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達三作者簡介:王達三,男,西元一九七四年生,山東(dong) 高唐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獨立學者,現居北京。二〇〇四年與(yu) 陳明等人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起,創辦並主持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二〇〇六年九月份起草並連署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份起草並連署十名青年博士生發布了《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二〇〇九年四月份起草並連署五十多個(ge) 儒家組織發布《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均引發強烈社會(hui) 反響。 |
近段時間以來,以《光明日報》、《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等報刊雜誌為(wei) 主要平台,中國學界圍繞“國學立戶”問題亦即國學應否列為(wei) 國家一級學科問題發生了一場空前激烈的交鋒,並分成了讚成派和反對派兩(liang) 大截然對壘的陣營。中國儒教網收集整理的相關(guan) 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為(wei) 止,至少有四十餘(yu) 位知名學者和四所著名大學的校長就此問題發表了看法。
就筆者意見而言,國學列為(wei) 一級學科實屬必要。一方麵,目前有不少大學開設了國學課程,甚至創辦了國學院,但培養(yang) 的國學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卻是“黑戶口”,要到文史哲等學科拿學位,顯得有些不倫(lun) 不類。另一方麵,國學包羅萬(wan) 象,含經史子集、三教九流甚至天文曆法、金石考古等諸多傳(chuan) 統文化領域,遠非文史哲等學科等所能涵蓋。特別是,國學的一大特點就是文史哲不分家。比如,作為(wei)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和“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融文史哲甚至是神學渾然為(wei) 一體(ti) 的。目前,《史記》大多納入史學學科,故很難通體(ti) 把握其內(nei) 容和精神。
問題在於(yu) ,“國學立戶”之爭(zheng) 隻是一個(ge) 幌子,其實質是對國學價(jia) 值和功用的判定問題,因為(wei) 還有不少學者以之為(wei) “封建落後思想”,因此不宜列為(wei) 一級學科。就筆者意見而言,國學既是中國固有之學問,也是中國“國魂”之學問,關(guan) 乎國人的理想信仰、價(jia) 值觀念、道德倫(lun) 理、風俗習(xi) 慣,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千百年來,國學維係著中國曆史和中華民族的連續性,確保了中華文明在絕大部分時間裏一枝獨秀、一脈相承,正如錢穆先生所言:“譬之長跑,中國文化是一個(ge) 人的全程跑,西方文化則是幾個(ge) 人的接力跑——文化雖傳(chuan) 了下來,但民族已經換了幾茬。”僅(jin) 就此而言,怎麽(me) 強調國學的重要性都不為(wei) 過。
有種觀點認為(wei) ,國學帶有很大的封閉性和保守性,不利於(yu) 吸收外來文化和建設現代文化——世界上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哪個(ge) 國家強調自己的國學呢?事實上,吸收外來文化是有前提的,即必須具備“自我觀之”和“為(wei) 我所用”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肚中空空如也”,對於(yu) 外來文化隻能是“照單全收”或者“全盤西化”。陳寅恪先生之所以提出中國學術要“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民族之地位”的告誡,正為(wei) 此故。
再者,建設現代文化絕不意味著擯棄傳(chuan) 統文化。事實上,瞬時蓬興(xing) 、名目繁多的文化,與(yu) 其說是一種現代文化建設,毋寧說是一種“時尚”或“潮流”。隻有那些經過曆史考驗與(yu) 積澱、世代傳(chuan) 承與(yu) 踐行的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才是現代文化建設的源頭活水。近代以來,由於(yu) 中國的知識分子們(men) 陷入了“傳(chuan) 統/現代”的非此即彼的思維誤區,所以才在文化建設上出現了“打倒孔家店”、“不讀中國書(shu) ”、“拚命往西走”的激進態勢。
此外,任何一個(ge) 國家,尤其是大國或曆史久遠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國學,隻看其有無“國學”的概念是很膚淺的。比如,美國的國學是“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文化”,日本的國學是“神道教文化”,印度的國學是“印度教文化”,等等。事實上,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其他大國或曆史久遠的國家,都對自己的國學愛護有加、傳(chuan) 承不輟。我們(men) 大可不必為(wei) 傳(chuan) 承和弘揚自己的國學而感到難堪。相反,我們(men) 丟(diu) 棄它,才是個(ge) 難堪的事情。
總之,國學的價(jia) 值與(yu) 功用是毋庸置疑的。筆者屬於(yu) 堅定的“國學立戶”派。非但如此,筆者還認為(wei) ,僅(jin) “國學立戶”還遠遠不夠,還必須重建傳(chuan) 統的國學教育體(ti) 係。
首先,國學內(nei) 容過於(yu) 龐雜,將之分為(wei) 經史子集四目,是古人的一大創舉(ju) 。據此,作為(wei) 一級學科的國學,下麵尚需分設經史子集四個(ge) 二級學科,其中尤宜以經學和史學為(wei) 主,以便恢複中國的“經史傳(chuan) 統”。
其次,大學將國學教育視為(wei) 一種專(zhuan) 業(ye) 教育來培養(yang) 國學人才,無疑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恐怕在於(yu) 將國學教育視為(wei) 通識教育,亦即將之列為(wei) 全體(ti) 大學生的必修課、考試課,借以在大學生中普及國學知識、提升人文素質。特別是,不僅(jin) 需要把國學視為(wei) 一種知識,更需要把國學視為(wei) 一種價(jia) 值來源。否則,“國魂”之學何從(cong) 談起?
再次,國學教育既是一種終身教育,也是一種階梯教育。一個(ge) 孩子,如果不在中小學時期讀點經典、打點基礎,到了大學再學國學,多半會(hui) 將文言文和繁體(ti) 字視為(wei) “天書(shu) ”,即使勉強學點,也是為(wei) 了應付考試和取得學位,很難深入進來和持續下去。因此,在中小學中開設國學課程,讓孩子們(men) 學習(xi) 甚至是記誦些諸如“四書(shu) ”之類書(shu) 籍的內(nei) 容,應是國學教育的基礎和重點之所在。
複次,在古代,國學的傳(chuan) 承一則靠國民教育體(ti) 係,如鄉(xiang) 學、縣學、省學以及太學等官辦學校,二則靠私塾、義(yi) 塾、精舍、書(shu) 院等民間或社會(hui) 辦學力量。目前,中國的私塾、書(shu) 院、國學班等民間國學教育活動蔚然成風,反映了人們(men) 對國學的熱切渴望。對於(yu) 這些活動,應該給予支持和鼓勵,不能動輒予以取締或者掣肘。事實上,隨著國學的複興(xing) ,中國需要也必將會(hui) 出現一些終身隻學國學而不接受其他學科教育的人。
最後,中國已經在海外創辦500多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國內(nei) 成立一所以孔子命名的大學已經變得十分迫切。在古代,太學是中國最高的國學教育機構,國子監則是全國最高的教育監管機構。新成立的孔子大學,應該肩負起最高國學教育機構和國學教育督導機構的雙重職責。特別是,孔子大學不僅(jin) 應以學習(xi) 和研究、弘揚和傳(chuan) 承國學為(wei) 己任,同時還應是一道德權威機構和社會(hui) 清議機構,對道德失範現象和社會(hui) 醜(chou) 惡現象提出批評,為(wei) 社會(hui) 樹立道德和文化的標杆。
近代以來,西方社會(hui) 發展迅猛,但文化傳(chuan) 統和道德標準終始如一,不曾有大的動蕩和變異,究其原因,端在於(yu) 其有不受經濟、政治等因素影響的宗教以及神學院作為(wei) 文化傳(chuan) 承的基礎和道德權威的來源。中國缺少西方宗教模式的宗教傳(chuan) 統,但卻有以學校為(wei) 道德權威機構和社會(hui) 清議機構的傳(chuan) 統。孔子大學的設立及其職能,即是對這個(ge) 優(you) 良傳(chuan) 統的恢複。
來源於(yu) 2010-03-27中國儒教網(https://www.chinarujiao.net)
【作者授權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