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從洋節盛行談中國企業家的文化擔當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6-12-26 09:51:24
標簽:
劉慶

劉慶,男,山東(dong) 梁山人,智誠靈動文化谘詢首席文化官、清華大學MBA《企業(ye) 文化與(yu) 管理》課程特邀演講嘉賓、中國民營企業(ye) 文化建設先進個(ge) 人、互聯網+時代企業(ye) 文化創新先進工作者、中華孔子學會(hui) 儒商會(hui) 理事、首屆博鼇儒商精英人物、青島大學商學院課外導師、青島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業(ye) 界導師、海利爾企業(ye) 大學客座教授。 擅長將企業(ye) 文化建設落地與(yu) 中華文化相結合,為(wei) 企業(ye) 提供定製化解決(jue) 方案。 研究領域:企業(ye) 文化建設與(yu) 落地谘詢;企業(ye) 文化變革谘詢;中華文化與(yu) 企業(ye) 文化結合。

 

從(cong) 洋節盛行談中國企業(ye) 家的文化擔當

作者:劉慶

來源:作者授權 伟德线上平台 首發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廿八日壬午

           耶穌2016年12月26日


 

夜已深沉,再過幾個(ge) 時辰,就是“耶誕節”了,作為(wei) 一個(ge) 西方節日,在當下的中國愈演愈烈,大有婦孺皆知之慨。每逢洋節, 相關(guan) 話題,層出不斷,爭(zheng) 議亦不斷。夫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yu) 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liang) 端而竭焉”,孟子曰;“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亦如朱熹《集注》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wei) 學之本矣。”因此,如何看待耶誕節,古聖先賢的教誨,或許能夠給我們(men) 指明一個(ge) 基本的標準。讓我們(men) 在火熱和冰冷的兩(liang) 極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因此,我在此並不想就該不該過耶誕節這個(ge) 問題上來做任何論述,隻想就此話題,拋出一個(ge) 思考,那就是中國文化如何傳(chuan) 承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民間領域,如何讓普通大眾(zhong) 更樂(le) 於(yu) 接受傳(chuan) 統文化的問題, 再說的具體(ti) 一點,就是探討企業(ye) 在傳(chuan) 承中華文化中的責任和作用問題。

 

是的,耶誕節又如期而至。大家仔細想一想,是不是有一個(ge) 這樣的印象?隻要是過洋節,在國內(nei) 來講,聲勢比較浩大,大有卷風而來之洶洶氣勢。而相比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節日,除了春節外,大家的參與(yu) 度和熱忱度實在少的可憐。說實話,身處此情此景,內(nei) 心升起一種莫名的悲涼。

 

一個(ge) 西方情人節,在國內(nei) 成了少男少女的“示愛”良機;一個(ge) 西方耶誕節,在國內(nei) 也漸漸成為(wei) 互相提起的節日派對。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西方節日何以如此盛行?這裏麵原因有好多,其他暫不論述。或許有一個(ge) 關(guan) 鍵因素,值得正視——國內(nei) 商家的伺機引導,推波助瀾,不可輕視。就拿情人節來說,買(mai) 花送禮物貌似已經約定成俗。 商家在上麵可謂用盡心思,做出各種創意,賦予各種內(nei) 涵,讓國人來買(mai) 單,盡管消費主力是青年輕人。可是不要忘了,年輕人終究要走向社會(hui) ,登上時代的舞台,當這個(ge) 節日伴隨著他們(men) 長大,等到這個(ge) 群體(ti) 成為(wei) 社會(hui) 主流後,你會(hui) 認為(wei) 他們(men) 因此忘卻而戛然而止嗎?當然不會(hui) ,文化有時候就是一種生活習(xi) 慣。 當習(xi) 慣養(yang) 成,便成為(wei) 生活的一部分,潛意識裏會(hui) 認為(wei) 理所當然,然後付諸行動,隨心而自然。

 

文化成為(wei) 生活的一部分,我認為(wei) ,外援和推動力不容忽視。就如同當年能夠遊於(yu) 四方的夫子,子貢的資助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因素。同理可證,當下西方節日的盛行,我們(men) 能忽視商家的作用嗎?

 

既然不能忽視,便有了考量和思考的必要。我們(men) 會(hui) 發現,西方節日在中國落地的過程中,商家其實做了很多接地氣的動作,和國人進行著“色、聲、香、味、觸、法”的“互動”。例如一個(ge) 耶誕節,在商場裏麵,你會(hui) 感受到各種氛圍的營造,看到各種節日禮物的創意……而這一切無非是一個(ge) 個(ge) 載體(ti) ,本質上是對西方文化和價(jia) 值觀進行著立體(ti) 式,多維度的傳(chuan) 播。而相比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節日,不能說沒有,而是說做的相對少很多。除了中秋、春節外,諸如端午、七夕、冬至等節日,我們(men) 感知到的落地的動作確實有限。 如何讓國人參與(yu) 到這些節日裏麵來,親(qin) 身體(ti) 味到我們(men) 中華文化的魅力,的確是值得深思和踐行的一個(ge) 問題。否則,隻把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停留在概念上的詮釋和剖析,走不進大眾(zhong) ,便很難解決(jue) 不了文化下行、文化民間化的問題。記得陽明先生訓誡門人:“須作個(ge) 愚夫愚婦,方可與(yu) 人講學”,我倒想說一句,每個(ge) 人都是“生活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興(xing) 趣愛好、生活圈子等,如何構建傳(chuan) 統文化的“場”,如何用普通大眾(zhong) 聽得懂的話,摸得著的事,來認知、學習(xi) 、踐行傳(chuan) 統文化,是傳(chuan) 統文化在民間傳(chuan) 承中繞不開的課題。

 

這個(ge) 課題誰來做?除了政府,高校外,還有一個(ge) 重要的群體(ti) ,便是企業(ye) 家群體(ti) 。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衣食住行之所需,這些都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guan) ,企業(ye) 家與(yu) 大眾(zhong) 接觸最多,正好置身於(yu) 上層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筍處,如何借助其產(chan) 品,傳(chuan) 遞傳(chuan) 中華統文化之價(jia) 值,大有可為(wei) 之處,這個(ge) 使命,我稱之為(wei) “當代企業(ye) 家的文化品格或者文化擔當”。

 

就企業(ye) 家的文化品格或者文化擔當的觀點,我曾在第七屆世界儒學大會(hui) 上做過專(zhuan) 門的論述,簡而言之便是,企業(ye) 是社會(hui) 的公器,企業(ye) 由人群組成,人能弘道,企業(ye) 亦能弘道,企業(ye) 同樣能夠擔荷著文化責任——通過其所打造的產(chan) 品這個(ge) 載體(ti) 向世人傳(chuan) 遞某種精神或者思想文化。而這裏的精神和文化,我更想突出的是中華精神和中華文化。

 

企業(ye) 家能夠把耶誕節、情人節等洋節運作的風生水起,客觀的助推、傳(chuan) 播了西方文化價(jia) 值觀。那麽(me) 對於(yu) 我們(men) 中華文化,是不是更應該近一點責任和義(yi) 務? 我認為(wei) 這是當代企業(ye) 家應該具有的一種文化品格和文化擔當。

 

企業(ye) 家的文化品格,是境界問題,非汲汲於(yu) 賺點小錢的生意人所能領會(hui) ;文化擔當是使命問題,非有大抱負,對故國抱有溫情和敬意者,不能深明其大義(yi) 也。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說?如果留意下中國商業(ye) 發展史,我們(men) 會(hui) 發現,作為(wei) 企業(ye) 家,時代賦予其的使命,是如此的沉痛,又是如此的幸運!

 

我們(men) 知道,中華傳(chuan) 統社會(hui) 是一個(ge) 重農(nong) 抑商的社會(hui) ,所謂“士農(nong) 工商”四民,商人的地位最為(wei) 低下。商人的這個(ge) 境遇在什麽(me) 時候得到了扭轉?明朝。據餘(yu) 英時先生研究表明,明朝大儒王陽明為(wei) 棄儒經商的方麟所寫(xie) 的《節庵方公墓表》中說:“古者四民異業(ye) 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這篇短文,被餘(yu) 先生評價(jia) 為(wei) “新儒家社會(hui) 思想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文獻”。這是儒家正式肯定了商人的價(jia) 值,正式承認商業(ye) 活動也在“道”之中,也是“道”的呈現和外現。在傳(chuan) “道”這個(ge) 方麵,就“三不朽”的標準來說,商人不必自慚形穢,至少可以在“立功”、“立德”兩(liang) 項上一顯身手。

 

所以我很想提出一個(ge) 觀點,發出一聲呐喊:中國企業(ye) 家最應該感謝的人裏麵,至少不應該少了王陽明!沒有王陽明為(wei) 其正名,幾千年下來,後人是否還會(hui) 延續“士農(nong) 工商”的眼光看待商人?商人是否還會(hui) 以低人一等的心態徘徊於(yu) “道”之外?真是不可想象!王陽明為(wei) 其正名後,時光荏苒,鬥轉星移,商人終於(yu) 可以抬起頭來了,終於(yu) 獲得了一種身份象征。可是,令人惋惜的是,現在某些商家的頭抬的過於(yu) 高了,忘記了陽明先生的敦敦教誨:“古者四民異業(ye) 而同道,其盡心焉一也”,陽明先生是讓你通過經商去傳(chuan) 道,而非唯利是圖,昧著良心去賺錢。近幾年,地溝油,瘦肉精等惡性事件層出不窮……這些慘目忍睹、令人膽寒的行為(wei) ,若是陽明先生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誠心而論,錢本身無善惡,但賺錢的發心和方式卻有正確與(yu) 否之別。正所謂“人之無良,亦足以為(wei) 山川之羞”,同樣,未嚐不可以說,“企之無良,亦足以為(wei) 商業(ye) 之羞!”

 

所以我說,這個(ge) 傳(chuan) 道的使命來的如此沉痛!!!而當下正逢傳(chuan) 統文化複興(xing) ,一陽來複之際,這個(ge) 傳(chuan) 道的使命,又來的如此幸運!!!在沉痛和使命之間,當下的企業(ye) 家又該何為(wei) 呢?對比耶誕節,情人節的運營……是否更應該提起對中華傳(chuan) 統節日的關(guan) 注和支持呢 ?是否應該通過產(chan) 品擔起傳(chuan) 承中華文化之“道”的使命呢?企業(ye) 的產(chan) 品裏麵是否蘊含了中國底蘊和中國價(jia) 值,是否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品格呢?至中至正至大的中華文化之道,如何通過商業(ye) 活動,將其傳(chuan) 導給顧客和社會(hui) 大眾(zhong) ?這一係列的課題,是否需要企業(ye) 家提上戰略規劃和戰略日程呢?

 

如果你願意,我願意與(yu) 你同行,渺萬(wan) 裏層雲(yun) ,幸你我同窗!

 

我在企業(ye) 工作,研究領域是企業(ye) 文化,一直在思考和踐行“中國精神如何鍛造中國企業(ye) ”這一課題。借機也想說出我的心聲和寄托:東(dong) 方複興(xing) ,曙光初見,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進程中,需要出現一批蘊含中國底蘊價(jia) 值、彰顯中國風格氣派、傳(chuan) 承中國商業(ye) 文明精神的中國企業(ye) ,代表中國,與(yu) 世界對話。這個(ge) 偉(wei) 大的曆史進程,借東(dong) 坡《赤壁賦》末句四字,將其稱之為(wei) “東(dong) 方既白”。

 

借著耶誕節前夕,情有所感,奮筆疾書(shu) ,草成此文,未得深究,當一放筆,已身心兩(liang) 疲矣。東(dong) 方既白乎?東(dong) 方既白乎?僅(jin) 與(yu) 同道者共勉。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