥辱,以子蔭父職為(wei) 羞愧!居官期間,他身上的一衣一襪,都是夫人、兒(er) 媳婦或女兒(er) 親(qin) 手縫製的。30歲生日那天,家人幫他縫製了一件青緞馬褂,卻舍不得穿,隻有節慶日或過新年時才穿上。這件衣服,在他彌留之際還像新的一樣。
千封家書(shu)
《曾文正公家書(shu) 》成書(shu) 於(yu) 清光緒五年,近1500封,分為(wei) 修身篇、勸學篇、治家篇、理財篇、交友篇、為(wei) 政篇及用人篇等部分,涉及為(wei) 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jun) 從(cong) 政等內(nei) 容,集中反映了他一生治家、治學、治軍(jun) 、為(wei) 政的主要思想,高度展現了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
著名作家、長篇曆史小說《曾國藩》作者唐浩明:
懷著一片對家人的愛心,曾國藩一生寫(xie) 了1400多封家書(shu) ,其中絕大部分是寫(xie) 給他的四個(ge) 弟弟和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的。這些給子弟的家書(shu) 對曾氏家族家規的建立、家風的形成發揮著很大的作用。
曾國藩一生以聖賢為(wei) 榜樣,曾經寫(xie) 下“不為(wei) 聖賢便為(wei) 禽獸(shou)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對聯以銘心誌,時時刻刻用“慎獨”來反省自律,堅持“篤實”做事、“堅忍”做人的為(wei) 人處世準則。他不僅(jin) 身體(ti) 力行,還經常在家書(shu) 中告誡弟弟們(men) :“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須將篤實複還,萬(wan) 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至於(yu) 堅忍功夫,曾國藩可算修煉到了極點。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練英雄,玉汝於(yu) 成”“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誌,蓄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餒也”。
曾國藩鶴立翰林之時,更是以清廉自律而聞名於(yu) 世。他給弟弟的信中這樣自勉和告誡:“餘(yu) 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詒之福自我一人享盡,故將勞、謙、廉三字時時自惕,亦願兩(liang) 賢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著名作家、長篇曆史小說《曾國藩》作者唐浩明:
曾國藩說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家裏麵的瑣瑣碎碎的小事都跟絕大學問相關(guan) 聯。所以他要他的兒(er) 女從(cong) 小事上做起,比如說誠,那就從(cong) 不說假話做起;勤,從(cong) 不睡懶覺做起;戒驕,就從(cong) 不譏笑別人做起。一樁樁一件件小事做好,那麽(me) 人整個(ge) 的境界就提升了。
1864年8月,曾國藩已是一等侯爵,他16歲的兒(er) 子曾紀鴻去長沙參加鄉(xiang) 試。當時的科舉(ju) 考試,遞條子、打招呼、開後門的現象較多。曾國藩怕兒(er) 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寫(xie) 信給曾紀鴻說:“場前不可與(yu) 州縣來往。”考完發榜之前,曾國藩又寫(xie) 信告誡兒(er) 子:“斷不可送條子。”這次鄉(xiang) 試,曾紀鴻榜上無名,以後多次應試,僅(jin) 得一個(ge) “勝錄附貢生”。曾紀鴻始終未借父親(qin) 之名拉過關(guan) 係,曾國藩也沒給主考官打過任何招呼,實在難能可貴。
1860年,曾國藩授兩(liang) 江總督,駐防祁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軍(jun) 事,權傾(qing) 天下。屬下的兩(liang) 位縣令馬上送來了三件稀世之作:著名書(shu) 法家劉墉、翁方綱臨(lin) 摹的《蘭(lan) 亭集序》、北宋淳化祖本《王右軍(jun) 帖》、趙孟頫次子趙雍的“飛白竹”畫,價(jia) 值連城。曾國藩是識貨之人,大飽眼福,驚為(wei) “祁門三寶”。送禮的七品縣令以為(wei) 二品總督大人肯定笑納,沒想到曾國藩以“世間尤物不敢妄取”而原物退還。這是他“居官以不要錢為(wei) 本”的一個(ge) 生動典型。
曾國藩始終對家族的繁榮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要求子孫勤儉(jian) 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修身立德。他在家書(shu) 中寫(xie) 道,“餘(yu) 教兒(er) 女輩惟以勤、儉(jian) 、謙三字為(wei) 主……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於(yu) 驕,流於(yu) 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他常對子女說,隻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
曾國藩六世孫曾樾:
當文正公帶著家屬到了南京兩(liang) 江衙署的時候,文正公的小女兒(er) 曾紀芬穿了一條還是她嫂嫂留下的一條鑲著青花邊的黃綢褲。文正公看後,很不滿意,覺得她穿的那條褲子太花哨,就要求她馬上換掉。沒有辦法,小女兒(er) 隻能遵從(cong) ,換了一條素雅一點兒(er) 的褲子,才算過去了。
1872年農(nong) 曆二月初四,一代尊儒曾國藩溘然長逝,留給子孫後代的,隻有那一樓藏書(shu) 、一套家書(shu) 和一篇寄托著“慎獨、主敬、求仁、習(xi) 勞”希冀的遺囑。
十代書(shu) 香
富厚堂的建築風格,仿泮宮式樣而設計。“泮宮”,在周代是諸侯之學宮。當然,富厚堂真正體(ti) 現“泮宮”特色的還是藏書(shu) 樓。
曾國藩曾經說:“餘(yu) 將來不積銀錢留與(yu) 子孫,唯書(shu) 籍尚思添買(mai) 。”富厚堂內(nei) 的四座藏書(shu) 樓,是幾代主人吮吸東(dong) 西文化的象征,並且哺育出了一個(ge) 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對於(yu) 曾氏後人來說,最神聖的事情莫過於(yu) 上書(shu) 樓看書(shu) 、讀書(shu) 、抄書(shu) ,他們(men) 稱這裏是“曾家人的精神中心”。
思雲(yun) 館是富厚堂中曾國藩最早的藏書(shu) 樓。1857年,父親(qin) 曾麟書(shu) 去世,他回家居喪(sang) 之時親(qin) 自營建了這座思雲(yun) 館,並居住其間“望雲(yun) 思親(qin) ”“恪守禮廬”“讀禮山中”,還題寫(xie) 了楹聯“不怨不尤,但反身爭(zheng) 個(ge) 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wan) 丈高”以自勉。思雲(yun) 館既是曾國藩精藏圖書(shu) 的地方,辟有“三經三史三子三集三實之室”,更是他飽受挫折後反省悟道、東(dong) 山再起的新生之地。複出後,他以“柔道”而行之,從(cong) 此在仕途上漸入佳境。
曾國藩的功成名就,為(wei) 曾氏家族帶來了鼎盛,但他始終認為(wei) “不可忘寒士家風”,尤其最擔心子侄後輩流於(yu) 驕奢淫逸,丟(diu) 棄勤儉(jian) 家風。
著名作家、長篇曆史小說《曾國藩》作者唐浩明:
曾國藩對官宦之家抱有深刻的憂慮,他曾經說,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很少有能夠傳(chuan) 到第二代第三代的,他們(men) 的後人呢,大多處境不好。那麽(me) 官宦之家跟別的家庭相比,最大的差別,就在於(yu) 有權勢,有財富,所謂富貴。但是為(wei) 什麽(me) 權勢和財富並沒有給官宦子弟的上進起推動作用,反而害了他們(men) 呢?這件事情值得我們(men) 深思。
他教育兒(er) 子“凡人多望子孫為(wei) 大官,餘(yu) 不願為(wei) 大官,但願為(wei) 讀書(shu) 明理之君子”,鼓勵兒(er) 輩們(men) 多讀有用之書(shu) ,多做實用學問,甚至包括學習(xi) 西方文化。曾國藩曾經請來江南製造局的兩(liang) 位傳(chuan) 教士兼翻譯史迪文森和傅蘭(lan) 雅,為(wei) 兩(liang) 個(ge) 兒(er) 子指點學習(xi) 英文,這在當時真是破天荒的舉(ju) 動。
當然,讓曾氏家規更富有生命力的,還在於(yu) 代代傳(chuan) 承,並且與(yu) 時俱進。
《曾富厚堂日程》
曾紀鴻夫人郭筠是曾國藩同榜進士郭沛霖之女。在公公曾國藩、婆婆歐陽夫人、丈夫曾紀鴻、夫兄曾紀澤相繼去世後,她成為(wei) 富厚堂的主人,親(qin) 手訂立了《曾富厚堂日程》教育後代,提出:子孫不論男女皆應習(xi) 一樣手藝;皆應有獨自出遠門之才識;皆應知儉(jian) 樸;皆應俠(xia) 義(yi) 性成;皆應抱至公無私心腸。以此告誡子孫不染紈絝習(xi) 氣,力求自立自強,並要求子孫天天做到,時時遵守。
郭筠對曾國藩家教思想體(ti) 係的重大貢獻,不僅(jin) 是摒棄了男強女弱、男外女內(nei) 的傳(chuan) 統觀念,賦予了家中女性與(yu) 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權;而且還拓展了家教的影響範圍,“一鄉(xiang) 風化,則強國之根基於(yu) 此”,把家教的內(nei) 涵上升到了鄉(xiang) 風純正、強國固根的層麵。
與(yu) 郭筠同輩的劉鑒,是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的次子曾紀官的夫人,其祖父是大學士劉權之。她於(yu) 1908年專(zhuan) 門製定了《曾氏女訓》10章124課,包括女範10課、婦職18課、母教56課、家政40課。由於(yu) 其教子有方,曾氏族人在她生日時送給了她“傳(chuan) 家有訓”的金字牌匾。
曾國藩七世侄孫曾繁宇:
我想我會(hui) 記住這些家規並且傳(chuan) 承給我的孩子們(men) 。
曾氏家風浸潤,後裔人才輩出。曾國藩一共有三個(ge) 兒(er) 子六個(ge) 女兒(er) ,長子和第五女不幸夭折;次子曾紀澤是著名外交家;小兒(er) 子曾紀鴻是著名數學家;孫輩曾廣鈞是曾家的第二個(ge) 進士,23歲入翰林院;孫女曾廣珊是著名女詩人;直係第四代、第五代,大多是學術、科技、文化領域的精英。他弟弟們(men) 的後人中也湧現了諸多人才,有著名化學家曾昭掄、著名考古學家曾昭燏、著名革命家曾憲植、著名畫家曾厚熙等。兩(liang) 百多年來,曾氏後裔有成就的多達200餘(yu) 人。有人做過統計,從(cong) 曾國藩的父親(qin) 以下到科舉(ju) 製度廢除期間,曾氏一門共出過秀才、舉(ju) 人、進士、翰林二十多個(ge) 。實行新式教育之後,後裔大多是大學畢業(ye) 或留學外國。
古人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今天也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然而,曾國藩家族延續十代,至今都沒有出過一個(ge) “敗家子”,不能不說這是中國家族史上的奇觀。那秘密究竟何在呢?當年處於(yu) 人生最高峰的曾國藩,在給四弟曾國潢的家信中揭曉了答案:“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
如今,“耕讀天下,富厚日新”的耕讀家風,在曾國藩故裏蔚然成風。
【朗讀】曾國藩實驗學校學生
讀古書(shu) 以訓詁為(wei) 本,
作詩文以聲調為(wei) 本,
事親(qin) 以得歡心為(wei) 本,
養(yang) 生以少惱怒為(wei) 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wei) 本,
居家以不晏起為(wei) 本,
居官以不要錢為(wei) 本,
行軍(jun) 以不擾民為(wei) 本。
●曾國藩家規家書(shu) 摘編
一、勤敬
書(shu) 蔬魚豬,早掃考寶①。
——曾星岡(gang) 治家八訣
【注釋】
①寶:指善待親(qin) 族鄰裏。曾星岡(gang) 說“人待人,無價(jia) 之寶”,這是居家的法寶。
【譯文】
居家要注意八件事:讀書(shu) 、種菜、養(yang) 魚、喂豬,早起、打掃、祭祀、友鄰。
治家八訣:書(shu) 蔬魚豬、早掃考寶
諸弟在家,總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侄最易流於(yu) 驕,流於(yu) 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萬(wan) 望諸弟刻刻留心,勿使後輩近於(yu) 此二字,至要至要。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鹹豐(feng) 四年九月十三日致諸弟》
【譯文】
弟弟們(men) 在家,總要教育子侄輩遵守“勤敬”二字。我在外已有權有勢,那麽(me) 家裏的子侄就最容易驕傲奢侈、放蕩不羈,“驕佚”二字正是敗家之道。萬(wan) 萬(wan) 希望弟弟們(men) 每時每刻留心,不要讓子侄們(men) 沾染此種惡習(xi) ,至關(guan) 重要至關(guan) 重要。
諸弟不好收拾潔淨,比我尤甚,此是敗家之象。嗣後務宜細心收拾,即一紙一縷,竹頭木屑,皆宜撿拾伶俐,以為(wei) 兒(er) 侄之榜樣。一代疏懶,二代淫佚,則必有晝睡夜坐、吸食鴉片之漸矣。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鹹豐(feng) 四年八月十一日致諸弟》
【譯文】
各位弟弟不愛整潔,比我還厲害,這是敗家的跡象。以後一定要細心收拾,就算是一紙一縷,竹頭木屑,也要撿拾幹淨,做好子侄們(men) 的榜樣。若是第一輩渙散懶惰,第二輩就會(hui) 驕奢淫逸,這樣下去,那麽(me) 就會(hui) 漸漸滋生白天睡懶覺、晚上睡不著、甚至吸食鴉片的惡習(xi) 。
二、敦本
讀古書(shu) 以訓詁為(wei) 本,作詩文以聲調為(wei) 本;
事親(qin) 以得歡心為(wei) 本,養(yang) 生以少惱怒為(wei) 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wei) 本,居家以不晏起為(wei) 本;
居官以不要錢為(wei) 本,行軍(jun) 以不擾民為(wei) 本。
——曾國藩八本家訓
【譯文】
研讀古書(shu) 要以明白字意通俗易懂為(wei) 根本;寫(xie) 詩作文要以講求韻律朗朗上口為(wei) 根本;侍奉親(qin) 人要以常讓親(qin) 人愉快開心為(wei) 根本;修身養(yang) 性要以排解煩惱胸襟豁達為(wei) 根本;立身處世要以不說假話言而有信為(wei) 根本;居家生活要以不戀懶覺早起勞作為(wei) 根本;當官從(cong) 政要以廉潔不貪兩(liang) 袖清風為(wei) 根本;帶兵行軍(jun) 要以遵守軍(jun) 紀不擾百姓為(wei) 根本。
曾國藩手書(shu) 八本家訓
吾人隻有進德、修業(ye) 兩(liang) 事靠得住。進德,則孝悌仁義(yi) 是也;修業(ye) ,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諸弟》
【譯文】
我們(men) 這輩人隻有提高品德、修習(xi) 學業(ye) 兩(liang) 件事靠得住。提高道德修養(yang) ,就是要達到孝悌仁義(yi) 的境界;修習(xi) 學業(ye) ,就是要學會(hui) 作文寫(xie) 字的本領。這兩(liang) 件事都由自己作主,得一尺便是自己的一尺,得一寸便是自己的一寸。
三、戒奢
勤儉(jian) 自持,習(xi) 勞習(xi) 苦,可以處樂(le) ,可以處約,此君子也。餘(yu) 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氣習(xi) ,飲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風,極儉(jian) 也可,略豐(feng) 也可,太豐(feng) 則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儉(jian) 入奢易,由奢返儉(jian) 難。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xi) 懶惰。無論大家小家、士農(nong) 工商,勤苦儉(jian) 約,未有不興(xing) ;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鹹豐(feng) 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諭紀鴻》
【譯文】
勤儉(jian) 立身,習(xi) 慣勞苦,可以享受安樂(le) ,可以享受節儉(jian) ,這就是君子。我做官也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點兒(er) 官場習(xi) 氣,飲食起居,仍然遵守家族中代代相傳(chuan) 的儉(jian) 樸風尚,極其儉(jian) 樸也可以,稍微豐(feng) 裕點也可以,太豐(feng) 厚那我就不敢了。凡是做官的人家,從(cong) 儉(jian) 樸到奢侈容易,從(cong) 奢侈回到儉(jian) 樸就困難了。你現在年紀還小,千萬(wan) 不要貪圖奢華,不能養(yang) 成懶惰的習(xi) 慣。無論是大戶人家還是小戶人家、還是士、農(nong) 、工、商諸家,隻要勤儉(jian) 節約,沒有不興(xing) 旺的;如果放縱奢侈厭倦懈怠,就沒有不衰敗的。
餘(yu) 在外無他慮,總怕子侄習(xi) 於(yu) 驕、奢、逸三字。家敗,離不得個(ge) 奢字;人敗,離不得個(ge) 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ge) 驕字。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鹹豐(feng) 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致四弟》
【譯文】
我在外麵沒有其他顧慮,隻擔心子侄沾染上驕(傲)、奢(侈)、逸(蕩)的習(xi) 氣。家庭敗落,離不開一個(ge) 奢字;個(ge) 人失敗,離不開一個(ge) 逸字;惹人嫌惡,離不開一個(ge) 驕字。
男女皆應知儉(jian) 樸,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賬簿,寫(xie) 算不錯。
——摘自郭筠《曾富厚堂日程》
【譯文】
家中男女都應懂得儉(jian) 樸,每個(ge) 月的收入一定要能夠滿足支出,每個(ge) 人都要有一本自己的賬簿,收支就不會(hui) 出差錯。
曾國藩家書(shu) 手跡
四、去傲
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謂家有人作官,而遂敢於(yu) 侮人;勿謂己有文學,而遂敢於(yu) 恃才傲物。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致諸弟》
【譯文】
弟弟們(men) 也要時刻存一種敬畏的心理,不要認為(wei) 家裏有人做官,就敢於(yu) 欺侮他人;不要認為(wei) 自己有文才,就自高自大看不起別人。
星岡(gang) 公曰:“爾之官是做不盡的,爾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做,更好全了。”遺訓不遠,至今尚如耳提麵命。今吾謹述此語,告誡兩(liang) 弟,總以除傲字為(wei) 第一義(yi) 。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鹹豐(feng) 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致九弟、季弟》
【譯文】
祖父星岡(gang) 公說:“你的仕途還很長,你也很有才華,但不要驕傲,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你如果不驕傲自大,就更好了。”這個(ge) 遺訓不遠,至今如聽當麵教誨。現在我鄭重地講這段話,就是告誡兩(liang) 位弟弟要以去掉“傲”字作為(wei) 第一要事。
天地間惟謙謹是載福之道,驕則滿,滿則傾(qing) 矣。凡動口動筆,厭人之俗,嫌人之鄙,議人之短,發人之覆,皆驕也。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鹹豐(feng) 十一年正月初四日致四弟》
【譯文】
天地之間隻有謙虛謹慎才是承受福惠的途徑,一驕傲就會(hui) 自滿,一自滿就會(hui) 傾(qing) 覆。凡屬動口動筆的事,討厭人家俗氣,嫌棄人家鄙陋,議論人家短處,指斥人家失敗,都是驕傲。
五、尚學
凡人多望子孫為(wei) 大官,餘(yu) 不願為(wei) 大官,但願為(wei) 讀書(shu) 明理之君子……爾讀書(shu) 寫(xie) 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chuan) 之家風。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爾之所知也。凡富貴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學做聖賢,全由自己作主,不與(yu) 天命相幹涉。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鹹豐(feng) 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諭紀鴻》
【譯文】
世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後人做大官,隻希望做個(ge) 知書(shu) 明理的君子……你讀書(shu) 寫(xie) 字不可以間斷,早晨要早起,不要敗壞我們(men) 從(cong) 曾祖輩流傳(chuan) 下來的家風。我的父親(qin) 和叔叔,都是黎明就起床,這點你很清楚。凡富貴功名,都是命中注定,一半靠個(ge) 人努力,一半靠機遇。唯獨學做聖賢,全靠自己做主,和命運沒有什麽(me) 關(guan) 係。
蓋士人讀書(shu) ,第一要有誌,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誌,則斷不甘為(wei) 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諸弟》
【譯文】
士人讀書(shu) ,第一要有誌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誌氣,就決(jue) 不甘居下遊;有見識,就明白學無止境,不敢有一點收獲就自滿自足,如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都是因為(wei) 沒有見識;有恒心,就絕沒有幹不成的事。這三個(ge) 方麵缺一不可。
窮經必專(zhuan) 一經,不可泛騖。讀經以研尋義(yi) 理為(wei) 本,考據名物為(wei) 末。讀經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此所謂耐也。讀史之法,莫妙於(yu) 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yu) 當時之人酬酢,笑語於(yu) 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qin) 其事。經以窮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別無學矣。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譯文】
深入研究經籍必須專(zhuan) 守一經,不可三心二意地廣泛求取。閱讀經籍要以研尋經義(yi) 名理作為(wei) 根本,考據文字音義(yi) 等為(wei) 其次。閱讀經籍需要明白“耐”字的訣竅,一句不理解,絕不看下一句;今天不理解,明天再讀;今年沒讀精,明年再讀。這就是所說的“耐”字的意思。閱讀史書(shu) 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就好像自己與(yu) 當時的人在交際往來,談笑風生。不必把曆史上的每個(ge) 人都記住,隻需先專(zhuan) 記一人,就仿佛如實地接觸這個(ge) 人一樣;不必把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記住,隻需先專(zhuan) 記一事,就如親(qin) 曆其事一樣。讀經在於(yu) 深入研究其義(yi) 理,讀史在於(yu) 考究其始末。除去這兩(liang) 個(ge) 方麵,就沒有別的學習(xi) 方法了。
毛澤東(dong) 讀過的曾文正公家書(shu)
六、貴恒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鹹豐(feng) 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九弟》
【譯文】
做一件事情,都應當全神貫注於(yu) 這件事,自始至終不鬆懈,不能見異思遷,做這件事想那件事,坐這山望那山。人如果沒有恒心,一生就不會(hui) 有所成就。
望爾等於(yu) 少壯時,即從(cong) “有恒”二字痛下功夫,然須有情韻趣味,養(yang) 得生機盎然,乃可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則不能真有恒也。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諭紀澤》
【譯文】
希望你們(men) 在年輕的時候就能在“有恒”這兩(liang) 個(ge) 字上痛下功夫,當然必須得有情韻和趣味,充滿生氣和活力,這樣讀書(shu) 的興(xing) 趣才能夠保持長久而不衰減。如果感覺讀得拘謹辛苦、疲憊困倦,就不能真的持之以恒了。
七、守廉
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wei) 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wei) 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鑒臨(lin) ,予不食言。
——《曾文正公家書(shu)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諸弟》
【譯文】
我自三十歲以來,就認為(wei) 靠做官來發財是非常可恥的,把做官積累下來的財富留給子孫當作羞愧可恨的事,因此暗暗立下誓言,決(jue) 不靠做官發財積累財富留給後人。天地神明可鑒,我決(jue) 不食言。
我自從(cong) 已亥年在外把戲,至今以為(wei) 恨事,將來萬(wan) 一作外官,或督撫,或學政,從(cong) 前施情於(yu) 我者,或數百,或數千,皆釣餌也。渠若到任上來,不應則失之刻薄,應之則施一報十,尚不足滿其欲。故自庚子到京以來,於(yu) 今八年,不肯輕受人惠,情願人占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澄弟在京年餘(yu) ,亦得略見其概矣,以後凡事不可占人半點便益,不可輕取人財,切記切記!
——摘自《曾文正公家書(shu)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致諸弟》
【譯文】
我自從(cong) 己亥年在外麵周遊,到今天仍然感到遺憾,將來萬(wan) 一做外官,或做督撫,或做學政,以前給予過我恩惠的人,也許幾百,也許幾千,都像釣魚的食餌。他們(men) 如果到我的衙門來,不答應他們(men) 的要求吧,那未免太刻薄了,答應他們(men) 的要求,就是給十倍的報答,還不一定能夠滿足他們(men) 的欲望。所以自從(cong) 我庚子年調到京城以來,至今八年,我都從(cong) 不輕易接受別人的恩惠,情願別人占我的便宜,決(jue) 不去占別人的便宜。澄弟在京城一年多,也大概知道這些情況的,以後凡事不可以占別人半點便宜,不要輕易接受他人錢財,務必牢記!
●專(zhuan) 家觀點
唐浩明:孝友勤儉(jian) 讀書(shu) 明理——曾國藩的家規家風
曾國藩是一個(ge) 在近代中國留下很深痕跡的政治人物,也是公認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典型代表。他在治國平天下的軍(jun) 政生涯中,十分注重自我人格完善,同時也以極大的心血治理他的家庭與(yu) 家族。
一、曾國藩家規家風的主要內(nei) 容
在曾國藩家規家風的熏陶下,百餘(yu) 年來,曾氏家族人才輩出,長盛不衰。曾氏所倡導的家規家風中有如下一些主要內(nei) 容:
孝友。孝,即對長輩要恭敬順從(cong) 。友,即對平輩要善意仁愛。一個(ge) 家庭,若能做到孝順友善地相處,那麽(me) 這個(ge) 家庭便可以長久地興(xing) 旺下去。曾氏在比較官宦、商賈、耕讀三種家庭後,得出這樣一個(ge) 結論:“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故而他把“孝”列為(wei) 三個(ge) 能導致家庭祥和因素中的第一個(ge) 。
勤儉(jian) 。勤與(yu) 儉(jian) 在曾氏家書(shu) 中出現的頻率很高,他說:“曆覽有國有家之興(xing) ,皆由克勤克儉(jian) 所致,其衰也則反是。”國也好,家也好,要想興(xing) 旺,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勤儉(jian) 。勤勞成就事業(ye) 創造財富,儉(jian) 樸則能葆珍惜之心養(yang) 清正之身。
讀書(shu) 。在這方麵曾氏最有見識之處在於(yu) 不僅(jin) 要子弟讀八股文等應試書(shu) 籍,更重要的是要讀於(yu) 身心事業(ye) 有實際作用的書(shu) 。而且,讀書(shu) 重在於(yu) 行,若不能行,讀亦無益。曾氏對諸弟說:“《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nei) 事也。若讀書(shu) 不能體(ti) 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yu) 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shu) 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隻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他教導諸弟,不要沉溺於(yu) 科舉(ju) 之中,“此中誤人終身多矣”。年過二十,若還總是圍繞在揣摩考題上用功,將來必然悔恨不已,應該早早明白這個(ge) 道理,“壹誌從(cong) 事於(yu) 先輩大家之文”。
睦鄰。曾國藩祖父很注重與(yu) 鄰裏之間的關(guan) 係,常說“人待人,無價(jia) 寶”,即人與(yu) 人之間的友善相處,是人生的無價(jia) 之寶。曾氏也很看重這方麵。他引用幕僚李榕之母的兩(liang) 句話“有錢有酒款遠親(qin) ,火燒盜搶喊四鄰”,來教育家人不要怠慢鄰裏鄉(xiang) 親(qin) 。鄰居之間有慶賀吊唁等事,曾家人不僅(jin) 要送錢送物,還要親(qin) 自上門致意。
二、曾國藩家規家風的重點在於(yu) 嚴(yan) 格管教兒(er) 子
對於(yu) 兩(liang) 個(ge) 兒(er) 子的教育,曾國藩抓得很緊。教子,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他對兒(er) 子的教育與(yu) 期盼,主要在以下幾個(ge) 方麵:
第一,做讀書(shu) 明理的君子。
鹹豐(feng) 六年,已為(wei) 湘軍(jun) 統帥的曾國藩認認真真地給時僅(jin) 九歲的次子紀鴻寫(xie) 了一封信。信中說:“凡人多望子孫為(wei) 大官,餘(yu) 不願為(wei) 大官,但願為(wei) 讀書(shu) 明理之君子。”那麽(me) ,什麽(me) 是君子呢?曾氏接著說:“勤儉(jian) 自持,習(xi) 勞習(xi) 苦,可以處樂(le) ,可以處約。此君子也。”意味勤勞儉(jian) 樸,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勞苦,可以過好日子,也能過苦日子。這種人就是君子。君子是具有好品性的人,與(yu) 財富、地位、權利無關(guan) 。
這就是說,曾氏不期盼子孫做大官,做出人頭地者,他隻希望子孫能通過讀書(shu) 明理這個(ge) 途徑做品性良好的人。
第二,從(cong) 小事做起。
曾氏常對家人說:“絕大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要輕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瑣事,這中間就包含著處事待人的絕大學問。家庭中大事不多,多的是小事。從(cong) 小事做起,養(yang) 成良好的習(xi) 慣,便可以走出家門做大事。我們(men) 打開一部曾氏家書(shu) ,迎麵撲來的都是曾氏在告訴兒(er) 子從(cong) 小事上做起:誠實,從(cong) 不說假話做起;勤奮,從(cong) 不睡懶覺做起;戒驕,從(cong) 不譏笑人做起;戒奢,從(cong) 不坐轎做起;端莊,從(cong) 步伐穩重做起。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總體(ti) 境界就提高了。
第三,世家子弟要有寒士之風。
同治元年,他在給次子的信中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yu) 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xi) 氣,則難望有成。”他也一再囑托在家的四弟管好子侄輩:“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
曾氏所謂的寒,應該包括兩(liang) 個(ge) 方麵的內(nei) 容。一指寒素,即破除子侄輩的特權優(you) 越感。兒(er) 子參加省城鄉(xiang) 試,他告誡兒(er) 子,不可遞條子、拜門子,不可暗通關(guan) 節。家屬由湖南去安慶,坐的是湘軍(jun) 戰船,他吩咐家人不可張掛船上的帥字旗,沿途不要拜客,不要接受宴請;二是指貧寒,即在經濟上與(yu) 普通平民無異。他叮囑家中不可買(mai) 田,子女穿衣不能太光鮮。媳婦女兒(er) 都得親(qin) 自下廚,按時給他寄親(qin) 手做的小菜與(yu) 布鞋。女兒(er) 出嫁,嫁妝不得超過二百兩(liang) 銀子。兒(er) 子要親(qin) 自動手灑掃庭除,甚至鋤草、拾糞這類事也可以做,並不丟(diu) 臉。
第四,不留財產(chan) 給兒(er) 子。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初為(wei) 大官時便對家人表示:“絕不留銀錢與(yu) 後人。”後來身為(wei) 湘軍(jun) 統帥,曾氏再次申明他的態度:“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
左宗棠也持這種觀點,他說不僅(jin) 不留錢財,連古籍字畫也不留給子孫,曾氏稱讚左的這些話是“見道之言”。
“同言而信,信其所親(qin)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曾氏深知身教重於(yu) 言教的道理。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其本身就是一部最具說服力的教科書(shu) 。(長篇曆史小說《曾國藩》作者唐浩明)
曾夢佳:理智傳(chuan) 家謹言行,盡在細雨無聲中
幾千年農(nong) 耕文明,樸實的中國農(nong) 民恪守著“耕讀傳(chuan) 家”的訓育,進能讀書(shu) 入仕,退則耕田養(yang) 家。我家世居閉塞的湘中雙峰荷葉,數代祖輩如所有普通農(nong) 民一樣,半耕半讀,既在田間辛勤勞作,收獲每一個(ge) 豐(feng) 年,又不誤子孫教育,將讀書(shu) 入仕的期盼一代代傳(chuan) 下來。竹亭公(曾國藩父親(qin) )有一副對聯很能說明這種耕讀傳(chuan) 家的心理:“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er) 曹。”普通農(nong) 民的想法很簡單,讀書(shu) 入仕於(yu) 個(ge) 人出人頭地,於(yu) 家族光耀門楣。竹亭公在此之上對子孫更寄托了為(wei) 國承擔重任的期盼,讀書(shu) 入仕不僅(jin) 是一份榮耀,更是一份艱辛和責任。
文正公(即曾國藩)果然不負父親(qin) 的期盼,曆盡艱辛後封侯拜相,洞悉世事的他給兒(er) 孫留下讀書(shu) 明理、謹言慎行的家訓。鬥轉星移、百年滄桑,文正公的諸多教誨並未代代相傳(chuan) ,然而讀書(shu) 明理和謹言慎行的訓育卻如清泉流淌、沁入心中。家中雖再無出其右者,然外交家、數學家、教育家卻出了不少,即便是名不見經傳(chuan) 的普通人,也都是知書(shu) 達理,於(yu) 社會(hui) 有用之人。
成長的記憶裏,長輩們(men) 很少講述文正公的為(wei) 人、治家之道,甚至連他的名字都很少提及。爺爺的小木樓裏,書(shu) 櫃裏塞滿了書(shu) ,印象深刻的是各種古典詩詞歌賦類的書(shu) 籍和嶽麓出版社出版的《曾國藩全集》以及鍾叔河先生編的《走向世界叢(cong) 書(shu) 》。糊滿報紙的牆上貼著文正公的一副對聯:“不怨不尤,但反身爭(zheng) 個(ge) 一壁靜;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wan) 丈高。”這是富厚堂思雲(yun) 館門外懸掛的對聯,於(yu) 無聲處感染著家裏的每一個(ge) 人。回想起來,一副對聯、一部全集、一套走向世界的小冊(ce) 子其實濃縮了文正公的一生和他對中國的影響,家教也許就是這樣浸潤到骨子裏。家族中人大都是謹言慎行的謙謙君子:做事有原則、守規矩、負責任,言語時不妄議他人、不妄下結論、不妄加揣測;一大家子人相處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曾家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始終兢兢業(ye) 業(ye) 、恪盡職守,在世俗生活中不逾矩、不爭(zheng) 搶,重親(qin) 情、善友朋。這應該就是對“讀書(shu) 明理、謹言慎行”的詮釋吧。
斯人已去,故園猶在。白玉堂、富厚堂依然矗立在青山綠水間,屋前風搖荷舉(ju) ,屋後蒼翠如蓋。青磚灰瓦在陽光下樸實素雅,高敞的房間清涼舒適,牆麵斑駁證實它曾曆經滄桑。藏書(shu) 樓的窗框後是主人智慧、冷靜的目光,穿越荷塘、田野、山巒,投向遠方……當榮耀逐漸退去,宅子裏沉澱下書(shu) 香的氣息和代代相守的精神,家族就是這樣代代傳(chuan) 承、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姚遠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