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心性、秩序與美好生活”係列講座:唐文明主講《麥金泰爾論儒家倫理學》

欄目:會議講座
發布時間:2025-01-04 19:28:38
標簽:

原標題:《唐文明:麥金泰爾論儒家倫(lun) 理學》

來源:“中山大學哲學係”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十七日乙卯

          耶穌2024年12月17日

 

2024年12月6日下午15:00,中山大學哲學係第二十七屆哲學月“智慧之光”名師講座“心性、秩序與(yu) 美好生活”係列講座第五講在錫昌堂103室舉(ju) 行。講座由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唐文明教授主講,中山大學哲學係陳暢教授主持,中山大學哲學係陳喬(qiao) 見教授與(yu) 談。講座開始,陳暢教授對唐文明教授做了介紹。

 

 

 

唐文明教授主講

 

 

 

陳暢教授主持

 

此次講座的主題為(wei) “麥金泰爾論儒家倫(lun) 理學”。唐文明教授就麥金泰爾曾發表過的三篇論儒家倫(lun) 理學的文章,即《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與(yu) 亞(ya) 裏士多德主義(yi) 者關(guan) 於(yu) 美德的對話》(1991)、《再論儒家與(yu) 亞(ya) 裏士多德的美德概念》(2002)和《向儒家提問》(2004),展開分析,呈現麥金泰爾在亞(ya) 裏士多德-阿奎那倫(lun) 理學的基礎上,與(yu) 儒家倫(lun) 理學的對話和提問。

 

首先是關(guan) 於(yu) 第一篇文章《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與(yu) 亞(ya) 裏士多德主義(yi) 者關(guan) 於(yu) 美德的對話》的討論。唐教授指出,“不可公度性”指的是兩(liang) 種思想和行為(wei) 體(ti) 係之間的關(guan) 係,其中每一種體(ti) 係都必須共享確定的結構和內(nei) 在的標準。麥金泰爾將這一概念應用於(yu) 儒家倫(lun) 理學和亞(ya) 裏士多德倫(lun) 理學的比較中,認為(wei) 二者之間或之外,不存在可用於(yu) 裁決(jue) 的共同標準和尺度。具體(ti) 來說,儒家倫(lun) 理學與(yu) 亞(ya) 裏士多德倫(lun) 理學不可公度性的表現有五個(ge) 方麵。一是具有不同的美德概念和美德分類方式;二是對什麽(me) 是美好生活有不同的看法;三是在概念的使用上不同;四是麥金泰爾所認為(wei) 的儒家倫(lun) 理學最獨特的“禮”在亞(ya) 裏士多德倫(lun) 理學中是找不到的;五是有不同的言說方式,比如儒家相對缺乏思辨的傳(chuan) 統。接著,唐教授強調,麥金泰爾關(guan) 於(yu) 傳(chuan) 統的合理性與(yu) 傳(chuan) 統發展的理論同樣值得關(guan) 注。麥氏認為(wei) 不能離開傳(chuan) 統的合理性而抽象地發展傳(chuan) 統,但傳(chuan) 統也不是永恒不變的。他將傳(chuan) 統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即已構成的傳(chuan) 統、認識論危機和被構成的傳(chuan) 統。為(wei) 了發明新概念和新理論以克服傳(chuan) 統被懷疑的認識論危機,必須滿足三個(ge) 要求:一是以係統、連貫的方式解決(jue) 在傳(chuan) 統被質疑時遭遇的問題;二是解釋傳(chuan) 統遭受質疑的原因;三是新概念和新理論要與(yu) 傳(chuan) 統的共享信念之間具有連續性。

 

基於(yu) 不可公度性和傳(chuan) 統的合理性,唐教授引出了儒家倫(lun) 理學和亞(ya) 裏士多德倫(lun) 理學合理相遇與(yu) 辯談的可能性。不可公度的傳(chuan) 統要對話,第一步是要理解各自的曆史。其中,每一方都麵對一係列的問題和困難,這些問題和困難需要以傳(chuan) 統內(nei) 部的標準進行界定。這一過程後,兩(liang) 個(ge) 傳(chuan) 統都局部轉化和豐(feng) 富了自身的標準。在闡發中,麥金泰爾持續向儒家提問,指出儒家所麵臨(lin) 的困境:要麽(me) 保持高度特殊化和具體(ti) 化,但將自身束縛於(yu) 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關(guan) 係形式中,要麽(me) 保持與(yu) 社會(hui) 秩序的相關(guan) 性,但削弱美德特性。

 

 

 

講座現場

 

第二篇文章《再論儒家與(yu) 亞(ya) 裏士多德的美德概念》是麥金泰爾對萬(wan) 俊人教授的回應文章。唐教授首先對萬(wan) 俊人的《儒家美德倫(lun) 理及其與(yu) 麥金泰爾之亞(ya) 裏士多德主義(yi) 的視差》一文進行了簡要介紹。該文認為(wei) 儒家倫(lun) 理學與(yu) 亞(ya) 裏士多德倫(lun) 理學存在美德主體(ti) 的差異,儒家沒有作為(wei) 權利主體(ti) 或目的主體(ti) 的個(ge) 人,在進行美德評價(jia) 時以他人為(wei) 重,強調的是關(guan) 係性的對待主體(ti) 。麥金泰爾在回應文章中說明,亞(ya) 裏士多德在人倫(lun) 中的自我問題和目的論問題上與(yu) 儒家非常接近。此處,唐教授強調了倫(lun) 理踐行者的概念,認為(wei) 儒家既不是個(ge) 體(ti) 主義(yi) ,也不是集體(ti) 主義(yi) ,而是重視關(guan) 係,人倫(lun) 就是客觀存在的關(guan) 係,從(cong) 對關(guan) 係的認知中生發出關(guan) 切的意願與(yu) 關(guan) 愛的情感。

 

第三篇文章《向儒家提問》是麥金泰爾對《關(guan) 於(yu) 自我、自律與(yu) 共同體(ti) 的比較研究》一書(shu) 的反思與(yu) 評論。麥氏認為(wei) ,儒家拒斥西方義(yi) 務論、功利主義(yi) 和美德倫(lun) 理的基本假設,這種徹底的不相容使得儒家與(yu) 西方道德倫(lun) 理之間很難就權利問題進行有效對話,然而這種對話本身就不應成為(wei) 儒家的首要任務。因為(wei) 真正亟需處理的問題是儒家所遭遇的現代性危機,即儒家思想采取怎樣的社會(hui) 、政治和經濟形式,才能與(yu) 現代社會(hui) 相適應?任何建設性的儒家式探究都要以對這個(ge) 問題的回應為(wei) 基本前提。

 

唐教授在解析麥金泰爾三篇論文的基礎上,發表了自己對儒家在現代社會(hui) 的應有發展。他首先指出,儒家式共同體(ti) 是學習(xi) 型共同體(ti) ,直麵現代,儒家需要建構學習(xi) 型社會(hui) ,把學習(xi) 作為(wei) 一種社會(hui) 實踐加以維係,在整個(ge) 共同體(ti) 中承擔起教育人的責任,最大程度實現人的潛能。其次,權利作為(wei) 現代社會(hui) 的重要標誌,是儒家在現代社會(hui) 必須麵對的一大課題。在西方,權利思想歸屬於(yu) 作為(wei) 個(ge) 人的個(ge) 體(ti) ,旨在保護個(ge) 人自由和權利。唐教授認為(wei) ,在現代社會(hui) ,作為(wei) 儒者和現代國家公民的個(ge) 人不得不過一種雙重生活,因此,儒家在現代社會(hui) 生活會(hui) 發現自己不可避免地訴諸權利觀念。問題關(guan) 鍵在於(yu) ,儒家應當發展何種權利概念,為(wei) 此,唐教授提出倫(lun) 理權利或人倫(lun) 法權的設想。

 

在與(yu) 談環節,陳喬(qiao) 見教授首先高度肯定了唐文明教授的學術與(yu) 思想的宏大氣象與(yu) 抱負,以及麥金泰爾對他的影響。接著他談到自己從(cong) 這個(ge) 講座中獲得的啟發,比如萬(wan) 俊人教授認為(wei) 儒家的美德概念不是個(ge) 人目的性的,而是關(guan) 係性的。陳喬(qiao) 見教授補充說,儒家認為(wei) 美滿的生活不主要是個(ge) 人的善好,毋寧說是維護某種善好的關(guan) 係,這一點可以回應當代西方美德倫(lun) 理學所麵臨(lin) 的所謂自我中心的挑戰。最後,陳教授提出了四個(ge) 問題:一是相對主義(yi) 的問題,即如何理解麥金泰爾所說價(jia) 值標準在傳(chuan) 統內(nei) 部才有效,但真理是永恒的這一觀點?二是能否對其他傳(chuan) 統做價(jia) 值評判?三是社會(hui) 政治經濟結構和儒家傳(chuan) 統,哪一個(ge) 對於(yu) 現代中國人的倫(lun) 理觀念和倫(lun) 理生活的影響更重要?四是儒家並非鐵板一塊,像荀子就有類似從(cong) 個(ge) 人利益出發思考倫(lun) 理規範的思想,這一點頗類似於(yu) 西方近代思想,比如霍布斯。

 

對於(yu) 這四個(ge) 問題,唐文明教授逐一進行了回應。首先是第一個(ge) 問題,每個(ge) 傳(chuan) 統內(nei) 部存在一個(ge) 第一原理,通過認可傳(chuan) 統的部分觀念過渡到認可第一原理,由此實現實踐信念和理論信念的循環,這就是真理的永恒性。關(guan) 於(yu) 第二個(ge) 問題,唐教授認為(wei) 既可以評判也不可以評判。如果把這一傳(chuan) 統放入到個(ge) 體(ti) 生活內(nei) 部,那麽(me) 個(ge) 人就可以去評判,反之則不可以,因為(wei) 不置身於(yu) 該傳(chuan) 統的內(nei) 部,評判就沒有意義(yi) 。關(guan) 於(yu) 第三個(ge) 問題,唐教授回答到,作為(wei) 儒者,儒家倫(lun) 理觀念是重要的;作為(wei) 生活在當下的公民,則社會(hui) 是重要的,這是由人扮演的角色所決(jue) 定的,既不可能反其傳(chuan) 統,也不可能不生活在當下。關(guan) 於(yu) 第四個(ge) 問題,唐教授認為(wei) 儒家內(nei) 部縱然存在種種差異,但其核心應當是統一的,即使是荀子也講求禮義(yi) ,不會(hui) 在構思社會(hui) 理想時認同契約論等框架。

 

 

 

自由討論環節

 

在自由討論環節,同學們(men) 也大多圍繞儒家傳(chuan) 統的現代性危機及麥金泰爾的傳(chuan) 統概念進行提問,唐教授對現場同學們(men) 的問題進行了細致的解答和回應。

 

 

合影留念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