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家教觀念
作者:薑玉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傳(chuan) 統家訓融入新時代家風建設研究”負責人、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臘月初一日己巳
耶穌2024年12月31日
五千餘(yu) 年曆史演進過程中,我們(men) 積累了豐(feng) 富的家教智慧,其內(nei) 蘊的修身成人之法、軌物範世之教、齊家治國之道,對個(ge) 人、家庭乃至整個(ge) 社會(hui) 都大有裨益。應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對待傳(chuan) 統文化中的家教智慧,既傳(chuan) 承其中的“常道”,又“通古今之變”,使這一寶貴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推進新時代家庭文明建設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
重視蒙以養(yang) 正
“端蒙養(yang) 、重家教”是中華傳(chuan) 統家教的特點之一。《周易·蒙卦》中的“蒙以養(yang) 正,聖之功也”,為(wei) 較早記載有關(guan) 啟蒙教育的內(nei) 容。隨著唐朝科舉(ju) 製度的興(xing) 盛,家學逐漸成為(wei) 對子女開展啟蒙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唐朝的啟蒙教育中,著重教授孩童忠信、孝慈、友悌、篤行等家學教育。唐代名相牛僧孺曾盛讚柳仲郢有著良好的家教:“非積習(xi) 名教,安能及此。”
明清時期,啟蒙教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的啟蒙教育著作相較於(yu) 此前不僅(jin) 數量多,而且內(nei) 容相對豐(feng) 富。明代霍韜在《家訓蒙規》中談及“蒙養(yang) 以正,豈曰保家,亦以作聖”,認為(wei) 在孩童階段形成的良好品格和修養(yang) ,對其長大後有積極的作用,既可以治理好家庭,也可以治理好國家。同時期的何士晉還在《宗規·蒙養(yang) 當豫》中提出了孩童教育必須循序漸進、把握好時機的觀點,在教育的內(nei) 容方法層麵有了較大創新。
在注重啟蒙教育的同時,中華傳(chuan) 統家教還非常注重早教,正如顏之推強調“人生幼小,精神專(zhuan) 利;長成以後,思慮易散;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在古人看來,幼年期的孩童思慮較單純、精神易集中,是施教的黃金期,此時開展適宜的教育往往能事半功倍。在具體(ti) 操作上,古人主張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進行有區別、有重點的早教。司馬光在《居家雜儀(yi) 》中主張,早教的順序首先是教飲食,其次是語言,然後才是禮儀(yi) 規範。朱熹雲(yun) :“夫童蒙之學,始於(yu) 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次及灑掃清潔,次及讀書(shu) 寫(xie) 字及雜細事宜,皆所當知。”強調對幼兒(er) 的教導當以生活教育和道德訓練為(wei) 先,待最基本的衣著、言語、行走、家務均習(xi) 得後,再教識字讀書(shu) 。這些都是傳(chuan) 統家教“養(yang) 正於(yu) 蒙”“教子嬰孩”思想的集中體(ti) 現。
生、養(yang) 、教相結合的教子觀
中華傳(chuan) 統家教提倡“生而養(yang) 、養(yang) 而教、教而當”的教子觀,主張為(wei) 人父母不僅(jin) 僅(jin) 是給予孩子生命,將其撫養(yang) 成人,更要努力成為(wei) 孩子的導師,育品德、正言行,使孩子成為(wei) 知忠孝、守仁義(yi) 的正人君子。
傳(chuan) 統家教普遍強調立德的重要性,教子以立德為(wei) 基。在古人遵奉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價(jia) 值體(ti) 係中,修身是基礎。而修身最為(wei) 重要的就是修德,通過“明明德”達到“止於(yu) 至善”的境界。德不是抽象空洞的說教,而是可操作的行為(wei) 規範。體(ti) 現在做人正直正派上,如羊祜《誡子書(shu) 》講,“恭為(wei) 德首,慎為(wei) 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體(ti) 現在待人謙恭遜讓上,如朱仁軌《誨子弟言》強調“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還體(ti) 現在內(nei) 在修為(wei) 上,如諸葛亮《誡子書(shu) 》提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jian) 以養(yang) 德”。總而言之,重視對子孫後代的品德教育,把修身立德擺在個(ge) 人成長的基礎性、先導性位置,是中國古代家教思想的鮮明特征。
傳(chuan) 統家教普遍重視行為(wei) 規範教育,教子以立行為(wei) 本。《禮記·內(nei) 則》分年齡段製定行為(wei) 養(yang) 成目標,從(cong) “能事能言”開始便教之以正確的語言行為(wei) ,“六年,教之數與(yu) 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一直到十歲“出外就傅”仍要“朝夕學幼儀(yi) ”。《管子》一書(shu) 專(zhuan) 設“弟子職”一章,明確弟子受業(ye) 、應客、侍坐、進退、灑掃等方麵的行為(wei) 規範。在這之後,曆代的童蒙類著作如宋代《童蒙訓》《童蒙須知》、元代《左氏蒙求》《純正蒙求》、清代《文字蒙求》《養(yang) 正蒙求》等童蒙讀物均本著“童幼之年,不聞禮教,則耳目手足,無所持循,作止語默,無所檢束”的理念,全麵規定子孫後輩從(cong) 衣服冠履、語言步趨到灑掃涓潔、讀書(shu) 寫(xie) 字諸方麵的行為(wei) 規範。
教子以立學為(wei) 要。崇文尚讀是中華傳(chuan) 統家教的一大特色。孔子諄諄教導其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開創了“詩禮傳(chuan) 家”的家教傳(chuan) 統。孟母為(wei) 子三遷,平素克勤克儉(jian) 、教子有方。正是得益於(yu) 母親(qin) 的嚴(yan) 格家教,孟子成為(wei) 繼孔子後儒家的一代大賢。在儒家文化影響下,規勸後輩勤奮讀書(shu) 、勤勉向學成為(wei) 傳(chuan) 統家教的核心主題。在崇尚知識、熱愛讀書(shu) 的傳(chuan) 統家教文化熏陶中,無數學子在書(shu) 林中明誌,在學海中致遠,把讀書(shu) 作為(wei) 報效家國的途徑之一。
注重家規家訓
家規家訓是一個(ge) 家庭為(wei) 其自身的穩定和諧、存續興(xing) 旺,而對家庭成員思想行為(wei) 的要求和規範,它影響著人在成長過程中塑造的性質和品格,亦是傳(chuan) 統家教智慧的重要表現形式。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家規家訓的訓導教化是耳濡目染、潤物無聲的,中國古代上至大儒名士,下至平民百姓普遍重視以家規家訓樹立良好家庭氛圍。先賢們(men) 將人生感悟、處世準則、品德修養(yang) 等融入其中,對後人持家立業(ye) 、修身處世進行規範,成為(wei) 教導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傳(chuan) 統家規家訓的存續形式主要有兩(liang) 類:一是家族長輩撰寫(xie) 或製定的有較強教化意義(yi) 和規範作用的家規家訓文獻;二是家長對家人子弟進行的讚揚鼓勵、訓誡活動、臨(lin) 終遺言等口承家訓。當前學術界已知最早的家訓文獻可以追溯至三千餘(yu) 年前周文王臨(lin) 終前所寫(xie) 的《保訓》,在這篇家訓中,文王向武王傳(chuan) 授了治理經驗以及中和、德治之道等。在這之後,家訓著作綿延不斷,出現了以《顏氏家訓》《袁氏世範》《朱子治家格言》等為(wei) 代表的一係列經典。這些家規家訓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機統一,其實際教化功能包括端正言行舉(ju) 止、培養(yang) 家國意識、塑造人格美德等方麵,成為(wei) 古往今來無數家族關(guan) 注和效仿的範本。其功能從(cong) “整齊門內(nei) ,提撕子孫”轉變為(wei) “一時之語,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語,可以共之天下”,為(wei) 後世樹立了典範。
融入日常生活
“教育即生活”,生活環境本就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教育場域。家庭教育影響兒(er) 童發展的機製從(cong) 某種程度而言是生活性機製,它是情境的、整體(ti) 的、浸潤的。傳(chuan) 統家教將教育與(yu) 生活緊密結合,重視在生活中的激勵與(yu) 喚醒。
衣食住行作為(wei) 個(ge) 體(ti) 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潛移默化地涵養(yang) 著人的精神品格。中華傳(chuan) 統家教注重將養(yang) 成教育融入“人倫(lun) 日用”的生活中,通過衣食住行培養(yang) 子孫後輩獨特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氣韻。以居住空間為(wei) 例,中國傳(chuan) 統建築講究空間環境和氛圍的營造。祠堂、家廟、中堂是傳(chuan) 統民居中的標誌性建築,古人往往使用“衍世”“師儉(jian) ”“流芳”等具有象征性意義(yi) 的詞匯為(wei) 其命名,以表達對家族曆史的溯源追思和對子孫後輩的美好希冀。祠堂、家廟、中堂多懸掛先輩畫像,張貼家規家訓等,整體(ti) 布局簡潔開闊,風格莊嚴(yan) 肅穆,營設出慎終追遠、繼誌述事、敬宗睦族的文化意蘊和環境氛圍,使家族子弟沉浸其中、耳濡目染、習(xi) 以成性。
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各種社會(hui) 活動構成百姓生活的重要內(nei) 容,其中尤以節日慶典活動最具代表性。節日慶典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家教的重要形式。古時候,出於(yu) 自然物候變化、勞動生產(chan) 、紀念特殊人物等需要,形成了農(nong) 事類節日、季節性節日、信仰性節日、慶祝性節日等諸多節日類型。古人注重節日慶典的儀(yi) 式感及其背後的價(jia) 值內(nei) 涵與(yu) 行為(wei) 導向,通過節日慶典培養(yang) 塑造品德修養(yang) 和良好家風。以中華民族的傳(chuan) 統節日春節為(wei) 例,這一天一家人圍爐夜話、一起守歲。在這一過程中,每個(ge) 家族成員都沉浸在節日氣氛和濃濃親(qin) 情之中,對“尊老愛幼”“和睦鄉(xiang) 鄰”“家和萬(wan) 事興(xing) ”等價(jia) 值理念有更直接、更深刻的體(ti) 悟,良好的家教代代傳(chuan) 承、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總之,中華傳(chuan) 統家教彰顯了向上向善的道德取向和相親(qin) 相愛的行為(wei) 準則,鑄就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標識。這些豐(feng) 厚的曆史遺產(chan) 是古人教育智慧的結晶,亦是新時代開展家庭教育的寶貴資源,值得我們(men) 創造性地加以繼承轉化。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