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燦興】義莊與社會治理——基於清代無錫華氏的考察

欄目:《原道》第31輯
發布時間:2016-12-21 21:07:42
標簽:義莊
袁燦興

作者簡介:袁燦興(xing) ,男,西元一九七九年生,江蘇靖江人,曆史學博士。現任職無錫城市學院教授。著有《中國鄉(xiang) 賢》《北洋軍(jun) 征戰史》《草原帝國準噶爾》《軍(jun) 機處二百年》《大唐之變:安史之亂(luan) 與(yu) 盛唐的崩裂》《朝貢、戰爭(zheng) 與(yu) 貿易:大航海時代的明朝》《大清內(nei) 務府:從(cong) 帝王的家奴到鷹犬》《疫病年代:東(dong) 漢至魏晉時期的瘟疫、戰爭(zheng) 與(yu) 社會(hui) 》《無錫華氏義(yi) 莊:中國傳(chuan) 統慈善事業(ye) 的個(ge) 案研究》《國際人道法在華傳(chuan) 播與(yu) 實踐研究(1874—1949)》《山河變——晚清的失序、衝(chong) 突與(yu) 衰亡》等。

義(yi) 莊與(yu) 社會(hui) 治理——基於(yu) 清代無錫華氏的考察

作者:袁燦興(xing) (無錫城市職業(ye) 技術學院旅遊學院講師)

來源:《原道》第31輯,陳明 朱漢民 主編,新星出版社2016年出版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廿三日丁醜(chou)

          耶穌2016年12月21日

 

 

內(nei) 容提要:一般認為(wei) ,義(yi) 莊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起著重要作用,彌補了官方在社會(hui) 治理領域的諸多不足。本文以清代無錫華氏義(yi) 莊為(wei) 例,對義(yi) 莊在教育、祭祀、義(yi) 塚(zhong) 、社會(hui) 救助等領域的具體(ti) 作用加以探討。義(yi) 莊是一個(ge) 家族興(xing) 盛的象征,也被視為(wei) 積德之舉(ju) ,餘(yu) 慶子孫,備受江南望族重視。義(yi) 莊對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貢獻在於(yu) ,它使國家政權認識到了社會(hui) 的基礎性作用,並通過民眾(zhong) 自治實踐建立起一係列的組織、製度,實現鄉(xiang) 村自治。義(yi) 莊等機構,則是實施這套製度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而這套製度是套嵌在整個(ge) 社會(hui) 與(yu) 國家的互動之中。社會(hui) 與(yu) 國家政權並非對立。可以看到,義(yi) 莊的主要作用是溝通官與(yu) 民,是國家與(yu) 社會(hui) 互動的重要橋梁,是緩解官民衝(chong) 突、整合鄉(xiang) 村人力與(yu) 資源,為(wei) 鄉(xiang) 村提供公共品所不可或缺的角色。把義(yi) 莊放在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互動框架之中,才能去理解理解義(yi) 莊的意義(yi) 。

 

關(guan) 鍵詞:無錫華氏;義(yi) 莊;義(yi) 田;社會(hui) 治理;

 

關(guan) 於(yu) 義(yi) 莊,最簡要的定義(yi) 就是:“今世俗置產(chan) ,以給族人,曰義(yi) 莊。”[i]義(yi) 莊必須要有義(yi) 田,通過出租獲得收入,維持義(yi) 莊開銷;同時,義(yi) 莊也要有一定的房屋,作為(wei) 開展祭祀、教育、儲(chu) 存等活動的空間。義(yi) 莊在北宋由範仲淹始創,此後連綿千餘(yu) 年,成為(wei) 各大宗族聲望的標誌。通過族產(chan) 共有的形式,義(yi) 莊在某種程度上平衡了貧富差距,維持秩序。義(yi) 莊承載了係列社會(hui) 功能,它予族內(nei) 弱勢群體(ti) 以贍養(yang) ,為(wei) 子弟提供教育,設置義(yi) 塚(zhong) 使窮人得以體(ti) 麵下葬,參與(yu) 各類社會(hui) 公共工程等。一般認為(wei) ,義(yi) 莊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起著重要作用,彌補了官方在社會(hui) 治理領域的諸多不足。本文以清代無錫華氏義(yi) 莊為(wei) 例,對義(yi) 莊在教育、祭祀、義(yi) 塚(zhong) 、社會(hui) 救助等領域的具體(ti) 作用加以探討。

 

一、清代華氏義(yi) 莊述略

 

經曆了清初的戰亂(luan) 與(yu) 康熙年間的三藩之亂(luan) ,明代華氏所辦義(yi) 莊全部被毀。至乾隆年間,當太平日久之後,華進思捐田創辦義(yi) 莊。

 

華進思,號葵圃。對於(yu) 華進思的生平,留下的記載不多,隻是說他“累積致富”。[ii]華氏為(wei) 無錫地方上的大族,族人眾(zhong) 多,其中不乏窮困者。華進思的父親(qin) 華端揆熱衷地方事務,“一生蓄誌,仿範文正義(yi) 田千畝(mu) 故事不克。”[iii]考慮到老父心願未曾達成,華進思以數十年之精力,付出較多財力後,購置了常稔田一千畝(mu) ,作為(wei) 建莊義(yi) 田。除了捐義(yi) 田外,創辦義(yi) 莊外,華進思還從(cong) 事於(yu) 一係列地方公益活動。每逢冬月,華進思預置棉衣,凡鄉(xiang) 裏貧寒而無衣禦寒者,不分男女,都可前來領取棉衣。華進思散發棉衣,前後曆經多年,“歲以二十金為(wei) 率”。為(wei) 了施舍棉衣能常年持續下去,華進思特意捐出田地五十畝(mu) ,附入義(yi) 莊,以收入作為(wei) 施舍棉衣的經費。華進思所創義(yi) 莊,後世被稱為(wei) “老義(yi) 莊”,一直延續至近代。

 

華進思所創老義(yi) 莊擁田雖多,但華氏族人眾(zhong) 多,其中淪為(wei) 社會(hui) 底層較多。單靠華老義(yi) 莊一莊之力,卻無力贍養(yang) 所有需要幫助的族人,更難以施行教化。清道光、同治年間,江南地方上出現了創辦義(yi) 莊的浪潮。

 

在這波浪潮中,以華存寬兄弟所辦華新義(yi) 莊規模最大。華新義(yi) 莊的創辦,源於(yu) 華清蓮。華清蓮,字芬遠。華清蓮秉性尚義(yi) ,篤念宗親(qin) ,一直想創辦義(yi) 莊,而力有所不逮。道光二十年(1840),華清蓮臨(lin) 終之前立下遺囑,命四個(ge) 兒(er) 子,若日後有餘(yu) 力,定要創辦新義(yi) 莊,幫助族中貧困之人,稍解老義(yi) 莊之困。華清蓮長子華存恭,字廉終,號春亭,畢生辛苦,以勤儉(jian) 起家。華清蓮次子華存寬,字豫安,號耕樂(le) ,平生樂(le) 善好施,在創辦義(yi) 莊的曆程中,華存寬出力尤巨。[iv]華清蓮去世後,華存恭、華存寬兄弟等人一直未敢忘記乃父遺願,籌劃創設義(yi) 莊。可義(yi) 莊的創設,義(yi) 田的購置,族中關(guan) 係的處理,卻是千絲(si) 萬(wan) 縷,需要多年的準備。

 

至鹹豐(feng) 十年(1860)正月,華存恭、華存寬、華存吉等七十二名華氏族人,匯集一堂,商量創設新義(yi) 莊。此年年初,江南地方上情勢複雜,清軍(jun) 在江南戰爭(zheng) 上處於(yu) 劣勢,節節敗退。受戰事影響,地方上民眾(zhong) 生活困苦,諸多族人嗷嗷待哺。而經過多年準備,華存恭兄弟已購置得一定田畝(mu) ,每歲可收田租375石。手中有了田畝(mu) 之後,創設義(yi) 莊,方有底氣,華存恭兄弟遂在正月邀請眾(zhong) 親(qin) 友會(hui) 議,“將所置田畝(mu) ,自願盡數先立公賬,每年租息,除辦賦外,續田畝(mu) 祠堂公務。”[v]

 

依照慣例,凡義(yi) 莊有田五百畝(mu) ,稱“半莊”,有田千畝(mu) ,方稱“全莊”。此時華存恭兄弟籌集的田畝(mu) 尚不足五百畝(mu) ,故而議定,待籌到五百畝(mu) 田地時,全數捐給宗族,以贍養(yang) 族人。此時田畝(mu) 雖未捐出,但已議定,此後華存恭兄弟及後人一切私人開銷,均不從(cong) 這批田畝(mu) 中走。

 

在鹹豐(feng) 十年正月華氏族人的會(hui) 商中,就義(yi) 莊未來的發展做了長遠規劃。華氏族人眾(zhong) 多,雖有華進思所辦華老義(yi) 莊予以援助,仍有很多族人沒有得到補貼。登記等待義(yi) 莊補助者,此時就有135人。華存恭兄弟所捐義(yi) 田,可得田租不過375石,要救濟這些族人,尚有不足。故而議定待籌到五百畝(mu) 義(yi) 田後,再建造莊屋,然後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族人補貼。到了同治九年(1870),華氏各房聯合捐出製錢五千串,此時籌集的田畝(mu) 已盈千畝(mu) ,足稱“全莊”。“捐置義(yi) 田一千二十三畝(mu) 六分五厘二毫八絲(si) ,歲收額租一千一百五十八石一鬥三升五合。”[vi]義(yi) 田一千二百餘(yu) 畝(mu) ,在蘇南諸義(yi) 莊中實力也稱雄厚。

 

能發展到義(yi) 田千畝(mu) 的規模,與(yu) 華存寬兄弟經濟狀況的改善相關(guan) 。在太平天國戰事結束之後,各地出現了興(xing) 辦洋務的熱潮,出現了諸多機會(hui) 。華存寬把握時代的脈絡,投身於(yu) 商業(ye) 之中,很快發達起來。華存寬將經商所獲餘(yu) 利,在無錫城內(nei) 購置得堆棧一所,捐入義(yi) 莊。同時議定,以每年租佃收入,繼續購置田畝(mu) ,以擴大義(yi) 莊規模。華存恭、華存寬捐出的堆棧,有七十餘(yu) 楹,坐落縣城內(nei) ,“計有基地糧四畝(mu) 七分四厘五毫,歲收租錢四百八十千文。”[vii]華華存恭、存寬兄弟四人,繼承乃父遺願,曆經多年積累,在戰亂(luan) 之中著力,建成了規模較大的華新義(yi) 莊,將華氏義(yi) 莊事業(ye) 推上了新的高峰。

 

華氏義(yi) 莊,曆經明清二代,綿延不絕,擁有義(yi) 田眾(zhong) 多,贍養(yang) 族人,效力地方。至清末,華鴻模出力擴建義(yi) 莊,使華新義(yi) 莊實力更為(wei) 雄厚。華鴻模是華存寬之子,字範三,晚年號子隨。華鴻模於(yu) 道光二十年(1840年)出生,“幼而岐嶷有至性”。[viii]華鴻模少年時候敏而好學,得了廩生的資格。同治十二年(1873),華鴻模由廩生考中舉(ju) 人。[ix]但此後連續三次參加禮部試(會(hui) 試),都名落孫山,華鴻模遂斷了再參加科舉(ju) 的念頭。此後他放下文人的身段,從(cong) 事於(yu) 工商業(ye) 。華鴻模在蕩口從(cong) 事釀造及典當等行業(ye) ,因其信用佳,財力雄厚,生意紅火。

 

在雄厚財力支持下,華鴻模從(cong) 事於(yu) 修葺宗譜,創辦祖祠,添建莊屋,增廣堆棧,修葺曆代祖塋,擴墓基,置祭田等活動。華鴻模又陸續購置田畝(mu) ,捐入義(yi) 莊,為(wei) 未被義(yi) 莊登記入冊(ce) ,卻又迫切需要幫助的親(qin) 友提供幫助,此田畝(mu) 稱“固本田”。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固本田已得到很大發展,“迄今共得田租四百石”。[x]華新義(yi) 莊得到商業(ye) 支持,擁有更強的實力,相應地對義(yi) 田田租收入的需要降低,也使義(yi) 田租農(nong) 負擔相應減輕。

 

華鴻模的兒(er) 子華彥鈺英年早逝,孫子華繹之六歲時由他撫養(yang) 長大。華鴻模去世之後,年僅(jin) 十八歲的華繹之接過了家族重擔。錢穆先生在《華繹之傳(chuan) 》中記道:“凡其祖所謂善舉(ju) ,如義(yi) 莊,如學校,如修道路,建橋梁,浚水利,掩胔骼,恤孤寡,賑災荒,施醫藥,君一一遵承,推行勿懈。”[xi]

 

義(yi) 莊是一個(ge) 家族興(xing) 盛的象征,也被視為(wei) 積德之舉(ju) ,餘(yu) 慶子孫,備受江南望族重視。明代中期後,華氏家族持續四百年興(xing) 辦義(yi) 莊。由華氏的帶動,無錫地方上出現了一大批義(yi) 莊。據光緒七年(1881)《無錫金匱縣誌》載,無錫金匱有35姓,48處義(yi) 莊,占地38828畝(mu) ,堪為(wei) 江南之首。義(yi) 莊興(xing) 盛於(yu) 蘇南,據馮(feng) 桂芬稱,義(yi) 莊“自明以來,代有仿行之者,而江以南尤盛。”[xii]在江南地方義(yi) 莊之中,華氏族人所創義(yi) 莊,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或者是持續時間,均居前列,被後世讚譽為(wei) “江南第一義(yi) 莊”。在清代,華氏族人所創設的義(yi) 莊,承擔了諸多社會(hui) 功能,對穩定社會(hui) 秩序,幫助鰥寡孤獨,緩和社會(hui) 矛盾,促進文教事業(ye) ,起著重要作用。

 

二、祠堂祭祀

 

在現實生活之中,通過祠堂及祭祀活動,可以凝聚族人,推行教化。祖先的事跡,通過一代代的文字整理,口耳相傳(chuan) 之中,將先祖的功德賢善深入人心,進而規範自己的現世生活。以孝悌傳(chuan) 家的華氏,對於(yu) 祠堂及祭祀自然格外重視。

 

清開國以後,至鹹豐(feng) 年間,華氏得到快速發展,族人眾(zhong) 多。但宗族祠堂狹小,幾不能容納神主,不得不在族人居住的宅院中設置家廟,祭祀先祖。華鴻模之父華存寬,生前曾購置族人房屋一所,用作祭祀祠堂。華存寬新購置的宅院,“由甬道至大門,歸祠內(nei) 。其左右房屋,割與(yu) 餘(yu) 從(cong) 弟鴻渚為(wei) 釀酒所。”同治二年(1863)十月,華氏先祖神主遷入祠堂之中。新祠與(yu) 往昔相比,已形成一定規模,隻是祠堂與(yu) 釀酒廠共處,“酒氣熏蒸,傭(yong) 工嘈雜”。[xiii]華存寬對此很是不滿,一直籌劃再建宗祠。又過了數年,待華新義(yi) 莊落成之後,在義(yi) 莊之東(dong) 營建祠堂兩(liang) 進。

 

光緒八年(1882),祠堂遷入新址。新祠“屋完整而靜謐”,方便族人前來祭祀。華存寬考慮到自己這一支的先祖華興(xing) 康,[xiv]在祠堂中未能突出,“位置一如其舊”,故而想“建專(zhuan) 祠以昭獨尊之義(yi) ”。此外,每逢春秋祭祀時,華興(xing) 定一支後裔人丁繁盛,濟濟一堂,更應興(xing) 建寬敞明亮的專(zhuan) 祠加以祭祀。隻是尋覓良久,一直未能覓得合適地塊。此年華存寬去世,故去之前,遺命諄切,讓兒(er) 子華鴻模創三省公(華興(xing) 康)專(zhuan) 祠。此後十餘(yu) 年間,華鴻模多病,也未能用心於(yu) 此。一直拖到光緒二十年春,終於(yu) 在華新義(yi) 莊西向購得合適地塊,是年秋動工興(xing) 建。專(zhuan) 祠地勢向陽,所用材料精良,不負乃父遺願。

 

兩(liang) 年之後,光緒二十二年(1896),祠堂初具規模,但此年華鴻模母親(qin) 去世,無暇於(yu) 祠堂事務。光緒二十四年(1898),地方上爆發災情,華鴻模又忙於(yu) 賑災,祠堂事務再被耽擱。忙完災荒之後,華鴻模身體(ti) 不適,得了眩暈病。到了秋天,兒(er) 子華彥鈺染病去世,華鴻模傷(shang) 心良久,“病骨支離,心緒惡劣,百事俱廢。”[xv]光緒二十五年(1899),華鴻模感歎老少俱失,自己也已年邁,若是不能早日將祠堂辦好,有何顏麵見先人於(yu) 地下?[xvi]此年春季,華鴻模聯係工匠,定製神龕,製造聯額殿堂,門廡刷以黝堊丹漆。一直忙到秋天,宗祠裝修一新,此時華鴻模病情稍解,計劃在此年十月十一日,將先祖神位移入新祠。預訂日期到來之前,連日陰雨,到了十月十一日,突然雲(yun) 開日漏,天空晴朗,道路幹燥。

 

為(wei) 了祠堂,華氏幾代人付出努力,先後三次遷徙,最終將“三省公祠”造成。當日,儀(yi) 仗輝煌,衣冠蹌躋,族中三百餘(yu) 人齊集於(yu) 祠堂之中,為(wei) 一時之盛。麵對此景,華鴻模感歎道:“嗚呼,我先人之欲成此祠也,幾費審度,幾費經營。三遷乃定,從(cong) 此先靈可永安,而先人之素誌當可慰也。”[xvii]

 

宗祠為(wei) 屋二十餘(yu) 楹,前後三重。祠堂除了祭祀之外,還增添了教育功能。華氏各房子弟及異姓子弟,在祠堂第三重中講學,以品學兼優(you) 之士數人為(wei) 主講、輔講,每月分期講解。課堂上允許生徒質疑,以功課之優(you) 劣,以定賞罰之等差差,學堂開辦一二年後,已有成效。[xviii]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華氏後人最終修成三省公專(zhuan) 祠。專(zhuan) 祠的建成,既緬懷著先祖的功績,也激勵著華氏後人承襲祖先之誌,為(wei) 地方、為(wei) 宗族做出更大貢獻。至光緒三十一年(1906)華鴻模創辦果育學堂時,又以祠堂一部分作為(wei) 校舍,培養(yang) 了一批人才。

 

“祠堂者,敬宗者也;義(yi) 田者,收族者也。”[xix]義(yi) 莊與(yu) 宗祠,彼此配合,維係著宗族,凝聚著族人。義(yi) 莊為(wei) 現世的族人,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是為(wei) 收族;宗祠通過緬懷先祖,起著慎終追遠,凝聚人心的作用,是為(wei) 敬宗。敬宗收族,祠堂義(yi) 莊,共同凝聚著宗族。

 

三、救助事業(ye)

 

義(yi) 莊創設之後,將義(yi) 田收入用於(yu) 祭祀祖先、賑濟族人、設置義(yi) 塚(zhong) 、助納役銀、創辦義(yi) 塾等。義(yi) 莊的這些功能,涵蓋了社會(hui) 生活的諸多方麵,從(cong) 物質上賑濟了族人,從(cong) 精神上起到了教化作用,對於(yu) 凝聚宗族向心力,促進宗族向善,具有積極意義(yi) 。義(yi) 莊這些功能的展開,都依賴於(yu) 義(yi) 田田租的收入。設若佃農(nong) 抗租,則義(yi) 莊資金受到限製,很難開展活動。那麽(me) ,義(yi) 莊是如何化解與(yu) 佃農(nong) 的矛盾呢?

 

義(yi) 莊為(wei) 了保證其運作,就要收租,而佃戶若是租賦沉重,自然會(hui) 抗租。擁有大量義(yi) 田的華氏義(yi) 莊,素來待佃農(nong) 寬厚,與(yu) 佃農(nong) 之間保持著良好的關(guan) 係。華老義(yi) 莊規定每畝(mu) 田收租米一石,實收時稍加折扣,一般每畝(mu) 田租,按租額的七折收取,華新義(yi) 莊則按六折半收租。對年底還清租子的佃戶,義(yi) 莊發給每戶喜米五升,作為(wei) 獎勵。1950年,在土地改革的調查中顯示,“華氏義(yi) 莊的租賦較輕,農(nong) 民對義(yi) 莊的評價(jia) 較好,還租率也高。”[xx]華新義(yi) 莊又另外設置“恤佃田”,總計一百二十畝(mu) 。如果租米都能全部按時收取,至來年五月份插秧時,“給賞各佃每畝(mu) 黃米一鬥,稍資飯食,以勸農(nong) 工。”[xxi]華老義(yi) 莊也設有專(zhuan) 門田畝(mu) ,予佃農(nong) 以補貼。

 

在曆史上,租佃之間屢屢發生衝(chong) 突,產(chan) 生諸多衝(chong) 突。就義(yi) 莊而言,因其“義(yi) ”字當先,收租時相對比較寬容,租佃關(guan) 係不是太過緊張。是故華氏義(yi) 莊在整個(ge) 蕩口地方上,雖然占有大量田畝(mu) ,卻能得到佃戶的認可,未造成嚴(yan) 重的社會(hui) 分裂與(yu) 衝(chong) 突。義(yi) 莊與(yu) 佃農(nong) 之間建立起較好的合作關(guan) 係,即使發生拖欠地租的情況,不到萬(wan) 不得已的情況,義(yi) 莊也不會(hui) 提交官府處理。在不可避免的土地兼並浪潮中,義(yi) 莊的存在,起著緩衝(chong) 作用,調節了地方關(guan) 係,維持了社會(hui) 秩序。

 

乾隆年間,華老義(yi) 莊創辦時,每年贍族義(yi) 田、恤佃、施衣、埋柩等義(yi) 田田租收入,計有一千餘(yu) 石。義(yi) 莊田租的收入之中,一部分被拿出來用於(yu) 完納國賦。華老義(yi) 莊重視官方漕糧,每年十月收完租米後,立刻繳納漕糧,其餘(yu) 收入米倉(cang) ,用作日後開支。繳納漕糧之後的租米,發給族中四窮(鰥、寡、獨、孤),餘(yu) 存用作義(yi) 莊各項費用開銷。每月月米的發放,以宗族血緣關(guan) 係為(wei) 準。凡需要領取月米的華氏族人,需到義(yi) 莊報名,同時請品行端正之人擔保。之後再詳細列出三代之內(nei) 的分支輩份及名字年歲,並由董事查訪確認,再登記入冊(ce) 。領取月米者,依照入冊(ce) 名次前後進行,不能因為(wei) 私情撥前。月米憑票支取,每月初五前給發,一旦過了初五,則不準領取,待下月一起發給。倘若連續多月不來領取,屬於(yu) 違背規則,哪怕多月累積,也隻發一季的月米。如果路遠,且年邁殘疾,行動不便,特準分四季領取,在每季之末支領。

 

華氏繁衍極盛,對前來登記的族人,很多難以辨別,隻好靠擔保人所寫(xie) 的擔保書(shu) 為(wei) 證。義(yi) 莊所幫助對象,又以本地族人為(wei) 主。如果有族人遷居外地,因為(wei) 路途較遠,難以查核,再則給予月米操作麻煩,故而概不入冊(ce) 。若是得到補貼的族人遷居外地,義(yi) 莊規定“應查繳米票,注冊(ce) 停給,以杜流散之弊。”

 

華老義(yi) 莊具體(ti) 收入分配情況,1950年土地改革時,曾對華老義(yi) 莊作了詳細調查。華老義(yi) 莊田租收入,主要使用於(yu) 下列方麵:

1.大部分用於(yu) 本族十六房。補助本族內(nei) 鰥、寡、孤、獨者計30人,每人每年三石六鬥米,共108石。補助近房計8人,每人每年二石四鬥,補助較近房一石八鬥12人,遠房一石二鬥的400人。連前總計628.8石米。

2.對本房子孫的栽培。求學時代男孩供給學費,停學求業(ye) 則供給鋪蓋錢,結婚時酌情補貼結婚錢。

3.地方公益事業(ye) 。有關(guan) 本族公用的橋梁、道路,有時加以修理,對地方性的橋路常津貼一部分。

4.慈善事業(ye) 。在清代時曾施棺施衣,如每年冬季施棉衣一百件,並有一定田畝(mu) 的義(yi) 塚(zhong) ,給無地者殯葬,但仍須出一部分費用。[xxii]

 

華新義(yi) 創辦之後莊規定,所有四窮及廢疾,五服之內(nei) 每月給米二鬥。五服之外的近親(qin) ,每月給米一鬥五升,定以二百人。通族四窮及廢疾,凡在老義(yi) 莊領取每月一鬥米者,可再到華新義(yi) 莊領取五升,以為(wei) 補助,其額定以五百名為(wei) 率。去世之後繳納米票者,五服之內(nei) 給殯葬費三兩(liang) ,額外再給三兩(liang) 作為(wei) 補貼。

 

義(yi) 莊所發月米及菜金補貼,一般足夠族人開支,如子女眾(zhong) 多,所得補貼也多。即使失業(ye) 、守寡、殘疾不能工作者,一般日子也能過得下去,甚至還能稍有積餘(yu) 。逢年過節,華氏義(yi) 莊額外也有補貼。族人的婚喪(sang) 嫁娶之類,義(yi) 莊均予以補貼。甚至族中的大齡男青年,如是世代單傳(chuan) ,因貧困未能娶妻者,義(yi) 莊予銀三兩(liang) ,鼓勵其早日娶妻生子。

 

義(yi) 莊贍族功能之中,融進了諸多倫(lun) 理道德內(nei) 容,以推廣教化。如族中不孝不悌,賭博健訟,酗酒無賴之徒,均不得享受補貼。還有四種人,最為(wei) 義(yi) 莊所不能容忍:“一曰僧道非吾族,二曰屠戶必失仁心,三曰敗類蕩廢祖業(ye) ,四曰匪行有辱宗坊。”[xxiii]此四種人,哪怕流離失所,貧困不堪,也不得給予救助。族人之中,因為(wei) 懶惰而四處流蕩行乞者也不能入冊(ce) 。蓋因此等自甘墮落,四處行乞者,“玷辱宗族,例不應給”。不過如果能痛改前非,義(yi) 莊尚可加以通融。

 

華氏各義(yi) 莊也從(cong) 事於(yu) 社會(hui) 慈善事業(ye) 。老義(yi) 莊、新義(yi) 莊都規定,義(yi) 莊資金的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用於(yu) 族內(nei) 救濟款項,百分之三十至五十用作社會(hui) 救濟款。遇到荒年時,義(yi) 莊撥給租戶一些種子費用,青黃不接時借給春耕費用,遇蝗蟲災害發給救濟款。對於(yu) 族外的貧困人群,生病時施舍藥品,年關(guan) 時發給冬季寒衣和年夜飯米。每年冬月,華老義(yi) 莊、華新義(yi) 莊都施發棉衣一百件。對本地之人,因為(wei) 路遠不能領到棉衣者,則發給白布,聊作安慰。至於(yu) 各類修橋補路,施舍棺木,幫助殯葬等慈善救濟工作,更是長年施行。

災荒之年,若有逃荒人群過境,在指定的地方,由華氏義(yi) 莊出資供給三餐住宿,幫助災民過境。一旦發生水患,將使農(nong) 業(ye) 歉收,淹沒房屋等生活設施,嚴(yan) 重影響地方民眾(zhong) 的生計。故而日常堤壩、橋梁的建設,切實關(guan) 係到民眾(zhong) 的日常生活與(yu) 安全。蕩口華氏是係列水利工程的倡導發起者,也是經費的主要籌捐者、工程主事者。在無錫地方上,每當發生災情發生之後,華氏義(yi) 莊成為(wei) 抗災,賑濟災民的重要力量。

 

義(yi) 莊得到義(yi) 田的財力支持,又由具有名望的族人掌控,維係著家族內(nei) 乃至地方基層的秩序,實現對基層社會(hui) 的管控。於(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而言,義(yi) 莊功莫大焉。宗族的“自治”功能,由義(yi) 莊而獲得穩定經費支持與(yu) 活動場所,其活動常態化,也能長期施行。就義(yi) 莊的實際功效而言,其已成為(wei) 地方政權的延伸與(yu) 補充。由於(yu) 義(yi) 莊的存在及對社會(hui) 事務的積極參與(yu) ,彌補了官方在社會(hui) 治理上的不足,整個(ge) 鄉(xiang) 村保持著秩序,應著對各類挑戰威脅。此種秩序,既有利於(yu) 官方的統治,又節約了統治成本,為(wei) 官方所鼓勵,並給予了社會(hui) 一定的自治空間。

 

四、義(yi) 塾助學

 

江南地方上的望族,形成“尚文”風氣,在宗族內(nei) 部,設有族塾,凡族內(nei) 子弟均可就學。哪怕不能在科舉(ju) 上取得功名,也能知書(shu) 達禮。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範仲淹創辦義(yi) 莊後,置屋聘師,創辦義(yi) 學,教育宗族子弟,“為(wei) 其宗族者,宅於(yu) 斯,學於(yu) 斯”。[xxiv]此後各地紛紛效法。義(yi) 莊有義(yi) 田田租經費的支持,有固定的場所,是宗族活動的中心,自然成為(wei) 義(yi) 塾的天然所在地。

 

義(yi) 莊承載了贍養(yang) 族人,祠堂祭祀、義(yi) 塾助學等重要功能,既追憶過去,更聯係未來。以義(yi) 莊為(wei) 基礎,設置義(yi) 學,成為(wei) 後世較為(wei) 普遍的形式。清初,在戰亂(luan) 中一度被荒廢的宗族教育,再次於(yu) 無錫地方上發展起來。

康熙十五年(1676),蕩口華氏利用三公祠後樓創辦了華氏學海書(shu) 院。學海書(shu) 院在鹹豐(feng) 年間,毀於(yu) 戰火,舊址牆中迄今仍存《學海書(shu) 院課田》石碑一塊。清乾隆年間,華進思創辦老義(yi) 莊之後,又捐出義(yi) 田五十畝(mu) ,以田租收入,於(yu) 每月十二日組織華氏族中童生在義(yi) 莊內(nei) 進行會(hui) 課。

 

至同治年間,華存恭、華存寬兄弟創辦華新義(yi) 莊,初期以幫助族人為(wei) 主要宗旨。至光緒初年,華存恭兒(er) 子華鴻模,在早先義(yi) 莊基礎之上,對義(yi) 莊功能加以擴展,教育成為(wei) 新義(yi) 莊的主要功能。華鴻模先是創辦義(yi) 塾,取名為(wei) “懷芬書(shu) 屋”,為(wei) 華氏子女提供學習(xi) 之所。此後華存寬擴大書(shu) 屋規模,兼收地方上外族子弟,免費入學,更名為(wei) “耕餘(yu) 書(shu) 塾。”

 

書(shu) 屋、書(shu) 塾由華新義(yi) 莊提供資金,聘請宿學名儒,定期講解書(shu) 題,批閱圈注,命題完篇。值得注意的是,華氏所辦義(yi) 塾乃至無錫地方上的各類義(yi) 塾,其教育不單單著眼於(yu) 科舉(ju) 取得突破,更重視子弟的綜合教育。若是科舉(ju) 上不能取得突破,通過教育也可在其他各類職業(ye) 之中,獲得發展機會(hui) 。為(wei) 了使教育穩定開展,華鴻模又繼續捐田建屋。據華鴻模兒(er) 子華彥鈺遞送給官方的文書(shu) 顯示,為(wei) 創辦義(yi) 塾,華鴻模特意購置了平田十九畝(mu) 八分九厘八毫,再捐出堆棧一所,以堆棧的租息,作為(wei) 教育經費。土地、堆棧及起造工料,共計紋銀一萬(wan) 七千五百兩(liang) 。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初十,義(yi) 塾呈報官方,獲得批準立案。[xxv]為(wei) 了幫助地方上子弟在科舉(ju) 上取得突破,華新義(yi) 莊又在華氏祠堂內(nei) 設立“懷芬文社”,以緬懷先祖華清蓮(字芬遠)。每月既望之期,集合華氏族中及地方上生童加以考核,分別測試“貼括”及“韻語”。[xxvi]遇到鄉(xiang) 試或院試之年,將應試考生集中,選擇良師加以訓練,以期取得突破。文社考核嚴(yan) 格,入選文社的士人,要按期交出考核文章。文章由良師評定甲乙,位居前列者,給予膏火獎勵。如果每年考核均在前列者,膏火所得更豐(feng) 厚。文社幫助士人較多,“鄰邑課者紛至,多至數十百人。”[xxvii]

 

一個(ge) 家族在科舉(ju) 上的突破,卻不能挽回科舉(ju) 的衰落。在清末的變革浪潮中,清醒之士已經意識到,必須廢除科舉(ju) ,興(xing) 辦新式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四月十八日,華鴻模率先創辦了新式學校華氏私立果育學堂,由義(yi) 莊提供辦學經費,學生免費入學。果育學堂學製分初、高兩(liang) 等,各為(wei) 四年,由華鴻模擔任校長。

 

創辦之初,果育學堂有學生52人,教師8人,分四個(ge) 教室授課。[xxviii]果育學堂師資雄厚,學風嚴(yan) 謹,資金充足,教學質量在當時屈指可數。1909年,第一屆畢業(ye) 生華聲之、華繹之等八人,連同連跳三級,提前一年畢業(ye) 的錢穆等九人,報考常州府中學堂,九人全部被錄取。多年之後,錢穆道:“回憶在七十年前,離縣城四十裏外小市鎮上之一小學校中,能網羅如許良師,皆於(yu) 舊學有深厚基礎,於(yu) 新學能接受融會(hui) 。此誠一曆史文化行將轉變之大時代,惜乎後起者未能趁此機運,善為(wei) 倡導,雖亦掀翻天地歸震動一世,而卒未得大道之所當歸。禍亂(luan) 相尋,人才日趨凋零。”[xxix]

 

1911年,華鴻模去世。1912年八月,華繹之將果育學堂改名為(wei) 私立果育高等小學校。至1913年八月,受新式教育的影響,同時為(wei) 了紀念祖父華鴻模,學校再更名為(wei) 華氏私立鴻模高等小學校。“該校以華故校長艱難興(xing) 學,生前勞勤未忍聽其湮沒,擬更名為(wei) 私立華氏鴻模高等小學校,以作永久紀念。”[xxx]

 

清代華氏所辦義(yi) 塾,對於(yu) 提高華氏文化水準,普及教育起著重要作用。據統計,清代華氏考中進士者12人,考取舉(ju) 人者有52人。[xxxi]至近代,華氏族人更是敏銳地意識到了新式教育的意義(yi) ,率先在創辦新式學校、女子學校。華氏所辦新式小學校,經費充足,師資在全國範圍內(nei) 屈指可數,為(wei) 無錫培養(yang) 了一大批人才。古老的宗族與(yu) 新式的近代教育,在華氏果育學校身上得到了堪稱完美的融合。

 

五、義(yi) 塚(zhong) 助葬

 

入土為(wei) 安,死後下葬,是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禮法的一個(ge) 重要環節。周文王曾有“澤及枯骨”之舉(ju) ,被後世視為(wei) 仁者之政。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喪(sang) 葬禮儀(yi) 與(yu) 社會(hui) 秩序緊密聯係在一起。如宋代就葬禮上冥器的多少,出殯時的儀(yi) 仗,墓地的麵積,墳塋的高度,均有嚴(yan) 格規定。就喪(sang) 葬的具體(ti) 操作,明清兩(liang) 代官方也給出了規定。君臣上下,等級森嚴(yan) ,就是底層的民眾(zhong) 葬禮也要符合禮製規定。

 

對一般平民而言,喪(sang) 葬費用太高,不得不典賣田地,拖累得破家亡產(chan) 。貧民受財力限製,無力依照禮法要求舉(ju) 行葬禮。曆代均設有專(zhuan) 門機構,以幫助無力下葬的家庭。宋代設有漏澤園、慈濟局等專(zhuan) 辦施棺助葬事務的機構,明初下令民間各立義(yi) 塚(zhong) 。至清代,很多窮人缺乏埋骨地,隻能依賴於(yu) 義(yi) 塚(zhong) 而下葬。

 

金匱縣下屬的南延鄉(xiang) ,[xxxii]本有義(yi) 塚(zhong) 數處,多年之後,均已葬滿。地方上的窮人無力購得合適墓地,就將先人棺木停棺不葬。除了本地居民外,金匱地方還有大量外來人口,在人員死亡後,因為(wei) 路途遙遠,也選擇不下葬。停棺不葬造成了很多社會(hui) 問題,首先,這與(yu) 入土為(wei) 安的理念相違背,各地官方屢屢出具告示,勸告早日下葬。其次,大量棺木不下葬,日久天長之後,產(chan) 生環境衛生問題,容易發生疫情。其三,停棺不葬日久後,棺柩可能在戰火被焚毀,或是被盜棺,事後後人追悔莫及,背上不孝的包袱。

 

清代江南,地多人少,大量貧民、外來人口死亡後無法獲得墓穴安葬,主要依賴於(yu) 官方、民間設置義(yi) 塚(zhong) 。義(yi) 塚(zhong) 分為(wei) 兩(liang) 種,一類是普通義(yi) 塚(zhong) ,由民眾(zhong) 自行安葬,並可安葬死刑犯與(yu) 乞丐。另一類則是專(zhuan) 設義(yi) 塚(zhong) ,有專(zhuan) 門墓地,專(zhuan) 人管理,安葬正常死亡的良民。前者缺乏管理,日久之後,往往棺木暴露,民眾(zhong) 多不願意將棺木葬在其中。

 

乾隆年間,華進思捐資興(xing) 建義(yi) 塚(zhong) ,以安葬遺骸。華進思購得田八畝(mu) 二分二厘二毫,立石表道,凡暴露地麵,無人掩埋的屍骸,均收來下葬。凡來下葬者,並給葬費。[xxxiii]此後華進思又捐出五十畝(mu) 田地,附入義(yi) 莊,以田租收入作為(wei) 義(yi) 塚(zhong) 日常經費,“挾纊之意可永行”。[xxxiv]鹹豐(feng) 、同治年間,太平天國戰爭(zheng) 帶來了江南地方上的大量死難者,更加重了停棺不葬的風潮。太平天國戰爭(zheng) 結束後,收埋屍骸,施棺助葬,成為(wei) 官方與(yu) 地方人士關(guan) 注的重要內(nei) 容。同治、光緒年間,江南地方上出現了設置義(yi) 塚(zhong) ,讚助義(yi) 葬的浪潮。[xxxv]光緒年間,金匱縣地方上士紳華鴻模等華氏族人出麵,預備選擇地勢合適,距離適中的田地,捐作義(yi) 塚(zhong) 。但地方上的田主,對於(yu) 膏腴熟田既不願捐,又不肯賣,是以多年購覓,卻未能購得田畝(mu) 創辦義(yi) 塚(zhong) 。

 

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土葬普及與(yu) 否,被視為(wei) 地方風俗良惡的標誌。“死者獲體(ti) 魄之安,生者盡送終之禮。其在閭閻,除凶穢之氣,以召祥和,順閉藏之理,以暢生機。此陰陽常理,為(wei) 政者轉移風俗之大端也。”[xxxvi]光緒十七年(1891),金匱縣縣令巡視地方時,見到很多棺槨無法下葬,頗是憂慮。在與(yu) 南延地方士紳交流時,金匱縣令希望能由士紳出麵,購田設置義(yi) 塚(zhong) 。華鴻模等華氏族人,則將此前購買(mai) 田地存在的困難訴說。此後經過地方官與(yu) 士紳聯合運作,至光緒十九年(1893),共籌得平田十畝(mu) 三分二厘九毫,以開辦義(yi) 塚(zhong) 。[xxxvii]義(yi) 塚(zhong) 附設於(yu) 義(yi) 莊之中,由義(yi) 莊加以管理,處理一切事務。

 

田地籌集完備後,即開工修築義(yi) 塚(zhong) ,很快修竣,此時發起新建義(yi) 塚(zhong) 的眾(zhong) 人,卻發現操作中仍存在很多困難。南延地方上曆年積累的停棺太多,一方麵由於(yu) 地勢濱湖,可以作為(wei) 墓地的幹燥土地較少。另一方麵,貧民無力將棺槨運到遠地安葬,早先已有的義(yi) 塚(zhong) 業(ye) 已葬墓,且管理混亂(luan) ,墳地顛倒錯落,常不能尋到先人墳墓所在,故而民眾(zhong) 多不願下葬。

 

為(wei) 了讓地方上民眾(zhong) 放心下葬,一方麵,將義(yi) 塚(zhong) 依附於(yu) 華新義(yi) 莊名下,由義(yi) 莊管理,並提供經費支持。凡來送棺下葬的死者親(qin) 屬,先到華新義(yi) 莊報明登簿,領取號石,下葬後再到義(yi) 莊領取補助。另一方麵,雇南延鄉(xiang) 地保,大力督促貧民將沒有安葬的棺柩,在本年臘月底前送來下葬。對於(yu) 鄰縣停留在在南延鄉(xiang) 的棺木,因為(wei) 無主,無從(cong) 查起,故而請鄰縣一體(ti) 出示告示,督促下葬。鄰縣所停之棺,也以臘月為(wei) 限,如仍不歸葬,由華氏族人籌集款項,將無主認領的棺木,一律編號掩埋,“以免日久暴露棺材朽殘骸之慘”。[xxxviii]

 

汲取以往公墓管理混亂(luan) ,鄉(xiang) 人不願將棺木下葬的教訓。發起諸人約定,義(yi) 塚(zhong) “擬定章程,編號掩埋,庶幾人可樂(le) 就。”[xxxix]義(yi) 塚(zhong) 創辦之後,光緒十九年(1893)九月廿九日,江蘇布政使司特頒發“仁周梓裏”的匾額,以示獎勵。匾額懸掛後,周知鄉(xiang) 裏,以勸諭各鄉(xiang) 紳董效法。[xl]

 

入土為(wei) 安,是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禮俗的重要一環。宋元明清時期,國家圍繞葬禮定有諸多禮法規定,但在很多地方,限於(yu) 財力,貧民常無法購置土地,實現“入土為(wei) 安”。江南地方上盛行停棺不葬,甚至有停棺幾十年不葬,這卻與(yu) 入土為(wei) 安的理念違背。對無錢購買(mai) 棺木的窮人及散落的無主屍骸,由義(yi) 莊出資援助安葬,使窮人獲得最後的尊嚴(yan) ,堪為(wei) 功德無量之舉(ju) 。義(yi) 塚(zhong) 依附在義(yi) 莊之中,既能得到經費支持,更能得到有效管理,使亡者入土為(wei) 安。到了近代,義(yi) 莊甚至在海外他鄉(xiang) 得到發展,隻是幫助對象從(cong) 族人發展到同胞。華人在日本神戶設有義(yi) 莊,專(zhuan) 門負責同胞喪(sang) 葬事宜:“他鄉(xiang) 客死,情實堪憐,異域拋骸事更可慘。茲(zi) 本幫同人或商或工,在日本神戶營生者,不知凡幾。其有病死旅寓,慘無親(qin) 屬,由同鄉(xiang) 經理棺殮寄昔義(yi) 莊。”[xli]

 

六、結語

 

從(cong) 華氏果育學堂成長出來的錢穆,對孝悌仁義(yi) 文化深有體(ti) 會(hui) ,他曾道:“人道應該由家族始,若父子兄弟夫婦間,尚不能忠恕相待,愛敬相與(yu) ,乃謂對於(yu) 家族以外更疏遠的人,轉能忠恕愛敬,這是中國人所絕不相信的。家族是中國文化一個(ge) 最主要的柱石。”[xlii]雖然曆代王朝都強調養(yang) 育萬(wan) 民,但受到技術、財政、人力等各方麵因素的限製,在疆域之內(nei) 存在著無數王朝不能照顧到的底層民眾(zhong) 。而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以個(ge) 體(ti) 為(wei) 中心,形成了階梯式的、有等差的格局。在這個(ge) 等差格局中,個(ge) 人、家庭、宗族、地方,一層層延伸。個(ge) 體(ti) 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nei) ,捐助義(yi) 田,幫助族人,進而再幫助外族。

 

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義(yi) 莊能從(cong) 政府手中,剝離出一片天地,留給社會(hui) 。在此天地內(nei) ,以血緣為(wei) 聯係的社會(hui) 力量凝聚成團,創設義(yi) 莊,益於(yu) 宗族,益於(yu) 社會(hui) 。就功能而言,義(yi) 莊與(yu) 當代社會(hui) 的慈善團體(ti) 並無大的區別,主要集中在幫助弱勢群體(ti) ,穩定社會(hui) 秩序,推行道德教化等領域。義(yi) 莊的功能,不但是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更考慮到了家族的發展,族中子弟的教育。義(yi) 莊對於(yu) 死者的最後尊嚴(yan) ,也納入其中。在以家庭為(wei) 生產(chan) 單位的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中,宗族的社會(hui) 保障功能,更貼近於(yu) 底層,更為(wei) 有效。

 

在地方秩序的構建中,以義(yi) 莊為(wei) 中心,以知識分子為(wei) 中堅,成為(wei) 一個(ge) 地區、宗族的領導核心,對族人、晚輩起著強大的精神領袖作用。此精神統領的力量,比外界強加的秩序更為(wei) 可靠,更為(wei) 凝固,更為(wei) 持久。義(yi) 莊的創設與(yu) 運作,受到官方歡迎。雖然明初朱元璋一度壓製義(yi) 莊,以打壓宗族勢力,可義(yi) 莊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的諸多良效,卻使它成為(wei) 不可或缺的存在。明中期之後,直至民國時期,各時期的政府,都出台政策鼓勵、保護義(yi) 莊,以發揮其在社會(hui) 治理中的功效。

 

毋庸諱言,創辦義(yi) 莊,對無錫華氏宗族而言,會(hui) 帶來很多回報,如官方的旌表,聲望的凝結,科舉(ju) 的突破,物質的回報等。在宗族內(nei) 部、在地方上,華氏有著更大的發言權,常主持地方事務,控製族人,處理各類糾紛。雖有著更多的話語權,但祖先的厚德,代代先賢的垂範,使得華氏族人卻不自驕,能以內(nei) 心良知加以自我約束。明清兩(liang) 代,少見華氏族人發達之後,魚肉鄉(xiang) 裏者,他們(men) 更多地從(cong) 事於(yu) 地方事務,以義(yi) 莊、為(wei) 宗族、為(wei) 鄉(xiang) 黨(dang) 服務,從(cong) 事於(yu) 各類公益慈善,這又進一步加強了他們(men) 的社會(hui) 聲望與(yu) 發言權。創辦義(yi) 莊,服務宗族與(yu) 社會(hui) ,獲得聲望,嚴(yan) 謹持身,繼續努力,培養(yang) 子弟,家族興(xing) 盛,這是一個(ge) 不斷向上的良性循環,這是一個(ge) 不斷累積的豐(feng) 厚投資。

 

宗族福利是雙向受惠,創辦義(yi) 莊的族人,多是族中功名有成或是經商致富者。通過創設義(yi) 莊,他們(men) 在宗族中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受到族人的敬仰,居於(yu) 領袖地位。於(yu) 其個(ge) 體(ti) 而言,巨大的聲望與(yu) 族人的推崇,這就是回報。而宗族同樣需要能統率全族的人物,既能教化族人,又能影響族中事務。而族中的貧弱者,因義(yi) 莊的補貼,能獲得所需生存資料。義(yi) 莊的創設與(yu) 存在,滿足了宗族內(nei) 部各方的利益需求。

 

傳(chuan) 統社會(hui) 所重視的是社會(hui) 的本體(ti) 性,所強調的是“國之本在家”。家屬於(yu) 社會(hui) 範疇,國是從(cong) 社會(hui) 中孕育而出的。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之中,國家與(yu) 社會(hui) 不是簡單的對立關(guan) 係,而是複雜的和諧共生關(guan) 係。傳(chuan) 統社會(hui) 認為(wei) ,由天地、夫婦、父子、君臣關(guan) 係建立的禮義(yi) 製度,才是完整的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生活型態。要理解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就要從(cong) “鄉(xiang) ”展開,把鄉(xiang) 村的實際生態研究清楚,將鄉(xiang) 村置於(yu) 國家和社會(hui) 的關(guan) 係中去理解。《禮記》講“門內(nei) 之治,門外之治”,門內(nei) 相當於(yu) 家,門外則相當於(yu) 公共領域,門內(nei) 門外都以孝為(wei) 前提,孝是基礎,此外還必須有“義(yi) ”。“義(yi) ”的表現在對公共事務承擔責任,提供鄉(xiang) 間公共服務,如教化、賑災、養(yang) 老送終、扶弱和架橋等。義(yi) 莊即是“義(yi) ”的最好體(ti) 現,莊存在於(yu) 鄉(xiang) 間,它不僅(jin) 是傳(chuan) 承了中國傳(chuan) 統的價(jia) 值觀,更在國家政治製度外殼失效時能維持住地方秩序與(yu) 善良風俗。

 

義(yi) 莊對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貢獻在於(yu) ,它使國家政權認識到了社會(hui) 的基礎性作用,並通過民眾(zhong) 自治實踐建立起一係列的組織、製度,實現鄉(xiang) 村自治。義(yi) 莊等機構,則是實施這套製度的重要內(nei) 容之一,而這套製度是套嵌在整個(ge) 社會(hui) 與(yu) 國家的互動之中。社會(hui) 與(yu) 國家政權並非對立。可以看到,義(yi) 莊的主要作用是溝通官與(yu) 民,是國家與(yu) 社會(hui) 互動的重要橋梁,是緩解官民衝(chong) 突、整合鄉(xiang) 村人力與(yu) 資源,為(wei) 鄉(xiang) 村提供公共品所不可或缺的角色。把義(yi) 莊放在國家與(yu) 社會(hui) 的互動框架之中,才能去理解理解義(yi) 莊的意義(yi) 。

 

無錫華氏義(yi) 莊,雖是中國古代慈善史上的個(ge) 案,但由其中,可以管窺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的複雜生態。可以看到社會(hui) 秩序如何依靠紳士階層維持,宗族力量如何凝聚族人,教化如何在經濟補助中推行等等。再現華氏義(yi) 莊的曆史,最終還是從(cong) 其中探討挖掘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精華,用曆史上諸多先賢的嘉言懿行垂範鄉(xiang) 裏,涵育文明鄉(xiang) 風,讓優(you) 秀的價(jia) 值觀在鄉(xiang) 村深深紮根。同時,以鄉(xiang) 情、鄉(xiang) 愁為(wei) 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麵的成功人士,用其學識專(zhuan) 長、創業(ye) 經驗反哺桑梓,建設美麗(li) 社會(hui) 。

 


*注釋:

 

袁燦興(xing) ,無錫城市職業(ye) 技術學院講師,社會(hui) 學博士。本文係2016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課題“義(yi) 莊與(yu) 傳(chuan) 統社會(hui) 治理——以無錫華氏為(wei) 例”(編號:16SYC-166)和2016年度無錫市哲學社會(hui) 科學精品課題“無錫華氏義(yi) 莊與(yu) 社會(hui) 治理研究”(編號:16-C-46)的階段性成果。

[i][宋]施宿:《(嘉泰)會(hui) 稽誌》卷20,清文文淵閣四庫全書(shu) 本。

[ii]《邑紳衿顧開陸等具呈覆本縣稿》,《華氏義(yi) 田事略》,同治四年(1865)詒穀堂刻本,第14頁。

[iii]《邑紳衿顧開陸等具呈覆本縣稿》,《華氏義(yi) 田事略》,第14頁。

[iv]《創建義(yi) 莊家議》,《華新義(yi) 莊事略》卷上,光緒辛醜(chou) 年(1901)存裕堂刻本。

[v]《創建義(yi) 莊家議》,《華新義(yi) 莊事略》卷上,第1頁。

[vi]《給貼投縣稟稿》,《華新義(yi) 莊事略》卷上,第5頁。

[vii]《給貼投縣稟稿》,《華新義(yi) 莊事略》卷上,第6頁。

[viii]唐文治:《華子隨先生傳(chuan) 》,朱洪元,薛慰祖主編:《蕩口史話》,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310頁。

[ix]《江南鄉(xiang) 試題名全錄》,《申報》1873年11月10日。

[x][清]華鴻模:《建莊原始記》,《華氏新義(yi) 莊事略》卷下,第58頁。

[xi]錢穆:《華繹之傳(chuan) 》,《蕩口史話》,第312頁。

[xii][清]馮(feng) 桂芬:《顯誌堂稿》卷4《武進盛氏義(yi) 莊記》,《近代中國史料叢(cong) 刊續編》第79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406頁。

[xiii]《始建三省公祠記》,《華新義(yi) 莊事略》卷末,第16頁。

[xiv] 華宗康,字思淳,號三省,生活於(yu) 明初。華宗康平生不尚浮靡,藏書(shu) 萬(wan) 卷,誦讀不輟,著有《詩學啟蒙》《鵝湖集亨》《三省集》等作品,耆壽而終,葬於(yu) 椿桂山。因華宗康義(yi) 號“三省”,其後裔又稱三省公支。

[xv]《始建三省公祠記》,《華新義(yi) 莊事略》卷末,第17頁。

[xvi]《始建三省公祠記》,《華新義(yi) 莊事略》卷末,第17頁。

[xvii]《始建三省公祠記》,《華新義(yi) 莊事略》卷末,第18頁。

[xviii]《三省公建祠記》,《華新義(yi) 莊事略》卷末,第20頁。

[xix][清]張永銓:《先祠記》,《皇朝經世文編》卷66,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

[xx]華敦禮:《蕩口華氏義(yi) 莊概述》,《無錫縣文史資料》第4輯,無錫縣委員會(hui) 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hui) 1986年版,第59頁。

[xxi]《續申條規十二則》,《華氏義(yi) 田事略》,同治四年(1865)詒穀堂刻本,第7頁。

[xxii]參見《無錫蕩口區義(yi) 莊田調查》,錫山區檔案館藏檔,檔案號XB1-01-06-64。

[xxiii]《續申條規十二則》,《華氏義(yi) 田事略》,第6頁。

[xxiv][宋]牟巘:《範文正公義(yi) 學記》,《陵陽集》卷9,民國吳興(xing) 叢(cong) 書(shu) 本。

[xxv]《華氏新義(yi) 莊事略》卷上,第2頁。

[xxvi]“貼括”是科舉(ju) 考試時考生押的重點題。試貼經一科考試中,考官常從(cong) 經書(shu) 中選擇偏僻晦澀的章句為(wei) 題考試,考生們(men) 也相應選擇冷僻的經句,編成易於(yu) 記憶的歌訣,誦讀之後,以應付貼經考試,故稱“貼括”。“韻語”則是詩詞考試。

[xxvii][清]姚清褀:《華氏懷芬文社記》,《華氏新義(yi) 莊事略》卷下,第21頁。

[xxviii]黃振源:《果育學堂和鴻模高等小學》,《無錫文史資料》第6輯,無錫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hui) 1988年版,第38頁。

[xxix]錢穆:《果育學校》,《無錫縣文史資料》第4輯,第33頁。

[xxx]《私立果育高等小學校變更校名請備案由》,《江蘇教育行政月報》1914年第9期,第25頁。

[xxxi][清]華嘉植:《華氏文獻略》,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第26頁。

[xxxii]清軍(jun) 入關(guan) 後,無錫隸常州府,雍正二年析無錫為(wei) 無錫、金匱兩(liang) 縣,統稱錫金。無錫縣在西,金匱縣在東(dong) ,蕩口屬金匱。民國初年,兩(liang) 縣又合並為(wei) 一,直屬於(yu) 江蘇省蘇常道。

[xxxiii][清]《開呈華進思履曆事實冊(ce) 》,《華氏義(yi) 田事略》,第3頁。

[xxxiv][清]《開呈華進思履曆事實冊(ce) 》,《華氏義(yi) 田事略》,第5頁。

[xxxv] 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六日,江蘇布政司丁日昌辦發《禁止停棺不葬》,通飭全省官民:“限本年十月底止,有力者自行營葬,無力者由親(qin) 屬報明善堂,代為(wei) 殯埋。其餘(yu) 無主各棺,責成善堂,通行收埋義(yi) 塚(zhong) ,分別男女,編號立石,有姓氏者開具姓氏。無姓氏者,開明原在某處收取,立簿登記,以便日後子孫赴堂領歸改葬。”見《江蘇省例·禁止停棺不葬》。

[xxxvi][清]林枝春:《與(yu) 劉安察使論速葬之法書(shu) 》,《皇朝經世文編》卷68,清道光七年(1827)刻本。

[xxxvii][清]《公墓立案稟稿》,《華新義(yi) 莊事略》卷末,第3頁。

[xxxviii][清]《公墓立案稟稿》,《華新義(yi) 莊事略》卷末,第4頁。

[xxxix][清]《公墓立案稟稿》,《華新義(yi) 莊事略》卷末,第4-5頁。

[xl][清]《公墓立案稟稿》,《華新義(yi) 莊事略》卷末,第5頁。

[xli]《招領靈柩》,《申報》1884年1月10日。

[xlii]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shu) 館1994年版,第51頁。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