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星】美國漢學家艾愷:由梁漱溟研究走進中國曆史文化

欄目:海外儒學
發布時間:2025-02-09 16:40:41
標簽:

美國漢學家艾愷:由梁漱溟研究走進中國曆史文化

作者:譚星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十八日丙戌

          耶穌2025年1月17日

 

艾愷(Guy S.Alitto)是當今最活躍的美國漢學家之一,從(cong) 20世紀60年代開始學習(xi) 中國曆史文化,對中國飽含熱愛,中國是他心中的“另一個(ge) 故鄉(xiang) ”。艾愷榮休前長期任教於(yu) 芝加哥大學,在半個(ge) 多世紀的時間裏除了專(zhuan) 注於(yu) 梁漱溟研究、中國地方史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和現代化理論研究外,他還開設近代中國研究的課程,致力於(yu) 傳(chuan) 統中國經典選讀、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教學工作,培養(yang) 了許多對中國研究感興(xing) 趣的美國學者,為(wei) 更多美國學者和公眾(zhong) 客觀認識中國架設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橋梁。

 

通過梁漱溟研究了解近代中國

 

艾愷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師從(cong) 史華慈、費正清等中國學研究泰鬥,他對中國的研究路徑也深受其影響,大體(ti) 上是從(cong) 西方文化和曆史學進入中國,漸次至研究中國本身。當時美國漢學家對近現代中國的研究處於(yu) 起步階段,艾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梁漱溟研究。梁漱溟對於(yu) 漢學家艾愷的意義(yi) ,不隻是一個(ge) 青年學者的嶄露頭角,也成為(wei) 他走進悠久而深厚的中國曆史文化的一個(ge) 窗口和路徑。

 

梁漱溟不僅(jin) 是哲學家、思想家,也是行動者和實踐者。作為(wei) 新儒家的開創者,梁漱溟對於(yu) 理解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學術具有特殊的意義(yi) 。作為(wei) “鄉(xiang) 村建設派”,他對於(yu) 理解中國近代農(nong) 村社會(hui) 和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jia) 值。艾愷稱梁漱溟為(wei) “最後的儒家”,強調他“保持了儒者的傳(chuan) 統和骨氣”。經過多年研究,艾愷於(yu) 1979年正式出版了自己關(guan) 於(yu) 梁漱溟研究最有分量的專(zhuan) 著《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yu) 中國現代化的兩(liang) 難》,並一舉(ju) 摘得當年美國的費正清東(dong) 亞(ya) 研究獎。他用豐(feng) 富的曆史資料、嚴(yan) 謹的論斷和流暢的文筆,為(wei) 美國學界和公眾(zhong) 展示了一個(ge) 古老神秘的國度及其曆史文化魅力。該著作是海內(nei) 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的學術性傳(chuan) 記,美國資深外交官、原美國派駐延安觀察組成員謝偉(wei) 思高度評價(jia) 此書(shu) :“《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yu) 中國現代化的兩(liang) 難》是我讀過的思想史傳(chuan) 記中首屈一指的著作。對中國近代社會(hui) 、文化以及梁漱溟本人的深入見解在書(shu) 中比比皆是”。

 

用口述史記錄20世紀中國社會(hui) 曆史變遷

 

艾愷是一位曆史學者,對中國地方史、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較深。出於(yu) 曆史學者的訓練和敏銳,他在80年代造訪中國時開展了兩(liang) 項重要的口述史研究。一項是對他的傳(chuan) 記主人公梁漱溟進行一對一的采訪、長談,另一項是對山東(dong) 鄒平幾百名農(nong) 民進行訪談。

 

艾愷對梁漱溟的訪談集中在1980年、1984年和1986年,訪談內(nei) 容現已整理、出版,讀者從(cong) 《這個(ge) 世界會(hui) 好嗎?——梁漱溟晚年口述》(2010)和《這個(ge) 世界會(hui) 好嗎?續編——梁漱溟晚年口述》(2024)兩(liang) 本書(shu) 中可知其大概。艾愷完成《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yu) 中國現代化的兩(liang) 難》時並無緣見梁漱溟,完全是透過文字認識他,訪談過後,艾愷對他的評價(jia) 是“表裏如一”。對梁漱溟的訪談不僅(jin) 是印證或修訂書(shu) 中的判斷,艾愷也將其視為(wei) 認識近代中國社會(hui) 曆史變遷和理解中國傳(chuan) 統知識分子的一個(ge) 窗口和路徑。對此他有清醒的認識:“我是曆史研究者,自然會(hui) 希望多多保存曆史資料,而梁先生……曾經親(qin) 身經曆、參與(yu) 過這幾十年中國文化劇變,並且和許多重要知識分子相知相交過。”同時,艾愷認為(wei) 梁漱溟仍然是一位傳(chuan) 統的中國知識分子。通過與(yu) 梁漱溟的深入交談,他認識到,善於(yu) 融合多種思想是中國傳(chuan) 統知識分子的典型特質,而中國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包容性。

 

艾愷對山東(dong) 鄒平農(nong) 民的訪談主要是在1986年。梁漱溟曾在1931到1937年間在鄒平進行鄉(xiang) 村建設,這是梁漱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ge) 時期,身後他選擇長眠於(yu) 此。艾愷研究梁漱溟多年,很自然地關(guan) 注到鄒平。1986年艾愷去鄒平進行實地調查,對當地幾百位農(nong) 民進行了訪談,做了錄音和記錄,他當時集中關(guan) 注的問題不僅(jin) 是對梁漱溟和鄉(xiang) 村建設的回憶和評價(jia) ,還對家譜、土改、社會(hui) 風俗、基層組織等問題十分關(guan) 注,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資料。之後的幾十年,艾愷也常到訪鄒平,目睹了鄒平農(nong) 村的巨大發展,在此基礎上他於(yu) 2018年發表了《曆史視野下的鄒平》,將鄒平視為(wei) 一個(ge) 中國農(nong) 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縮影。

 

以全球視野認識中華文明的獨特性

 

作為(wei) 一個(ge) 意大利裔美籍漢學家,艾愷在美國接受完整的學術訓練,又在後半生全身心投入到中國研究中。他具有相當廣闊的文化視野,將中國置於(yu) 世界範圍內(nei) ,以此來理解中國和中華文明的獨特性。

 

在艾愷看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包容性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獨樹一幟,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明都不具備的獨有特征。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體(ti) 現為(wei) 中華文明在空間上的極強擴散性,以及時間上的極強持久性。他認為(wei) ,早期中華文明並未局限於(yu) 中國古代各個(ge) 王朝的邊界和疆土,而是在世界範圍內(nei) 得到了廣泛傳(chuan) 播。直至今天,世界範圍內(nei) 其他文化中的一些成分仍然以中華文明的某些元素為(wei) 基礎。而當中華文明被侵略破壞時,與(yu) 其他文明最大的不同在於(yu) 它具有極強的韌性與(yu) 生命力,總是能夠在自身元素的基礎上進行自我重建、自我修複。

 

艾愷談道,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在與(yu) 西方文明的比照中突顯。他認為(wei) ,在地中海文明中,無論是政治團體(ti) 還是宗教組織,都基於(yu) 非此即彼的二元邏輯,具有很強的排他性。而在中國顯然是另一種情況,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譬如古代中國對於(yu) 戰敗方的處理方式較為(wei) 溫和,更多采取後續合作和戰力吸收的原則。傳(chuan) 統中國社會(hui) 對於(yu) 民間宗教信仰持一種寬鬆包容的態度,不同群體(ti) 間對不同宗教經文的爭(zheng) 論,並未像西方的神教文明那樣導致嚴(yan) 重的暴力鬥爭(zheng)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