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張栻與石鼓書院 - 伟德平台体育

【劉潔】張栻與石鼓書院

欄目:往聖先賢
發布時間:2025-02-17 19:43:08
標簽:

張栻與(yu) 石鼓書(shu) 院

作者:劉潔

來源:《湖南日報》

時間:西曆2022年9月18日

 

 

 

嶽麓書(shu) 院的張栻雕像

 

前麵一期我們(men) 講了朱熹為(wei) 石鼓書(shu) 院做《石鼓書(shu) 院記》是石鼓書(shu) 院曆史上的一件大事。朱熹有沒有來過石鼓書(shu) 院都有爭(zheng) 議,那他為(wei) 什麽(me) 會(hui) 為(wei) 石鼓書(shu) 院做《記》呢?是什麽(me) 因緣成就了這段美談?這裏必須要介紹石鼓書(shu) 院曆史上另外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張栻。

 

張栻原是四川綿竹人,父親(qin) 張浚是宋徽宗時的進士,後為(wei) 南宋宰相。張浚不僅(jin) 位高權重,而且學養(yang) 深厚。他是程頤的再傳(chuan) 弟子,還是南宋著名的主戰派領袖。在南宋朝廷主和派占上風的情況下,張浚多次受到排擠,居住於(yu) 湖南永州和長沙。也正因為(wei) 如此,張栻自幼可以得到父親(qin) 的親(qin) 自教導。張栻曾說:“某自幼侍親(qin) 來南,周旋三十餘(yu) 年間,又且伏守墳墓於(yu) 衡山之下,是以雖為(wei) 蜀人而不獲與(yu) 蜀之士處。”張栻雖為(wei) 川中子弟,卻成了正宗的“南嶽之子”。

 

張栻與(yu) 南嶽的另一層重要關(guan) 係則是他的老師胡宏。胡宏原是福建崇安人,長期居住湖南,人稱五峰先生。他父親(qin) 胡安國是宋代著名經學家,胡氏父子是湖湘學派的開創者。胡宏終生不求功名利祿,立誌專(zhuan) 做學問,曾在南嶽開辦文定書(shu) 院,其成就代表了當時理學的最高水平。清代著名史學家全祖望在《五峰學案》中稱道:“中興(xing) 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卒開湖湘之學統”。

 

公元1161年,29歲的張栻遵照父親(qin) 張浚之意,來到南嶽拜胡宏為(wei) 師。前兩(liang) 次不得相見,第三次才在文定書(shu) 院拜會(hui) 到了胡宏。胡宏見張栻,感慨道:“聖門有人,吾道幸矣。”並在給朋友孫正儒的信中說:“敬夫(張栻字)特訪陋居,一見真如故交,言氣契合,天下之英也。見其胸中甚正且大,日進不息,不可以淺局量也。河南之門,有人繼起,幸甚,幸甚!”同年,胡宏去世。

 

拜胡宏為(wei) 師,是張栻學術水平躍升的關(guan) 鍵一步,從(cong) 此,張栻遵從(cong) 恩師的遺教,完善自己的思想體(ti) 係,使湖湘學派的文脈得以傳(chuan) 承和發揚光大。如果說胡安國、胡宏父子是湖湘學派的開創和奠基者,那麽(me) 張栻則使得湖湘學派達到了極盛。當時學者評價(jia) :“方今學術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由此影響了以後千年的湖南文化曆史乃至中國曆史。

 

 

 

石鼓書(shu) 院武侯祠

 

張栻對石鼓書(shu) 院影響很大,多次來講學,使得石鼓書(shu) 院成為(wei) 湖湘學派創立及傳(chuan) 播的重要陣地。其為(wei) 石鼓書(shu) 院作有多篇詩文,我們(men) 先來看看他為(wei) 石鼓書(shu) 院的武侯祠所作的《諸葛武侯畫像讚》:

 

惟忠武侯,識其大者。

仗義(yi) 履正,卓然不舍。

方臥南陽,若將終身。

三顧而起,時哉屈伸。

難平者事,不昧者幾。

大綱既得,萬(wan) 目乃隨。

我奉天討,不震不竦。

維其一心,而以時動。

噫侯此心,萬(wan) 世不泯。

遺像有嚴(yan) ,瞻者起敬。

 

張栻彼時所處的南宋,偏安東(dong) 南一隅。受其父親(qin) 影響,張栻自然也屬於(yu) 積極的主戰派。張栻和朱熹都追求正統,主張收複中原,恢複宋朝以前的疆域,一直是他們(men) 的理想,而諸葛亮在他們(men) 心目中成了中興(xing) 宋朝的寄托。朱熹最喜愛的文章就是諸葛亮的《出師表》,他請當時著名的書(shu) 法家張孝祥為(wei) 自己書(shu) 寫(xie) 了《出師表》,掛在家裏,而張栻的書(shu) 房裏則掛了閻立本的孔明畫像。他們(men) 都認為(wei) 諸葛亮是真正的儒家,其“忠”“義(yi) ”思想和精神,正是漢民族精神的重要體(ti) 現。

 

張栻《諸葛武侯畫像讚》的開頭:“惟忠武侯,識其大者。”張栻說諸葛亮最大的精神就是“忠”。“仗義(yi) 履正,卓然不舍。”這裏提到了“正”和“義(yi) ”。什麽(me) 是張栻心中的“忠”“正”“義(yi) ”呢。

 

張栻為(wei) 諸葛亮不僅(jin) 寫(xie) 了《武侯祠讚》,還寫(xie) 了《武侯祠記》。在《武侯祠記》中張栻寫(xie) 道:“不以強弱利害二其心,蓋凜凜乎三代之佐也。”這是張栻對諸葛亮的“忠”的最好詮釋。也就是不以強和弱做選擇,為(wei) 了義(yi) ,可以放棄強而選擇弱,可以放棄利而選擇害,這是諸葛亮對劉漢的忠心。

 

《三國誌》中記載,劉備白帝城托孤時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wei) 成都之主。”嚇得諸葛亮立馬倒地磕頭,把頭都‌磕‌出血來。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大權獨攬,卻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能夠“完身完名”的托孤權臣,這與(yu) 他對劉漢政權的“忠”“義(yi) ”不無關(guan) 係。

 

諸葛亮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不二其心”。因此,張栻認為(wei) 諸葛亮是“凜凜乎三代之佐也”,可以與(yu) 夏商周三代的名相相比,比如說伊尹、薑子牙、周公等。“忠”“義(yi) ”讓諸葛亮成為(wei) 千古名相,這也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最受崇敬的品德和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nei) 涵。

 

從(cong) 這裏我們(men) 可以探尋作為(wei) 湖湘文化開創者之一的張栻的核心思想精神。他對“忠”“義(yi) ”“正”的理解,正是湖湘學派所倡導的:匡扶正義(yi) 、敢為(wei) 天下先的精神,以天下之任為(wei) 己‌任的精神。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