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伯禽書(shu) 》:中國第一部成文家訓
作者:王傑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五年歲次甲辰八月十四日癸未
耶穌2024年9月16日
《誡伯禽書(shu) 》的作者是周公。周公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個(ge) 兒(er) 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liang) 次輔佐武王東(dong) 伐紂王,並製禮作樂(le) 。因其采邑在周,爵位為(wei) 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jun) 事家、教育家,被尊為(wei) “元聖”和儒學先驅。周公曆經文王、武王、成王三代,既是創建西周王朝的開國元勳,又是穩定西周王朝、促使“成康之治”的主要決(jue) 策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把周公封在了魯地,但周公因為(wei) 輔佐朝政,日理萬(wan) 機,沒有時間就封,就讓自己的兒(er) 子伯禽代為(wei) 就位。伯禽是周公長子,魯國第一任國君。《誡伯禽書(shu) 》就是在伯禽去封地之前,周公告誡兒(er) 子的一段話,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開中國古代仕宦家訓的先河,被譽為(wei) “中國第一部成文家訓”。
《誡伯禽書(shu) 》寫(xie) 道:君子不施其親(qin)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yu) 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yu) 牛爭(zheng) 力;走如馬,不與(yu) 馬爭(zheng) 走;智如士,不與(yu) 士爭(zheng) 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jian) 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zhong) 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去矣,其毋以魯國驕士矣!
這段話用現在的語言表達就是: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親(qin) 戚,不讓大臣抱怨沒被任用。老臣故人沒有發生嚴(yan) 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hui) 與(yu) 牛競爭(zheng) 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hui) 與(yu) 馬競爭(zheng) 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hui) 與(yu) 士競爭(zheng) 智力高下。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hui) 得到榮耀;土地廣闊富饒,用節儉(jian) 的方式生活,便會(hui) 永遠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便更顯尊貴;兵多人眾(zhong) 而用畏怯的心理堅守,就必然勝利;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將獲益良多;博聞強記而用膚淺自謙,將見識更廣。上任去吧,不要因為(wei) 魯國的條件優(you) 越而對士驕傲啊!
從(cong) 這部家訓,既能看出周公對兒(er) 子的諄諄教誨,更能體(ti) 悟出他的為(wei) 官品德。
周公為(wei) 政的第一大官德就是禮賢下士、尊重人才。周公曾為(wei) 見賢人而“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建設國家,恢複生產(chan) ,製定國家發展規劃,製作禮樂(le) 製度,鎮壓反周勢力,消除周邊隱患,安撫商朝遺老,等等,可謂政務繁忙、日理萬(wan) 機。就連洗澡都有人打攪,古時候男人頭發長,周公握著濕頭發從(cong) 浴室跑出來,接見完了,又回去接著洗,以致反複多次。至於(yu) 吃飯,周公也在處理政務,吃一口飯,不等嚼完又得吐出來,因為(wei) 又有客人來求見了,所以一飯三吐哺。後世一些有誌向的政治家,也以周公的精神勉勵自己。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一句我們(men) 都很熟悉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就是以學習(xi) 周公的精神,抒發自己思賢若渴的心情。
周公為(wei) 政的第二個(ge) 大德就是謙虛謹慎、謹言慎行。謹言慎行是指言語行動要小心謹慎。立言當慎,不僅(jin) 僅(jin) 是威嚴(yan) 所係,更重要的是關(guan) 乎社會(hui) 成本。《禮記》中記載:“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yu) 言而慎於(yu) 行。”這句話的意思是,政令的實施,要考慮時機是否成熟,是否勢在必行,如果是涉及全局的政令要小心慎重地出台。如果朝令夕改,一定會(hui) 引起社會(hui) 運行機製和運行軌道的改變以及老百姓的行為(wei) 和心理的調整,特別是轉換和調適的過程,通常都要付出一定的社會(hui) 成本。古人說,口乃心之門戶。病從(cong) 口入,禍從(cong) 口出,莫之為(wei) 甚。一句不當,便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也就是晉朝傅玄《口銘》中的“禍從(cong) 口出”,意思是災禍從(cong) 口裏產(chan) 生出來,指說話不謹慎容易惹禍。《莊子》雲(yun) :“言者,風波也。”一個(ge) 人說話要特別注意,有時一句話是雙刃刀,害自己也害別人,獸(shou) 有長舌不能說,人有短舌不該說,你以為(wei) 自己能說會(hui) 道,巧舌如簧,其實倒黴的事很多就是從(cong) 自己的嘴裏引出來的。中國曆史上有太多血淋淋的故事告訴我們(men) “禍從(cong) 口出”的代價(jia) 。
周公對侄子成王、兒(er) 子伯禽的諄諄教誨,其目的是讓他們(men) 務必要養(yang) 成勤政愛民、謙虛謹慎、自愛自律、禮遇賢才的為(wei) 政品質。《尚書(shu) ·無逸》記載,周公教導成王勤儉(jian) 執政時說:“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這句話後來成為(wei) 諸多帝王用來教育子孫後代做人不要貪圖安逸享樂(le) 、驕奢淫逸的名訓。周公特別強調為(wei) 政要修己敬德,杜絕驕奢淫逸,以免重蹈殷商因為(wei) 失德而亡國的覆轍。周公對國之隱憂認識得很深刻,他認為(wei) 國家真正的隱患不在於(yu) 當前而在於(yu) 後嗣。因此,他對成王的教育非常重視,這種教育既包括治國理政等才能的培養(yang) ,也包括個(ge) 人思想道德品格的塑造。在周公的悉心教育下,周成王逐漸成長起來,成為(wei) 一代明君。而伯禽也沒有辜負父親(qin) 的殷切期盼,用了很短的時間,就把魯國治理成了聞名遐邇的禮儀(yi) 之邦,那裏務本重農(nong) 、民風淳樸、崇教敬學,令人向往。
責任編輯:近複
【上一篇】【孔祥安】“慎”的五個(ge) 方位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