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皮迷迷作者簡介:皮迷迷,女,西元一九八八年生,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為(wei)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經學、近現代中國哲學。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哲學動態》等多部期刊發表論文十餘(yu) 篇,出版專(zhuan) 著《重建經學的普遍主義(yi) ——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 |
皮迷迷 著《重建經學的普遍主義(yi) ——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出版暨王中江序
皮迷迷 著
ISBN:978-7-100-24689-7
開本:32開
出版社:商務印書(shu) 館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定價(jia) :68.00元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從(cong) 橫、縱兩(liang) 個(ge) 維度透視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橫向維度上,以曆時性的方式,對康氏經學革新的背景、動因、目標、過程、措施與(yu) 結果進行充分揭示;縱向維度上,通過對比康有為(wei) 經學與(yu) 傳(chuan) 統經學的差異與(yu) 共性,把握康氏經學的革命性所在。本書(shu) 從(cong) 重建經學的普遍主義(yi) 視角出發,以康有為(wei) 的經學作為(wei) 研究主體(ti) ,將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置於(yu) 經學史與(yu) 時代問題的雙重脈絡之中,從(cong) 經學的性質、功用、曆史變遷及其所遭遇的問題著手,認識康有為(wei) 經學改革的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問題與(yu) 局限,力圖對康有為(wei) 一生學術進行貫通性、整體(ti) 性的理解,尤其是對康有為(wei) 學術思想中表現出的抵牾之處和幾次重要的思想轉變與(yu) 調整,進行深入地解析。
作者簡介
皮迷迷,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畢業(ye) ,現為(wei)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研究方向為(wei) 經學、近現代中國哲學。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哲學動態》等多部期刊發表論文十餘(yu) 篇。
目錄
序
序 章
第一節 “後經學時代”與(yu) 康有為(wei) 研究
第二節 問題與(yu) 線索:基於(yu) 既有研究的梳理
第三節 思路與(yu) 方法:經學史脈絡與(yu) 普遍主義(yi) 視角
第一章 晚清經學的外患與(yu) 內(nei) 憂
第一節 教爭(zheng) 背景下的經學危機
第二節 漢、宋之弊與(yu) 晚清經學的內(nei) 在困境
第二章 今、古之辨:係譜的重構與(yu) 經學的再一統
第一節 溯源經學的今、古之別
第二節 廖平與(yu) 今、古學之別的建構
第三節 從(cong) 《教學通義(yi) 》的內(nei) 在困境看康有為(wei) 的經學轉向
第四節 從(cong) 經學視角看《新學偽(wei) 經考》的目的與(yu) 意義(yi)
第三章 從(cong) “三統”到“三世”:探索一種新的普遍主義(yi) 理論
第一節 從(cong) “為(wei) 漢製法”到“治萬(wan) 世”之法:“三統”說的內(nei) 涵變遷
第二節 托古改製:以“三統”治“萬(wan) 世”
第三節 新舊“三世”義(yi)
第四節 以“三世”治“萬(wan) 世”
第四章 塑造“三世”說的普遍性
第一節 “本數末度,莫不兼運”
第二節 “三世”漸進的動力與(yu) 目標
第三節 同構異功的“三世”與(yu) “大同”
第四節 再辨“三世”說與(yu) 曆史進化論
第五章 遍注群經:一體(ti) 化經學的重建
第一節 經學一體(ti) 化傳(chuan) 統的建立與(yu) 實踐
第二節 一個(ge) 新的經典序列
第三節 互嵌與(yu) 融貫:思想與(yu) 經注的雙向塑造
第四節 說經之法的複興(xing) 嚐試
第六章 康有為(wei) 作為(wei) 一麵鏡子
第一節 康有為(wei) 經學之影響
第二節 價(jia) 值與(yu) 問題:重估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
第三節 再論經學傳(chuan) 統
附錄 從(cong) “大同”到“存倫(lun) ”
——陳煥章對康有為(wei) 的反思
參考文獻
後 記
序
中國哲學不同領域的研究,在新時期發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其中之一可以稱作經學轉向。一般以“四部”中的“子部”文本為(wei) 基礎展開的中國哲學研究,使“經部”之經書(shu) 與(yu) 儒家之子書(shu) 間的關(guan) 係變得疏遠。別說是現在,“四庫全書(shu) ”分類法本身就有這種缺陷。《子部總序》說的“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shu) ”,對其他諸家子書(shu) 適用,對儒家子書(shu) 就不適用。儒家子書(shu) 本身都是不同程度對經書(shu) 的傳(chuan) 述,意識到這一點的《子部總序》,隻好在“子部”中對之另眼相看,稱“儒家尚矣”,並將儒家子書(shu) 視為(wei) 經之支流以緩和這種緊張。
研究儒家子書(shu) ,脫離不開儒家所信奉的經書(shu) 。所謂的“經學”同儒家的義(yi) 理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體(ti) 性存在。對這一大傳(chuan) 統的意識一旦重新自覺,相應地,對撇開或遠離經學而單純研究儒家哲學的做法就會(hui) 產(chan) 生質疑和反思,並由此帶來了儒家哲學研究同儒家經學研究之間的互動、聯動和協同,所結下的果實豐(feng) 碩而多樣,這也包括晚清的儒家哲學和經學研究。從(cong) 這種意義(yi) 上說,皮迷迷的《重建經學的普遍主義(yi) :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就是一個(ge) 新的重要成果。
清末中國知識人身上仍有濃重的士大夫色彩。康有為(wei) 是典型的,嚴(yan) 複是非典型的。麵對中國曆史上從(cong) 未有過的國家滅亡、種族滅亡和教化滅亡的“三亡”危機和困境,麵對劇烈的東(dong) 西文化、學術的相遇、碰撞和融合,他們(men) 扮演著知識的輸入者和創造者、新觀念的提供者和傳(chuan) 播者、革新的推動者和參與(yu) 者等多重角色。他們(men) 內(nei) 心的痛苦和焦慮,他們(men) 使命的宏大和美妙,形成了極其反差的色調和圖像。康有為(wei) 真像他的名字“有為(wei) ”這一符號那樣,作為(wei) 重建中國新教化和改製派的思想首領,以舍我其誰的聖人情結,在革命派興(xing) 起之前和之後,他都一直無所不用其極使自己的角色最大化。他說他的學問三十歲已成,此後不必有進,不過是他自己既早成又早定的心理暗示。
在體(ti) 製化的儒家經學曆史中,康有為(wei) 作為(wei) 今文經學的殿軍(jun) ,他所建立的一切如此重要和顯赫,而對它的研究在整體(ti) 上又很不充分,這是皮迷迷選擇這一主題的主要考量。為(wei) 此,如何擴展,更準確地說是在康有為(wei) 的經學研究上如何另辟蹊徑,是她真正要麵對的挑戰。從(cong) 基礎性的準備到已有研究的反思,從(cong) 問題的提出到方法論意識,皮迷迷最後將論題確定在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和經學普遍主義(yi) 的重建上。這是一個(ge) 既相互限定又相互彰顯的論題。經學的革新是為(wei) 了重建經學普遍主義(yi) ,為(wei) 了重建經學普遍主義(yi) 又需通過經學的革新來達成。
皮迷迷從(cong) 清末經學危機更廣泛地說是教化和意義(yi) 危機以及漢宋之爭(zheng) 入手,從(cong) 漢代經學今古文之辨和今文經學在18世紀之後的複興(xing) 以及康有為(wei) 的今文經學同廖平之間的關(guan) 係出發,從(cong) 春秋公羊學的三統和三世觀念的建立和演變著眼,充分依據大量的第一手文獻,通過考辨源流和察其異同,通過同已有看法的對話,對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和經學普遍主義(yi) 的重建進行了複雜而深入的探討,在所論及的主題上都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十分不易和難得。
比如她首先麵對的是不同文明中存在著的不同普遍主義(yi) 這一棘手問題。一方麵,誰都能夠闡述自身文明的普遍主義(yi) ;另一方麵,誰又都不能通過權力將自己的普遍主義(yi) 強加給其他文明。如果僅(jin) 此而已,結果就是誰都擁有普遍主義(yi) ,而人類文明整體(ti) 上變成了相對主義(yi) ,人類文明整體(ti) 上沒有共識。皮迷迷既不接受強權主義(yi) 下的普遍主義(yi) ,也不讚成人類隻有各自不同文明的普遍主義(yi) 。她提出的建設性主張是,不同的文明之間需要達成共識,需要承認並建構某種更具普遍性的文明。為(wei) 此,每個(ge) 文明需要先充分認識自身的普遍主義(yi) ,因為(wei) 這並不是不證自明的。皮迷迷認定中國文明的普遍主義(yi) 就在中國的經學中。中國經學“作為(wei) 一種具有文明屬性的學問,是一種以整個(ge) 世界為(wei) 主體(ti) 進行思考的學問,也是一種具備普遍主義(yi) 追求的學問。空間維度上,經學所包括的‘王道’理想、‘天下’主義(yi) ,都是對特定地理、族群邊界的超越,表達出經學對不同地域、族群的適用性;時間維度上,曆代儒生所崇尚的孔子為(wei) 萬(wan) 世師表、六經垂法萬(wan) 世等信念,以及他們(men) 為(wei) 了實踐這一信念而不斷對經典做出的重新解釋,使得經學在長達兩(liang) 千多年的政權更替、不同民族衝(chong) 突和交流中,始終能夠保持對新現象與(yu) 新觀念的有效解釋”。
正是在這一大傳(chuan) 統之下,麵對中國教化和意義(yi) 的危機,康有為(wei) 基於(yu) 今文經學和春秋公羊學的已有思想資源,通過輸入和引入西學新學,對經學進行了革新,重建了一種新的經學普遍主義(yi) 。這是皮迷迷著作的中心論題,也是她的核心觀點。皮迷迷之所以對康有為(wei) 的“三世”進步論再三致意,就是因為(wei) 康有為(wei) 的經學普遍主義(yi) 在此有充分的表現。她考察了康有為(wei) 從(cong) “三統論”到“三世論”的轉變,又進一步考察了“三世”進步論本身前後的微妙變化,從(cong) 中發現這裏始終貫穿著以仁愛和平等為(wei) 中心的普遍主義(yi) 。以孔子為(wei) 教主的康有為(wei) 將他建立的這種普遍主義(yi) 同樣看成是孔子所立之法:“孔子立三世之法:撥亂(luan) 世仁不能遠,故但親(qin) 親(qin) 。升平世仁及同類,故能仁民。大平世眾(zhong) 生如一,故兼愛物。”這種依托,從(cong) 康有為(wei) 將“三世”進步論同三種政體(ti) 及製度結合在一起時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據亂(luan) 世當行君主製,升平世當行君民共主製,太平世當行民主製”。
康有為(wei) 《大同書(shu) 》中的“大同”理想,具有很強的幻想性的浪漫主義(yi) 性質,比以往任何的烏(wu) 托邦還要烏(wu) 托邦,這可能是他一直將《大同書(shu) 》秘不示人的原因之一。但就其基本理想來說,他的“大同”跟他的“三世”進步論的仁愛和平等理想有一定的同構性。隻不過在《大同書(shu) 》中,平等絕不限於(yu) 仁愛,它是人類一切事物的平等。皮迷迷揭示了兩(liang) 者之間存在的同構關(guan) 係。正是因為(wei) 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和經學普遍主義(yi) 的重建,所以康有為(wei) 在儒學經學曆史中就具有了超常的地位和意義(yi) ,也是他能夠對後世產(chan) 生多種影響的原因。皮迷迷以“價(jia) 值與(yu) 問題:重估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和“再論經學傳(chuan) 統”為(wei) 題進行的論說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康有為(wei) 的經學革新和經學普遍主義(yi) 重建,同他的解經、注經實踐密切相聯,同他的注經方式、視野和體(ti) 例相聯。在這方麵,皮迷迷的研究還有待擴展。曆史上體(ti) 製化經學伴隨著清帝國的崩潰而瓦解,民初蔡元培主持製訂的教育章程取消了經學科。但儒家經學本 身不會(hui) 瓦解,也不會(hui) 終結。且不說袁世凱試圖重新恢複儒家及其經學的權威,後來國民黨(dang) 也試圖通過尊孔讀經的做法建立政治意識形態,更不用說自由而開放地研究儒家經典,從(cong) 經典中追尋傳(chuan) 統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反而會(hui) 為(wei) 儒家的經學帶來更強大的生命力。現代新儒家的誕生,同時也是經學新時代的誕生,這是經學從(cong) 傳(chuan) 統到現代的一次革命性轉變,對此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認識。
最後,我想說的是,皮迷迷在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刻苦學習(xi) 和訓練,為(wei) 她打下了中國哲學經典學的良好基礎。讀博士研究生後,她自我嚴(yan) 格要求,在博士論文選題上,敢於(yu) 選擇十分複雜和充滿著爭(zheng) 議的康有為(wei) 這一人物和他的經學,並能夠在康有為(wei) 的經學研究上別樹一幟。博士畢業(ye) 後,皮迷迷繼續擴大自己的視野,對博士論文進行了修改和完善,使之錦上添花,現終於(yu) 出版,十分值得祝賀。作為(wei) 她的博士導師,我感到十分欣慰和高興(xing) ,並期待和祝願皮迷迷在學術上不斷有所創獲。值此著作出版之際,我略述其著論之旨,以為(wei) 之序。
王中江
2024年9月19日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