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wei) 教育行遊
作者:郭玉閃
來源:講貫堂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初二日丙戌
耶穌2016年12月30日
自總學館開館招生第一期講貫堂學員,未滿一周,已近招滿兩(liang) 班(每班滿員十五人)。期間收到諸多問詢,集中在遊學形式上。我們(men) 想采用的教育形態,盡管有曆史淵源與(yu) 傳(chuan) 統,但還是超出今日一般的教育經驗與(yu) 想象,所以為(wei) 此小文,略做介紹。更詳盡的說明,總學館正在製作一份細致的入館手冊(ce) ,會(hui) 隨著招生進度擇機發放,敬請期待。
《大學一解》/民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
古者學子從(cong) 師受業(ye) ,謂之從(cong) 遊。孟子曰:“遊於(yu) 聖人之門者難為(wei) 言。”間嚐思之,遊之時義(yi) 大矣哉。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遊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cong) 遊也。從(cong) 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wei) 而成。反觀今日師生之關(guan) 係,直一奏技者與(yu) 看客之關(guan) 係耳,去從(cong) 遊之義(yi) 不綦遠哉!此則於(yu) 大學之道,體(ti) 認尚有未盡、實踐尚有不力之第二端也。
年輕的時候,在蔣慶先生的陽明精舍,我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育行遊經曆。
陽明精舍如今已名滿天下:在貴州龍場當年王陽明悟道的地方,蔣慶先生如何在一片凋敝仄陋之中窮盡數年心力建成精舍的故事業(ye) 已廣為(wei) 人知。2003年我們(men) 一行11人去行遊時,精舍還在建設,奉元樓剛剛完工。我們(men) 這批來自北京一耽學堂的遊學團是陽明精舍第一次迎接的外地遊學團。我們(men) 到的前日,蔣慶先生才把最後一塊匾牌“複夏堂” 掛上奉元樓。
蔣慶先生與(yu) 他的助理範必萱老師,從(cong) 手電筒到被子,到準備各種遊學資料,為(wei) 我們(men) 的遊學做了精心準備。為(wei) 與(yu) 我們(men) 一起舉(ju) 行數十年來民間首次祭聖賢釋菜禮,蔣慶先生甚至特地製作了《文成頌》。開窗入遠峯,架扉出深樹,陽明精舍的物質條件固然簡陋,然而自有一種文化道場的精致。
其實,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五百年前,陽明先生遭遇人生的灰暗階段,謫官龍場驛,居夷處困,不以為(wei) 意,最後於(yu) 困境中悟道而出。五百年後,蔣慶先生一脈相承,他的文化抱負,在陽明精舍懸掛各處的對聯中處處可見。置身其中,恍然有悟。
我們(men) 在精舍盤桓問道五天,過的愜意充實。如蔣慶先生題退藏庵之對聯所言:庵中兀坐,思出風雲(yun) 外,頓釋囂囂世味;峯頂凝神,心鋪天地間,盡囊滾滾勞塵。在西南偏仄之地,身處陽明精舍如此清淨之地,坐而論道,談往聖絕學,究性命之理,此種滋味,難以言傳(chuan) ,唯有參與(yu) 過方能體(ti) 會(hui) 。
遊學的主體(ti) 非常集中與(yu) 鮮明,圍繞蔣慶先生的儒家觀念展開;所有人都很認真,因此發生了很多有質量的爭(zheng) 論。世所共知,蔣慶先生將儒家義(yi) 理分為(wei) 心性儒學與(yu) 政治儒學。雖然心性儒學眾(zhong) 人之間亦有歧見,但反複辯頡最多的話題,還是蔣慶先生的政治儒學。記得應該是我、陳玉明、楊汝清說的反對意見較多。還發生了一件趣事。有一對農(nong) 民夫婦,因為(wei) 傾(qing) 慕蔣慶先生的學問人品,自外地舉(ju) 家投奔,在陽明精舍為(wei) 蔣慶先生打理俗務。我們(men) 爭(zheng) 辯論道時,男的亦在側(ce) 旁聽,或許有所觸動,以至於(yu) 我們(men) 停留的最後一晚,他憂心忡忡的找到我和汝清,詢問我們(men) ,如果政治儒學真的不能成立該怎麽(me) 辦。我們(men) 亦隻能軟語安慰。
漫步後山古驛道
論道的地方,或在奉元樓的翻經閣,眾(zhong) 人圍坐一張方桌,一杯水,一套紙筆,侃侃而談;或散在精舍的樓閣之間,三三兩(liang) 兩(liang) ,眉飛色舞,彼此辯駁。有一個(ge) 下午,在精舍討論累了,蔣慶先生就帶大家出門,去登後山的古驛道。他策杖徐行,我們(men) 亦漫步相陪。精舍還養(yang) 著一隻小花犬和一隻大黑狗,也興(xing) 奮的隨著大家跑前竄後。師生一行不過十數人,在貴州羣山之中,在古老的驛道上,隨意攀談,有時尋山石倚坐,有時靜默細思,看陽光灑落,把壯麗(li) 的山色鋪排在我們(men) 麵前,何等快活。回去時又順手采集山花,點綴精舍。蔣慶先生住的院子,名為(wei) “俟聖園”,有蔣先生所擬對聯一副,正可形容當日情形:雲(yun) 生雷上,君子盤桓,守先待後辨理勢;明入地中,文王憂患,論古知今究天人。今日回想,盡管每個(ge) 人性情抱負不一,人生路徑不一,但當時當地,在蔣慶先生的儒門從(cong) 遊,大家所投入的生命都一樣,是多麽(me) 真誠而熱烈。
行遊陽明洞
蔣慶先生彼時身體(ti) 並不好,依然扶杖為(wei) 我們(men) 做導遊,去陽明先生當年遺跡處憑吊一番。陽明先生初貶龍場無所止,結草庵居之;後來找到一個(ge) 古洞,放榻依石壘,清泉傍廚落,居然也怡然自得的住進去,南山觀稼、西山采薇,直到本地夷人勸動,說穴居陰濕,才範土架木,在古洞旁搭了正兒(er) 八經的房子住,命名為(wei) “龍崗書(shu) 院。這些文化遺跡與(yu) 陽明先生本事,蔣慶先生一路娓娓道來,大家聽的津津有味。曆史與(yu) 現實,藉著蔣慶先生的真誠與(yu) 儒者氣象,交織一體(ti) ,以致我們(men) 這班後輩小生對文化脈絡亦能觸手可及,又因各人心性,各有收獲。
他的認真,處處可見,自然打動了我們(men) 。故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言及教育中“從(cong) 遊” 之效雲(yun) :從(cong) 遊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wei) 而成。這在如今教育體(ti) 製中或難以想象,但當時我們(men) 遊學團與(yu) 蔣慶先生朝夕相從(cong) ,深有體(ti) 會(hui) 。
山月出時,清簫一曲乾坤靜;鬆風過後,濁酒半杯天地寬。遊學最後一天,夜間我們(men) 在精舍“性天園” 納涼,明月之下,靜坐鬆風之間,聽蔣慶先生以洞簫吹奏古曲,蒼涼悠遠,於(yu) 是自然的請教起蔣先生的人生曆程。他提到了自己生命中的三次大感動,最後一次是在王陽明國際學術會(hui) 上,他聽一個(ge) 日本女大學生講述從(cong) 修文縣街頭一個(ge) 乞丐狀孩子眼裏看到純潔光芒,突然情難自禁,淚流滿麵…
一耽學堂的逄飛兄,曾說過蔣慶先生最打動他的一句話是:聖賢入世依情不依理。我深以為(wei) 然。所謂良知,所謂善端,所謂儒者不與(yu) 鳥獸(shou) 羣、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的擔當,或許都可以從(cong) 這開始理解。若非對所身處之人類共同體(ti) 抱有絕大情感,又如何能殺身成仁?能見滔滔亂(luan) 世而奮起?能心安於(yu) 道,力不足而為(wei) 之不變色?五百年前,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了生死之意,五百年後,因這段教育行遊,因蔣慶先生的影響,我也在這塊地方悟到“吾心安處”,從(cong) 此開始以儒者自許。
對他費盡心力建立的陽明精舍,蔣慶先生有一個(ge) 比喻:“這個(ge) 精舍就是要給孔子、給儒學守靈,書(shu) 院在一天,就說明儒學未死,這個(ge) 象征意義(yi) 就有價(jia) 值,這個(ge) 精舍就是一滴純淨的水,外麵是渾濁的大洋大海,我隻能力圖保證這滴水的純淨。”蔣慶先生說:“我不是新儒家,我是老儒家,我選擇的道路是老儒家的,‘學在民間,道在山林’,這一點是我的持守。”
好一滴純淨的水。所以,後來無論蔣慶先生的一些觀念如何“謗滿天下”,我都相信,他一生誌業(ye) ,如同宋明以來的純儒大儒,依然在儒家的下行路線上。
當然,讓人高興(xing) 的是,這幾十年,從(cong) “在民間” 的立場看,又何止儒家、何止蔣慶行走在下行路線上。重建德性,重建傳(chuan) 統,重建教育…很多第一流的老師,和蔣慶先生一樣,亦在努力的半路上。
如今,我們(men) 總學館亦在努力的路上了。我們(men) 推出的講貫堂教育行遊,即期望把講貫堂的學員們(men) ,送到這些名師身邊,與(yu) 之從(cong) 遊,如同我當年在陽明精舍的體(ti) 驗。當然,這種體(ti) 驗的基礎,是學員們(men) 與(yu) 名師要誌趣相投,所以需要學員提前了解名師並選擇從(cong) 遊的名師或主題。為(wei) 此,總學館已經專(zhuan) 門拍攝了近二十個(ge) 名師的個(ge) 人學思自述,會(hui) 陸續在講貫堂的公號裏推出,可以很方便的在線觀看了解。同時,總學館也預備在學員們(men) 選擇定名師或課程主題後,先提前拍攝出對應的課程,方便學員們(men) 在線觀看,為(wei) 線下的朝夕相處、坐而論道提供主要的學習(xi) 材料。
至於(yu) 如何讓學員們(men) 對於(yu) 課程的意見、對於(yu) 名師的選擇能呈現出來並在學員間達成共識,我們(men) 準備了一套方法以及在線工具,我會(hui) 在下一篇文章裏詳細介紹。
讓我們(men) 熱烈的期望,2017年,講貫堂的學員們(men) 和總學館的名師,用一年三次、每次五天的教育行遊,共同生活、交流、講貫切磋,創造出最美好的教育體(ti) 驗。如此正是:
同學盡名士,講貫切磋,如琢如磨,惟熱心可與(yu) 共學
璧堂叩師儒,辯章悱發,不憤不啟,具誠意得入斯堂。
還有一個(ge) 班的名額,想參加的趕緊來預訂吧。
預訂請長按二維碼
一對一谘詢請致電 400-967-9733 或長按下方二維碼。
講貫堂是總學館下屬的高端線下品牌,亦是講貫切磋的學習(xi) 場合。總學館於(yu) 2016年12月21日開館,同時開啟講貫堂招生,二十餘(yu) 位名師前來祝福:
欲深入了解講貫堂的教育創想,請閱讀《郭玉閃: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一文。
責任編輯:柳君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