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開新﹐鑄造君子人格──第二屆君子文化論壇發言摘要

欄目:會議講座、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16-12-23 20:37:54
標簽:

返本開新﹐鑄造君子人格──第二屆君子文化論壇發言摘要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廿五日己卯

         耶穌2016年12月23日

  

 

由光明日報社和安徽省委宣傳(chuan) 部﹑安徽省社會(hui) 科學院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君子文化論壇”近日在安徽合肥舉(ju) 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5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和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一線工作者﹐就君子和君子文化的諸多問題展開深入研討。

 

2014年6月13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安徽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錢念孫的文章《君子文化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引發廣泛關(guan) 注。兩(liang) 年多來﹐社會(hui) 各界熱烈討論君子文化的理論價(jia) 值與(yu) 現實意義(yi) 。安徽﹑浙江﹑江蘇﹑湖南等地相繼成立專(zhuan) 門性的君子文化研究機構和團體(ti) 。山東(dong) 省威海市﹐安徽省桐城市﹑蒙城縣及湖南省多地﹐將傳(chuan) 揚君子文化納入城市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倡君子之風﹐行君子之道﹐做人做君子﹐逐漸成為(wei) 新的集體(ti) 共識和社會(hui) 風尚。今日摘編本次論壇部分專(zhuan) 家的主要觀點﹐以供參考。

 

返本開新﹐鑄造君子人格


  

 

唐代李白有詩雲(yun) ﹕“願君學長鬆﹐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後知君子。”宋代範仲淹這般歌詠青鬆﹕“有聲若江河﹐有心若金璧。雅為(wei) 君子樹﹐對之每前席。”自古以來﹐鬆樹就是君子追求完美人格的象征。圖為(wei) 黃山鬆雲(yun) 圖(紙本水墨)﹐黎加多繪。

 

  

 

第二屆君子文化論壇開幕式現場。

 

  

 

君子蘭(lan) 。李世居攝/光明圖片

 

本期嘉賓

 

楊朝明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副理事長

 

錢念孫  安徽省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席

 

謝遐齡  複旦大學社會(hui) 學係教授﹑複旦大學上海儒學院理事長

 

韓 星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胡發貴  江蘇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與(yu) 文化研究所所長

 

君子人格的內(nei) 涵和演變

 

楊朝明﹕我們(men) 談君子文化﹐最重要的是注意“尊貴者”與(yu) “高尚者”之間建立的連接或一體(ti) 化。《說文》曰﹕君﹐尊也。這是一個(ge) 會(hui) 意字﹐在字形上﹐從(cong) 尹從(cong) 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發布命令。“君子”則是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指地位高的人﹔而在道德的意義(yi) 上﹐則指人格高尚的人。“君子”一詞﹐後來使用時﹐其豐(feng) 富內(nei) 涵尤其側(ce) 重道德意義(yi) ﹐體(ti) 現了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思想的一個(ge) 突出特點﹐即格外重視為(wei) 政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因為(wei) 責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貴的人﹐就該品格高尚。即使是庶人平民﹐也要修身守禮﹐領導者更應嚴(yan) 於(yu) 律己。它充分顯示了中國文化的特征﹐體(ti) 現著中國管理哲學的精髓。

 

錢念孫﹕“君子”一詞早在西周時期已經流行﹐主要是貴族和執政者的代稱。春秋末期﹐孔子構思和傳(chuan) 布儒家學說時﹐作出一個(ge) 重大調整和貢獻﹐就是把“君子”從(cong) 專(zhuan) 指“有位者”的舊義(yi) 中解脫出來﹐而賦予其“有德者”的新義(yi)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107次﹐僅(jin) 有12處指執政者﹐其餘(yu) 主要指向道德人格。《論語》多次提到聖人﹐但孔子明確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這表明﹐君子作為(wei) 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不是高不可攀﹐而是可學可做的人格範式。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儒家學派的諸多後繼者竭力張揚申說自不待言﹐就是在道家﹑墨家﹑法家的經典著作裏﹐也頗為(wei) 認同和肯定。從(cong) 先秦到清末﹐有關(guan) 君子和君子文化的論述不僅(jin) 在汪洋浩瀚的曆代典籍中星羅棋布﹐而且在傳(chuan) 統家訓家教﹑民俗禮儀(yi) 及戲曲說唱中俯拾皆是。如果說﹐君子人格在孔孟原典儒學裏側(ce) 重個(ge) 人與(yu) 社會(hui) 道德﹐那麽(me) ﹐經過以陰陽五行為(wei) 框架的漢魏儒學﹐尤其是以心性本體(ti) 為(wei) 框架的宋明理學﹐則呈現出以個(ge) 體(ti) 人生境界為(wei) 核心的儒道互補及儒道佛合流的傾(qing) 向﹐這使君子人格意蘊豐(feng) 富﹐形態多樣。

 

謝遐齡﹕君子﹐在古代主要有兩(liang) 個(ge) 意義(yi) ﹐一是階層義(yi) ﹐指貴族﹐與(yu) 庶民對稱﹔再一個(ge) 就是品格義(yi) 。《論語》一書(shu) 中﹐由於(yu) 學生學成後要去貴族那裏求職﹐擔任管理幹部﹐也就是家臣﹐君子一詞的內(nei) 涵轉為(wei) 學生修養(yang) 的品格典範。階層義(yi) 與(yu) 品格義(yi) 雖有區別﹐但關(guan) 聯密切。在漫長曆史中﹐自命君子﹑指責對方為(wei) 小人﹐是常見現象。比如對王安石的評價(jia) ﹐雖然對他的變法有意見﹐但對他的品格﹐仍然作君子評價(jia) 。而支持王安石變法的有些成員被評價(jia) 為(wei) 小人。此處小人不再指庶民了。可見君子意義(yi) 指胸襟坦蕩﹑作風正派﹐小人意義(yi) 指心機深險﹑作風不正。在當代社會(hui) ﹐君子﹑小人仍然是人們(men) 日常話語中的重要詞匯﹐主要用於(yu) 品格評價(jia) 。君子指正派﹑高尚等正價(jia) 值的承載者﹐小人指諸負價(jia) 值承載者。

 

韓星﹕“君子”最初指社會(hui) 上居高位的人﹐著重於(yu) 政治地位而非道德品質。從(cong) 孔子起君子被賦予深刻豐(feng) 富的內(nei) 涵﹐開始具有道德品質的屬性﹐並逐漸轉化為(wei) 以道德品行為(wei) 主﹑政治地位為(wei) 次的含義(yi) ﹐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影響深遠。晚清辜鴻銘就說﹕“孔子全部的哲學體(ti) 係和道德教誨可以歸納為(wei) 一句﹐即'君子之道'。”孔子之後﹐孟子更注重君子的內(nei) 在心性特質﹐荀子更注重從(cong) 外在禮義(yi) 方麵規定君子。至《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wei) 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xing) ﹔國無道﹐其默足以容”﹐這是對君子相當高相當全麵的要求。後儒對君子的發展都在孔子的基礎上或偏向於(yu) 孟子﹐或偏向於(yu) 荀子﹐但都沒有離開內(nei) 聖外王的基本構架。

 

胡發貴﹕中國古代的君子﹐其內(nei) 涵有著很大的變化。起初﹐君子主要是個(ge) 政治概念﹐如西周時期﹐借以指稱諸侯國的統治者﹐或世卿世祿的士大夫﹐他們(men) 身居高位﹐俸祿優(you) 厚﹐衣食無憂。此時“君子”與(yu) “小人”對稱﹐前者是勞心者(統治者)﹐後者是勞力者(被統治者)。春秋時期﹐君子的政治權力和階層含意漸淡﹐而德性品格之意日益凸顯﹐更多指“立德﹑立功﹑立言”的傑出人士。孔子《論語》中﹐君子不僅(jin) 頻繁被言說﹐而且多側(ce) 重於(yu) 人品和操行上來討論。孔子心儀(yi) 的諸種優(you) 異人格中﹐君子居於(yu) “有德者”重要的地位。自孔子後﹐“君子”政治權位含義(yi) 淡化﹐品格德性之意成為(wei) 社會(hui) 認知共識﹐君子庶幾成為(wei) 優(you) 秀人品的代名詞。

 

君子文化在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

 

楊朝明﹕君子文化在我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首先﹐君子是人格養(yang) 成的目標。在社會(hui) 責任與(yu) 擔當的意義(yi) 上理解時﹐“君子”一詞與(yu) “小人”相對﹐“君子”被賦予了社會(hui) 引領者﹑示範者的意涵﹐有時則成為(wei) “社會(hui) 精英”的代名詞。孔子及儒家對此論述充分﹐如“君子之德風”“凡治君子﹐以禮禦其心”“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等等。其次﹐君子是為(wei) 人處世的風範。君子是一種理想的道德人格﹐在視聽言動等方麵都有具體(ti) 要求與(yu) 體(ti) 現。孔子在《論語》中為(wei) 我們(men) 展現了無憂無懼﹑修己安人﹑憂道不憂貧的君子形象﹐做到這些﹐就內(nei) 心充盈飽滿﹐胸懷坦蕩寬廣﹑目光睿智機敏﹑待人謙虛有禮﹐言必忠信﹐行則篤敬﹐所以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men) 的推崇。

 

錢念孫﹕儒家學說乃至整個(ge)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很重要的內(nei) 容是闡揚仁﹑義(yi) ﹑禮﹑智﹑信﹐以及忠﹑孝﹑廉﹑悌等眾(zhong) 多為(wei) 人處世的倫(lun) 理規範。這些倫(lun) 理規範最終都聚集﹑沉澱﹑融入和升華到一個(ge) 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作為(wei) 中華民族千錘百煉的人格基因﹐君子是數千年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塑造和推崇的人格模式﹐最能體(ti) 現和代表中華民族深層精神追求和獨特精神標識。以儒學為(wei) 主幹的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一種倫(lun) 理哲學﹐其核心目標就是教育人成為(wei) 君子﹐由此可說君子文化是傳(chuan) 統文化的聚焦點或製高點﹔同時﹐君子文化在數千年發展演進中吸收和容納了道家﹑法家﹑墨家及佛家等思想精華﹐呈現出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重要融匯點的特色﹔此外﹐儒家講究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人做君子”正是將禮義(yi) 道德躬行實踐的具體(ti) 途徑﹐故君子文化又堪稱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落腳點。

 

謝遐齡﹕在中國傳(chuan) 統中﹐君子是個(ge) 大詞﹐內(nei) 涵相當豐(feng) 富。君子成了中國文化的形象代表﹐就像提到英國文化﹐人們(men) 想到的是紳士那樣。君子內(nei) 涵不僅(jin) 指品格﹐而且包括學識﹑境界﹑品位﹐甚至武功。在長期發展中﹐幾乎所有優(you) 秀品質都加在君子之上。主要的有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天理的完美體(ti) 現﹐集仁﹑義(yi) ﹑禮﹑智﹑信於(yu) 一身﹔二是有很強的治理能力﹐不是祗能講學的空談家。《大學》《中庸》這兩(liang) 篇宋儒精選出來的文章全麵闡述了君子的修養(yang) 著力處。朱子強調格物致知﹑中和﹐陽明強調明明德﹑誠意﹐成為(wei) 中華文明的深固傳(chuan) 統。

 

韓星﹕在儒家人格體(ti) 係中﹐比較而言﹐君子是基本的理想人格﹐聖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君子是儒家人格體(ti) 係中的主體(ti) ﹐是大多數人可以達到的“趨眾(zhong) 人格”。由於(yu) 聖賢人格一般人難以達到﹐人們(men) 通常談的最多的是君子人格﹐即一種比較現實的﹑平常人可以達到的理想人格。結合儒家政治理想來說﹐王道是基本的理想政治﹐以君子行王道﹔而大同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以聖賢進大同。君子在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道德人格的感化﹐起著楷模作用﹐上行下效﹐使老百姓一心向善﹐社會(hui) 風氣淳厚。

 

胡發貴﹕最初君子指稱的是有爵有位有祿的權勢者﹐即所謂的上流社會(hui) ﹐故而君子一詞有尊貴﹑體(ti) 麵之意﹔其後的德性化和品格化﹐使君子增添了人文之意﹐成為(wei) 人之為(wei) 人的一種典範和標杆﹐所以孔子有“君子德風”之喻﹐即君子應成為(wei) 社會(hui) 正義(yi) 和良知的擔當者與(yu) 實踐者﹐成為(wei) 社會(hui) 良善治理的中流砥柱。這還體(ti) 現在君子喻於(yu) 義(yi) 而不是喻於(yu) 利﹐即君子應為(wei) 社會(hui) 樹立正確利益觀﹐推動社會(hui) 向善向上﹐拒絕惡俗與(yu) 低級趣味﹐成為(wei) 人文化成的正能量。如果說﹐紳士是英國及西方文明的化身﹐那麽(me) ﹐中華文明的人格象征則當屬君子。

 

君子文化的當代意義(yi) 和價(jia) 值

 

楊朝明﹕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君子”內(nei) 涵豐(feng) 富﹐以孔子儒家的論述最具代表意義(yi) 。孔子說“君子懷德”﹐又說“君子懷刑”﹐“懷刑”與(yu) “懷德”相呼應﹐很有價(jia) 值。“刑”與(yu) “型”相通﹐意思是法式﹑榜樣﹑典範。中國古代政治特別注重“刑百官”﹐“刑百官”就是“正百官”﹐包括兩(liang) 個(ge) 互為(wei) 補充的層麵﹕第一﹐為(wei) 百官樹立標準﹑確立模範﹔第二﹐對百官救偏補弊﹑端正行為(wei) 。這兩(liang) 者﹐前者顯然更為(wei) 緊要﹐也就是規範官吏行為(wei) ﹐使他們(men) 具有正確是非榮辱標準。對於(yu) 一般民眾(zhong) ﹐“君子懷刑”要求明理修身﹐循道而行。但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無禮不動並不容易。許多違法亂(luan) 紀的人﹐許多違背道德的事﹐都與(yu) “君子之風”的要求大相徑庭。今天我們(men) 大力弘揚君子文化﹐就會(hui) “潤物細無聲”地使人有愛心﹑有情懷﹑有擔當﹑求上進﹐將規範深深鐫刻人們(men) 內(nei) 心深處。

 

錢念孫﹕君子文化曆久而彌新﹑古老而鮮活﹐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當今社會(hui) 盡管發展迅速﹐文化多樣﹐但祗要是中國人﹐不論居廟堂之高﹐抑或處江湖之遠﹐哪怕是目不識丁的山村老農(nong) ﹐也樂(le) 於(yu) 被人看作君子﹐而絕不願意被人視為(wei) 小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動口不動手。”“近君子遠小人。”這些至今活在人們(men) 口頭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為(wei) 中華兒(er) 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條。每一個(ge) 中華兒(er) 女身上都傳(chuan) 承著君子人格的幹細胞﹐它以一種習(xi) 用而不察﹑日用而不覺的方式﹐規範和調整著我們(men) 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行為(wei) 處事的視野﹑心態﹑作風與(yu) 格調。

 

我們(men) 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關(guan) 鍵是要激活和煥發人們(men) 內(nei) 心由傳(chuan) 統文化長期熏陶而形成的人生理念﹐這就是對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wei) 典型特征的君子人格的遵從(cong) 和追求。君子文化作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浩瀚森林中最為(wei) 鬱鬱蔥蔥的千年古木﹐是當代思想道德建設能夠直接嫁接並開花結果的老樹新枝。一些地方的實踐表明﹐倡導和弘揚君子文化﹐在當代社會(hui) 揚起一麵具有深厚傳(chuan) 統底蘊和時代精神的文化旗幟﹐有利於(yu) 我們(men) 人生境界的提高和社會(hui) 風氣的改善。

 

謝遐齡﹕君子一詞在當今普通民眾(zhong) 中仍廣泛流行﹐可見影響深遠。有一種誤解﹐以為(wei) 注重修身就是君子。其實﹐全民修身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傳(chuan) 統。這傳(chuan) 統的現代形態是恪守道德規範﹑遵紀守法。按照古義(yi) ﹐單做到恪守禮法還不夠君子。孔子說﹕君子喻於(yu) 義(yi) ﹐小人喻於(yu) 利。可見行為(wei) 完全正確﹐但動機是求好處(如提級﹑加薪﹑獲獎)﹐並非君子。現代少年﹐大約進高中時﹐心理較成熟﹐道德理性開始覺醒。從(cong) 高中生開始提出君子要求﹐是切實可行的。推行君子文化﹐重點是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君子教育有成效是中華民族複興(xing) 的重要標誌。

 

韓星﹕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博大精深﹐集中體(ti) 現為(wei) 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君子就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理想人格﹐是中華民族道德經驗和道德情感的人格體(ti) 現。幾千年來君子文化攜帶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基因﹐養(yang) 護著中華民族的道德理想﹐傳(chuan) 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血脈。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xing) 。君子是我們(men) 今天立人興(xing) 國的道德基礎。

 

胡發貴﹕傳(chuan) 統的君子﹐構成中國文化特有的人格符號﹐也成為(wei) 我們(men) 文化記憶中親(qin) 切而莊重的道德形象。在當今時代﹐君子是我們(men) 精神家園中一種頗具感召力和號召力的人格力量。它為(wei) 我們(men) 樹立做人的榜樣﹐激勵我們(men) 行為(wei) 君子﹐言為(wei) 君子﹐做一個(ge) 立德﹑立言﹑立功的有益於(yu) 社會(hui) 和人民的人。它提示我們(men) “求達而不求聞”﹐注重養(yang) 心修性﹐涵養(yang) 自身品格﹐提升做人的品位和境界。它鼓舞我們(men) 不論境遇如何﹐不忘初心﹐不放棄向善的追求。君子不是空談得來的﹐而是來自我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ju) 止﹐來自我們(men) 一念一意之間的修為(wei) 。在這個(ge) 物質高度發達且急劇變化的時代﹐傳(chuan) 統君子文化是我們(men) 的良師益友﹐近之則溫﹐隨之則明。

 

君子箴言

 

君子之心﹐當為(wei) 國家宣力分憂﹐保疆土而安黎庶﹐不在一身之榮辱也。──(清)姚瑩

 

君子外寬而內(nei) 直。──《韓詩外傳(chuan) 》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唐)王勃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後之人則以石為(wei) 玉而又炫之也。──(宋)朱熹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禮記》

 

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惡。──《韓非子》

 

君子使物﹐不為(wei) 物使。──《管子》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huo) ﹐而恥智之不博。是故藝可學﹐而行可為(wei) 也。──《後漢書(shu) 》

 

芝蘭(lan) 生於(yu) 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wei) 窮困而改節。──《孔子家語》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