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筆書院2024年第二十二期讀書簡報

欄目:青春儒學
發布時間:2025-01-02 16:07:29
標簽:

落筆書(shu) 院2024年第二十二期讀書(shu) 簡報

來源:“海南落筆書(shu) 院”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冬月初八日丙午

          耶穌2024年12月8日

 

 

 

太史公說:秦朝的祖先伯翳,在唐堯、虞舜之時曾建立功勳,被封土地,受賜姓贏。“嚐有勳於(yu) 唐虞之際,受土賜姓。” 無論後人怎麽(me) 去汙蔑秦祖先是未開化之西戎蠻人,“唐虞之後”都表明秦先祖並非野蠻人,三皇五帝的傳(chuan) 說並不在其多偉(wei) 大多英明,而在其奠定了中國的正統,而“受土賜姓”的秦也是正統。追本溯源,秦朝有正統合法性。秦至夏商時衰落了。而到周衰落之時,秦國興(xing) 起,在西部邊境建起城邑。自繆公即位以來,秦逐漸蠶食諸侯,最終成就了始皇。中國人非常重視族譜、家譜,至漢代司馬遷寫(xie) 《史記》之時,我們(men) 可以基本上推出世家貴族治理天下這一景象,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世家大族的傳(chuan) 承有深厚的基礎。始皇自以為(wei) 功業(ye) 比五帝偉(wei) 大,地盤比三王寬廣,羞於(yu) 跟五帝、三王比。始皇因其整個(ge) 家族的曆史曾有過輝煌,加之自穆公以來,曆代君主勵精圖治,最終到他這一步完成了數百年來大一統之成就,故有“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yu) 之侔”居功自傲之心亦合乎常理。司馬遷寫(xie) 秦之崛起至衰敗特別具有文學色彩,但我們(men) 仍然認為(wei) 他是一個(ge) 史學家,因其在寫(xie) 《史記》是把事實勾出,史學家說話要公道,得有據,不得是自己無端預測推想,要引他人言來證理,故史學家很少有評判的權利,即使評判也須要有板有眼,有根有據,而司馬遷就做到了這一點,“太史公曰“時言簡意賅,三言兩(liang) 句,就把秦始皇的整個(ge) 過程都概括得很清楚。司馬遷在表達事實之餘(yu) ,也保留一種意見、立場,因其心心念念的是“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因此《史記》中包括”太史公曰“的所有的材料整合,皆蘊含著儒家要褒貶的、要懲惡的、要揚善的,這是他寫(xie) 史的一個(ge) 價(jia) 值導向。

 

 

 

而後太史公巧引賈誼評論道:秦朝兼並了諸侯,崤山以東(dong) 有三十多個(ge) 郡,修築渡口關(guan) 隘,占據著險要地勢,修整武器,守護著這些地方。秦滅六國,緊接著開始進行基礎設施建及國防建設,“繕津關(guan) ,據險塞,修甲兵”,這是國家堡壘化、要塞化之體(ti) 現,結果卻是農(nong) 民起義(yi) 了。然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luan) 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鋤把和木棍,雖然沒有給養(yang) ,但隻要看到有人家的地方就能吃上飯,縱橫馳騁天下,所向無敵。“望屋而食,橫行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有糧食吃,不用保障後勤,體(ti) 現了人民群眾(zhong) 之擁護,所以能縱橫天下。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guan) 卡橋梁不封了,長戟刺不了,強弩射不了。楚軍(jun) 很快深入境內(nei) ,鴻門一戰,竟然連籬笆一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於(yu) 是崤山以東(dong) 大亂(luan) ,諸侯紛紛起事,豪傑相繼稱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dong) 征,章邯得此機會(hui) ,就憑著三軍(jun) 的眾(zhong) 多兵力,在外麵跟諸侯相約,做交易,圖謀他的主上。“群臣之不信,可見於(yu) 此也。”管窺蠡測,上自以為(wei) 是,剛愎自用,缺乏預測判斷;下疑心漸起,人心散亂(luan) ,無安全感。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jin) 僅(jin) 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崤山以東(dong) 地區雖然混亂(luan) ,但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hui) 斷絕。以文學角度來看,這段用了一種強烈的對比。秦滅六國統一後如何進行要塞化堡壘化的建設,為(wei) 此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可問題是陳勝吳廣稍微振臂一呼,天下大亂(luan) ,這個(ge) 堡壘化、要塞化的防線就迅速崩潰了。而後秦人在這個(ge) 情況下坐以待斃,沒有任何的有效的組織和抵抗。後麵稍微有組織起來抵抗的是章邯,而章邯反而率三軍(jun) 之眾(zhong) 在外麵和這些對手做交易“以謀其上”,可見人心盡失。

 

 

 

 

 

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繞,形成堅固防禦,四麵皆有險要關(guan) 塞。從(cong) 繆公以來,直至始皇,二十多個(ge) 國君,經常在諸侯中稱雄,然並非代代賢明,“其勢居然也。”這是地理形勢造成的,且天下各國曾經同心合力進攻秦國。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hui) 聚,有良將指揮各國的軍(jun) 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內(nei) 作戰,為(wei) 他們(men) 打開關(guan) 塞,結果百萬(wan) 軍(jun) 隊敗逃崩潰。並非是因為(wei) 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形不利,勢不便也。”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秦國把小邑並為(wei) 大城,在險要關(guan) 塞駐軍(jun) 防守,把營壘築得高高的而不輕易跟敵方作戰,緊閉關(guan) 門據守險塞,肩扛矛戟守衛在那裏。諸侯們(men) 出身平民,是為(wei) 了利益聯合起來的,並沒有德高望重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們(men) 的交往不親(qin) 密,他們(men) 的下屬不親(qin) 附,名義(yi) 上是說滅秦,實際上是為(wei) 謀一己私利。他們(men) 看見秦地險阻難以進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們(men) 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yang) 生息,等待秦的衰敗,收納弱小,扶助疲困,對大國的君主發號施令,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了。可他們(men) 貴為(wei) 天子,富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其挽救敗亡的策略錯誤。

 

 

 

秦王為(wei) 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於(yu) 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qin) ,自處危境,卻又柔弱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迷惑而不覺悟,故秦亡也是應該的。 “秦俗多忌諱之禁,忠言未卒於(yu) 口而身為(wei) 戮沒矣。”此句體(ti) 現了鄉(xiang) 土觀念,在這個(ge) 時候,世上並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men) 之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因為(wei) 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忠言未盡而自己就先被殺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隻能側(ce) 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大亂(luan) ,皇上還不知道,實乃可悲。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hui) 傷(shang) 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一個(ge) 國家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luan) ,天下服從(cong) ;衰弱的時候,五霸為(wei) 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cong) ;土地被割削之時,在內(nei) 能自己守備,在外還有親(qin) 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yan) 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chuan) 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本末皆失,故不長久。”由此觀之,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實在太遠了!所以俗話說得好:“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批評秦朝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此段極像荀子的思想,而不像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為(wei) 主觀能動性,“知之為(wei) 知之,不知為(wei) 知之”,以德治國講禮法,但孔子把“禮”隻是說的更簡單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個(ge) “禮”同秦始皇製的而至二世結果就崩潰了的“禮”有所不同。此處更偏荀子之思想,“法先王法後王”,既有儒家之韻,亦有法家之味,以儒家為(wei) 主,“外儒內(nei) 法”。

 

“是以君子為(wei) 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安矣。”君子治理國家,需考察上古之曆史,驗證當代之情況,還需通過人事加以檢驗,了解興(xing) 盛衰亡之規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曆時長久,國家安定。此句甚妙,以此作結,願諸君能踐行之,落筆書(shu) 院成員2024年12月1日記於(yu) 馬克思主義(yi) 學院一樓學生中心。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