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張豈之著《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出版暨簡介、目錄及序言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6-12-27 18:03:11
標簽:

 

 

張豈之著《中華文化的會(hui) 通精神》出版暨簡介、目錄及序言

 

  

 

書(shu) 名:中華文化的會(hui) 通精神

作者:張豈之

出品人:鄭曉輝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作者簡介】

 

1927年生,江蘇南通人,著名思想史家,長期從(cong) 事中國思想史研究。1946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受教於(yu) 湯用彤、朱光潛、張頤、賀麟、容肇祖等教授;1950年畢業(ye) 後,考入清華大學哲學係讀研究生;1952年受侯外廬先生之邀,到西北大學任教。曾任西北大學校長,現任西北大學名譽校長,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雙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夏文化》(季刊)主編。參與(yu) 主編《宋明理學史》等,自著和主編的著作有《中華人文精神》《儒學•理學•實學•新學》《大學的人文教育》《張豈之自選集》《樂(le) 此不疲集》《中國思想史》《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曆史十五講》《中國曆史》(6卷)《中國思想學說史》(6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核心理念叢(cong) 書(shu) 》《侯外廬著作與(yu) 思想研究》(33卷)等。

 

2016年第二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組委會(hui) 對國學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張豈之先生的頒獎詞是:六十年治學路,他師承大家耆宿,延續老北大傳(chuan) 統。從(cong) 思想到文化,由史學而哲學,沿著文脈施施而行,追溯學說源流,探尋文明播遷,綜貫會(hui) 通,熔鑄古今,寫(xie) 就一部浩蕩思想史。

 

【內(nei) 容簡介】

 

《中華文化的會(hui) 通精神》一書(shu) ,是張豈之先生多年來研究中國思想文化的心得,從(cong) 不同角度闡述了中華文化的會(hui) 通精神。“會(hui) 通精神”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中華文化中優(you) 良的思想文化傳(chuan) 統,沒有會(hui) 通精神,不可能產(chan) 生新思想,文化創新也是無源之水。主張思想文化的會(hui) 通,就是為(wei) 文化自信尋找活水,這對中華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都是適用的。

 

第一,從(cong) 中國思想發展曆程來看,每一次新思想、新思潮的產(chan) 生都是文化會(hui) 通的結果;從(cong) 思想文化實踐效用來看,融會(hui) 貫通與(yu) 經世致用二者密切結合,使中華文化得以傳(chuan) 承而不衰。

 

第二,從(cong) 中華民族的形成來看,思想文化的會(hui) 通與(yu) 中國曆史上的民族融合緊密相連,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

 

第三,從(cong) 中外文明交流史來看,會(hui) 通精神還表現在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交融,最後形成了溝通中西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的絲(si) 綢之路。

 

第四,會(hui) 通精神更具有哲理意義(yi) ,發揚中華文化的會(hui) 通精神,既可以為(wei) 文化自信找到真正的活水源頭,也可以增強對西方文化的鑒別力,有利於(yu) 中西文化對話、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推進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該書(shu) 還從(cong) 宏觀視野與(yu) 微觀研究相結合,分別論述了中華文明的源頭與(yu) 演進,孔子的價(jia) 值理念與(yu) 精神追求,《四書(shu) 》對人生的意義(yi) ,儒學對中國及世界文明做出的貢獻,人如何在天地自然之中和諧安處,中華文化的根本特色,中國的曆史對於(yu) 我們(men) 當代的治國理政的啟示,老子、莊子……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的學術思想精華,人文精神與(yu) 科學精神的融通,學人的使命等重大具有現實意義(yi) 的理論問題。

 

【目錄】

 

第一篇中華文明的演進

 

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3

 

第二篇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儒學的研究

 

孔子儒學的價(jia) 值理念與(yu) 精神追求/27

 

儒學與(yu) 中華曆史及世界/55

 

《孟子》與(yu) 現代人生/65

 

“四書(shu) ”的文化意義(yi) /82

 

第三篇老子思想研究

 

我讀《道德經》/99

 

老子與(yu) 《道德經》/108

 

人與(yu) 自然的和諧/123

 

第四篇中國學術思想研究

 

先秦哲學關(guan) 於(yu) “天道”與(yu) “人道”問題/129

 

王夫之《張子正蒙注》的理論貢獻/140

 

《明夷待訪錄》與(yu) 中國早期啟蒙思潮/163

 

顧炎武《日知錄》的學術價(jia) 值/174

 

論中國近代哲學/190

 

第五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讀古典文學作品的感受/211

 

第六篇中華文化研究的回顧與(yu) 前瞻

 

五十年中國思想史研究/237

 

從(cong) “天人之學”看中華文化特色/262

 

關(guan) 於(yu) 中華文化的“會(hui) 通”精神/272

 

我們(men) 從(cong) 中國古代曆史中看到什麽(me) /282

 

難忘的清華人文教育/299

 

談“學術生命”/309

 

後記/312

 

【作者薦語】

 

……就書(shu) 的份量上看,是合適的。太厚的書(shu) ,一般讀者是不敢問津的,20多萬(wan) 字(編者按:排版後),文字平易,邏輯比較嚴(yan) 密,讀者是願意看的。我期待著讀者朋友們(men) 對這本小冊(ce) 子的批評指正。——張豈之

 

【編輯薦語】

 

此書(shu) 是張豈之先生對中國思想文化史多年研究的心得。文風清通流暢,簡介明快;內(nei) 容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分析鞭辟入裏,獨立自得;立論提要鉤玄,要言不煩。讀之豁人耳目、潤物無聲。書(shu) 料可讀,文章可品,用心可敬,哲思可愛,插架可藏,非常適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思想文化的普及及國學入門。

 

【序言】


 

我從(cong) 自己所寫(xie) 的關(guan) 於(yu)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文稿中選擇若幹篇,編成這本《中華文化的會(hui) 通精神》的集子。

 

盡管集子內(nei) 有多篇文章,但它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點,就是從(cong) 不同的角度去闡述中華文化的“會(hui) 通”精神。

 

《易傳(chuan) •係辭上》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hui) 通”,主張思想文化的融會(hui) 貫通,這對中華本土文化以及域外文化都是適用的。

 

我們(men) 從(cong) 中國思想文化史可以看到,從(cong) 戰國末到秦漢及魏晉時期,其間有儒學與(yu) 道家學說的會(hui) 通,由此產(chan) 生了魏晉玄學。

 

中國思想文化的再次會(hui) 通,起於(yu) 唐代“三教並立”(這裏的“教”指的是教化),至兩(liang) 宋,由南宋思想家們(men) 完成。唐代,中國佛學形成,它吸取了儒學和道家學說的某些方麵,有些僧人以“人皆可以為(wei) 堯舜”的儒學信條來解釋“佛性”,並出現了專(zhuan) 門講孝道的佛經。有些僧人以忠孝思想為(wei) 內(nei) 涵、以家族組織為(wei) 形式編寫(xie) 禪律《百丈清規》,力圖使外來的佛教中國化。這樣會(hui) 通的結果,一方麵提升了儒學的哲學內(nei) 涵,另一方麵促使從(cong) 印度傳(chuan) 來的佛教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思想文化上的“會(hui) 通”,用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的話說,就是為(wei) 儒學尋找“活水源頭”,否則就會(hui) 枯竭凋零。他在詩裏這樣寫(xie) 道:“半畝(mu) 方塘一鑒開,天光雲(yun) 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他和其他理學家將“三教”(儒道佛)會(hui) 通在以儒學為(wei) 主的思想體(ti) 係中,稱為(wei) “新儒學”。與(yu) 朱熹理學有別,南宋產(chan) 生了以陸九淵為(wei) 代表的心學思想,認為(wei) “心即理”,隻要“發明本心”,即可“窮理盡性”。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心學傳(chuan) 統,論述“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學說,反映了人們(men) 重視理性的獨立思考要求。

 

“會(hui) 通”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有主、次的內(nei) 容融合。這種融會(hui) 貫通是否恰當,能否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是要經過“經世致用”的檢測的。在中國思想文化中,融會(hui) 貫通與(yu) 經世致用二者密切結合,使中華文化得以傳(chuan) 承發展而不衰。

 

“會(hui) 通”包括本土和域外思想文化的交融,中國自古以來一直注意中外文明交流。早在西漢時期,玉門關(guan) 和陽關(guan) 以西的地域,即今天新疆乃至中亞(ya) 地區,曾經被稱為(wei) “西域”。張騫的西域之行,以十三年的艱辛困苦為(wei) 代價(jia) ,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西域知識,同時使漢王朝的聲威傳(chuan) 播到中亞(ya) ,又由此傳(chuan) 到歐洲。張騫開拓的這一中西通道,後來一直發揮著重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作用,被人們(men) 譽為(wei) “絲(si) 綢之路”。

 

從(cong) 中國曆史看,中外文明交流是阻擋不住的。時至明清之際,盡管官方采取了“海禁”政策,但民間的海上交流並未停止。在鄭和下西洋終止以後,中國的一些商人和平民,經過海上絲(si) 路往來貿易,甚至到東(dong) 南亞(ya) 以及世界各地定居,成為(wei) 今天海外華人的祖先。他們(men) 為(wei) 遠播中華文明做出了很大貢獻。

 

還要看到,中國思想文化上的會(hui) 通,與(yu) 中國曆史上的民族融合緊密相連。幾千年來,中華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流、團聚和統一的過程,是各民族融合的過程。各民族經過不斷遷徙、雜居、通婚和各種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學習(xi) ,在血統上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

 

我還想提到,中華文化所用的一些名詞術語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比如,不論是儒學還是道家,他們(men) 在表述自己思想觀點的時候,經常用“自”字。儒學倡導人的自尊、自信、自律、自省等,表現出對於(yu)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種主觀能動性的堅信不移。而道家則宣傳(chuan) 自正、自化、自定、自勝、自見等,認為(wei) 事物本來就是如此,人們(men) 的認識應當恢複其本來的麵目。儒學與(yu) 道家思想關(guan) 於(yu) “自”的論述和闡發,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反映出中華文化對文化自信的堅定信念,這在今天和未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yi) 和實踐價(jia) 值。

 

整理這份文稿,得到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陳戰峰副教授的協助,還有長春出版社編輯同誌的努力,我表示感謝。

 

這本小書(shu) 出版後,其中的錯誤、不足,我希望能得到讀者朋友們(men) 的指正。

 

張豈之

 

2016年7月23日

 

於(yu) 西北大學桃園校區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