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激活儒教,社會自我救助能力會更強更有效 - 伟德平台体育

【陳明】激活儒教,社會自我救助能力會更強更有效

欄目:儒教重建
發布時間:2010-04-05 08:00:00
標簽:汶川地震、社會自我救助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原標題:由汶川地震談儒教問題――對秋風批評的回應

作者:陳明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發布

 

秋風問這次汶川地震中沒有儒家的聲音,原因是什麽(me) ?回答是儒家的團隊太弱了。基督教、佛教、道教或別的什麽(me) 教,哪個(ge) 不是成建製、有資源、具身份的?按照這個(ge) 標準要求,我們(men) 是慚愧,你這樣問是不是有點不厚道?

 

為(wei) 什麽(me) 弱?49年後發聲空間被壓製,實際從(cong) 五四開始就開始被妖魔化;這是一個(ge) 外部原因。還有一個(ge) 內(nei) 部原因,就是社會(hui) 變遷儒家沒有做出積極有效的回應,幾乎徹底失語。

 

這個(ge) 變遷一是指特定製度即科舉(ju) 製,這種政治資源對儒生的選擇或激勵被廢除;二是指世界性的工業(ye) 化進程徹底改變了儒家發生發展的社會(hui) 生態――這本應該在稱為(wei) 儒家生存危機的同時,稱為(wei) 儒學重建的機會(hui) ,但是儒生沒有很好把握住。這有主觀原因――他們(men) 或者投身實際運作,或者按照現代學術框架對儒學加以改造,而實際儒學更接近於(yu) 宗教。

 

我認為(wei) 它的方向應該是重新尋找自己的社會(hui) 基礎,理論則是像基督教、猶太教麵對工業(ye) 化或現代性衝(chong) 擊時一樣去重新建構。現在這樣,是補課,那時救亡圖存才是當務之急,難免病急亂(luan) 投醫。

 

另一方麵,我想從(cong) 儒教的特點來回應。儒教沒有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神職人員、沒有自己的道場、叢(cong) 林,某種意義(yi) 上它的組織係統與(yu) 社會(hui) 生活高度重合。好處是當其適應社會(hui) ,對社會(hui) 影響極大;壞處是,當社會(hui) 生態改變,它就土崩瓦解成為(wei) 無所附麗(li) 的遊魂。

 

也正是因為(wei) 這一特點,我從(cong) 公民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儒教的曆史存在和現實發展。作為(wei) 公民宗教的儒教,可以從(cong) 兩(liang) 個(ge) 層麵理解。一個(ge) 是把公民宗教作為(wei) 一種描述性的概念,因為(wei) 儒教觀念在社會(hui) 中存在非常普遍,但主要是作為(wei) 一種價(jia) 值,或者一種觀念,一種文化意識,作為(wei) 共同善或核心價(jia) 值觀存在,神聖性、神靈性、超越性卻比較淡。用公民宗教這個(ge) 概念描述比較能夠呈現它的社會(hui) 作用,不會(hui) 造成按照基督教什麽(me) 的去描述時產(chan) 生的形式歪曲和意義(yi) 遮蔽。其二是作為(wei) 一種策略,因為(wei) 儒教的現實狀況是不能叫人滿意的,必須經過一番改造和重建才能承擔起社會(hui) 、民族對它所期待的角色功能。我不讚成提儒教家國教化,即所謂的上行路線。這不僅(jin) 因為(wei) 不切實際,沒有可操作性――不要忘記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ti) ”的結構,而多元的兄弟民族幾乎都是宗教意識強烈的,也是因為(wei) 儒教目前還隻是一個(ge) 遊魂,不能拔苗助長,而文化的生長隻能是自下而上。

 

當初漢武帝為(wei) 什麽(me) 能聽得進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個(ge)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儒家有深厚的思想基礎。不是講社會(hui) 與(yu) 政府博弈麽(me) ?儒家手中有籌碼,它那一套作為(wei) 社會(hui) 管理技術成本很低、效果挺好。但在今天,沒有。儒家的理念好用,誰用就是了,並不一定非要聽你的。但是,要真正用好,僅(jin) 僅(jin) 從(cong) 技術理性理解是不夠的,作為(wei) 階層的儒生儒士出現,意味著社會(hui) 組織和結構的變化——現在顯然還沒到那一天。就是條件成熟了,儒教以現在的狀況又能做什麽(me) 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公民宗教作為(wei) 策略,就是試圖從(cong) 對它的功能的肯定反過來去培育它的社會(hui) 基礎,從(cong) 社會(hui) 基礎的培育,去建構它的組織基礎。在這樣的過程中,儒教的現代形態才有可能確立起來。

 

如果這能大致回應儒家在汶川地震救災中的失語的話,那麽(me) 我還想轉守為(wei) 攻――我覺得整個(ge) 社會(hui) 乃至政府在這一事件中的表現,包括秋風的批評追問,正好說明儒家或者說儒教的基礎還存在,它的觀念意識還在發揮作用。無論是災區人民身上的自強不息的精神,政府承擔社會(hui) 責任的態度還是民間救災的愛心情感,用儒家的理念解釋最為(wei) 貼切、最為(wei) 接近實際,也最能將它進行文化提升賦予它文化光環。

 

我寫(xie) 了一篇小文反駁把光榮歸於(yu) 普世價(jia) 值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名下的說法。惻隱之心、仁愛之心、民胞物與(yu) ,不都是儒家的麽(me) ?它們(men) 發端於(yu) 早期社會(hui) 血緣親(qin) 情,但是也可以提升超越,成為(wei) 天地之心,獲得神聖性、普遍性。這難道不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儒教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麽(me) ?

 

回過來講我們(men) 今天的事情。改革開放這30年來,我們(men) 一直有一種盛世的感覺,並且對人性有一種比較樂(le) 觀的態度。這種樂(le) 觀包括對人類能力的放大,這實際是一種幻覺。無論科學怎麽(me) 發達,個(ge) 體(ti) 的生命總是很脆弱的;所有的生命實際都是以個(ge) 體(ti) 的形式存在,所以生命實際是很脆弱的。

 

這就是科學昌明卻不能阻止宗教繁榮的存在論根源。意義(yi) 問題科學無法回答,生死問題科學無法解決(jue) ,這就給宗教製造了需求、提供了市場。儒教這方麵不太重視,這是需要正視的弱項。公民宗教說試圖從(cong) 民間信仰中吸取這方麵的元素、養(yang) 料,使自己有由“civil religion“朝向“a religion”發育的可能。

 

民間社會(hui) 裏確實有一種彌補儒教不足的潛質,它的神靈觀念、它的信仰祭祀形式,以及組織係統和與(yu) 生活的密切聯係,是值得充分重視的。過去儒家反對民間信仰,斥為(wei) 淫祀,實際那是基於(yu) 對主流祭祀係統的維護,有相對合理性。以儒家“禮失求諸野”的智慧,今天應該思考怎樣把這種潛質盡可能充分提升出來?如何把它組織化,穩定化或者常規化?

 

這對國家有好處,因為(wei) 小政府大社會(hui) 的改革方向要取得成功,必須提升社會(hui) 的自組織能力。這對政治民主化、對社會(hui) 正義(yi) 的實現也有好處,甚至可以說這本身就是政治民主化和社會(hui) 正義(yi) 實現的題中應有之義(yi) 。通過抗震救災,人們(men) 應該對我們(men) 的社會(hui) 、我們(men) 的民族、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有信心!

 

我以前曾帶研究生到東(dong) 南沿海做一些信仰調查,覺得這些地方文化積累較厚。我們(men) 可以想想,地震這樣的自然災害如果發生在東(dong) 南沿海,民眾(zhong) 表現可能會(hui) 不一樣,社會(hui) 的自我救助能力應該會(hui) 更強更有效一些。比如台灣921地震,它的民間組織係統就很好的發揮了作用。

 

這有物質文明有關(guan) ,與(yu) 政治文明有關(guan) ,也與(yu) 傳(chuan) 統文化有關(guan) ――慈濟就是佛教組織。儒教走社會(hui) 化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政府如果真正以民為(wei) 本,真正要提升社會(hui) 正義(yi) 的話,那麽(me) 就應該給儒教留出發展空間;如果覺得相對基督教什麽(me) 的儒教更有助於(yu)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那就必須創造條件把儒教激活。

 

雖然基督教在某些方麵遭受打壓,可是在理論、資金甚至政治方麵它有一個(ge) 很強大的國際勢力支撐,不斷給它提供合法性支持。自由主義(yi) 者說這方麵也應該放開市場、自由競爭(zheng) ,實際不合理。

 

且不說儒釋道在這方麵完全不對稱,需要一定保護期,每個(ge) 國家都是要保護自己的宗教的。亨廷頓提“文明的衝(chong) 突”,表麵上是要在基督教與(yu) 伊斯蘭(lan) 教和儒教之間挖出一條鴻溝,實質上則是要強調基督教在美國對美國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義(yi) 。不要忘記,耶穌會(hui) 士當初來華是以“精神狩獵”為(wei) 目的的,“幾何原本”隻是炮彈上的那層糖衣。

 

雖然作為(wei) 一個(ge) 自由主義(yi) 者,我認為(wei) 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應該獲得和儒教一樣的權利,但是我認為(wei) 儒教對於(yu) 中國社會(hui) 來說應該意義(yi) 有所不同。無論從(cong) 宗教戰略來看,還是從(cong) 百姓的福祉,或政府自己的利益如管理成本降低來說,都應該去認真看待儒教。曆史上從(cong) 來就是這樣。

 

我不知道自由主義(yi) 者能不能接受這種描述?秋風他們(men) 不是提普通法憲Z主義(yi) 麽(me) ?我非常欣賞這個(ge) 提法,並認為(wei) 這是中國自由主義(yi) 最有創意、最有可操作性的提法。這種主義(yi) 認為(wei) ,傳(chuan) 統不僅(jin) 是秩序的基礎,也是自由的基礎。但這種主義(yi) 者們(men) 同時也要想想,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離開儒家、儒教還有什麽(me) 好談的?

 

責任編輯:近複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