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文明作者簡介:唐文明,男,西元一九七〇年生,山西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著有《與(yu) 命與(yu) 仁:原始儒家倫(lun) 理精神與(yu) 現代性問題》《近憂:文化政治與(yu) 中國的未來》《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yu) 原始儒家》《敷教在寬:康有為(wei) 孔教思想申論》《彝倫(lun) 攸斁——中西古今張力中的儒家思想》《極高明與(yu) 道中庸:補正沃格林對中國文明的秩序哲學分析》《隱逸之間: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曆史與(yu) 社會(hui) 》等,主編《公共儒學》。 |
唐文明 著《隱逸之間: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曆史與(yu) 社會(hui) 》出版
書(shu) 名:隱逸之間: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曆史與(yu) 社會(hui)
作 者:唐文明
叢(cong) 書(shu) :三聯人文,2025年1月
定 價(jia) :69元
頁 數:314頁
開 本:1/32
字 數:183千字
ISBN:9787108079855
編輯推薦
體(ti) 味陶公淵明詩文真趣,尋訪靖節先生彭澤高蹤
於(yu) 儒道隱逸間,聆聽古人的美學追求與(yu) 價(jia) 值理想
陶淵明之隱的性質是儒家還是道家,是逸民還是隱者的問題,曆來備受關(guan) 注,其中的分判關(guan) 節,在於(yu) 確定他是否承認君臣一倫(lun) 。作者在細究《形影神》《飲酒》《桃花源記並詩》三組詩文及曆代注解後,依據陶氏自然之說上的神不滅論、感應論、委運順化觀,曆史之說上的大道淪喪(sang) -存亡續絕論,及其生平行狀,社會(hui) 之說上的桃源虛實論、賢者避世論、士人弘道論,等等,以“亦儒亦道”“亦逸亦隱”定位詩人的歸隱形態,而更加貼近他的精神本色。
本書(shu) 以哲學尤其是儒門的出處之道切入陶學研究的深層問題,勾連經典文本、義(yi) 理考據、學說脈絡、曆史現實與(yu) 人物行狀,深察淵明詩文與(yu) 傳(chuan) 世評釋;作者功力深厚而思路清晰,問題獨特而闡述流暢,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是在現代視野下激活與(yu) 理解古代中國知識分子思想世界與(yu) 政治倫(lun) 理的佳作。
內(nei) 容簡介
出世與(yu) 入世既是麵對現實政治的選擇,也是麵向內(nei) 心價(jia) 值的抉擇;不同的曆史環境、文化身份和各異的出處態度交織,共同塑造了古代文人的傳(chuan) 世形象與(yu) 精神氣質。晉人陶淵明以詩文與(yu) 不仕聞名,影響貫穿古今;而陶氏之隱屬儒家還是道家,為(wei) 逸民還是隱者的問題,曆來備受關(guan) 注。
本書(shu) 圍繞《形影神》《飲酒》《桃花源記並詩》三組詩文及曆代詮注,揭開陶淵明思緒流連的獨特地帶與(yu) 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隱的心路曆程。作者從(cong) 哲學的角度將他的精神世界關(guan) 聯於(yu) 原始儒學的核心義(yi) 理,又將其人格行狀放入所處的生存處境與(yu) 政治現實,從(cong) 而把陶淵明思想定位在“隱逸之間”:以儒者為(wei) 底色,以隱者為(wei) 歸宿。
作者簡介
唐文明 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人文學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清華大學道德與(yu) 宗教研究院副院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秘書(shu) 長。主要研究領域為(wei) 倫(lun) 理學、政治哲學與(yu) 中國哲學。
2001年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哲學係,獲博士學位,同年任教清華大學哲學係至今。在國內(nei) 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zhuan) 著《極高明與(yu) 道中庸:補正沃格林對中國文明的秩序哲學分析》、《與(yu) 命與(yu) 仁:原始儒家倫(lun) 理精神與(yu) 現代性問題》、《近憂:文化政治與(yu) 中國的未來》、《隱秘的顛覆:牟宗三、康德與(yu) 原始儒家》、《敷教在寬:康有為(wei) 孔教思想申論》、《彝倫(lun) 攸斁:中西古今張力中的儒家思想》及學術譯作若幹篇,主編《公共儒學》。
目錄
引言 逸民還是隱者——陶淵明的思想定位問題
渴望不朽與(yu) 縱浪大化——從(cong) 《形影神》組詩看陶淵明的自然觀念
形、影之苦與(yu) 陳寅恪的新自然說
陶淵明的神不滅論
陶淵明的反報應論
《神釋》正解
自真風告逝,大偽(wei) 斯興(xing) ——從(cong) 《飲酒》組詩看陶淵明的曆史哲學
寫(xie) 作背景與(yu) 文本結構
說避世之緣由
明歸隱之誌趣
申不就之主意
陳飲酒之隱情
表弘道之初心
雖有父子無君臣——從(cong) 《桃花源記並詩》看陶淵明的社會(hui) 理想
仙與(yu) 隱
隱與(yu) 儒
陳寅恪《桃花源記旁證》的謀篇布局
餘(yu) 論 儒教隱逸主義(yi) 的另一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後 記
引言
人的思想離不開其生活處境。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處境自有其複雜性與(yu) 艱難性。按照目前多數學者的認知,陶淵明既在桓玄手下幹過事,也在劉裕手下幹過事;而桓玄與(yu) 劉裕,先後都成了東(dong) 晉的篡臣。可以想見,對於(yu) 注重名節的陶淵明而言,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不降誌辱身而保全性命,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據蕭統《陶淵明傳(chuan) 》記載,江州刺史檀道濟去看望陶淵明,發現陶淵明躺在床上,因貧困挨餓已多日。於(yu) 是就有了下麵的對話:
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誌不及也。”道濟遺以粱肉,麾而去之。
說實話,這則對話看得我心驚肉跳,我甚至試圖想象陶淵明回答檀道濟時的表情。陶淵明肯定會(hui) 認為(wei) 用“天下無道”來描述他所處的時代非常恰當,而這當然也是他決(jue) 意歸隱的原因所在;不過,當麵對由新朝任命的地方官將篡奪而立的新朝稱為(wei) “文明之世”,他是無法與(yu) 其理論一番的。對於(yu) 地方官給他的饋贈,他表麵上接受,等其走後又“麾而去之”,這正是其態度的鮮明表達。
陶淵明的政治處境如此,他的文化處境又如何呢?魏晉時期玄學大盛,其主題或可概括為(wei) “課自然以責名教”。而名教與(yu) 自然之爭(zheng) 到了西晉一統時期,也逐漸傾(qing) 向於(yu) 像裴 、郭象那樣的調和立場。到了東(dong) 晉,尤其是陶淵明生活的時代,一個(ge) 新的變化是佛學的發展。可以說,經史之學、玄學與(yu) 佛學,構成陶淵明生活世界中三種最重要的思潮。就這三種思潮對於(yu) 陶淵明思想的影響而言,我們(men) 應當有如下基本認識。
首先,陶淵明是在經史之學的浸潤中長大的。“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這是陶淵明最清楚不過的自我道白。陶集引用《論語》的次數僅(jin) 少於(yu) 《莊子》,這是陶淵明“遊好在六經”的顯著表現。而《史記》《漢書(shu) 》中的人物事跡、思想觀念不時地出現在陶淵明的筆下,這也表明陶淵明深深浸潤於(yu) 正統經史之學所營造的文化氛圍中。
其次,陶淵明對《莊子》相當熟稔,其思想觀念深受《莊子》的影響。至於(yu) 魏晉時期的玄學討論是否或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到陶淵明,我們(men) 從(cong) 陶淵明的詩文中無法獲得清晰的判斷,但不難看到的是,在玄學討論中出現的一些時代性的思想主題同樣也出現在陶淵明的詩文中。
最後,陶淵明與(yu) 慧遠、劉遺民、周續之、顏延之等人的交往足以說明佛學在陶淵明的生活世界中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而且,陶淵明受佛學影響極小,這是不爭(zheng) 的事實,但慧遠等人從(cong) 佛學立場上開展出來的一些重要的思想主題也是陶淵明感興(xing) 趣或必須麵對的,這也是不爭(zheng) 的事實。
晉、宋易代之際複雜而艱難的政治處境,再加上儒、道、佛三教思想交鋒、交流的文化處境,使得陶淵明在直麵自己所處時代的問題時產(chan) 生的思想也呈現出複雜的麵向。真德秀說:
予聞近世之評詩者曰:“淵明之辭甚高,而其指則出自老、莊;康節之辭若卑,而其指則原於(yu) 六經。”以餘(yu) 觀之,淵明之學,正自經術中來。故形之於(yu) 詩,有不可掩。《榮木》之憂,逝川之歎也;《貧士》之詠,簞瓢之樂(le) 也。《飲酒》末章有曰:“羲農(nong) 去我久,舉(ju) 世少複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淵明之智及此,是豈玄虛之士所可望耶?
雖其遺寵辱,一得喪(sang) ,真有曠達之風,細玩其詞,時亦悲涼感慨,非無意世事者。或者徒知義(yi) 熙以後不著年號,為(wei) 恥事二姓之驗,而不知其眷眷王室,蓋有乃祖長沙公之心,獨以力不得為(wei) ,故肥遁以自絕,食薇飲水之言,銜木填海之喻,至深痛切,顧讀者弗之察耳。淵明之誌若是,又豈毀彝倫(lun) 、外名教者可同日語乎?
這是以陶淵明自始至終為(wei) 名教中人,且理由不限於(yu) “恥事二姓”一事。以淵明之旨出自老、莊,這當然是更為(wei) 常見的觀點,畢竟歸隱不肯出仕的行為(wei) 往往被關(guan) 聯於(yu) 道家。過去也有人說淵明“早會(hui) 禪”,乃至譽淵明為(wei) “第一達摩”,這當然是完全不顧曆史而進行的純粹思想性的解讀,與(yu) 陶淵明自己的心路曆程完全無涉。
關(guan) 於(yu) 陶淵明的思想該如何定位,讓我們(men) 先來看朱子的兩(liang) 處說法:
陶淵明,古之逸民。
“杜子美‘暗飛螢自照’語隻是巧,韋蘇州雲(yun) ‘寒雨暗深更,流螢度高閣’,此景色可想,但則是自在說了。”因言:“《國史補》稱韋‘為(wei) 人高潔,鮮食寡欲。所至之處,掃地焚香,閉閣而坐。’其詩無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氣象近道,意當愛之。”問:“比陶如何?”曰:“陶卻是有力,但語健而意閑。隱者多是帶氣負性之人為(wei) 之,陶欲有為(wei) 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韋則自在,其詩直有做不著處便倒塌了底。晉、宋間詩多閑淡,杜工部等詩常忙了。陶雲(yun) ‘身有餘(yu) 勞,心有常閑’,乃《禮記》‘身勞而心閑則為(wei) 之也’。”
朱子一處說他是逸民,一處說他是隱者,其實若以《論語》為(wei) 依據,則逸民與(yu) 隱者本是兩(liang) 個(ge) 不同的概念。《論語·微子》記載了楚狂接輿、長沮、桀溺和荷蓧丈人等幾位隱者的事跡,然後說到逸民: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yu) ?”謂:“柳下惠、少連,降誌辱身矣。言中倫(lun) ,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yu) 是,無可無不可。”
此章在理解上有難點,此處我們(men) 僅(jin) 就“逸民”概念做一說明。對於(yu) 孔子說自己“無可無不可”,朱子引用孟子說孔子的話來解釋:“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所謂‘無可無不可’也。”然後引用謝良佐的話來說明七人何以為(wei) 逸民:“七人隱遁不汙則同,其立心造行則異。伯夷、叔齊,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蓋已遁世離群矣,下聖人一等,此其最高與(yu) !柳下惠、少連,雖降誌而不枉己,雖辱身而不求合,其心有不屑也。故言能中倫(lun) ,行能中慮。虞仲、夷逸,隱居放言,則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然清而不汙也,權而適宜也,與(yu) 方外之士害義(yi) 傷(shang) 教而亂(luan) 大倫(lun) 者殊科。是以均謂之逸民。”其中“亂(luan) 大倫(lun) ”一語,正來自《論語·微子》中記載的子路對隱者的批評:
子路從(cong) 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ti) 不勤,五穀不分,孰為(wei) 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wei) 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yi)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yi) 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luan) 大倫(lun)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yi) 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由此可見,逸民與(yu) 隱者的區別在於(yu) 逸民不廢君臣之倫(lun) 而隱者相反。於(yu) 是問題就是,既然逸民與(yu) 隱者一樣隱居不仕,那麽(me) ,何以言其不廢君臣之倫(lun) ?說逸民不廢君臣之倫(lun) ,意思是說,就人類實現其本性的積極生活而言,逸民承認君臣一倫(lun) 的重要性,認為(wei) 君臣一倫(lun) 與(yu) 父子一倫(lun) 皆屬於(yu) 自然,皆出於(yu) 人的本性。而隱者則否認君臣一倫(lun) 在人類實現其本性的積極生活中的重要性,認為(wei) 父子一倫(lun) 屬於(yu) 自然,出於(yu) 人的本性,君臣一倫(lun) 則出於(yu) 人為(wei) ,不屬於(yu) 自然。
對君臣一倫(lun) 的肯認與(yu) 否棄正是儒家與(yu) 道家在人倫(lun) 問題上的一個(ge) 重要區別,因此,從(cong) 基本立場上說,逸民屬儒家,隱者屬道家,這是區別逸民與(yu) 隱者的要點所在。由此亦可推知,逸民與(yu) 隱者雖然在行為(wei) 上都表現為(wei) 隱居不仕,但其理由並不相同。逸民選擇逃逸於(yu) 政治之外,僅(jin) 僅(jin) 是因為(wei) 他們(men) 想要在一個(ge) 亂(luan) 世中保持其品節,或者有激於(yu) 世無明君而逃逸,或者眷念於(yu) 舊君之誼而逃逸,其隱含的信念卻是承認君臣一倫(lun) 乃人之大倫(lun) ,是有君主義(yi) 。而隱者卻認為(wei) 君臣一倫(lun) 的存在或相應的人為(wei) 主義(yi) 正是世道澆漓的重要原因,因此他們(men) 選擇隱居,其隱含的主張其實是無君主義(yi) 。
那麽(me) ,陶淵明到底是逸民還是隱者?此一問題的提出顯然與(yu) 過去學術界討論陶淵明到底是儒家還是道家的問題類似,隻不過我們(men) 這裏對問題的提法更切近陶淵明自己的精神生活。直觀地看,無論是像伯夷、叔齊、柳下惠等孔子所說的逸民,還是像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論語》中記載的隱者,以及孔子之後的曆史時段中出現的一些隱逸之士,都多次出現在陶淵明的筆下,且對於(yu) 這兩(liang) 類在基本立場上並不一致的高潔之士,陶淵明都給予了由衷的讚揚。或者,從(cong) 陶淵明引用最多的兩(liang) 部著作是《莊子》與(yu) 《論語》這一點上,似乎也能看出,他的思想裏既有儒家的麵向,又有道家的麵向。
要回答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當然需要避免標簽化的解讀,因為(wei) 實際的情況正是,陶淵明內(nei) 在於(yu) 自身的政治與(yu) 文化處境,對他所遭遇的一些人生問題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思想探索。雖然他並未寫(xie) 作過我們(men) 現在所認為(wei) 的那種哲學性的議論文,而是通過詩歌和散文表達自己的思想,但這既不意味著他對當時的那些主流的哲學性討論不了解,也不意味著他通過自己的強力探索所達到的思想境界不深刻。可以說,在玄學早已開辟的儒、道互質與(yu) 會(hui) 通的曆史背景中,又直麵佛學的發展所帶來的挑戰,陶淵明忠實於(yu) 自己的實際生活體(ti) 驗,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旨趣的深邃思想。
本書(shu) 從(cong) 《陶淵明集》中精心挑選了《形影神》《飲酒》《桃花源記並詩》這三篇作品,從(cong) 哲學的進路展開深入、細致的解讀,並將這三篇中蘊含的深邃思想關(guan) 聯於(yu) 陶淵明的其他作品,充分揭示陶淵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曆史與(yu) 社會(hui) 。《形影神》組詩的主題是自然,這可以從(cong) 這首詩簡短的序言中明顯地看到:麵對形、影各自所遭遇的苦,神試圖通過辨析何謂自然以開釋二者。而貫穿於(yu) 《飲酒》組詩的一個(ge) 核心看法是“道喪(sang) 向千載”,這是陶淵明曆史哲學的一個(ge) 精煉表達,對於(yu) 我們(men) 理解陶淵明的歸隱行動與(yu) 思想定位至關(guan) 重要。
至於(yu) 《桃花源記並詩》,王安石一句“雖有父子無君臣”,準確地道出了桃花源裏的社會(hui) 秩序,而這正是我們(men) 的一個(ge) 主要關(guan) 注點。正是從(cong) 對這三篇作品的深度解讀中,我們(men) 能夠清晰地看到陶淵明由儒而隱的心路曆程;對陶淵明所流連的思想地帶和其獨特的思想旨趣,我們(men) 也能夠提出不同於(yu) 以往的新看法。而且,將陶淵明具有獨特旨趣的深邃思想關(guan) 聯於(yu) 原始儒學的核心義(yi) 理,還有助於(yu) 我們(men) 進一步思考儒教隱逸主義(yi) 的另一種可能性。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