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线上平台2023年度十大好書揭曉
伟德线上平台年度十大好書評選的基本原則是:
甲. 所選圖書應持儒家立場,要有價值關切和文化情懷,国际1946伟德類的應當有思想創見、學術新得,大眾普及類的應當持論中正、文辭優美。
乙. 名著新版、修訂再版、文獻整理、典籍點校,以及境外(含台港澳)出版的圖書,不參與評選。
丙. 評委由儒家學者組成,通訊匿名投票,過程不公開。
根據評委的投票結果並經伟德线上平台編輯部綜合評議,伟德线上平台2023年度十大好書(分国际1946伟德類和大眾普及類)評選結果最終揭曉,現予公布,名單如下(著者序齒排名)。
国际1946伟德類
01陳明著《儒家文明論稿》
02王慶新著《信仰與秩序:中西文明對話與會通的思考》
03白欲曉著《朝向儒教自身——中國儒教傳統形態研究》
04唐文明著《極高明與道中庸——補正沃格林對中國文明的秩序哲學分析》
05陳贇著《文明論的曆史哲學》
06吳飛著《禮以義起——傳統禮學的義理探詢》
07王琦著《宋代“四書”經筵講義研究》
08宋立林著《儒家八派新探》
09苟東鋒著《名教與名學:儒家價值理想的實踐機製研究》
10李浩然著《性其情:玄學向理學的演進與轉化》
大眾普及類
01郭齊勇著《返本開新》
02林安梧著《論語譯解:慧命與心法》
03韓星著《孝經全解》
04楊朝明著《讓儒學溫暖世界》
05許石林著《戲曲裏的中國》
06王傑著《家訓二十講》
07張茂澤著《儒學思想》
08幹春鬆著《儒學與中國社會十五講》
09吳鉤著《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
10楊鑫 著《大人造命:泰州陽明學講稿》
国际1946伟德類十大好書簡要評介
【陳明著《儒家文明論稿》】一種文明意味著一種世界圖景,一種關於我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係統論述。如果說當下中國的儒學研究,已經進入由哲學範式經思想史範式向文明論範式轉換的階段,本書正是對儒家文明相關問題的討論。著者陳明作為當代儒家學者,通過與現代新儒家對話,反思五四以來那種基於普遍主義視角的研究範式;與康有為對話,重思廣土民眾的國家如何塑造認同建構國族;與朱子對話,直麵四書與五經之間的理論緊張與化解;與經典對話,在宗教比較的視域裏揭示其敘事方式及意義特征。在文化自信、文明自覺以及民族複興成為時代主旋律的時候,思考儒學與文明的關係,在這一前提下重思儒教個體論述的可能與必要,是本書的突出貢獻。中國文史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王慶新著《信仰與秩序:中西文明對話與會通的思考》】本書基於雅斯貝爾斯的軸心突破理論,比較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尋找儒家文明和西方文明(特別是西方古典哲學)之間以及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與西方古典自由主義之間的相通性。本書有兩個基本論點:第一,雖然儒家思想與西方古典思想有諸多重要不同,但它們的一些理念對於建構和維護人的內心道德秩序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二,通過比較孟子政治思想和以洛克和康德為代表的近代西方古典自由主義,本書認為道德原則對於先秦儒家政治秩序和近代古典自由主義政治秩序的建構也同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全書視野宏闊,視角獨特,是中西宗教與哲學比較研究中很有價值一本專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

【白欲曉著《朝向儒教自身——中國儒教傳統形態研究》】對於傳統中國來說,處身於儒教的世界是基本的曆史事實。“朝向儒教自身”試圖走出將“儒教”作為某種現代觀念、哲學理念乃至實踐需要的投射,回到對儒教自身形態的描述和說明。本書視儒教為一個“曆史的社會的存在”,在宏觀上作曆史和社會的考察和說明。在中觀方麵,則將儒教作為“一個社會係統”加以分析,區分為“信仰係統”“身份—角色係統”和“社會嵌含中的結晶化表現”三個方麵。在具體研究中,對現當代社會理論、現象學及其方法有所借鑒和辨證,分析儒教社會諸係統的結構和功能,描述其“存在理解”和“神—聖”信仰,並綜合運用新見簡帛文獻對儒教得以奠基的“信仰經驗”作出說明。還通過社會“嵌含”及“脫嵌”的分析,為認識儒教的傳統存在和現代命運提供參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

【唐文明著《極高明與道中庸——補正沃格林對中國文明的秩序哲學分析》】在《秩序與曆史》前三卷中,沃格林判定中國文明為宇宙論秩序的文明,十七年之後,在第四卷《天下時代》出版之際,他對中國文明的看法發生了質的變化,將“中國天下”與“西方天下”看作平行存在的曆史現象。承認多個天下的存在也標誌著沃格林思想曆程中的第二次突破性轉變。本書聚焦沃格林的《秩序與曆史》,尤其是《天下時代》,試圖回答“沃格林不同時期究竟如何看待中國文明”和“我們應當如何評價沃格林的中國文明研究”這兩個關鍵問題,在梳理其秩序哲學全貌並且高度認同其秩序哲學理路的基礎上,補充沃格林原有分析的不充分性,修正不正確性,進而回應中國文明如何通過持續不斷地向西方文明進行深度學習,從而獲得自身的更新這一更為宏大的曆史性課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10月出版。
【陳贇著《文明論的曆史哲學(上中下)》】本書以世界曆史中的民族更替、大國興衰與文明升降等時代主題為背景,在古今中西之爭的視野下,闡發並建構文明論的曆史哲學,以回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通過對西方近代以來曆史敘事中的“普遍曆史”理念進行解構,揭示其構造“普遍性”的方式,指出西方近代曆史哲學的文明論背景。通過儒家思想中的天經—地義—人情的思想傳統,以“天下歸仁”替代黑格爾曆史目的論,以曆史生生論克服曆史終結論和曆史虛無主義,以多元一體的共生意識替代文明衝突理論。在此基礎上,探究中國思想與中華文明將在其中承擔的使命、中國對世界曆史的貢獻以及個人在這種大變局時代如何探尋生存的意義。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吳飛著《禮以義起——傳統禮學的義理探詢》】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如何在現代文明的基盤上,承續“禮”的精神,找到“禮”的現代言說方式?作者從“西學”轉向“中學”,十餘年來致力於禮學研究,本書正是他對上述問題思考的成果——以跨學科和中西文明的比較視野,對禮學中的重要論爭、經典文獻、服製流變等,予以重新梳理與詮釋。在為傳統禮學研究開拓新路的同時,也在文字、文獻、服製、器物的流變中探詢著中華禮樂文明的真精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年7月出版。
【王琦著《宋代“四書”經筵講義研究》】本書是迄今學界第一部有關“宋代四書經筵講義研究”的專著,以宋代“四書”經筵講義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等經典在經筵傳播情況的全麵梳理,探尋士大夫如何以經筵為平台,借助經典的創造性詮釋,用儒家思想觀念與價值理念影響帝王及政治,以道統規範治統,成就君德聖治,寄寓政治理想,重建社會秩序,進而揭示經筵講義、帝學、理學之間的內在聯係,從一個新視角展現“四書”學與理學發展的脈絡,探索儒學向帝王及社會傳播的有效途徑,為當代儒學複興與現代轉化提供借鑒。新星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

【宋立林著《儒家八派新探》】本書在充分反思疑古思潮的背景之下,借助新出土的簡帛文獻資料,在重新厘清傳世文獻的基礎上,對孔門後學在不同層麵對孔子思想的多元詮釋予以梳理和辨析,揭示早期儒家哲學的複雜麵向與多元嬗變的內在脈絡,進而把握其多重分化與整合的發展理路,以及不同學派之間互鑒互融的內在關係,使得早期儒學中孔門後學的學術傳承與學派分化的麵貌更加清晰,是對“儒家八派”研究不斷拓展與深化之作,對重新理解和認識“儒家八派”早期的學術傳承、流變皆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線裝書局2023年2月出版。
【苟東鋒著《名教與名學:儒家價值理想的實踐機製研究》】每個成熟的社會都需要一套核心價值觀以維持其穩定和健康運行,名教即古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本書立足於“新名學”立場,認為由孔子實質創立的儒家名學在先秦以後發展為以名教為形式的實踐形態,其基本任務是設法使人產生踐行儒家價值理想的道德動力。因為動力機製不同,曾出現過兩漢與宋明兩種名教模型,它們各有特長與局限,由此主導了先秦以後儒家發展的起承轉合。作者認為,雖然名教自誕生起就一直麵臨各種挑戰和機遇,五四新文化運動迄今,中國社會正在遭遇曆史上第五次名教危機,但現在及未來的中國仍需名教思想。名教未來是否退場取決於儒家價值理想的實踐機製是否能由君子為平民操心的舊格局,轉變為公民為自身操心的新格局。商務印書館2023年7月出版。
【李浩然著《性其情:玄學向理學的演進與轉化》】王弼“性其情”的提出,為玄學性情論的發展確立了一個經典的範式,並在魏晉時代經曆了“情”的自然化、“性”的分層和“心”的再立三個層麵的演進。至北宋時,理學家們在延續了王弼對本性虛靜內涵之規定的同時,又進行了更為複雜的理論設計,即在虛靜本性中建構出曆來被儒家重視的仁德的發生機製。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理學家們分別由不同的進路對天人關係與性理結構做了進一步探索,並使得性情論實現了由玄學向理學的轉化。本書把王弼的“性其情”置於玄學與理學的宏大學術視野下,大大深化和拓展了這一命題的哲學史意義,並以此對中國哲學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玄學向理學的演進邏輯提出了係統全麵、紮實深入的認識。人民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大眾普及類十大好書簡要評介

【郭齊勇著《返本開新》】本書是儒家知名學者、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先生的學術自傳。郭齊勇先生在書中自述一生經曆、學思曆程和師友交往故事,比較全麵地介紹其研究中國文化及其哲學的經曆,以及在前賢的基礎上,普及並創造性轉化儒家傳統,倡導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重建“六倫”“八德”等新價值體係。郭齊勇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多年著力於研究儒家哲學與20世紀中國哲學。在第八屆世界儒學大會上,被評為“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嶽麓書社2023年10月出版。

【林安梧著《論語譯解:慧命與心法》】台灣知名學者林安梧教授《論語》學集大成之作,將四十餘年的研究心得與生命實感匯入其中。“年少十五,喜讀《論語》,至乎今日,已逾四十年。不隻是自己讀《論語》,後來也教學生讀《論語》。讀之、講之,感其意味,體其意韻,明其意義,常有快然不可以已的證會。講讀《論語》,其意味溫潤如玉,其意韻綿綿悠長,其意義明白透辟。每次閱讀,或者每次講論,都覺歡喜。這裏有的是鳶飛魚躍的悅樂,有的是青山綠樹的生機,有的是寬廣深平的智慧之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韓星著《孝經全解》】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孝經》,不僅在儒家學術思想體係和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價值,而且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巨大而深遠的曆史作用。本書按今文本《孝經》篇章次序分為十八章,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解讀”四個板塊,廣泛根據曆代代表性的注疏來解讀原典,領悟原典義理,梳理學術思想演變;以經證經,以子證經,引用儒家經典和子書中材料擴展原典思想;以史證經,以文證經,引用曆代史書故事和文學作品,印證並發揮原典思想。東方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楊朝明著《讓儒學溫暖世界》】本書分為“堅定文化自信”“明德引領風尚”“經典照亮人心”“致力文化兩創”四個部分,是作者幾十年來圍繞孔子、儒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開展研究的學術集成之作。本書旨在引導國人正確理解孔子“集大成”的曆史地位,正確認識儒學的高度與深度,並闡釋了如何從經典入手,讓儒家文化走進千家萬戶,溫暖世道人心。山東教育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

【許石林著《戲曲裏的中國》】本書涉及數十種中國戲曲劇種的經典劇目。作者以散文筆法、導賞式評論,用文字營造戲曲演出的現場感,將讀者帶入戲曲的故事情節、聲腔抒情之中;以獨特的視角,搜剔挖掘,探幽發微,闡釋中國戲曲藝術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本書盡量避免學術式評論、教材資料式介紹,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鬆弛的狀態,凸顯作者一貫的文字風格——辛辣而俊快、端莊又尖新。不求麵麵俱到,但求有一二處能令人怦然心動,使人讀後,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對戲曲相見恨晚之歎,尤寄希望於對戲曲陌生者讀後對中華戲曲產生敬意: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中國華僑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王傑著《家訓二十講》】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是每個人生命之所、生活之所、精神之所。優良的家風家訓,是中華兒女深植靈魂的“基因密碼”,是中國共產黨永不褪色的“傳家寶”,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能量”。本書通過不同時代、不同風格、不同主旨的家訓,試圖喚醒人們心中傳承了千百年的修身傳統、家國情懷,使人們不斷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道德滋養,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落地生根,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為使千千萬萬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提供文化支撐。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

【張茂澤著《儒學思想》】本書主要是對2000多年在中國曆史上占主導地位的儒學思想進行簡要概述,辨析了儒學不是維護君主專製、尊卑等級製度的學問,儒者並非皆追名逐利、汲汲於仕進。共分三編,上編“孔子的思想”,對儒學創立人孔子的思想進行了重點而詳盡的紹介。中編“儒學思想的曆史發展”,簡要介紹說明了儒學史上的重要思潮和代表性大儒的儒學思想。下編“儒學思想總論”,扼要概述了儒學思想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觀、人性修養論和文明教化論的思想要點。其中孔子的人文觀、孔子的價值觀、孔子對傳統宗教的改造等思想、洋務儒學、維新儒學、革命儒學等儒學史概念、人性修養論、文明教化論等儒學思想組成部分的概括等,都令人耳目一新。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幹春鬆著《儒學與中國社會十五講》】在近百年來中國社會已發生巨大變革的背景下,重新理解儒學對於當下社會與個體生活的作用,理解儒家思想與西方各種思潮之間的關係,既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關心中國文化複興的社會大眾所普遍關注的。本書的基礎是北京大學幹春鬆教授在北大講授多年的“儒學與中國社會”課程的講義,通過探討儒學的重要問題,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傳統中國,進而加深對當下中國問題的理解。書稿由北大課堂講義經多年打磨而成,語言簡潔流暢通俗易懂而不失深刻。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吳鉤著《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時代(上下)》】“宋史熱”推手之一、“中國好書”作者吳鉤重磅新作。王安石變法是北宋神宗時期的重大改革,它是成功還是失敗?是利民還是害民?抑或導致了北宋的滅亡?引發的爭議至今不斷。本書旨在放下成見與立場,著重展現變法的細節,並闡釋那段曆史何以驚心動魄;再基於史實,以大曆史視角,重新審視這場重大變革的邏輯與得失。本書摒棄過往以全知視角點評曆史的做法,力圖帶領讀者回到現場,跟隨主角們一起經曆那段跌宕起伏的不凡過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楊鑫 著《大人造命:泰州陽明學講稿》】本書源於作者在江蘇東台麵對廣大市民的係列講座。作者不但將自己對儒家心性學的切身領會凝聚為穿透文本的創見,而且將高妙的心性道理拉回地麵,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彼此印證,化本體為“現代工夫”,重新煥發了儒學的生命力。如何將王艮深造自得的“淮南格物說”作為生命的學問在現代的煙火世界中落地,讓它成為現代人“造命之道”,在喧囂騷動的加速化時代中依然可以安身立命,收獲自信、平和與快樂,本書給出了一條可行的路線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伟德线上平台編輯部敬告
孔子紀元2575年暨耶穌紀元2024年2月20日